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办函〔2018〕24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的通知》
成办函〔2018〕24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2月1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2月1日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结合市委、市政府城市空间战略布局,通过梳理国内外举办大型赛事与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对标国内外主要体育名城,定位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实际阶段与发展差距,在《成都创建国际体育赛事名城专题研究与目标规划》基础上,力求通过打造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程度,助力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创建国际赛事名城的目标规划
(一)发展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要求和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加速提档升级现有国际国内赛事,积极申办和自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级、品牌赛事,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职业俱乐部,大力实施运动休闲类赛事为主体的“一区一县一品牌”计划,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和赛事运营体系,争取到2035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赛事名城。
(二)发展规划。2018年—2020年(3年):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达到67个,其中,2018年21个,2019年22个,2020年24个,力争洲际锦标赛以上级别赛事达50%,具有自主品牌和成都文化特色的赛事达40%。重点打造足球、网球、篮球、乒乓球和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启动建设“天府奥体城”及山地自行车赛道,成都国际足球中心、冰篮球馆、网球中心。国际赛事名城建设初具规模。2021年—2025年(5年):平均每年举办国际体育赛事29个,力争洲际锦标赛以上级别赛事达60%,具有自主品牌和成都文化特色赛事达45%。重点打造足球、篮球、冰球、游泳、自行车、马拉松项目。实施“天府奥体城”主体育场、主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室内自行车馆、射击馆等场馆建设。基本建成国际赛事名城。2026年—2035年(10年):平均每年举办国际体育赛事38个,力争洲际锦标赛以上级别赛事达70%,具有自主品牌和成都文化特色赛事达50%。“天府奥体城”核心场馆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争取举办青奥会、亚运会、东亚运动会或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名城。
二、以“五工程两措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
(一)实施“天府奥体城”场馆建设工程。一是按照城市发展“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布局,特别是东进发展战略,以“一城两区多点”规划布局全市竞赛场馆。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原则启动“天府奥体城”核心场馆规划建设,“天府奥体城”核心场馆区由“三场四馆”组成。除“天府奥体城”之外,全市竞赛场馆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北区由专业足球场和综合体育馆组成,南区由网球中心和现代五项场馆组成,形成“综合赛事与单项赛事相结合、体育产业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现状利用与规划新建相结合、永久场馆与临时场馆相结合、赛事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近期实施与远期预留相结合”的城市体育场馆群。二是科学规划天府绿道体育设施体系,根据体育设施配套点位现状配建相应体育设施,融入运动休闲小镇建设,形成绿道体育设施—绿道—运动休闲小镇互联体系,满足体育赛事和市民健身休闲需求。同时启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山地户外运动区域规划建设,以“一轴一环多点”打造中国户外运动度假区。三是大力推进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和镇(街道)健身体育设施的建设,兼备中小型赛事、竞训和全民健身业余比赛的需要。通过市、区(市)县、镇(街道)三级场馆的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体育赛事场馆体系,为成都打造国际赛事名城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和基础保障。
(二)实施品牌赛事培育工程。一是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提档升级现有国际赛事。通过广泛加强与相关国际体育组织和国家行业协会的联系合作,用3—5年时间,将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成都)升级为乒乓球世界杯赛和锦标赛,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升级为ATP500级别赛事,FISE世界极限运动巡回赛升级为年终总决赛。二是加强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引进工作。以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马拉松、羽毛球、自行车、极限运动、户外运动、赛马、国际象棋、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为重点,积极引进国际影响力大、群众基础好并与成都文化特征和自然禀赋相匹配的高级别单项国际体育赛事,如NBA季前赛等赛事。同时跟踪关注青奥会、亚运会、东亚青运会、全运会和青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并在条件具备时积极启动申办工作。三是培育具有成都自主品牌和成都印迹的国际体育赛事。利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通过打造“一带一路”成都国际乒乓球公开赛,创办“一带一路”3X3成都国际篮球挑战赛、“一带一路”成都—澳网国际大学生网球邀请赛,逐步形成“一带一路”系列赛事。结合天府绿道规划建设,通过创办成都天府绿道国际马拉松赛、天府绿道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天府绿道国际徒步大赛和天府绿道国际定向越野赛,逐步形成天府绿道系列赛事。依托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以中国户外运动节为龙头,创办国际山地自行车赛、中国龙泉山登山徒步大赛、中国攀岩大赛等区域化特色化时尚化自主品牌赛事,逐步形成龙泉山森林公园系列赛事。