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办发〔2016〕183号《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十三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十三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通政办发〔2016〕18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南通市“十三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4日
南通市“十三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为发挥我市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技术制高点,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制定《南通市“十三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南通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值规模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占南通市七大新兴产业总产值比重近40%,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拥有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骨干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材料、特殊钢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新能源材料及建筑新材料为主的具有南通特色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2015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231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56.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0.2%。中天科技光纤预制棒、南通天丰电子新材料锂电子隔膜、卡姆丹克太阳能电池硅基材料、国核维科核级海绵锆、瀚森集团电子级环氧树脂、卓时电子半导体封装材料、中兴装备核级钢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南通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产业优势初步显现
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传统材料产业已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电子信息材料、光电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新型合成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并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集聚了一批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企业,建成国家级火炬计划南通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省级功能性高分子特色产业基地,在有机氟材料、聚氨酯材料、聚酰亚胺薄膜材料、聚丙烯酰胺材料等领域居国内前列。
3.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南通市已形成一批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现有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如东县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海安县磁性材料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海门市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8个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了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金属新材料、磁性材料、光纤通讯材料、膜材料等产业集群,涌现了中天光缆、甬金金属、九鼎集团、星辰材料等一批产品特色鲜明、企业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重点企业,对整个南通产业发展起到强大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4.高端产品表现突出
已建成三大合成材料的典型产品和产业集群,是国内主要合成材料生产基地之一。光纤光棒、复合绝缘子、磁性材料、特种不锈钢管、特种玻璃纤维和动力型电池材料等一批新材料产品在国内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神马科技是全球少数能向电网提供全系列复合绝缘子的厂家,中天科技在国内光纤行业排名前列。
(二)存在问题
1.创新能力较弱
由于南通市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研发以跟踪国外技术为主,自主创新较少;公共服务平台配套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上下游一体化企业较少,企业创新型专业人才和高层次复合人才稀缺。总体上还处于创新起步阶段,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产业链延伸不够
新材料产业链基本上呈现出集中于上游的分布状态,产业链中、下游的深加工企业较少,缺乏新材料构建的终端用户和生产性服务企业。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有机联动机制,缺乏有效衔接,整个产业仍处于有规模缺技术的局面。
3.政策扶持还需加强
目前还没有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在促进产业方针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产业化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制、中介服务、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现有金融信贷和传统投融资模式需创新改革,金融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机遇
(一)战略地位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对国家沿海开发战略和长三角经济带发展战略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和补充。南通处于江苏沿海开发与长江经济带T形结构交汇点,处于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升,驱使其由“江河时代”向“江海时代”跨越发展。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所支撑的区域经济发展对兼具滨江临海、扼守门户、联动陆海优势的南通发展新材料产业带来了新驱动。
(二)政策环境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南通市确定的7大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升了新材料产业在江苏各市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南通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新材料产业作为三大优势产业之一,明确了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方向,推动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材料产业产品升级换代,特色优势材料产业链延伸,实现新材料产业规模化和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政策机遇。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南通市工业结构、产业布局特点,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支持创新、发展产业”的方针,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制备技术绿色化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与科学谋划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研究开发与传统改进相结合,抢抓机遇、优链补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突破国际技术封锁壁垒,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约型发展,加快确立我市新材料产业的比较优势,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1.壮大产业规模。至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3000亿元,年增长16%以上。加快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培育2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10家超50亿元、30家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
