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府办〔2016〕88号《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12-22 22:25:05

东府办〔2016〕88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推进

“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0月10日


东莞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互联网+”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发展新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按照全省推进“互联网+”工作会议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互联网为纽带,以“智造东莞”建设为主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创业和信息惠民为着力点,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配套,全面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全市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互联网应用成效显著,成为全国互联网经济发展重要基地、网络创业创新聚集地、网络民生应用服务示范区。

——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市互联网新业态聚集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形成1000亿元规模,年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的互联网骨干企业达1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云计算服务规模达300亿元,有力带动大数据、物联网、软件等信息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互联网创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新型互联网研发机构3家以上、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3个以上,众创空间数量达到50家以上,众包平台、众扶平台和众筹平台数量各达到3家以上,培育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超过500家,全面建成“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互联网创业创新活力大幅提升。

——互联网应用与服务全面普及。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0%,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0%,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接入率95%以上。医疗机构信息共享率达90%,电子病历覆盖率9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互联网+生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深入实施3C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促进互联网与车间的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和3D仿真的深度融合。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网络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筑云惠企”计划,认定一批工业云服务平台,鼓励服装、家具等传统企业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消费者精准互动,建立柔性化、定制化生产模式。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千家诊断、百家对标”行动,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推动组织结构优化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形成以两化融合数据地图为核心的精准施策新模式。加快我市企业三级能源管理中心平台建设,实现资源能耗数据在线监控。实施电机、注塑机节能增效智能化改造工程,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松山湖、东城、南城、石龙、常平、长安等镇街(园区)建设“互联网+”小镇、服务型制造示范镇和“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镇,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和网络化产品研发制造基地。扩大DiD Award(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影响力,选择家具、玩具、电子、模具、服装等优势行业作为切入点,强化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建立在线设计中心、开放创新交互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众包、众创等研发设计模式。加快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产品质量管理领域的应用,发展在线监测、在线诊断、在线控制和产品质量认证,提升质量精确管控水平。推动企业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上质量溯源体系,逐步实现产品来源网上查证与去向追溯。(市经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和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东城街道、南城街道、石龙镇、常平镇、长安镇等单位配合)

2.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条改造升级,推进“互联网+莞荔”、“互联网+生猪”,畅通农产品网上“走出去”和“走进来”的渠道。加快智能传感器、卫星导航、地理空间系统等技术在农业重点实事项目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应用,增强对温湿度、光照、土壤等农业生产环境的精确监测能力,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智能化水平。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智能化水平。以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为依托,创新国土、林业互联网服务工作模式,提升国土、林业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广船舶自动识别、捕捞作业系统、鱼群探测、卫星导航等海洋渔业系统应用。打造“一镇一品”工程,发展生鲜速递、特产专卖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定制开发和互联网直销运营模式。推动本市有规模的农贸市场“触电”,挖掘本土涉农电子商务型企业。利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重点监管农产品电子追溯,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市农业局牵头,市国土局、市林业局、市海洋渔业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食药监局、市环保局等单位配合)

(二)发展“互联网+服务”,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服务型经济质量水平。

3.推进“互联网+现代商务”。加快建设集电商、物流、交易、服务、监管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园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离岸数据中心。协同推动各镇街(园区)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积极招引跨境电商重大项目落地投产,推动东莞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运营,健全东莞跨境电商的产业链和生态体系。实施“网上海关”项目,依托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推动海关行政审批、税收征管、保税监管、通关审单等业务实现网上办理,进一步降低企业通关时间和通关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深入开展“莞货网上行”,推动中小微企业“上网触电”,搭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组织企业开展线上线下、众筹等多种形式的互联网促销活动,扩大莞货网络交易额。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互联网媒体,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在餐饮、酒店、商场、旅游等消费服务行业,培育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式消费、群体共享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互联网新商务。运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品牌建设理念,发展商标网络注册、品牌个性化设计、互联网口碑管理、品牌互动式宣传推广等新模式,提高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市商务局牵头,市电子政务办、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东莞检验检疫局、东莞海关、市跨境办、市外汇管理局、市邮政管理局等单位配合)

