成府发〔2012〕31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11-14 08:55:44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成府发〔2012〕31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2年8月1日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和谐、智慧成都,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简要回顾

(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基本情况。“十一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西部通信枢纽,积极推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

1.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西部通信枢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通信传输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拥有向省外辐射的光缆通达方向8个,干线出省光缆达到22条,城域网传输总带宽提升至3200Gbps(吉比特/秒),出口带宽扩展到600Gbps,建成并开通1Gbps带宽的国际直达专用数据电路,互联网同城直联中心实现本地网络的网际交换和资源的同城互访。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成都云计算平台形成每秒140万亿次的计算和服务能力,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批海量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相继投入运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主城区、近远郊区(市)县城区和全市主要景区,无线局域网逐步覆盖高校、机场、车站、部分餐饮等场所,无线城市应用基础条件基本形成。到“十一五”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20万门,全市取消固定电话营业区间通话费,成都、资阳、眉山电话网实现共用028区号。家庭宽带普及率41.4%,固定宽带用户带宽达到2Mbps(兆比特/秒)以上,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无线通信网全覆盖。移动电话用户拥有率超过12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1%。

2.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时期,我市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应用不断普及和深化。“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全面展开,制造业信息化单项应用基本普及、集成应用开始融入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有力推动了商贸、物流、旅游、金融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201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近100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2%,银行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2%。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站)覆盖所有行政村,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全面展开,智能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城管覆盖大部分区(市)县,城市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覆盖城区街道和主要交通路口,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医院信息系统在大中型医院实现基本普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启动建设,医保信息系统与全市社保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实现联网结算,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体系基本形成,综合救助信息系统覆盖城乡街道、社区和自然村,促进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明显,以政务公开、办事服务、互动交流为核心的政府门户网站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建成政务服务中心和网上政务大厅,建成医疗社保、劳动就业、综合救助、数字城管、应急指挥、综合治税、社会信用、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食品安全溯源等一批跨部门、跨领域的应用系统和“金盾”、“金信”、“金土”等“金”字工程,有力推动了我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速。“十一五”时期,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领域继续在全国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光电显示、计算机及终端制造、物联网、消费电子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80亿元,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002亿元,出口6.04亿美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比重超过50%。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

4.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信息化意识不断提升。先后发布了《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成都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等规划;制订了电子政务数据资源规范、接口规范等地方性标准;初步形成基础教育、实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力资源服务等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成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国内软件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应用发展需要,网络宽带带宽、宽带普及率、数据存储能力等都亟待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足,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和跨领域的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带动作用还未充分体现。三是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城市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农村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普及、信息消费水平等方面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四是电子信息产业中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战略意识缺乏,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保障和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深入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融合互动发展,以建设智慧成都为主线,以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高端的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信息化人才资源为支撑,着力打造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协同高效的电子政务、智能驱动的城市运行、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和谐包容的智慧生活,早日建成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智能城市示范区、国际重要的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为我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跨越式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增长、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成为全国一流、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信息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应用不断深化,智能的城市、智慧的生活初步实现,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国内一流、西部第一。

三、发展重点

(一)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1.发展目标。基本建成满足需求、广泛覆盖、三网融合、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服务水平、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15年,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达到20Gbps;干线传输总带宽超过10Tbps,城域网出省带宽超过2Tbps;家庭宽带普及率超过80%;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互联网接入能力明显提升,城市用户达到20Mbps以上、农村用户达到8Mbps以上、商业楼宇用户基本达到1000Mbps;建成国内最重要的数据存储和灾难备份中心,数据存储和灾备能力达到1000PB;建成国内一流的云计算服务基地,形成1000万亿次/秒的数据计算能力;无线电事业六大体系基本建立,无线电事业发展水平达到全国一流、西部第一。

