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办发〔2016〕171号《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南通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南通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通政办发〔2016〕17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通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12日
南通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送审稿)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16〕47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6〕99号),推动和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南通市十三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南通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残疾人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经过五年努力,《南通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项指标任务基本完成,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
(一)残疾人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建立普惠加特惠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近10万名残疾人参加了医保或新农合,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十二五期间全市共为66000多名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生活救助6亿多元,对低保家庭中10233名重度残疾人员按照低保标准的120%发放补贴金;对一户多残家庭、依老养残家庭中的残疾人给予定额生活救助,发放生活补助金1298万元,对9484名16-6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的一级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2155万元。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为32000名左右残疾人免费提供意外伤害保险。
(二)残疾人就业扶贫稳中有进
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工作,并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实名制就业3400多名,为8000名左右的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对82536名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进行就业、失业情况调查,全面掌握他们的就业需求和培训方向。组织开展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13名残疾人获得省和国家技术能手称号。扶持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46个,辐射2000多名残疾人增加收入,支持百名残疾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向残疾人捐赠电冰箱、彩电、电饭锅、电脑等近万件,组织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和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工作。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三)残疾人康复服务精准
建立新生残疾儿童康复和预报机制,每年对近800名残疾儿童实施专业化抢救性康复服务;每年为15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安装人工耳蜗或助听器近百个、安装假肢和矫形器200具、为600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2015年服药标准从600元/人提高到3000元/人,建立精神残疾人监护小组50000多个,肇事率控制在2‰以下;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15000多户,赠送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50000多件,每年近10万残疾人享受到就近就便和家门口的康复服务;定期开展爱耳日、肢残人节、精神卫生日等活动,开展残疾预防宣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多万份。
(四)残疾人托养全面推进
引导各地开展托养服务创建活动,制订托养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细则,并且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创性打造品牌,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化、个性化服务,全面提升机构托养服务水平。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在进行内装,人员配备方案已上报市政府。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74家,每年有1500名左右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得到日间照料或全托服务。
(五)残疾人文化丰富多彩
先后举办上百场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残疾人文艺汇演、小品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月,推进文化进社区。每年举办残疾人综合性运动会或田径、游泳、球类等单项比赛,我市常年负责省盲人足球队集训工作,并率领省足球队在全国赛事上获得优异成绩。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多次在全省残疾人各类运动会中获得优异成绩。残疾人为主演出的小品等节目多次在全国艺术比赛中获得金奖。
(六)残疾人教育逐步完善
全市特殊教育体系完善,教育设施不断提升,基本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残疾儿童享受12年制免费教育,并补贴住宿费和伙食费。每年对400名左右在校高中以上残疾学生发放专项补贴,对当年录取大中专以上残疾学生给予一次性资助。组织开展康教结合、送教上门等志愿活动。
(七)组织建设架构完整
各级残联先后召开第六次残疾人代表大会,完成了换届工作。我市99位乡镇残联理事长、124位残疾人专职委员经过选聘已经全部定岗到位,社区(村)有残疾人协会和专职委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基本建成。各级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市残联有各协会专门的办公场地,并且在保障经费、办公用品的基础上,实行了工作日各协会轮流值班制度,充分发挥其反映残疾人呼声、稳定残疾人群体、促进残疾人工作的作用。
(八)残疾人维权多方保障
畅通残疾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网络。与民建南通司法委员会开展共建,每月10号由优秀律师到市残疾人维权中心值班,与残疾人面对面交流,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实行阳光信访,严格按照信访条例办结各类来信来访。开通“12385”维权热线,与政府“12345”热线联网,利用网络平台,快速受理、快速办结,切实解决了残疾人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600余人(件)次,没有发生一例残疾人集访事件。
五年来,南通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迅速,广大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情况和问题:
1.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机制尚不健全,地方配套的经费很难到位,各区、县(市)对残疾人工作的重视程度,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和投入,贯彻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的力度等也存在一定差异,区县之间、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发展进度不同,同城同待遇还未完全实现。
