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政办发〔2017〕27号《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的通知》
宁政办发〔2017〕2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十三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2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京市“十三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作用,加快从知识产权大市走向知识产权强市,根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期间,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重点任务、重大工程、专项工作完成情况良好,主要目标顺利实现,南京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升
通过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充分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3”世界读书和版权日、中国专利周等宣传平台,每年公开发布《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南京市商标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举办了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转让专利交易会,连续举办了四届大学生专利成果展、中小学生科技小发明展,举办了外观设计专利与创意设计大赛、大型电视竞赛、知识产权发展高层论坛、大型广场宣传咨询、知识产权走进高校院所巡回宣讲,开展了“南京品牌、我的骄傲”商标品牌嘉年华、“品牌众创、商标众筹”、微博、微信“双微并行”主题商标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升。
(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高
2015年,南京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软件著作权登记量、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量等三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三项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13件。全市商标注册总量加速增长,国内有效注册商标达10.55万件,总量较“十一五”末增加了两倍,驰名商标103件,省著名商标519件,市著名商标879件,全市商标品牌发展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市一般作品著作权达15836万件,植物新品种授权54件。
(三)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渐趋完备
颁布《南京市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条例》、《南京市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意见》、《南京市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和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南京市2010—2015年商标战略实施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配套出台《南京市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意见》、《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认定管理办法》、《南京市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实施办法》、《南京市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关于大力推进商标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品牌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鼓励创新创造的知识产权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四)知识产权执法体系日趋优化
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工作,完善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建立了市科技与专利行政执法支队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十二五”期间,全市法院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9636件。2015年底,全市假冒专利结案1180件、专利侵权纠纷立案结案92件;全市立案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39件、立案查处产品质量案件292件,收缴各类侵权盗版制品56196件,调解版权纠纷93起。实现了青奥会知识产权有效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五)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成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2家市级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建立专利导航光电产业发展实验区。拥有专利代理机构27家、商标代理机构136家、正式委托版权登记单位2家,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近200家,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2000多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5.91亿元;200件核心发明专利投保专利执行险,总保险额达2000万元。
(六)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愈加健全
建立了5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举办企业总裁培训、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知识产权工作者培训、专利信息分析师培训、知识产权经纪人培训、商标监管执法人员培训等各类培训1000多场,培训人数超过10万人次。针对特色产业举办企业家知识产权沙龙,推进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各层次知识产权培训形成较为鲜明的特色和品牌。
(七)知识产权对经济贡献度大幅提高
全市3000多件专利通过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实现二次开发和产业化,2015年知识产权交易额达85亿元,全市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申请量达21430件,占全市已公开专利申请总量68.5%,主营业务收入达609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7%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而上,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十二五”期间,版权产业不断壮大,徐庄软件园获批首批“国家版权示范园区”,获批“国家广告产业园”、“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移动互联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南京)游戏谷”等5家国家级版权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了银都奥美、大贺集团、咪咕互娱、原力动画、华康信息等近千家广告、动漫、移动互联等版权特色产业知名企业。“十二五”期间,全市一大批企业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现了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
当前,国际社会围绕知识产权的博弈日益激烈,知识产权成为各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因素。从国内看,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改革也进入深水区,“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对激励创新发展的保障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明确提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的要求。就南京而言,经济发展已整体步入转型升级关键期、深化改革攻坚期,面临新挑战、新机遇,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全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意见,对“十三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做出了明确部署。
新形势下,南京知识产权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数量不足,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价值知识产权数量偏少;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向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不够,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知识产权许可、运营不够活跃,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标准欠缺,高端人才较为匮乏;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不畅,电商平台等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方式需要完善等。“十三五”是南京从知识产权大市走向知识产权强市的战略关键期,知识产权工作必须创新理念,把握形势,发挥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南京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率先在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排头兵的战略目标,立足南京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定位,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扣“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五型经济发展方向,以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主线,着力提升全民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对南京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打造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知识产权运用和知识产权服务方式,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全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居于前列,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强市。