2.主要任务。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信息通信管线、无线通信基站、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设施的共享利用。大力实施宽带战略,加快建设光网城市,构建覆盖城乡的宽带网络,大幅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和宽带接入水平。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扩展成都到省外的直达光缆干线和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扩大城域网出口带宽,加强成都互联网同城直联中心建设,争取国家在成都部署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IPv6(下一代IP协议)网络建设和应用。加快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全域覆盖,WLAN(无线局域网)热点覆盖,和以LTE为代表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规模部署及商用,推进宽带无线城市建设。大力推动“三网融合”,探索建立适合成都实际的“三网融合”发展模式,推进电信宽带网络建设和广电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及双向化改造,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推动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逐步实现网络、终端和业务全面融合。

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向云计算模式转型,建设新型绿色云计算基础设施,按1+N模式(一个云计算平台支撑多个应用系统)构建虚拟化、分布式和异构管理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进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云计算行业应用。加快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建设应用,促进数据资源集中存储、数据灾备基础设施区域化聚集,打造国家级第三方数据灾备基地。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强化信息安全检查,增强基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信息安全监测服务平台,增强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建立无线电资源管理、技术支撑、应用推广、行政管理、产业与研发、人才培养六大体系,科学规划利用频率资源,进一步规范无线电台(站)管理。

3.重点工程。

(1)“宽带成都”工程。大力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加快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按光纤入户建设,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加快光纤入户改造,实现城区家庭、企业和政府用户光网全覆盖以及农村光纤进村,构建起以光纤为主的宽带网络体系。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以第三代移动通信和LTE为主、无线局域网为补充,形成全域覆盖网络环境,打造有线和无线融合发展、安全快捷的高速宽带网络。

(2)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推进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涵盖网络传输、信息处理、数据服务、系统安全的IT资源聚集区,增强信息汇聚与辐射能力,打造互联网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

(3)云计算工程。完善云计算技术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推动通信网络、计算资源、数据中心和存储灾备等传统信息服务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构建云计算应用体系,建设政务云、社会云、企业云和高性能计算云等基础平台,推进云计算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智能生活和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和促进云计算产业加快发展。

(4)政务平台提升工程。以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为基础,以政务应用和互联互通为重点,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建设,构建上下互联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优化配置网络资源,形成高速、稳定、可靠的政务网络平台,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管平台,推广数字身份认证应用,完善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保障基础网络及重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扩展应急指挥调度无线通信网对重点区域、重点建筑的覆盖。整合全市呼叫中心资源,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建设互联互通、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无线电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无线电监测能力。

(二)发展高端集聚的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快速发展,高端环节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形成结构优化、优势突出、高端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中国软件名城和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第一支柱产业。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0亿元,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200亿元,出口超过20亿美元;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5户,超50亿元企业达到10户,进入中国电子信息100强的成都本地企业达到3户以上;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电子信息专利申请新增数量超过500个。

2.主要任务。以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外包、信息安全、嵌入式软件、航空航天电子、行业应用软件等为重点,优先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面向产业高端,力争在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面向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生物电子等领域,加强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打造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推动信息服务业向规模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不断培育和发展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字新媒体、机器人、电子商务、卫星通信等为重点,创新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着力突破传感器、智能信息处理等物联网瓶颈技术,大力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以云服务、基础软硬件设备和云终端产品制造为重点,打造云计算产业链,优化云计算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集群。创新数字新媒体产品、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打造数字新媒体交易市场,推动数字新媒体与互联网终端、移动终端融合发展。

以新型显示器件、计算机及智能终端制造、网络与通信设备、应用电子、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把握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机遇,着力提高产业转移承载能力,迅速做大做强新型显示器件和计算机及智能终端制造产业。积极发展高端片式元件、集成无源元件、微波元件等高端基础元件,推进高精度低功耗智能化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的研发制造。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本地配套,提升产业竞争力。

完善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载体建设。构建以成都中心城区及天府新区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双核、特色驱动”的战略性空间格局。以核心区布局重点产业,辐射带动各区(市)县在现有功能发展区内发展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完善产业载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园区和基地服务水平。