2.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转难度大。专业机构、专业设施、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专业服务水平不是很高,社会化工作方法偏弱,难以满足残疾人类别化、个性化的需求。基层康复阵地、儿童康复机构建设亟待专业化、规范化。庇护托养服务设施缺乏,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托养经费省级补助不足,运转难度较大。
3.服务残疾人水平有待提高。普遍缺乏专业性的康复、托养类从业人员,难以为残疾人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基层残联工作思路不宽,能动性不强。志愿助残工作尚未形成良性机制,社会化服务力量开发不足。
4.残疾人主体地位发挥不强。部分残疾人片面依赖政府照顾,不少残疾人家庭成员对残疾人满足于基本衣食保障。部分残疾人家庭对残疾人康复和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残疾人群体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二、南通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帮助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以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完善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机制为保障,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新常态下残疾人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建设残疾人公平融入社会的环境,发挥残疾人自身潜能,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把我市残疾人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有劳动能力和愿望的残疾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应届残疾人大学生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到90%,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公示企业比例达90%,法定就业年龄段有一定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4000人。建立普惠与特惠叠加的保障体系,实现各项优惠政策全覆盖。残疾儿童首诊报告率100%,抢救性康复训练全覆盖。市、县、乡镇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落实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率达90%。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成全省无障碍城市。
打造一项工程--全面打造残疾人小康工程。努力使残疾人生活有更明显改善,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发展。
完善两大体系--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和医疗保险制度,加强残疾人住房保障和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力度。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搭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
建设三支队伍--着力建设残疾人专职委员、专业和志愿者队伍。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大力发展志愿服务者队伍。
体现四个优先--着力倡导人道主义精神。加大政府扶持倾斜力度,让残疾人群体在医疗康复、就业创业、托养安居、教育文体等方面得到优先扶持和帮助。
提升五大能力--着力提升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教育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三)十三五发展残疾人事业主要任务及主要措施
1.劳动就业
(1)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残疾人按比例和超比例就业的补贴奖励政策、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将残疾人就业纳入政府就业规划和督导工作。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预留残疾人工作岗位,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建立按比例就业公示制度,提高重度残疾人在按比例就业中的比例。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就业信息网络系统。
(2)创新集中就业模式,依据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和商业模式的改革,实现残疾人就业网与市人才网的对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为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推动分散于各个家庭的残疾人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就业,为社会提供咨询、策划、设计、服务和电子商务等产品。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以社区便民服务、家庭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促进残疾人社区就业和居家就业。
(3)加大残疾人就业援助。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切实维护残疾人公平就业的权利。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构建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岗位培训联动的培训服务体系,建立培训补贴制度。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协作,支持用人单位对录用残疾人进行岗前培训,实现就业与培训的无缝对接,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创建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帮助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建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数据库,将符合条件的产品和服务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的一次性建设、场地租金、无障碍环境改造、生产设备和辅助器具购置,以及残疾职工社会保险等支出给予相关资金扶持。
(4)加大残疾人之家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认识,根据《残疾人之家建设规范》要求,整合资源,在乡镇和社区为广大残疾人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和窗口,完成法人注册登记,配置相应的经费,实现实体化运作。将残疾人之家建设与大力开展辅助性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辅助性就业工场。要把残疾人之家纳入乡镇街道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用房、水电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要广泛动员当地企业为残疾人之家出产品、出项目、出资金等,同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募捐。相关部门要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并优先采购。对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给予适当扶持,实现残疾人之间建设全覆盖。
2.社会保障
(1)保障残疾职工依法纳入养老、医疗事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建立残疾人医疗报支信息平台。探索建立集中就业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制度,促进在各种就业形成和在各类经济组织中就业的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社会保险。实施困难家庭重度无业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政策,鼓励残疾人及家庭共同参与投入,提高城乡残疾人居民参保比例和保障水平,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优先纳入基本照护保险享受范围。
(2)按照国家、省、市医疗保险相关规定,根据残疾人的特殊状况和实际需求,扩增基本医疗保险项目内容,有条件地将部分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列入大病救助范围。有计划增设残疾人辅具中心为定点医疗机构,将残疾人部分辅具和训练、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列入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范畴,并建立网络化管理机制。
