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办发〔2016〕117号《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12-24 16:38:05

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通政办发〔2016〕11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南通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0月6日



南通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通”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为进一步把握国家“互联网+”战略发展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动信息化、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根据《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南通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本专项规划是南通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通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战略部署、编制信息化和互联网领域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南通市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信息化全面提升,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社会管理服务的全面提升。
  (一)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
  “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宽带南通、无线南通、光网南通、高清南通、三网融合城市建设,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不断加快,建设水平跃居全省第一方阵。继苏州、南京之后,开通了南通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成为省内第三家跨上“国际专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城市。完成南通主城区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从源头上解决了基站选址难、管线铺设难、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问题。加快了城域网智能化改造,大幅提升了传输交换和智能调度能力,适度超前部署了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基本建成了以3G/4G为主、以WLAN为补充无线高速宽带网。市区免费WIFI服务项目有效覆盖了政务中心、文化场所、旅游区域、大型商圈、交通枢纽、医疗机构等公共和热点区域。截至“十二五”末,全市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2130G,城市百兆光网覆盖率达98%,农村20M光网覆盖率达45%,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了20倍、10倍、8倍,增幅全省第一。全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固定宽带、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分别达到220、798、200、623万户,全市移动通信基站达到23403个,4G基站9964个,WIFI热点总数达到16112个,总量位居全省第四。全国一流、苏中第一的苏通云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出口带宽达到200G,可容纳25000台服务器。
  (二)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
  “十二五”期间,南通市建立了政府、园区、企业多层面“两化融合”推进机制,不断深化企业信息化集成与协同应用,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顺利推进,列入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0家,其中,2家企业通过首批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截止“十二五”末,南通市累计创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6个、省两化融合试验区7个,培育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区6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家,试点企业237家,居全省前列;培育认定市级示范试点企业218家;全市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了32.1%。大力开拓电子商务和智能物流市场,家纺板块成为全市电商发展的主力板块,2015年,叠石桥、南通家纺城分别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30亿、120亿元。罗莱家纺实现网上销售5.3亿元,同比增长23%,“双11”活动8小时破亿,全天成交额1.9亿元,销量居同类产品第一名。各县(市)、区积极培育自建电商平台或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扩大企业销售渠道与品牌效应。崇川区全力打造电商港,移动电商、数据应用、云计算、跨境贸易、电商培训、电商创业、电商实训以及金融物流类企业云集,集聚了以苏宁云商易购、淘金信息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300余家。港闸区天安数码城建立了“阿里巴巴?南通(天安)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海门市鼓励企业与第三方知名平台企业合作,推动了电子商务进商超、社区和农村。海安县全力打造“阿里巴巴·海安产业带”。
  (三)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南通市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国家智慧城市”两个国家级试点地级市,与巴萨罗那、深圳等城市同获首届“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先行奖”,创新做法被新华社智库誉为“智慧城市2.0”建设南通样本。借鉴欧盟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及实践成果,制定了《南通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形成以“市民、企业、政府”为三大服务对象,智慧经济、智慧人文、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生活“六大板块”,服务、管理、设施、举措“四大维度”,信息安全、运营保障“两大体系”的智慧城市整体规划框架。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成立了南通信息化发展有限公司,设立南通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形成了“专业公司(南通信发公司)、协调机构(智慧城市领导小组)、投融资机制”“三位一体”的南通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保障体系。按照“以建设促进应用、以应用培育产业、以产业支撑建设”的理念,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的IT、ICT企业来通对接洽谈,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智慧化应用联动发展。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哈工大欧进萍院士等智慧城市专业团队进驻南通。与台湾电电公会合作,建成全国首家两岸智慧生活体验馆,促进两岸智慧产业互动并进、合作发展。举办中国南通智慧城市设计大赛,为全球创业者对接南通千亿级建筑业市场,祥联智能、易托邦智能、堂朔建筑等一批获奖成果落地发展。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及公共信息平台、南通中小企业云平台、港闸隆兴佳园智慧社区、智慧教育实验基地、“慧学南通”应用体系、区域卫生信息交换平台、市民卡工程等重点智慧项目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果。
  (四)社会信息化全面推进
  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建成了覆盖全市所有党政机关部门和财政供养单位的电子政务网络,完成了与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信息系统、市行政审批服务平台的集成工作。成立了全国首个地级市行政审批局,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合并审查、集约审批、一站办结”的审批模式。启动了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数据整合与共享项目以及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社会治理信息化取得突破。交通运输系统形成了“三个一”、“三个管家”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电子口岸关检“三个一”查验协作系统功能全国领先。数字化城管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环保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移动许可、移动执法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国土资源实现“一张图”以图管地。市区肉品流通追溯体系实现了生猪供应、屠宰加工、猪肉零售的全过程监管。社会事业信息化稳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稳步推进,“三通两平台”加快建设,全市70%的中小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合格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开通学校数达100%,“数字资源班班通”开通班级数达96%。建成数字化民政社会服务平台和养老服务信息网络,统筹民政系统对外服务功能,实现了老年人居家呼叫系统和应急救援网络全覆盖。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本建立。“掌上博物馆”、“移动图书馆”、“文化南通”等一大批数字文化应用顺利上线。信息惠农强农迈出崭新步伐。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大田种植等领域物联网加快应用,一批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与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开展广泛合作,扩大了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五)信息产业加快创新发展
  “十二五”期间,南通市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1806.7亿元,比“十一五”增长96.5%,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四;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151.6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1.2倍。全市建成了南通、如皋、海安软件园以及综艺数码城、长江智谷等一批高端特色产业园区,吸引了百度、浪潮、中创、中兴、软通动力、神州数码、SAP、大唐、凯捷等一批业内知名企业和盛德科技、泽阳智能、华建智能、得得空间等成长型ICT企业落户,落户企业数量全省领先。本土互联网企业快速兴起,优获云菜谱、淘金时代、指动信息、星无线、云端网络等企业成为餐饮消费、电商服务、生活服务、创业服务等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典型代表。电子信息产业走出了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以中天科技为龙头的光纤和光电子产业、以江海电容器为代表的电容器产业、以南通富士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以林洋电子为代表的智能电网计量产品和终端产品都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行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六)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十二五”期间,南通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南通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党政机关保密检查、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查,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提升。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了市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网站远程监测系统、僵尸网络监测系统、WEB应用性能监测系统对党政机关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的WEB安全漏洞、信息安全事件和服务器性能进行监测,感知区域内僵尸网络的态势,有效支撑日常和应急状态下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综合管理工作。公务人员信息安全和保密培训普遍开展,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全市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南通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与其他省市相比,我市信息化应用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推进统筹协调机制虽已初步建立,但政府部门信息化项目“自采、自用、自成体系”的“三自”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孤岛和投资浪费现象时有存在,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多数企业信息化发展处在单项应用阶段,信息化集合集成应用和智能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标准规范缺失,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存在系统、数据标准等障碍。缺乏信息化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体系,企业信息化培训机制缺失,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支撑需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偏少,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有待提高,对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信息化发展和智慧城市的支撑能力不足。全社会对信息安全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强、自我防范能力不足,党政机关和重要基础信息网络设施主管和运营部门在信息安全防护上技术手段和措施不足,信息安全资金投入不足且存在浪费现象,信息安全监管基础设施能力有待提升。