4.推进“互联网+现代物流”。加快全市智能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和智慧物流园区建设,搭建物流标准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专业物流平台及车载平台等的对接,推进货运车辆与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实现供需信息快速匹配。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搭建公共物流仓储互联网平台,加快供需信息快速匹配,推动全市物流仓储业由单一的自营仓储模式逐渐向自营仓储、公共仓储两种模式并存方向发展,减少重复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分类编码、条码、EDI、RFID、GIS、GPS、WMS等技术及现代先进物流管理软件,推进制造业物流、农村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城市配送、冷链物流和国际物流等智能化和标准化,发展精准服务、体验服务、聚合服务等物流新模式。运用互联网发展物流金融、物流保险、在线交易、结算支付、物流配送等物流新服务。应用智能感知追溯技术和产品,建设医药和食品安全双向追溯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与供应链大数据应用融合,开展供应链大数据汇集、整理、存储、分析、挖掘、交易等服务,培育无人机快递物流等新型服务模式。(市商务局牵头,市交通局、市经信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邮政管理局等单位配合)

5.推进“互联网+现代金融”。积极争取开展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试点,规范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网络融资,鼓励建立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建的、与东莞产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区域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规范发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规范发展。支持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开展合作,以互联网金融活跃民间资本,推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民营资本投资服务平台,打造内资重大项目招商信息库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大数据资源库,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全天候项目对接业务,推动金融资本、科研院所与产业资源的深度合作。探索发展科技众筹、纯互联网运营、一站式创业综合服务、专注新三板股权投资、综合金融服务等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模式,支持创业创新优质项目开展网上融资,引导并规范社会资本参与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建设和运营。推动金融集成电路卡(IC卡)全面应有,提升电子现金的使用率和便捷性。发挥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的作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移动金融创新应用,促进移动金融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领域的规模应用。(市府金融工作局牵头,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人行东莞中心支行、东莞银监分局等单位配合)

(三)发展“互联网+双创”,释放发展新动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大局面。

6.推进“互联网+创业”。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模式的发展,以“四众”促“双创”,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鼓励各类互联网企业开放网络平台资源,全面对接各类创业企业和创客团队,提供包括开源技术、市场营销、媒体宣传等创新创业资源。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建立众创空间,为各类创业项目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对接。支持“东莞科技在线”和东莞市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科技、金融与产业信息共享交流平台,面向全市创业创新者提供科技政策咨询、科技金融对接、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财务管理、人才政策等服务,扶助创新创业者加速成长。鼓励龙头型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共同发展。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技服务机构等建设各类互助平台,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形成的各类自发互助平台发展,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进行互助众扶服务。鼓励我市电子商务等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镇街基层从业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网络开展创业。(市科技局牵头,市人力资源局、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配合)

7.推进“互联网+创新”。鼓励有需求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部分设计、研发工作向社会公众分发,运用公众智慧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企业研发成本降低和提质增效,推动产品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生产的发包活动,将适合于众包的技术标准化产品向区域内广大生产厂商发包,聚集区域标准化产能,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探索科技财政资金进行网上众包分配改革,推进科研众包的示范推广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互联网+”科技项目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部分设计、研发工作向社会公众分包。支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积极应用制造运维众包模式整合成熟技术或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柔性制造等新模式。支持家具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积极探索应用制造众包进行生产外包,提升产品竞争力。鼓励创意或设计类企业通过网络社区、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形式广泛征集用户创意,促进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鼓励新兴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传播新方式积极通过众包实现知识内容的创造、更新与汇集,形成大众智慧集聚共享新模式。探索开展非公开股权融资,规范开展网络借贷,支持参考kickstarter、IndieGoGo等国外知名众筹平台的经营模式,建立一批实物众筹平台。(市科技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局等单位配合)