着力培育大企业。重点扶持自主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产品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的本土企业,推动其快速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一批中小企业实施调整、联合、并购和重组,实现聚集发展,着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加速形成国内外知名的龙头企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支持其实现本土化,带动产业发展。瞄准国际市场,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赢利能力。

3.重点工程。

(1)重点产业提升工程。围绕信息安全、数字新媒体、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服务外包、新型显示器件、计算机及智能终端制造、卫星通信等重点产业,制定出台产业推进方案,着力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业向高端集聚发展。以密码技术、安全集成等为重点,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完善延伸自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产品链,推动信息安全产业集聚发展。以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学习、数字游戏动漫等为重点,积极发展自主原创和运营服务等数字新媒体产业高端。以安全、通信、智能卡、数字音视频等为重点,做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以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为重点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以金融后台服务、呼叫中心、客户交易支持、数据加工处理等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以TFT-LCD(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光电显示部件及相关配套器件为重点,做大新型显示器件产业。以笔记本(含平板)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智能手机、高清数字影视产品等为重点,发展计算机及智能终端制造。以基于北斗系统的民用终端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卫星通信产业。推动成都电子信息出口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对外吸引力和竞争力。

(2)物联网产业推进工程。以成都高新区为高端研发区、双流县为制造产业区,重点打造物联网成果孵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和微波频段的RFID(射频识别)芯片,以及RFID读写器、网络相机、高清数字摄像、红外成像、音视频解码、卫星定位接收器、雷达、声纳装置等设备和终端的制造,加快构建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建设物联网研发、应用和信息安全三大中心,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支撑。

(3)云计算产业培育工程。以培育云服务、基础软硬件设备生产和云终端产品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为重点,扶持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云计算领先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和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将成都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之一。

(三)构建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

1.发展目标。信息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不断深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建立起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100%的大中型企业实现数字化设计、数控化生产、数字化管理营销;90%以上的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100%的工业园区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建成西部地区产业集中度最高、市场辐射力最强的电子商务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000亿元;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比例分别超过90%和60%;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l00%的行政村建成涉农信息服务站;建成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2.主要任务。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广普及数字化设计工具和应用,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集成制造和敏捷制造,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信息技术在企业节能减排中的推广应用。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健康和环保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服务业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交通运输、批发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以物流基地为重点,推广射频识别、卫星定位等技术应用,加快建设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和仓储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专业市场信息化,建立健全专业市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商贸流通领域应用实施供应链管理,加快建设商业智能系统。加快旅游、会展、餐饮等服务信息化,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快社会信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征信共享和信用评价、预警及惩戒机制。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优势行业为重点,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成都作为移动支付全国平台的领先优势,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打造完整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地方法规、行业标准、信用、第三方支付和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着力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大力推广电子标签、自动控制和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生产装备,优化改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过程,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以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订单农业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等为示范,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生猪、家禽、蔬菜和水果为重点,开展涉农物联网应用,实现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全程智能化监控,建成全域成都的农产品物联网,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3.重点工程。

(1)“两化融合”促进工程。推进工业园区信息化管理、公共服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子信息、机械、石油化工、医药、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的信息化应用示范。积极推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总结推广青白江区、成都经开区两化融合示范经验,建立两化融合专家团队等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整合开发工业标准规范、产业链配套、内外贸易等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源,面向工业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服务。

(2)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程。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园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培育本土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平台及产业集群。以制造业、农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教育等为重点,加快电子商务普及推广,支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发展城市综合配送网络,加快培育骨干物流企业,整合银行、海关、商检和相关企业信息资源,实现电子商务交易与电子物流配送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电子商务综合配送能力,建成西部地区产业集中度最高、市场辐射力最强的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3)节能减排促进工程。全面推进各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生产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推动企业能源系统的优化与合理利用,降低企业单位能耗,促进清洁生产。推动绿色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建筑和市政设施建设,促进节能减排。

