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东兴市委员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

浏览量:          时间:2018-11-18 17:06:42

中共东兴市委员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



(2018年7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东兴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成果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桂发〔2018〕7号)和《中共防城港市委员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防发〔2018〕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防城港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六大工程”“两大行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全域均衡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目标任务。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防城港市委提出的乡村振兴三个阶段目标,东兴市实施乡村振兴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沿海重点村镇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重要突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时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强边固防能力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业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防城港市平均水平,达到我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新时代生态文明城市基本建成;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成为强边固防示范区。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沿海地区先进水平,全市范围内实现城乡均衡融合发展,建成新时代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边境固全面实现。

3.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农民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切实把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优先。统筹谋划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促进城乡要素均衡配置、平等交换,加快实现城乡均衡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生态和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着力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坚持开放兴边富民。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南向通道建设,发挥先行先试政策叠加优势,深化同东盟国家农业交流合作,打造沿边乡村振兴示范带,服务国家睦邻安邻富邻战略。

——坚持改革创新引领。聚焦“人地钱”等关键环节,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树牢发展精品精致农业理念,培育农文旅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高端化、精细化、品牌化、国际化。

二、实施特色产业兴农工程,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提质升级。

4.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实施现代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做大做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围绕推进万亩特色石斛种植、万朵金花茶种植、万亩红姑娘红薯种植、万亩皇帝果种植、万亩牛大力种植、万亩海水养殖、万条鳄鱼养殖、万条蛇养殖、万头猪养殖、万羽海鸭养殖等“十个一万”重点项目,加快推动传统水产养殖产业升级发展,提升鱼虾混养、立体种养技术产量和质量,做大做精做强对虾、金花茶、肉猪、红姑娘红薯、牛大力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做足海洋文章,打造海洋特色小镇。

5.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升级版。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行动,以“十个一万”重点项目为抓手,科学规划项目,夯实基础设施,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实现全市各镇各行政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全覆盖。重点打造东兴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名贵香料种植示范区等一批示范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6.发展滨海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抓住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机遇,拓展提升旅游产业品牌,推进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完善京岛风景名胜区、屏峰雨林等国家AAAA级景区和其他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打造热带雨林旅游与跨境海上旅游精品路线,加大品牌营销,加强策划包装和招商推介。加强整体规划,建设京族非遗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打造咖啡等特色小镇,支持建设乡村特色酒店和高端民宿,串点成线,建设东兴市边海乡村旅游带。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搭载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推广东兴特色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并扶持大型电商物流旅游项目。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的功能,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

7.大力推进科技、质量和品牌强农。制定实施质量兴农规划,以科技化和品牌化带动,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争创驰名商标、培育知名品牌,打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加快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技术合作关系,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专业科技指导,推进高科技养殖加工示范区建设。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产品检测、质量追溯、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及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等管理制度,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施产业兴村强市行动,打造一村一品。加强边境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绿色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8.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养代种、土地托管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村集体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市场主体,通过股份合作形式组成运营主体,负责产业发展,逐步将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致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9.持续构建产业循环发展体系。完善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将生态提质和环境安全列入市直部门、镇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政绩考核,实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一票否决制。进一步推进种植业、畜牧水产业、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构建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实施“金山银山”工程,抓好森林生态修复,提升森林经营质量,推进国家级森林经营示范单位和森林精准经营试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落实耕地森林河流海湾休养生息制度。

10.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美丽东兴”乡村建设活动,不断巩固提升“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建设活动成果。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活动,启动实施“幸福乡村”建设活动。大力推进“三改六提三增”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建房规划管控,做好乡土特色示范村屯和绿色村屯示范带动,走出一条具有沿边滨海区域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绿色乡村发展之路。

11.持续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行动。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清理非法设置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开展畜禽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拆除搬迁工作,加大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完善尾水处理设施,推进近海养殖网箱标准化改造。探索推行湾长制,打击非法盗采海砂、非法排污和倾废等各类违法行为。做好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管理,不断健全完善河长制。扎实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强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探索推行林长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开发。