  二、面临形势
  从产业政策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市信息化发展处于重大信息化政策红利集中释放期。国家和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十八大以来,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供给侧改革等领域连续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文件。“十三五”期间将是这些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时期,这将为我市创新信息化发展业态,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推动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提供重要的政策红利。此外,我市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沿江和沿海经济轴带双重交汇点上,诸多国家战略政策叠加效应集中释放,将合力加速信息化发展。
  从产业融合来看,产业加快融合变革创新发展为我市信息化发展突破提供了可能。信息产业变革周期加快,产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显现,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为我市在新一轮信息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把握发展主导权提供了有利时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成熟,正在与传统产业广泛融合,为我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提供了新动力。
  从产业规模来看,庞大的产业经济规模将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经济支撑。我市经济规模庞大、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融合创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加快布局,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快速壮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为我市推进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较强经济基础。
  从产业布局来看,周边地区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趋势给我市布局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带来了压力。全国各地均已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周边地区都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布局,融合创新成果遍地开花,相互赶超的竞争态势必然会弱化我市现有比较优势,给我市信息化发展带来更大压力。信息产业一直是支撑信息化发展、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载体,我市信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发展主导权中势必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
  从产业人才来看,信息化高端人才引进困难将是我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短板。从全国范围来看,人才缺乏一直制约着三线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周边上海、南京、苏州等一、二线城市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域优势,有条件制定优厚的人才扶持政策,给我市引进信息化发展紧缺人才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国家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为契机,以发展信息经济为主线,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着力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提升信息经济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着力推进产业互联网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应用创新,提高政府社会协同治理能力;着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信息惠民水平;着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挖掘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新潜力,打造智慧转型、绿色发展新优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强化政府在信息化规划布局、顶层设计、规范标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引导。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减少政府对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营造公平、开放、合作的氛围,调动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领、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化推进模式。
  2.需求牵引,创新机制
  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城市运行、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的现实需求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先安排人民生活和企业经营中最迫切的项目。同时,推进建设模式、投融资机制和运维管理模式等创新,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和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
  3.深度融合,智能转型
  围绕我市打造“3+3+N”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加大对高端纺织、船舶海工和电子信息等传统主导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培育壮大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型和融合型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支柱。
  4.统一标准,共建共享
  加快推进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建设,确保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平台标准、网络标准、运维标准、管理规范、服务规范的统一,促进信息共享、服务集成和管理高效。强化信息化项目共建共享,充分利用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促进部门大合作、项目大集成、网络大统一、数据大开放、业务大协同,防止重复建设、投资浪费、信息孤岛和业务分割。
  5.可管可控,确保安全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跟踪、研判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带来新的安全问题,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以“产业加速发展、网络安全泛在、应用丰富普及、发展集约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发展新局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事务、公共服务、百姓生活等领域广泛应用,以人为本、智慧感知、融合创新的智慧南通基本建成,适应信息化融合创新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南通市成为江苏省互联网产业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创新中心和新的增长极,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94。
  ——信息基础设施性能大幅提升。打造全光网城市,建成无线、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全市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4000G,第四代移动通信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村全覆盖;城镇光纤入户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家庭宽带接入平均速率达到1000M;农村光纤入户率达到80%,农村居民家庭宽带接入平均速率达到100Mbps。北斗区域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实现2万台服务器规模数据承载能力。北斗地面增强系统基本建成。苏通产业园云计算中心、南通云计算中心、南通中小企业云平台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全面建成。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商务、制造、金融、能源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基于互联网融合创新业态加速发展,跨界融合型企业大量涌现,大数据服务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规模工业企业电子商务销售和采购额超过1000亿元;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4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
  ——信息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培育出1-2家全国知名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智能终端、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新一代智能硬件制造能力大幅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崇川东方智谷云计算中心、港闸区市北科技城云院、通州家纺电子商务云服务基地、开发区国际数据中心产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中小企业云服务基地、如皋建筑行业云服务基地等云计算特色产业集聚区等初步建成,加快苏通云计算、中兴大数据为代表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形成300亿产业规模。通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公共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深度应用,建立起支撑城市运行的智慧管控体系,城市运行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实时感知、精准控制和智能管理。分享经济、体验式消费、远程服务、在线服务等新服务模式快速普及,线上线下服务对接更为紧密,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服务更加均等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提升。
  ——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监管、数据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改革加快推进,诚信南通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建成,公共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开发利用,制约信息化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障碍和政策瓶颈得到有效化解。适应新技术发展的信息安全新型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普遍建立,网络信任体系、市级政务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和应急能力全面增强。