(四)发展协同高效的电子政务。

1.发展目标。到2015年,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100%的行政许可事项和80%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90%的部门实现网上协同办公,30%的部门具备移动办公条件;政府网站群体系基本构成,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渠道、网上业务办理的主要窗口和公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整体水平保持全国一流;基本建成“一站采集、一网办理、一号服务、一卡通行、一路监察”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2.主要任务。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适应行政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新需求,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发展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坚持集约化建设,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管理制度和应用机制,形成基础设施统一支撑,应用系统有机互联,重点业务全面覆盖,使用终端灵活多样,信息资源有效共享,信息安全可靠保障,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加大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及共享力度,打破条块分割,深入推进综合治税、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流动人口、房屋管理、食品药品溯源、审计监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应用,促进重点业务领域的跨部门协同。加快推动城乡公民信息的共享利用,为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衡覆盖提供支撑。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增强行政审批系统与部门业务系统的协同能力,大力推进“一站式”、多样化电子政务服务,推行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加快部门协同办公系统普及,提高公务人员的信息素质和工作效率。健全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建设重心下移和服务延伸,支持基层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模式创新,丰富基层政务公开与公共服务内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应用为主导,强化完善人口、法人和基础地理等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宣传、法制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长效机制。

3.重点工程。

(1)政府网站精品工程。以服务公众为中心,整合、完善现有政府网站,形成以市、区(市)县两级政府门户网站为龙头,部门网站为支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内容丰富、信息共享的政府网站群。围绕政府网站“公开、办事、互动”核心功能,健全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切实增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网上办事的实用性和网络互动的有效性。整合服务热线、政府邮箱等渠道,打造政府与公众互动沟通的统一平台。坚持制度创新与网站功能的深度融合,建成一批精品栏目、精品网站,推动政府网站群的整体发展。

(2)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程。以各相关部门的公民信息为基础,建立公民信息数据库、公民信息数据目录及共享交换平台,形成数据权威、应用广泛、运行安全、全域覆盖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居住、婚育、就业、纳税、社会保险、信用等公民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利用和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有效支撑我市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衡覆盖和社会管理创新。

(3)电子政务应用深化工程。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文化教育、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等关系重大民生问题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深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宏观经济管理、城市运行管理、公民信息管理、综合治税、土地房屋、国有资产管理、质检、审计、司法行政等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和监管,提高信息化服务和监管水平。统筹建设党政机关公文交换、网上办公和业务管理应用平台。加强移动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

(4)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按照市、区(市)县、乡镇(街办)、村(社区)分级和部门、行业分类的信息资源架构,建设成都市政府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汇集和完善人口、法人、基础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和文化、国土、科技、教育、卫生、司法行政等应用专题数据库。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完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业务协同。

(五)形成智能驱动的城市运行。

1.发展目标。基本建立起集智能交通、数字城管、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气网和智能水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到2015年,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基本建成,交通信息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在全域成都范围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基本构建起“数字环保”体系,促进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运行灵活、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

2.主要任务。深入推进城市运行管理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强化信息化对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出行条件。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和服务内容,加快构建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提升集约管理和主动管理能力。加快成都市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系统建设,推进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关口前移,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加强环保信息化建设,提高城乡环保监控能力,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为维护城乡公共安全、增强城市应急处理能力、保障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推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成都电网的技术水平和用电可靠性。加快水务信息化应用,基本形成智能水务体系,实现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和规范化服务。

整合交通、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水电气等城市运行管理各主要领域的运行数据和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智能城市运行信息平台,监测城市运行状态,预测城市运行趋势,为城市的运行管理与决策指挥提供支撑和服务。

3.重点工程。

(1)智能交通工程。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建设和完善智能交通指挥、交通诱导、交通智能调度、交通信息服务、电子智能收费等交通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形成高效便捷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打造智能、快捷、绿色的城市交通。