(四)发展“互联网+民生”,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推进“互联网+教育”。构建“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教育支撑环境,发展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推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建设东莞教育大数据和大平台,建立融合教育教学应用、监测、分析、挖掘功能于一体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运用云计算、移动教学、大数据分析、资源共享等互联网交互平台,大力发展在线学习、泛在学习、智慧学习等新型教与学模式,加强“互联网+”思维下“名师课堂”“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校课堂”“翻转课堂”等建设。大力推进“慕课工程”,加强慕课教育平台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广泛开发在线课程资源,着力构建慕课教育公共应用体系。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建立数字化职教资源的建设、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网络远程学习服务系统,就业服务系统等各项应用系统,扩大优质资源共享面,实现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共享交流。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支撑,完善学生安全防护平台,促进校车安全监控、校园视频监控、学生安全防护一卡通等应用的推广并发挥社会效用。大力推广智能化教学,家庭智能化+学校机构一体化,推进机器人产业+云数据平台作为新的教学载体,同步提高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理念,可编程机器人。(市教育局牵头,市人力资源局配合)

9.推进“互联网+文化”。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互联互通,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东莞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和“东莞公共文化”微信、微博平台。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储存和分析处理,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发挥多媒体、互联网在图书馆、广播电视、文化信息、报纸杂志等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进万家”。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模式,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以嵌入方式实现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咨询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引导《东莞日报》《东莞时报》等主流媒体发展APP、微信、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的资讯服务,推进数字出版发展。加快广电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步伐,推进广电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牵头,东莞日报社、东莞广电网络公司等单位配合)

10.推进“互联网+医疗卫生”。构建以市卫生计生数据中心为网络数据交换枢纽,建设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和全人口计生服务平台(一中心三平台),逐步建立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建立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和远程检验中心,推行网上预约服务、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及医疗协同服务,发展远程诊疗、医患互动等网络医疗服务。探索推进医院、医保系统、药商药品供应等信息互联,发展和规范互联网药品交易、药品信息等服务,建设基于物联网应用的“阳光用药”“阳光物流”运行监控平台。推动全市医疗大数据发展,建立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三大数据库,打造高度集成、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全市智慧健康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并广泛应用于业务协同及综合管理促进医疗卫生、医保和药品管理、社会诚信体系等系统对接、数据共享。运用“互联网+”医疗服务思维,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卫生计生行业治理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市卫计局牵头,市电子政务办、市经信局、市社保局、市食药监局、医管中心等单位配合)

11.推进“互联网+社保”。优化提升社保互联网公众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参保对象提供便捷远程网络服务,开展政策宣传、信息发布、参保信息查询、业务办理、个性化信息推送等新业务。探索建设“以社保卡为载体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财政、民政、卫生计生、公安、教育等部门网上业务协同,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政务协同运作。大力推广应用“社保卡诊疗一卡通平台”,建设市医疗保险结算服务管理平台和医疗保险集中数据库,积极参与省内医疗费用联网直接结算,加强医疗保险宏观决策分析与数据开发应用。(市社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局、医管中心等单位配合)

(五)推进“互联网+管理”,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统一事项标准、申办标准和联办机制,推进实体大厅与网上办事大厅融合,建设网上网下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推行政府服务“一窗通办”,拓展建设一门式网上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实现一网受理、分类审批、限时办结,强化实时在线监察与效能监督。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网上办事大厅整合优化法人、自然人相关许可事项的申请材料和表单,探索实施前台多事项一表式申办受理,后台多部门一站式并联办理,逐步完善统一的投资项目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审批事项、社会服务事项等一门式服务入口。抓紧建设政务服务大数据库,打破各平台、各部门、镇街(园区)的数据壁垒,实现各系统、各环节和服务数据的互联互通,整合数据资源,加快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在政府管理服务中应用,探索推行个性化公共服务。利用市网上办事大厅、网厅手机版等多个平台,推动更多事项多渠道网上办理,丰富支付宝城市服务、微信城市服务、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内容。率先推动各部门、单位对外服务的各类应用系统、平台和终端与市平台进行无缝对接,解决互联网服务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市网建办牵头,市编办、市行政服务办、市监察局、市电子政务办、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等单位配合

