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政办发〔2015〕142号《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
宁政办发〔2015〕142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智慧南京”推动“智慧教育”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24号),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南京市推进智慧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创新人才为发展目标,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深度应用,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南京智慧教育体系。
二、主要目标
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应用为抓手,推广普及智慧教育,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到2020年,基本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智慧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
(一)智慧教育理念深入普及
深化智慧教学、智慧管理的研究实践,推动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整体提升智慧教育环境,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习者学习方式,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智慧教育水平国内领先
基本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教育环境。建成南京市教育数据中心、南京智慧教育云平台和云服务体系,能够实施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智慧教育成果充分彰显
以信息化为载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智慧教育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批智慧教学和管理的创新模式。建成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南京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市、区、校联动的数字化资源统筹共建共享机制,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三、重点任务
(一)智慧教育基础环境提升工程
1.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
依托现有网络环境,加快南京教育城域网建设,在各区建立教育数据中心,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网络全覆盖。拓展教育城域网连接资源,实现教育城域网与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网络运营商互联,实现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JSERNET)等专网互连。提高教育城域网用户接入带宽,100%学校带宽接入达到1000M或以上,使网络带宽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南京教育城域网从ipv4向ipv6平滑升级,提高数据共享能力。基本实现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和学校教育网络高速互联互通。
2.建设智慧校园
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的高速有线、无线教育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特色应用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到2020年,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化设施、教育教学设备条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职业院校智慧校园、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智能化环境场所覆盖率达到80%;高等学校校园有线网络全覆盖,教室配备智能教学终端,80%的教学活动区域无线网络覆盖,社区教育网络覆盖率达100%,学习终端基本满足学习者需求。
3.建立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
提升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性能,搭建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市智慧教育提供高效便捷的资源服务、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和网络运行环境。提供面向教育的公共存储、计算、安全认证及各种支撑工具等基础服务。实行市、区、校分级管理、互通互联,保证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
4.强化公共网络安全保障
强化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提高对网络攻击、恶意软件、病毒入侵等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安全绿色信息化支撑环境,完善其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确保教育城域网和学校校园网运行安全。
(二)智慧教育资源服务提升工程
1.建设市、区、校三级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建设以南京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立市、区、校联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区级平台与市级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到2020年,建立市、区、校协同的教育资源服务共享环境,建成覆盖全市、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80%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平台、工具应用)通过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
2.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研发
组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开发,研制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南京特色的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
3.提升数字资源应用水平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不同地点、不同背景的同伴进行协助与合作学习。义务教育阶段,以优化课堂教学资源为突破口,重点探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模式;高中教育阶段,以网络学习资源为突破口,开设网上选修课,推动高中课程教育改革,重点探索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网络教育模式。
4.探索教育资源准入和服务新机制
加快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新机制。尝试引入第三方服务模式,探索“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的教育资源准入机制,盘活数字教育资源。
(三)智慧教育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1.实施学校管理者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持续开展学校管理者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对学校领导及学校信息化相关负责人开展培训,提高学校领导者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提升学校的时代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2.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在全市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市、区合作形式,采取网络菜单式培训与线下教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到2020年完成全市6万余名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形成全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新格局和工作机制。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为重点,同步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做好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工作,推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形成可供推广和借鉴的阶段性成果,探索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数字化学习模式,遴选一批智慧教学的优秀案例。
3.实施区域师资水平均衡发展项目
建立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师资水平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活动模式。推进“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模式,加强“名师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以名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智慧教育应用融合示范工程
1.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制定南京市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划,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开展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公共服务等应用,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在学校内部实现管理平台全覆盖、管理教学相衔接、个人空间全接入,使信息化助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积极开展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实现智慧学习空间“人人通”
将网络学习空间纳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体计划,为全市中小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网上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和教师学习发展中心,为每位师生提供人本化、个性化、实时性、可交互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在中小学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学业水平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
推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市、区两级教研、教师培训等机构联手,组织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网络教研、教师研修、继续教育、名师课堂、名师工作站等应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3.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互动
开展智慧教育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对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工具的探索与使用,创新适应信息时代特点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
利用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可穿戴技术等,围绕中小学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展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资源建设应用研究,到2020年底在全市建成5—10个新技术教育应用体验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加强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落实,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督促检查任务落实情况,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步伐。开展市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导、扶持有条件的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推动智慧教育建设主要领域、关键环节率先突破,为全市智慧教育建设探索路子、提供借鉴。各区政府作为本地区智慧教育建设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各自实际,制订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作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撑
将智慧教育列入教育督导内容,研究制定智慧教育评价办法,定期开展智慧教育建设和应用效益评估。制定扶持引导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服务、设施设备运营维护等工作。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三)完善经费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研究制定智慧教育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基本标准,在各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中统筹安排智慧教育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和日常运维服务经费,确保智慧教育发展需求。制定教育信息消费政策,多渠道筹集智慧教育经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并参与智慧教育的建设与服务。
(四)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先导和服务作用,围绕智慧教育的规划落实和组织推进,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支持智慧教育、发展智慧教育的舆论环境。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间教育信息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南京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质量和发展效益。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2月14日
附件下载: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