2.突出载体建设。依托现有新材料产业基地,整合资源,优化环境,重点培育建设好200亿级产业基地4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
3.提升创新能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推动新材料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90%,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
4.强化人才支撑。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构建一批“企业家+专家”的人才团队,形成在领域内具有竞争力、集研发与产业化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四、重点领域
聚焦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光电子信息材料,招引培育前沿新材料和金属新材料,提升壮大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纺织材料,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2+2+3”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一)聚焦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光电子信息材料
1.先进高分子材料。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如东县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在我市现有合成材料基础上,不断开拓高分子材料新品种。重点发展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有机氟材料新品种,以及高性能工程塑料和合金、高性能纤维等高端产品。重点引进和开发聚乳酸(PLA)、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PI)、聚砜(PSU)等树脂材料;聚丙烯(PP)纤维、聚酰胺纤维(PA11、PA12)、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等纤维材料;丁基橡胶(IIR)、丁腈橡胶(NBR)、乙丙橡胶(EPR)、异戊橡胶(IR)、聚氨酯橡胶、氟橡胶及相关弹性体等橡胶产品;以及聚四氟乙烯(PTEE)聚偏氟乙烯(PVDF)、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等高端含氟聚合物,使南通成为国内高分子新材料的主要生产基地。重点推进江苏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40万吨PA6聚合生产线,江苏威名石化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环己酮、10万吨尼龙6、江苏华峰有限公司年产7500万米产业用非织造布超纤材料、江苏嘉娜泰有机硅有限公司年产1800吨有机硅橡胶复配、江苏金由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纤维等项目。
2.光电子信息材料。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纤通信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如东县智能通讯与电网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崇川区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港闸区工学工业园、通州区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以南通中天科技光纤有限公司、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江苏通光电子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斯德雷特通光光纤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围绕光通讯器件、光通讯设备、光通讯网络运营服务、半导体材料等环节,努力向高端领域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不断降低光纤预制棒制造成本,加快光纤、光缆、海底电缆等领域的研发,提升光纤通信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光纤光棒材料的制备技术、无源光芯片制造等高端技术。重点推进中天海缆柔性海缆项目、220KV海底电缆项目建设,提升中天精密材料光纤预制棒的产能,增加市场份额,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发展前沿新材料和金属新材料
1.前沿新材料。以如东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以启东愿景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江山股份有限公司、如东道森新材料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碳及其化合物(C01 B)、纳米结构应用(B82Y)、介电材料及性能(H0lB)、表面涂层(B32B)、无机物复合材料(C08K)、超微结构制造或处理(B82B)以及高分子复合材料(C08L)等领域,主要侧重石墨烯材料制备及其在半导体器件和电池电极中的应用。重点推进启东愿景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碳纤维1.2万吨、石墨烯3000公斤、复合材料及制品项目,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千米空气绝缘电缆、400千米石墨烯超导电缆及1000吨超导石墨烯项目、600吨纳米徽孔绝热板项目建设,并加强推广应用到高科技领域。力促石墨烯开发应用,重点推进如东道森新材料公司石墨烯防腐涂料、江苏必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低油超高强聚乙烯纤维及石墨烯复合材料等项目。
2.金属新材料。以海门市金属材料产业基地、通州区精密机械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以江苏甬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中兴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恒秀铝热传输材料有限公司、金轮蓝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围绕高性能金属材料的集约化、低成本化方向,着力构建金属新材料基地,重点发展核电、石化等专用大口径无缝不锈钢管和合金钢材、高强合金钢、大型高强度型钢、高性能工模具钢和特殊锻材等高性能特种钢材,以及特种铜材、高性能电子铝箔、粉末冶金制品。主要包括:专用钢锭(船舶、冶金、风电等大型铸锻件)、线(硬线等)、板(船板)、管(核电用管、高压锅炉用管等)、材(高强度的抗震钢筋三级、四级钢等)、带、薄板等以及深加工产业。重点突破兼具高强高韧和优异成形性能铝合金、耐热和变形镁合金、低成本高性能钛合金、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重点研发生物相容合金材料、动载和高能场作用的特殊连接复合材料等。大力发展满足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特殊轻质材料,以及高安全性、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轻质承载件、轻质耐热耐蚀件、防振屏蔽件等产品的产业链。重点推进江苏艾伯勒科技有限公司桥梁缆索项目、江苏甬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冷轧不锈钢带材生产项目(三期)、江苏京沪重工有限公司高技术海洋工程与大型特种钢结构制造项目、合迪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铝合金模板以及亿阳(江苏)工业有限公司钢杆、江苏航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特种靶材、高温合金母合金与返回料项目等项目。