13.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全面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建设, 加快构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细化服务、法治化保障”的“四化”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应用,健全信息互联互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治安形势精准研判、矛盾苗头精细排查、风险隐患等精确防范,有效把社会风险预警在先、防范在前。建立覆盖全面、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基础信息网上录入、办事服务网上管理、工作过程网上监督、责任目标网上考核。依托网站、微信等平台开展110报警、投诉举报、警情通报等便民服务,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主动预防、动态管控和打击罪犯的能力。利用视频检索、人像对比、轨迹追踪、智能预警等技术,开展社会舆情、治安动态和热点敏感问题在线监控分析,提升对社会治安形势掌控与应急处置能力。在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推广移动办案、网上查证、在线审批等业务。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短信、视频等手段,开展网上信访,促进信访工作公开透明、便捷高效。(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市信访局、市民政局、市经信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电子政务办、市政府应急办等单位配合)

14.推进“互联网+城市管理”。加快数字城管建设工作,实现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整合电子政务、应急指挥、城管监控、公用事业监管、政府服务12345等信息系统,建设集信息收集、指挥协调、监督实施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通过“补短板”提升对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市政设施管理、环境保护、园林绿化、防洪防涝、污水处理等城市运行领域的统一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完善市一级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和环境信息数据平台,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环境质量、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等信息的集约管理。在道路、工厂、车站、学校等主要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水电气、给排水等市政设施,加强智能感应、环境感知、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建设,实现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实时监控管理。推进地下管线智能化管理、垃圾分类处理智能监管等项目建设,对违法建筑及城市污染实行在线监控。加快实施符合《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SVAC)的城市“慧眼工程”,拓展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覆盖范围。(市城管局牵头,市电子政务办、市政府应急办、市公安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规划局等单位配合)

15.推进“互联网+应急管理”。加快应急平台二期的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公安、国土、城管、卫生、消防等职能部门以及镇街一体化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应急平台与各级各类应急平台、现场移动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建立指挥灵敏、运转高效的全市应急指挥体系,提升对台风、洪灾、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信息报送、人员物资调度和应急处置水平。建立全市应急管理数据库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全市各类应急数据的动态管理和实时更新。利用互联网推进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和风险隐患排查模式创新,提升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建立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的协同机制,通过广播、电视、电台、手机短信、网络媒介和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和覆盖面。加强应急医院建设,建立智能化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利用单兵视频系统、数字化移动救护单元等互联网应急救援装备,提升对救援人员、救援物资、救护车和救援现场的快速指挥、调配与专业指导水平。在全市城镇社区和农村逐步建立基于健康小屋的应急医学监测网络,免费为居民动态采集体温、体重、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健康数据,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防和风险评估能力。(市政府应急办、市卫计局牵头,市三防办、市公安局、市消防局、市国土局、市城管局等单位配合)

16.推进“互联网+现代交通”。全面推进智能交通综合管理平台、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建立部门交通数据共享机制,加强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GPS定位、无线射频识别、IC卡电子证件等技术应用,实现交通需求管理、机动车管理、公共交通管理、物流业管理等全方位的交通信息化。加快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公交监控平台建设,完成全市宏观交通模型体系和各组团中观交通模型体系。加强与高德、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合作,结合交通大数据,试点建设交通实时路况和道路拥堵指数查询平台。推进全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平台建设,打造公交信息APP平台,向乘客发布车辆到站信息和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社会公共信息。加快公路客运联网售票平台的升级改造,推出网站、微信、APP和站场自助设备等多种便民购票途径,把全市客运站均纳入联网售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票源100%共享。利用交通大数据挖掘分析人口迁徙规律、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特征等信息,提升交通运输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智能化水平。(市交通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电子政务办等单位配合