——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全省领先。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件,万人一般作品和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达60件,每万户市场主体注册商标申请密度达1500件。PCT专利申请累计达3000件,国际注册商标申请数超过550件,国内有效注册商标数量达15万件,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130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总量达1000件,植物新品种授权总量达80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核心版权和知名品牌。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大幅增强。实施重大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项目100项。知识产权流动转化明显加快、知识产权许可贸易额明显增长。专利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70%,版权产业(含对外加工)输出年均增幅不低于5%,各类知识产权交易额达150亿元。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企业和产品品牌或区域品牌,知识产权战略对全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知识产权管理科学高效。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地方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效能显著提升。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达400家,知识产权贯标合格企业总数达300家。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为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实现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形成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机制,实现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推动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修订工作,由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和企业自我保护相结合的商标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知识产权认知度超过80%,权利人满意度超过85%。
——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快发展。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专利导航试点园区和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园区。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完善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南京商标受理窗口。建成一批功能完备、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达300家,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达5000人,全市服务业商标年增长不少于1500件,涉农商标不少于1000件。
——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培训知识产权工程师5000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50000人,培养商标品牌管理人员1000人。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
依托南京高新区(一区两园)等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相对集聚的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支撑和引领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工程,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支持自主商标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发挥品牌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提升驰(著)名商标运用能力和水平;实施南京老商标和存量商标振兴计划,对全市“老字号”商标进行重点保护,在全市加快形成品牌集聚示范效应,打造省级商标战略示范区。实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影视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园区提升工程,推动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机融合,加快发展文化艺术、创意设计、计算机软件等核心版权产业。鼓励区(园区)围绕区域内优势产业,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群,彰显亮点、形成合力。运用股权投资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大幅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5%,实现知识产权对全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
(二)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
继续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培育,鼓励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引导企业进行前瞻性专利布局、品牌布局,规避潜在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将企业知识产权机构制度建设、管理人员配备、专项经费落实、专利数据库建设等列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评选的必备指标。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发挥其在产业转型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拓展海外市场。大力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贯标”认证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上市后备企业遴选、“双软”认定的重要依据,支持金融机构将“贯标”认证纳入信贷信用等级评定依据。继续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每年实施一批重大专利产业化、重大专利技术二次开发和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项目。打造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推进“一企一标”、“一社一标”建设,提升市场自主商标拥有率,加快发展一批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商标,鼓励相关行业协会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引导和鼓励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运作商标,走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经营之路。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中的贡献度。
(三)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
构建科学可行、以市场价值为核心的高价值专利、商标、版权评价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重点,着力在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前沿先导技术、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等领域获取一批创新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权利状态稳定的高价值专利;围绕提升自主品牌企业市场竞争力目标,支持企业强化品牌运作,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并将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定情况纳入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推进核心版权产业发展,鼓励文化艺术作品创新,促进文化与技术结合,提升高影响力版权创造能力。拓宽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鼓励高价值知识产权权利人通过许可、转让、质押融资、信托等市场化手段,获得较高市场收益。引导专利权人围绕高价值专利科学布局,形成专利群、专利族和专利产品群。培育市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加强对知名品牌、版权、地理标志和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将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作为科研项目立项、绩效评价、研发人员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等的重要内容,形成推动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的鲜明导向。
(四)实施“互联网+知识产权”工程
围绕“互联网+”战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知识产权结合,丰富知识产权电子政务系统功能,打造面向企业服务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用户的聚集构建知识产权商业用户圈;通过大数据的构建提高知识产权交易的成功率;通过免费增值、智能识别、自助菜单等互联网运行方式,降低知识产权服务费用,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质量与水平,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效率。支持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专利许可收益权、商标权、版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模式;鼓励银行与投资机构开展投贷联动,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质押、流转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网络化、普遍化、常态化和规模化。