(三)提升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纺织材料
1.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发展基于高性能碳纤维、特种玻璃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和高性能陶瓷纤维等制备技术;重点突破纤维增强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关键技术、快速制备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技术、抗静电纺丝纳米复合功能高分子纤维技术;重点聚焦特种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聚丙烯酸酯、聚氨酯、玻纤增强热塑性片材、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等技术。大力发展风电、汽车、列车、飞机等设备用复合材料和产业链。重点推进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2万吨/年的醋酸纤维素片生产装置、南通东屹高新纤维有限公司年产6700万米高性能复合面料项目建设。
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基于氧化铝陶瓷的低成本制备技术和陶瓷纤维材料的制备技术;重点突破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高性能氧化铝陶瓷、陶瓷膜的制备技术,高性能结构陶瓷的共性关键技术;重点攻克高端和特种蜂窝陶瓷、特种耐火陶瓷材料、球形硅微粉、碳化硅和氮化硅等非氧化物陶瓷的制备技术。大力发展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系列氧化铝陶瓷、陶瓷膜及其配套材料产业链。重点推进卓达新材料科技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建筑新材料发展。重点推进江苏铁锚明信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轨道交通特种玻璃制造项目、莫塔超硬材料(南通)有限公司激光熔束制造技术合成人造金刚石技改项目、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18980支(柱)空心、支柱绝缘子生产建设项目、年产5290基复合杆塔生产建设项目、年产42435支(柱)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复合绝缘子及复合套管生产迁建项目、国家能源电力绝缘复合材料及应用研发中心项目建设。
3.新型纺织材料。鼓励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以及高档绒类面料、弹性面料、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面料及花边等产品。加快腈纶多功能、差别化纤维品种开发,提高氨纶优质化、差别化,扩大丙纶、维纶等在非纤领域的应用。建成从纤维材料、纤维加工到应用开发的新型产业链,开发经过涂层、贴合、复合后的纺织品,大力发展在汽车、医疗等领域应用的纺织品,促进产业整体水平提升。重点推进海安常安纺织产业园、通州湾高端纺织产业园、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20万吨超细超仿真复合纤维与20万吨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江苏澳轲莱印染有限公司高档纺织面料、南通通州江华纺织有限公司紧密纺纺织、南通百川集团有限公司高档家纺制成品、南通永盛化纤差别化纤维等项目建设。
(四)实施重点工程
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突出解决一批应用领域广泛的共性关键材料品种,提高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示范应用,扩大产业规模,带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1.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20年,掌握动力电池隔膜、光学聚酯膜、水处理专用膜等领域关键技术,并在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主要内容:开发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等各类膜材料,满足节能减排水处理要求;开发动力电池用高性能电池隔膜、关键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动力电池用全氟离子交换膜及其配套全氟磺酸树脂和全氟羧酸树脂,加快发展聚氟乙烯(PVF)太阳能电池用膜。
2.碳纤维低成本化与高端创新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到2020年,掌握碳纤维核心技术,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等部分关键材料实现产业化。
主要内容:组织研发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的原丝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的产品逐步实现产业化,产品在大功率风机叶片、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领域建设示范工程。
3.高品质特殊钢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石化、核电用大口径不锈钢实现规模化生产;关键新合金品种取得突破,研制的产品在航空、轨道领域实现应用。
主要内容: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大型企业建设石化、核电用钢重点示范工程。
4.生态环保建筑材料示范应用重大工程
工程目标:到2020年,全市建筑节能玻璃使用比例达到50%,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比例达到80%,加快实现建筑材料换代升级。
主要内容:推进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阻燃保温隔热材料、智能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并在市域范围内组织推广,推动传统建材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跨越,加快全市建筑节能工作进程。
5.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掌握一批电子关键材料制造技术,硅基微电子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核心竞争力;新一代显示技术取得突破。
主要内容:推进综艺材料8英寸以上硅片产业化;组织研制开发电子级环氧树脂,推进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封装和绝缘处理技术;研制开发平板显示材料,助推新一代显示技术发展。
6.先进电池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电池正负极材料及相关组件实现产业化,掌握先进电池关键材料制备工艺,实现先进电池材料升级。
主要内容:组织对先进储能电池进行开发,掌握关键技术,(辅助)建立行业技术标准和性能评价体系;建设光伏及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7.新材料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提升新材料产业主要环节自主创新能力。
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关键实验仪器、研发设备、控制系统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的高层次新材料研发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在重点新材料领域,建立和完善10个新材料研究开发、分析测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推广应用等专业服务平台。
五、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依据与方法