17.互联网+现代建筑加快形成基于“互联网+现代建筑”的行政管理体系、市场发展环境和科技创新机制,实现建筑远程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大力推进BIM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加强标准化设计及全寿命期管理,加快BIM应用技术标准编制,在政府投资工程中率先开展BIM技术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和工业化发展,加快建筑产业化和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开发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构件生产、项目监督、竣工验收、能耗监测等全过程、全生命期的管理平台,逐步实现施工安装虚拟建造、现场质量安全远程监管、数字化构件工厂、数字化建筑产业园区、建筑质量追溯管理、可视化在线项目监管等技术在建筑产业化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局、市规划局、市质监局、市城建局等单位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组织下,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推进,建立各部门各镇街党政领导负责制,加强督办和落实。各项重点任务牵头单位要尽快会同配合单位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推动一批“互联网+”重点工程和项目,形成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合力。涉及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资金安排等重大事项以“一事一议”形式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审议。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省级“互联网+”相关领域试点示范,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互联网经济持续快速增。(市信息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和镇街配合)

(二)夯实软硬件基础

实施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大会战,建设“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突出光纤网络、移动通信基站、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WLAN)等建设重点,努力打造国内信息化先导区。加快“智慧东莞”顶层设计和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大数据采集机制,完善人口、企业、空间等基础信息库,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加强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和共享,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网上身份认证等服务。加强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范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健全我市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依法管理网络和信息,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互联网信息安全。(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公安局、中国电信东莞分公司、中国移动东莞分公司、中国联通东莞分公司、中国铁塔东莞分公司、东莞广电网络公司等单位负责)

(三)推进制度创新

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新业态企业集群注册和住所信息申报制,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探索“互联网+”交通、物流、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准入制度创新,放宽“互联网+”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制定实施各行业互联网准入负面清单,破除行业壁垒,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大力宣传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文化理念和典型企业,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增强互联网创新创业意识。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创业失败者再创业建立必要的指导和援助机制,用制度为互联网改革创新者撑腰,让广大企业和创业者在“互联网+”领域轻装上阵。强化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文化、教育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加强“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营造互联网公平竞争环境。加强对东莞市关于“互联网+”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及时发布推进“互联网+”的进展情况及成效,畅通专家、媒体、公众共同参与监督的渠道,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市工商局、市发改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经信局、市电子政务办、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负责)

(四)加强智力建设

鼓励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互联网知识技能培训,支持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展“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应用培训。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研究平台,建立一批联合实训基地,加强应用能力培训。鼓励高校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设置相关专业,推动校企、院企合作办学,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院校对接机制,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互联网+”领域高端人才。支持通过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用好全球互联网人才资源,吸引互联网领域领军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市人力资源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东莞理工学院负责)

(五)加大政策力度

要用足用好国家、省和市有关财税支持、土地使用、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互联网与我市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互联网创新成果在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落实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减免政策,每年安排一定的土地指标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鼓励镇街(园区)以互联网小镇为载体,与国内外大型互联网企业组建以“互联网+”为主投方向的产业投资基金,加快“互联网+”优质项目的孵化和培育。鼓励社会资本创立创新投资基金,加大对互联网创业创新的投资力度。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互联网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互联网企业上市融资。(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府金融工作局、市国土局等单位负责)

(六)加强示范带动

各部门和镇街要加强对“互联网+”发展工作的统筹,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要着力抓好示范带动,在支柱产业、政务民生等领域积极开展“互联网+”试点示范,培育发展一批“互联网+”示范园区、示范平台、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创业创新模式,带动“互联网+”行动深入实施。以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互联网+”重点项目作为重点工作,建立项目信息库,为后续申报国家和省组织实施的“互联网+”相关专项(工程包)做好项目储备。重点发展以互联网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为重点的“互联网+”产业小镇,在核心技术创新、高端人才集聚、科技金融发展、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创业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要大胆探索,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向小镇集聚。(上述重点任务所涉及的部门、单位和镇街、园区负责)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50135.html

本文关键词: 东莞市, 东府, 东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