(3)建立完善的残疾人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施困难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且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享受低保政策。按有关规定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补贴。
(4)全面推进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共性强、需求大的社会保险和特别险种,如残疾人护理、养老、重大疾病、财产信托等新险种,满足不同层次残疾人保险、保障需求。
(5)优先解决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深化落实城乡生活困难残疾人住房保障政策,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廉租房或租房补贴,切实改善困难残疾人生存状况。继续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旧房改造,按照农村危旧房改造的政策要求,采取制定实施分类补助标准等措施,全面启动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
3.康复及托养服务
(1)构建完善的残疾人服务体系。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单位、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机构等资源,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创办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支持民营机构和服务队伍建设,补贴专业技术人员津贴或社会保险费用。指导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探索对民营机构的设备、场地租赁、人员培训等方面扶持办法,鼓励服务机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便捷规范的残疾人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
(2)加强残疾人医疗保障,确保残疾人病有所医。进一步完善康复保障政策,积极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并提高救助标准。对重度残疾、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和重病残疾人患者纳入当地政府“大病”救助范畴。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残疾人助视助听及普及型假肢矫形器具适配、精神病人住院及长期服药、中风瘫痪、肢体残疾和麻风畸残矫治等医疗康复项目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扩大,并逐步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报标准。继续深化推进贫困残疾人“助行、助视、助听”和精神病人免费给药等救助工作,尝试对癫痫及其他需要长期服药贫困残疾人提供资金救助。加强康复指导、辅具适配、无障碍改造、康复知识普及为主要内容的康复服务“四进家庭”活动的力度。
(3)形成以省级康复专业机构为龙头、地市级和县级康复机构为骨干、民办康复机构为补充、乡镇(街道)和社区康复室为基础的康复服务网络;完善残疾预防体系。完善市、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绩效第三方评估机构,按照不低于国家“二级残疾人康复中心”标准,建成全省一流、具有综合辐射能力的市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建立市、县级残疾人辅具适配专业机构,培养辅具适配专业人才。推动残疾人辅具适配工作的开展。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拓展康复服务领域,确保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全覆盖。
(4)构建辅具适配体系,为残疾人提供特殊的服务,不断深化“三助一给”工程。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暂行办法》。发挥各级辅具中心或有关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广辅具适配科学评估方法,采用普惠式和定制式相结合的办法,推进辅具适配进家庭。培训、推广辅助器具的使用和训练方法,指导残疾人利用辅具开展康复训练,设立辅具维修站点,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服务。
(5)构建家庭为基础、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动员社会组织、志愿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依托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居家安养服务。向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发展公益性、专业性残疾人养老服务。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资本投入格局,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机构。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团体或组织专业化服务的力度。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建立以区级服务机构为骨干、镇(街道)和社区为主体的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体系。
(6)将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建设列入社会公益项目重点支持,并配备专业服务人员。动员社会组织、志愿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依托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居家安养服务。发展公益性、专业性残疾人养老服务。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资本投入格局,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机构。加强行业管理,建立残疾人托养机构服务质量评估、监管制度。
4.文体工作
(1)开展市、县两级残疾人活动中心,提供学习、交流、看书、阅报设施和无障碍交流服务。组织残疾人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文化团体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以及文化艺术评奖,艺术比赛活动。尝试创新盲人征文、聋人演讲和盲人听电影,残疾人小品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
(2)贯彻落实“全面健身计划”实施残疾人健身工程,加强残疾人文体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保障,举办综合性或单项性的残疾人运动会、特奥会、聋人运动会等,组团参加国家、省、市比赛。积极推荐有特殊艺术才能的残疾人到高等艺术院校进修、学习。加大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文体人才的奖励力度,完善补贴、就学、安置等保障措施。
(3)加强文化进社区示范点的建设,组织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和兴趣小组,开展多形式的文化交流和展评活动。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加强残疾人健身示范点的建设。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和开展面向残疾人的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
5.教育和扶贫
(1)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残疾学生15年制免费教育,在提升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教育形式,对学习困难的残疾儿童采取社区教育、送教上门、发放学习材料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
(2)开展早期康复教育,鼓励普通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康复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实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帮助残疾儿童家长和保育人员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指导鼓励、扶持民间资本兴办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