1.评价目标。本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及措施,防止规划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评价依据。《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3.评价方法。运用综合分析、价值评估、空间协调分析等定量与定性方法进行评价。
(二)发展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1.规模工业能耗情况。总体呈现出逐年下降态势。规模工业万元产值消耗标准煤由2010年的0.1686吨下降至2015年的0.1091吨,下降35.3%。
2.工业用地情况。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战略,深入开展工业用地调查。推进工业园区低效用地退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示范区和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取得长足发展。
(三)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评估
1.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从产业发展目标、规模、结构、重点发展领域等与《南通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南通市“十三五”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等的要求进行衔接,具有较好的协调性。
2.主要污染物排放合理性分析。通过加强土地调控,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新兴产业,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实现新材料产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达到要求。
(四)评价结论及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
1.评价结论。综上所述,本规划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遵循《环境影响评价法》,符合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与各专项规划,不会改变南通现有的大气、噪声和地表水环境的性质,与南通环境功能区划相容,提出的发展措施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2.减缓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三低三高”(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创新驱动型产业。二是推动园区低效用地退出和高效用地项目引进,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和高效发展。三是审慎选择投资项目,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节能节水无污染的新材料产业企业入园发展。四是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生态节约、绿色低碳型生产。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组织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负责制订规划实施工作方案,落实项目优惠、专项扶持等政策。建立南通新材料产业发展联盟,充分发挥联盟的桥梁、纽带和协调作用,积极参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写、标准制订、平台建设、技术和产品推广等工作。通过产业联盟促进新材料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提高总体竞力。建立由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建立产业发展考评奖惩制度,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二)加强要素保障
综合运用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要素和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土地集约开发利用,切实保障新材料产业发展用地。加强金融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落实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加大对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项目的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培育企业上市。创新金融模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实现直接融资。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三)加强人才保障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等环节,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优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人才高地。积极引进、培育新材料产业创新团队,争取更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落户南通,服务产业。完善政府与企业联合人才引进方式,加大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特色产业人才的引培力度。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一批高级技师,组织企业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破除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探索股权和分红激励,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方式对高层次人才实施股权激励,以科技成果投资、对外转让、合作、作价入股的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分红激励。
(四)加强服务保障
强化服务意识,努力营造低成本、障碍少、高效率的行政服务环境。搭建新材料创新平台,助推技术创新。以南京大学南通新材料研究院、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层次研发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为新材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积极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装备改造、设备采购、融资租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充分发挥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的作用,做好前沿技术储备、转化服务。
(五)营造良好环境
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简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失信违法市场主体联合惩戒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完善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政策,扩大公共事业领域对新材料产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完善支撑新材料产业需求的政府采购制度,促进首台(套)自主装备使用政策的落实。引导消费需求理念,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六)健全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规划实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加强和上海创新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规划的衔接;加强规划宣传力度,调动全市实施规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严格规范项目实施行为,监督各项任务进展,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