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办发〔2016〕99号《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浏览量:          时间:2018-12-24 01:59:28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大政办发〔2016〕99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国家行政机关各委办局(司行社):

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6﹞111号)精神,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大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州党委、政府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以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的内部融合;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延长产业链;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提高竞争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开发农业产业新业态。通过农业相关产业联动集聚,着力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全州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基本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三是坚持统筹推进。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与脱贫攻坚相适应,加快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四是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五是坚持农民自愿。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六是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产业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农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值达40亿元,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推进农林牧结合和种养加一体,构建以粮食为基础,烟草、核桃、畜牧、蔬菜(含食用菌)、水果、中药材、马铃薯、蚕桑、高山生态茶和特色花卉十大产业为优势产业,休闲农业和淡水渔业两个产业为新兴产业的“1+10+2”产业体系。以洱海流域大理市、洱源县为核心,辐射剑川县、鹤庆县西北部,老君山——点苍山山脉以北,洱海、洱源茈碧湖、剑川剑湖、鹤庆草海等区域,以林果、乳畜、马铃薯、中药材、生态渔业、特色花卉等特色产业和休闲农业为重点,着力建设100万亩洱海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鹤庆县东南部、宾川县、祥云县、弥渡县、巍山县东部及南涧县东北部,云岭系列山脉以东、金沙江流域及红河流域等区域为重点,以粮食和水果、蔬菜、生猪、肉牛、家禽、水产品等精品农产品和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着力建设100万亩高原盆坝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云龙县、永平县、漾濞县、巍山县西部、剑川县西部及南涧县大部分地区,清水朗山——无量山脉以西等区域为重点,以核桃、中药材、高山生态茶、优质梨等特色经作及肉牛、高原黑猪、山地鸡等山地牧业为重点,以核桃园、水果园、茶园、药园为产业链先端,建设生态产业复合系统,综合开发林下生态养殖、林下中药材自然种植、野生食用菌保护利用等林下产业及高山生态茶、高山水果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建设1000万亩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发展改革委、州工信委、州烟草公司,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二)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精准施策,数量和质量并重,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开展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销售等经营活动。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鼓励土地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一企一策”方式跟踪定向、合同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小巨人”,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机整合,构建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新型农业和食品工业经营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州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小巨人”5个、5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小巨人”10个、1亿元以上企业40个、2000万以上企业60个,新培育州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50个、州级示范家庭农场100个。(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工信委、州供销社、州人社局、州工商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三)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保障能力建设。积极争取省级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县和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绿色经济示范区示范带项目支持,依靠科技、整合资源,以特色产业基地提质增效为目标,择优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经营规模适度的生产基地,集中打造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引领全州高原特色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向标准化、生态化、高效化和绿色化方向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州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特色经作类60个、畜禽规模化生态养殖场41个、特色渔业养殖及电站库区养殖示范场18个,新增农业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户以上,新增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6个、优质种业基地20个、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30个。加快推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重点抓好核桃种养循环、补植补造、幼林抚育、丰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核桃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提高核桃产业发展整体水平。采取“林药模式、林畜模式、林农模式”,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资源采集及加工、生物质能源、森林景观利用,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到2020年,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达20万亩以上,实现产值达10亿元以上。加强巍山、弥渡、云龙、永平、剑川、宾川、南涧“云药之乡”规划建设,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积极创建省级中药材科技示范园、种植种苗基地、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发展改革委、州工信委、州科技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四)加快推进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发展。依托丰富的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以生物药业(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等)、生态饮品(乳、酒、茶等)、果蔬(水果、食用菌、蔬菜等)加工、高原特色食品(核桃、梅果、禽畜肉产品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园区建设,以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生态饮品),以祥云财富工业园区(食用菌、缫丝织绸)、南涧工业园区(生态饮品、现代中药)为重点,以洱源邓川工业园区(高原特色食品、生态饮品、生物制药)、鹤庆兴鹤工业园区(高原特色食品、生态饮品、现代中药)、宾川工业园区(果蔬加工)、剑川工业园区(高原特色食品、现代中药)、弥渡工业园区(果蔬加工)、巍山工业园区(果蔬加工、高原特色食品)、漾濞工业园区(高原特色食品、生态饮品)、云龙工业园区(现代中药、高原特色食品、生态饮品)、永平工业园区(高原特色食品、果蔬加工)为支撑,建立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扶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2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加值达118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产值达220亿元,食品加工增加值达20亿元。(州农业局、州工信委、州林业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五)强化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加强水果、蔬菜等大宗时令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鼓励支持企业开设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加快乡镇农集贸市场建设改造,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促进城乡市场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提升市场服务功能,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建设改造,依托区位、交通和区域特色农产品优势,引导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扩大电子商务在农村市场广泛应用。重点开展全州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和品牌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农村电子商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等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积极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发展,完善综合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宾川县、剑川县、祥云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州商务局、州农业局、州供销社、州林业局、州工信委,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六)推进特色小城镇、特色村寨、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重点城镇、产业园区集中,加快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特色村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生态文化村”“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强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镇保护、开发,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到2020年,每个县市至少创建3个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统筹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项目建设,加强乡村旅游扶贫,实施好旅游扶贫开发工程项目村建设、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加强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集民俗、产业、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特色安置点。