四、实施文化繁荣兴盛工程,弘扬边海山民族特色文化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挖掘提升边海山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力量和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1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行政村(社区)“新时代讲习所”高标准、全覆盖,广泛开展理论宣讲下基层活动,推动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展示阵地,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涵养农村群众现代文明素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乡村振兴软实力。

13.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实现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发展。推进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国门文化大院等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14.挖掘传承边海山民族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民族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边关文化、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等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好独弦琴、京族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式保护和改造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名木、民俗文化、农业遗迹等遗产,深入做好申遗工作。挖掘边海山传统饮食文化,推动特色小吃产业化,开展名店名厨名菜评选活动,打造北部湾开海节、东南亚美食节和舌尖上的鱼露、风吹饼、京族籺丝、煎堆等品牌。积极开展中越跨境村屯文化交流,建设极富东盟特色的边境文化长廊。深入挖掘中共东兴支部等边海山红色文化资源。持续实施“国旗工程”,大力弘扬戍边固疆的边关文化,维护边境安定和谐。

15.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推进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四城同创”为契机,以城市文明创建带动乡村文明,积极开展乡村边海文明示范带创建,加大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以良好家风引领农村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勤劳节俭、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五、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促进边境乡村和谐稳定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16.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以“国门先锋”党建工程为引领,扎实推进“一村一镇”党建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大抓乡促村力度,促使镇党委重心下移。加强镇小食堂、小宿舍、小球场、小书屋、小娱乐室“五小”建设,改善镇干部工作生活环境。健全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升“星级化”管理水平。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健全定向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制度。深化拓展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全面落实村党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严厉整治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17.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新时代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为抓手,继续建设完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优化办事流程,形成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创新基层协商自治模式,指导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法治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18.提升平安乡村建设水平。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进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实施网格化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完善综治信息系统,扎实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一村一警务助理”制度,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以及“两抢一盗”、黄赌毒、传销、非法采矿、诈骗、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开展农村矛盾纠纷精准排查精细化解,加强农村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做好农村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19.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支撑,大力实施村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实现农村资源的有效统筹。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谋划布局,重点实施“村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模式,实现利息分红增收,同步实施资产租赁、兴办村经济实体、劳动技术服务等增收模式,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加强村“两委”干部、致富能手培训,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探索建立集体经济收入与村“两委”干部、村民合作社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待遇挂钩机制。

六、实施脱贫惠民富民工程,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摆脱贫困、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根本。坚持以农村产业持续发展为主线,积极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统筹解决城乡均衡融合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重大问题,让全体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20.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精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科学找准产业,加大政策倾斜,整合扶贫资金,改善发展条件。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教育扶贫、低保兜底等重点工作。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对特定贫困群众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

21.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产业规划融合,增强项目关联度和带动力。抓好农业农村精准招商,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创业园等。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强化乡村创业创新政策扶持,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鼓励农民利用自有住宅等方式,参与民宿、餐饮、旅游产品等开发经营。实施“边境贸易+互助组”“边境贸易+金融服务”“边境贸易+落地加工”“边境贸易+专业市场”“边境贸易+电子商务”等工程,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22.继续巩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扶贫项目库建设,科学遴选乡村基础设施项目。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加快“四好农村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饮水安全、供电供气、宽带网络、公共体育、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升级改造,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天然气进镇入村,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升级改造,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快完善沿边乡村公共基础条件,推进沿边口岸改造升级,完善边境地区物流体系。

23.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积极落实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应补尽补政策。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发展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加强民族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大力实施公办学校标准化工程和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推动学区内优质学校辐射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切实改善教师办公环境,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

24.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能力建设,推进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加大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任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推动医疗卫生队伍“县聘乡用”。加大村医培训力度,完善村医养老补助政策。加快构建县域医疗共同体。加强基层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发展“互联网+远程医疗”。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

2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参保缴费档次和基础金水平。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推动城乡社会养老服务均等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推进乡村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和便捷化水平。

七、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工程,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体制机制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疏通要素流通渠道,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6.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健全流转交易、登记办证各项制度。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落实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以自主开发、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

27.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制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配套政策,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健全涉农担保体系,便利“三农”融资。

28.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组建不同层级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确方向,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