(五)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工程
实现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机制,完善知识产权集中管辖工作。设立江北新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开展巡回审判。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和市场监管,围绕重点创新领域、侵权高发地和制造业、创意产业集中地,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开展“专利护航”专项行动,工商部门组织开展“红盾网剑”专项行动,版权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剑网”专项行动,加强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协作、联动执法。完善知识产权侵权热线举报投诉平台,健全举报投诉电子档案库。加大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力度,有效制止侵权货物进出境。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依法加重假冒专利、商标、侵权盗版、重复侵权、恶意侵权者的赔偿责任。加大刑事制裁力度,在依法适用主刑的同时,加大罚金刑的适用与执行力度。优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在有条件的区(园区)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创建多元化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鼓励纠纷诉前调解,引导仲裁机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参与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在全市重大投资项目、招商引资和重要展会等重大经济活动中建立知识产权审查、预警、分析、防范制度,在全市形成知识产权强保护环境。
(六)实施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贯彻《江苏省专利代理服务质量管理规范》,组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规范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市场,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与社会化服务共同发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支持知识产权交易业务,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中国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国家专利技术(南京)展示交易中心形成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质押融资平台、保险业务平台、信息分析和咨询服务平台、法律维权服务平台等五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对整个知识产权服务链的全覆盖。支持市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模化、多元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采取联合经营、上市融资等方式,培育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积极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工作,完善我市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南京商标受理窗口各项工作,方便企业申请商标注册,营造商标发展的良好环境。到2020年,知识产权服务与科技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和产值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七)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
构建政府部门、高校、企业、服务机构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组织体系。在基础教育中推行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在职业技能教育中加强知识产权素质培养;在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与学历教育,实行定向人才培养计划;面向政府机关、社会公众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培训;面向企业、高校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利代理、专利信息分析、商标监管执法、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等专门业务培训。鼓励高校与境外院校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师资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认等方式共同培育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将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在宁创业纳入“创业南京”英才计划。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工程师职称评定工作,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纳入职称评定范围,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知识产权岗位、完善薪酬制度,使知识产权人才有为有位。
(八)实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工程
进一步加强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交流联系,支持区(园区)开展国际合作,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示范园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建设。支持服务机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加强国际合作,构建海外知识产权服务网络。举办、参加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和展会等,适时发布知识产权相关国际信息和预警分析报告,提高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应对能力。加快企业知识产权“走出去”步伐,主动申请国际专利。实施商标国际注册推进计划,积极推进规模以上企业、自营进出口企业、定牌加工企业商标国际注册,防止商标境外抢注。加大对版权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驻外站点或开展合资并购活动。支持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积极参与国际研发分工和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科技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建设
推进更大范围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职责清晰、管理统一、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支持条件成熟地区先行先试。加强区(园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完善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横向交流与联动,形成重大问题专家咨询、部门会商、集体决策机制。在全市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政策激励与资金投入
制定和完善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政策措施,设立专利奖、版权奖,政府资助和奖励向高价值知识产权倾斜。推进企事业单位在承担国家、省、市各类计划项目、科研课题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各级财政力争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形成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奖评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引进等专项资金强化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支持,保障“十三五”重点任务的落实。
(三)进一步加大目标考核力度
实行目标管理,将知识产权主要指标纳入市对区考核指标体系,引入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PCT专利申请量、江苏区域商标品牌发展指数指标、万人一般作品和软件著作权登记量等考核指标。建立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评价方法,考量创新投入与产出比,定期评估公布知识产权工作绩效。2018年,将对知识产权主要任务的实施效果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不断创新知识产权宣传方式,提高知识产权大众普及度。继续发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3”世界读书和版权日等重要宣传平台作用,通过广场咨询、巡回宣讲、媒体广告、论坛沙龙、发布典型案例等多种形式,扩大知识产权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市知识产权办公会议成员单位、区(园区)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协作,共同承办层次高、影响力大的知识产权论坛讲座,联合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执法活动,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引导各类学校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争创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引导高校大学生组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志愿团队。在全市形成浓厚的尊重知识、崇尚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
附件下载:
宁政办发[2017]027号.doc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