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新村庄。抓好祥云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建设。(州发展改革委、州住建局、州民宗委、州扶贫办、州旅发委、州委农办,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七)发展农业产业新业态。把规模化现代农业庄园、休闲农业示范园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高原特色农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的重点,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创新推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科普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探索形成以设施、生态、观光休闲、会展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按照“六有”标准、坚持“六化”方向定向培育一批高质量现代农业庄园。以生态农业规模化种养为基础、环境保护措施配套、旅游休闲养生服务设施完善、网络营销健全、文化创意独特的要求,打造一批规模化休闲农业示范园。力争到2020年,全州新培育50个现代农业庄园和50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申报认定1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按照产村相融、农旅集合、文化引领、以旅强农的要求,加强全域旅游和乡村规划,做好乡村旅游和创意策划,引导全州乡村旅游特色化、集约化、生态化和品牌化发展。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规划和推介。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示范村。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旅游村积极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申报创建工作,加大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乡村旅游模范户、乡村旅游示范户、农家乐示范户等名录的申报创建力度,规范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州农业局、州旅发委、州工商局、州科技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八)大力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认真落实好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各项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参与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挥其优势和特长,以农牧(农林、农渔)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通过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与农民利益联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带领农民创业增收。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展网上创业。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州农业局、州人社局、州科技局、州民政局、州林业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鼓励发展股份合作,支持农户将其拥有的农村土地、林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产权及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租金保底和利润分红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将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实施情况作为各级相关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稳定土地、林地经营权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引导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与农业(森林)保险、贷款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财政局、州国土资源局、州住建局、州商务局、州工商局、州扶贫办、州供销社、大理银监分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二)持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全面落实州委、州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切实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加大财政支持,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保障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投入,年度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用好用活移民后期扶持发展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完善土地政策,在符合土地、林地管理法律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予以倾斜。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在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土地、林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向特色小城镇和产业园区等集中,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创业培训、用地用电、社会保障、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大力支持(州财政局、州发展改革委、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国土资源局、州人社局、州移民局、州科技局、州教育局、州文体局、州商务局、州民政局、州工商局、州国税局、州地税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三)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深入推进科技进村入户行动,鼓励涉农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积极推进省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逐步完善园区一二三产业科技支撑,积极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引进、研发及推广,依托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园区科技水平。加强宾川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祥云、弥渡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使园区成为聚集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企业等科技资源的载体。(州农业局、州人社局、州教育局、州科技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三权三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范围和业务规模。通过贴息、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保险补贴等方式,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探索推出种苗培育、种养殖、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全过程金融扶持产品。发挥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和支农再贷款作用,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好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积极稳妥开展农村互助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加强对开展信用互助业务的农村互助社持续性经营的监管。支持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融资,借力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积极推广政策性保险附加商业保险试点,完善政策性保险政策机制;加大农业保障保费补贴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农产品指数保险、农业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适应新型经营主体需求品种,推动保险服务范围由农业生产环节向农业生产全产业链转变,服务从单一的生产环节向产、供、销全产业链延伸。(州财政局、州发展改革委、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住建局、州国土资源局、州供销社、人行大理中心支行、大理银监分局、州保险行业协会、农业发展银行大理分行、农业银行大理州分行、省信用联社大理办事处,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五)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实施农田水利、乡村公路、电力通信、农村物流、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全面改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大中型灌区建设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乡镇和行政村通硬化路、行政村宽带全覆盖。统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县市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开展以“七改三清”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切实保护好生态。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州发展改革委、州农业局、州水务局、州国土资源局、州交通运输局、州工信委、州商务局、州生态委办、州旅发委、州环保局、州住建局、大理供电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州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遵循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各县市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要切实提高认识,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积极探索和丰富推动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抓手、载体、平台,安排一定资金重点对典型示范进行扶持,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州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分工合作,积极与省直对口部门单位沟通对接,按照工作安排和要求,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州发展和改革委要指导做好全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每年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州人民政府。州农业、财政、林业、工信、商务、旅游、住建、国土、科技、水务、交通、扶贫、教育、人社、供销、移民、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牵头责任和工作配合责任,合力推进全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州发展改革委、州农业局、州财政局、州林业局、州工信委、州商务局、州旅发委、州住建局、州国土资源局、州科技局、州水务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扶贫办、州教育局、州人社局、州供销社、州移民局、州工商局、州国税局、州地税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等负责)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50460.html

本文关键词: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州, 大政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