(2)数字城管拓展工程。在现有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拓展覆盖范围,完善服务内容,形成覆盖全域成都,整合环卫、景观、执法、城市照明、道桥管护、城市扬尘污染源监控等信息系统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城市管理流程优化和管理机制创新,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3)数字环保建设工程。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环保智能监测(控)领域的应用,构建环境智能监管(测)体系,实现对各类环境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和智能处理。构建全市统一的环境数据中心与共享平台,加快完成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和智能监控大厅建设,建成环保监测、监控、监管、应急等业务应用系统,大力推进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信息化服务能力,构建先进完备的“数字环保”体系,提高环保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4)应急指挥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应急系统建设,整合公安、消防、人防、卫生、防汛、防震减灾、地质灾害、机要通信、应急通信等应急信息资源,形成分散管理、集中调度、统一指挥的应急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构建集城市公共安全信息监测分析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处理、公共安全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统一指挥调度和业务协同,全面提升对突发公共事件、灾害事件、安全生产事故的全方位监控和高效处置能力。

(六)提供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

1.发展目标。建成先进适用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技术成为改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卫生、劳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乡(镇)、行政村覆盖延伸,农民信息素质显著提高,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100%;电子政务服务覆盖75%以上乡(镇)、40%以上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延伸至所有乡(镇)和行政村。

2.主要任务。建设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向行政村普及和自然村延伸。依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创新涉农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完善农村信息共享数据库,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支撑“三农”信息化应用发展。

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政策、科技、物流、农产品市场等信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协调和集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农业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并与国家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逻辑连接。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探索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模式。建设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健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测、质量监管、信息服务等系统,完善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健全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电子政务向乡(镇)、行政村延伸,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利用综合信息服务站、信息“大篷车”、远程教育系统等多种培训资源,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信息素质。扩大城乡居民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展远程医疗,改善面向农村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就业等农村社会事业领域。

3.重点工程。

(1)信息服务惠农工程。建立具有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农业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粮食类、畜禽类、瓜果蔬菜等重点农产品产业链全程信息管理和服务。加强种苗、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行政管理信息和产品市场信息的公开和发布服务。围绕重点农产品,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与省内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生鲜连锁超市等建立农产品网上直采系统,促进农产品销售。建立休闲农业资源数据库,促进农村旅游目的地、服务企业和旅游产品等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电子政务进村工程。依托市县电子政务平台,以惠民政策的落实为重点,推进乡村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以专职人员代办或网上办理等方式,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办理进村入户,拓展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继续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深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信息化促进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七)打造和谐包容的智慧生活。

1.发展目标。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深入应用,智能社区和智能家居建设应用全面展开,信息化促进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取得显著成效,智慧的生活初步实现。到2015年,80%以上三甲医院建立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异地结算的社会保障卡100%覆盖城乡居民;80%以上的中小学校纳入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银行卡支付额占社会零售商品销售额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数字家庭用户较快增长;网络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公众需求。

2.主要任务。加快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系统,完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药卫生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延伸教育资源服务覆盖范围,建立健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和运作机制,发挥教育信息资源最大效益。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推进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营造和谐环境,为城乡居民生活提供更加丰富、健康、便捷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建立数字体育健身平台,构建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平台,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向基层延伸,加快数据、资源、业务系统的整合改造,实现公共就业、社会保险与其他相关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推进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建设,建设完善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数字家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智能楼宇建设,促进物联网技术在家居中的应用,提升家居智能化水平。整合社会保障卡、医疗卡、银行卡、公交卡等公共服务信息化资源,促进一卡多用,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加强信息技能培训,提高城乡群众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升信息化普遍服务水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信息产品及服务下乡。采取多种政策支持,鼓励老人、低收入人群购买使用计算机、宽带网络、手机等信息装备,鼓励开发面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信息产品,切实缩小群体间数字鸿沟。