(3)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补贴水平,除对普通大中专以上在校学生给予补贴资助外,动员社会力量以及慈善机构,福利基金会等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
(4)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落实好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体系,支持扶贫对象家庭参与养殖、种植等增收项目。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与相关企业沟通洽谈力度,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
(5)加强扶贫基地建设。开展产业化扶贫,强化“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配套落实经费,扶持创建一批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残疾农户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
6.维权和无障碍
(1)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深度进行网络宣传、微信宣传,通过政风热线举办残疾人专题节目,树立全社会现代文明的残疾人观。开展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和残疾人自强模范评比,建立残疾人人才库。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主题活动,开展一对一、手拉手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继续办好助残热线等项目,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的精神文明、民生发展、社会建设的总体部署。
(2)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信访工作各项规定,畅通信访渠道,加强部门合作,加大与相关单位协作力度,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3)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将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将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纳入城市管理工作内容。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民住宅区,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并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无障碍标识。公共交通站所和工具配备无障碍设备,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大中型公共停车场所和大型居民住宅区的停车场所按规定设立残疾人停车位,加强残疾人居家生活无障碍改造工作。
7.组织建设
(1)完善残疾人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各级残联组织建设,选择优秀干部充实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继续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计划,推荐优秀干部与其他部门的交流,纳入党政部门干部培养整体规划,始终保持残联系统干部职工积极进取的精神。
(2)落实中央和省、市群团工作意见精神,完善残工委的领导、管理和协调职能,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择优录用优秀残疾人到专职委员队伍,充分发挥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作用,加大培训和培养力度,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支持基层残联切实履行职能。
(3)坚持党委主导、政府主导、残联协同、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兼顾特性,同步实施,全力推进,建立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标监测机制。加强对残疾人工作责任制,实施目标管理,开展社会评议,接受全社会监督。
(4)加强专门协会建设。支持各专门协会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专门协会代表、服务和管理作用。条件成熟的专门协会试点成立残疾人专业文化协会和商会。
8.统计、监测和信息化
(1)加强事业统计管理。加强残疾人服务实名制管理,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利用,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对决策的服务能力。推进残疾人事业统计指标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残疾人事业统计监测指标设计,增强与社会统计指标的可比度,提高统计监测数据质量,发布统计监测公报,科学评价各地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
(2)提高事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全市残疾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依托信息系统平台,提高工作评价水平。加强与上级残联、横向部门的数据互联共享,实现残疾人基础信息与服务需求的动态管理。加强残联系统政务网站管理与服务,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完善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网站无障碍建设。
(3)培养统计、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统计和信息化管理机构及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激励人才发展,培养一支统计、信息专业人才队伍。
三、保障措施
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实现南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本规划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性的专项规划,抓好本规划的实施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采取强有力措施,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完成本规划规定的任务。
(一)明确责任分工
1.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府责任机制。本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建立起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的工作责任体系,政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2.建立与完善多元化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资金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财力统筹,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进一步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3.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残疾人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的机制。
(二)加强评估
1.强化事业管理。市残工委要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段,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通过年初定任务、下指标,年中督查,年底通报等形式,形成残疾人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推动残疾人工作上新台介。
2.建立定期报告制度。本规划分解中涉及的部门要每年定期向残工委报告实施本规划的工作情况,并将残疾人事业相关指标纳入部门常规统计和调查统计。
3.中期检查。在规划实施中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适时总结俭验,加强质量管控,做好持续改进。
4.末期评价。在规划实施末期,及时总结本规划实施情况,残工委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和绩效评估,并对考核评估结果进行通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