29.深化林业农垦水利供销等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地林权证“查漏补缺”和不动产登记工作,加快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推进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创新农垦土地管理办法,加大企业优化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

八、实施对外开放合作行动,打造中国•东盟农业开放合作引领区

对外开放合作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有利契机,聚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

30.推进农业走出去和请进来。组织农业专家和企业赴国外考察学习,了解国际市场、学习国际经验,并与有关国家建立良好的农业合作关系。鼓励有条件企业建立境外农作物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与越南等国家友好城市发展农业种植和养殖。为外商在我市投资农业提供土地、收费、税收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优惠,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优良品种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向精准化、优势化和强大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1.打造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同东盟开展农业投资合作对接。搭建境外、境内两类农业合作平台,形成以外带内、以内促外的农业对外合作双轮驱动,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国际产能合作。大力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沿边农业对外合作示范基地,开发建设东兴与东盟国家海上渔业走廊,建设天鹅湾渔港码头经济区,做强做大江平跨境海产品加工园,打造跨境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带,建设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的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

32.建设跨境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发展海产品、水果、蔬菜、金花茶、玉桂、八角、牛大力等跨境产业落地加工制造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实施江平工业园、冲榄工业园等园区扩容提质工程,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对僵尸企业、停产企业以及闲置土地(厂房)的清理整治工作,并扶持有潜力、前景好,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转型升级,推进跨境农产品加工企业园区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加工流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

33.建设国际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充分利用东兴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以及进境种苗(景观树)指定口岸、进境水果指定口岸通道优势,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高标准规划建设面对东盟的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完善产业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入驻,建设完善加工、展销、仓储、冷链、物流等环节基础设施,促进进口农产品落地加工销售。提供代理采购、受托验收、咨询服务、结算服务、物流代理、库存管理等相关延伸服务。建立面向东盟乃至世界的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实现对农产品价格信息、供需信息、知识信息的有效汇集,发布价格指数,为行业提供专家指导和行业走势解读。

九、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提高人才服务保障能力,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34.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组建职业培训联盟,采取“定向式”、“订单式”开展农村劳动力“一人一技”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一系列职业培训,提高乡村居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引进更多的高校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带来更多的种养知识和技术,带领农民致富。

35.着力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完善配套措施,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管理、能够带头普及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乡土人才队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平台,进一步加大农村乡土人才的培养开发工作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能够创办农业龙头企业的乡土人才。鼓励农村劳务输出,引导技术返乡创业,坚持外出学习技术与返乡创业相结合,采取“以出引返”、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创建若干个农村劳务技术返乡创业基地,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学成一技之长回乡创业。

36.不断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健全人才信息化管理机制,完善农业农村人才信息库,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需求目录。深入实施政校企合作战略,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外高校合作力度,积极推进专项实习计划,吸引集聚更多高校高年级学生来东兴服务。稳步推进教授工作站项目,充分发挥教授工作站综合性合作和交流平台作用,紧扣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向高校“借智”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专业问题、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大力缓解人才“刚需”。创新推进人才公寓工程,不断优化人才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切实解决好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问题,为来东兴创业、工作的高层次乡村人才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入园、生活保障等一站式便捷服务。选派优秀乡村人才赴发达地区知名高校或企业学习培训,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性积极性。

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聚焦城乡均衡融合发展,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

37.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市、镇、村三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各部门要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加强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38.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部分重点镇、村实现多规合一。统筹安排村庄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严禁违法建房。推行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发挥主体作用、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技术单位指导的乡村规划编制机制。村屯规划的主要内容应纳入村规民约。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

39.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用地等扶持政策。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倾斜,单列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建设用地。

40.强化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加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积极向国家、自治区、防城港市争取乡村振兴战略补助资金。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41.强化督查考核。进一步加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督查督办和考核奖惩,将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制定出台考核办法。建立市、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推广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协调在一线进行、效果在一线体现、作风在一线锤炼、干部在一线成长“六个一线工作法”,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实现新担当新作为。

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东兴“三农”工作新篇章!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48475.html

本文关键词: 中共东兴市委员会, 乡村, 振兴, 战略, 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