3.重点工程。

(1)“智慧生活”促进工程。加大智能生活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力度,积极推进网上购物、网络支付、刷卡交易、网络会商等公众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推进水电气管理服务智能化改造,加快普及家庭安防、节能控制等智能系统应用,发展数字家庭服务,推动智能家居建设。以社区服务为核心,构建统一的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动社会保障、救助、医疗健康、就业指导、物业管理、社区安防等为一体的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社区信息服务和实体服务协同发展,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2)卫生信息化发展工程。建立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整合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健康数据,实现各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决策支持。积极推动个人健康信息管理服务。建设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平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支持医疗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3)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普及学校信息化终端设施,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社区教育系统,支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丰富的信息技术活动,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水平。

(4)先进网络文化建设工程。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等建设,推进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以内容和技术为重点,加大网络文化创新力度,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网络文化精品,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开发和应用,大力支持健康原创网络文化产品开发,用信息化手段培育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壮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推进文化之都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理顺信息化推进体制机制,强化规划的统领和指导作用,发挥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管理职能,统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坚持走集约节约型信息化发展道路,提高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试点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建立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信息化发展水平统计监测制度,使信息化工作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城乡统筹、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的整体战略部署及经济转型发展。

(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鼓励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配套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加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治理的地方性法规。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泛在网、物联网等国家信息化标准编制。围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电子政务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等需要,制订和完善相关配套标准规范。强化对国家标准宣传、贯彻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强化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加强对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切实规范项目立项、建设、监理、验收、运行、评估各环节工作,进一步明确项目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各方责任。完善政府采购政策,支持采购本地名优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将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化推进工作及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纳入对各区(市)县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考核内容。将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的绩效纳入行政效能监察范畴,加强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

(四)拓宽信息化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性、公益性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促进电子商务、物联网、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设立促进缩小数字鸿沟、推进两化融合的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建立政府、企业、其他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支持信息化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引导高校增设相应学科课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有针对性地培养信息化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优化实训转化平台支持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加大人才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开放的人才交流和培训制度。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保障信息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支持引导社会机构开展公益性信息化培训,实施市民信息化普及工程,着力提高公众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

(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载体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布局,以天府新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产城一体要求,科学规划电子信息产业空间载体,尽早形成生产生活配套能力。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在项目用地、设施配套、市场开拓、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促进本地企业快速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咨询、培训服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服务、自律和协调作用,扶持一批咨询服务、软件评测、项目审计等服务机构,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成都电脑节等会展平台作用,多层次、多模式实施品牌推广。健全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准确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运行形势,指导电子信息产业科学发展。

(七)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软件外包专业技术平台、行业应用软件公共技术平台、集成电路设计、验证、测试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完善产学研各方合作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持续保障机制。积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八)重视规划的实施和保障。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做好本规划与国家、省、市相关领域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和衔接。各区(市)县政府要依据本规划总体要求做好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促进本规划任务的延伸细化和落实。实行规划评估制度,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确保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附件:名词解释附件



名词解释



1.LTE(Long Term Evolution)。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

2.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3.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用宽带IP网络作为介质传送电视信息的一种系统,可实现直播、点播、回看、时移电视、个人本地节目录制、个人网络节目录制、在线游戏等互动功能。

4.PB:数据存储单位,PetaByte的缩写。B,字节,Byte的缩写。1PB=1024TB,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1KB=1024B(字节)。

5.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络,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

6.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主要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7.嵌入式软件。提供给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产品制造商用于嵌入最终产品的软件(如:掌上电脑、智能家电、手机、程控交换机、收款机等)。

8.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综合多媒体通信业务。

9.敏捷制造。指制造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协调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快速配置各种资源,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实现制造的敏捷化的一种现代制造模式。

10.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指对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指标。

11.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以现代网络为支撑、专业平台为载体、共享服务为目标的大规模分布式计算业务模式。在云计算模式下,远程集中的软件、硬件、平台等IT资源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远程资源及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

13.数字新媒体。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及智能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14.泛在网。无所不在的网络,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通信。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46399.html

本文关键词: 成都市, 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