结合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布局创办成都国际电子竞技大赛,加大对初具品牌效应的“熊猫杯”青年足球锦标赛、“成都杯”国际网联青年大师赛等自创品牌赛事的扶植培育力度,不断提升赛事国际影响力。四是继续办好中国成都自行车车迷健身节、中国围棋西南王赛、中国龙舟公开赛等全国和省市级各类比赛。五是加大“一区一县一品牌”的打造力度。充分利用各区(市)县的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促进国际体育赛事与体验休闲健身消费相结合,引导和扶植区(市)县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办赛思路,努力培育一批有发展前景、可持续运作的体育赛事项目,力争实现“一区一县一品牌”的目标。积极推进中国新津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中国都江堰(虹口)国际漂流节、成都双遗马拉松赛、中国龙舟公开赛(成都金堂站)、中国马术节等区域特色品牌赛事的持续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通过这些赛事的持续举办,逐步形成国际与国内赛事相辉映,室内与室外赛事相交替,观赏性与参与性相结合,成年人与青少年赛事相补充,大中小赛事连绵不断,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会展、产业相融合的具有充沛活力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体系。
(三)实施职业体育引领工程。一是按照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扶持本土职业体育俱乐部,通过引进和打造高水平的足球、篮球、网球、路跑、赛马、棋类等职业体育俱乐部,重点打造四川金强篮球俱乐部、成都围甲职业俱乐部、马术职业俱乐部,积极打造职业足球队伍,大力提升我市优势运动项目职业俱乐部水平,以职业体育发展带动群众体育和体育消费的增长;二是加强职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国际合作、国际培养的办法,在网球、乒乓球、游泳、跳水、篮球、足球、田径等国际化项目方面,培育和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明星,带动引领全民健身的开展和运动项目的推广。
(四)实施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建设工程。按照“立足本土、开放引进”原则,构建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多元主体。一是建立和培育本土专业赛事执行机构,通过赋予职能、完善机制、充实队伍与合资合作等手段,加强和提升成都文旅集团下属体产公司的赛事运营管理能力,打造专业化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团队,使之成为我市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场馆管理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国有龙头企业,同时扶持成都传媒集团等市属国有平台公司,参与我市大型体育赛事的策划、举办,提高大型赛事的集约化、市场化、规范化运作能力,同时增强在国际国内大型赛事申办、营运、管理中的竞争力。二是通过大量赛事的举办引进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型赛事营运管理团队,形成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大型体育赛事营运和体育场馆管理运作模式。三是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我市重大体育赛事的运营管理,逐步形成高度专业化和商业化的赛事体系;出台“成都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加强赛事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赛事执行机构营运,营造我市竞赛表演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实施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体育+”工程。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探索研究促进竞赛表演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以蜀风雅韵的巴蜀文化为依托,着力培育深具天府文化的体育赛事,如天府绿道马拉松、龙泉山超百公里山地越野挑战赛、中国成都自行车车迷健身节等。二是促进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业的深度互动发展,实现赛事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挖掘我市山水资源禀赋,开发山地户外旅游、水上运动旅游、冰雪运动旅游等新产品和新业态,积极规划建设中国成都龙泉山国际体育旅游度假区,支持金堂官仓港中旅体育旅游康养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三是以体育为载体,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探索智慧体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大力推进我市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深入挖掘体育与科技、培训、康养、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潜力。
(六)提供重大体育赛事资金保障措施。一是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打破市本级和区(市)县在重大体育赛事资金保障方面的界限,并逐年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构建起筹集渠道畅通、补助标准科学、资金管理规范、引导作用显著的重大体育赛事资金保障机制。二是加强对赛事运营主体的资助和扶持,建立民间资本介入竞赛表演业的动力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努力营造有利于竞赛表演业发展的办赛形式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赛事组织专业化的良好格局,推动我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
(七)构建体育宣传矩阵。一是创建成都文化体育旅游综合频道,借助媒体传播优势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宣传推广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打造国际赛事名城、构建世界旅游名城的各类活动,扩大成都影响力。二是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加强与境外媒体合作,构建强大的体育宣传矩阵平台,宣传报道各类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活动以及文化、旅游等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和体育意识,提高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附件:2018—2020年国际体育赛事计划表
附件: 1 · 18CBH24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