“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速


  [累计]


  属性


  信息化发展指数


  86.2


  94


  预期性


  信息基础设施


  城域网带宽(G)


  2130


  4000


  13.4%


  预期性


  城镇光纤入户率(%)


  98


  100


  ——


  预期性


  农村光纤入户率(%)


  50


  80


  ——


  预期性


  城镇居民家庭宽带接入平均速率(Mbps)


  100


  1000


  ——


  预期性


  农村居民家庭宽带接入平均速率(Mbps)


  50


  100


  ——


  预期性


  产业转型升级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


  500


  1000


  40%


  预期性


  网络零售额(亿)


  150


  400


  33%


  预期性


  信息通信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亿)


  1806.7


  3000


  10.7%


  预期性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亿)


  151.6


  600


  31.7%


  预期性


  通信业主营业务收入(亿)


  62


  100


  12.8%


  预期性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信息化发展网络基础设施
  1.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信息经济发展基础支撑
  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大力实施光纤入户工程,推进新建小区全部采用光纤接入方式,加快老旧小区和农村集聚区“铜退光进”改造。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加快铁塔、户外基站、室内热点、通信管道等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发展高清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广电宽带网络服务等融合性服务。实施工业信息基础设施“企企通”工程,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工业宽带建设,增加带宽配置,满足园区企业服务外包、跨境电商、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带宽需求。加大宽带运营市场开放力度,创新宽带运营商业模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宽带运营。推进宽带普遍服务,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民生服务领域宽带接入政策扶持。
  推广普及下一代互联网。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和应用,全面推进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基础设施的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改造,构建高速传送、综合承载、智能感知、安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加快推进IPv6商用,优先推动政府网站、大型商业网站和WiFi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应用。积极研发推广IPv6应用系统,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为切入点,开展IPv6应用示范,推动智能家居、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等支持IPv6应用,在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社交娱乐、交通出行等领域率先提供基于IPv6应用的市民体验服务。加快IPv6安全防护系统部署,建立网站和IDC系统IPv6安全测评认证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
  加快网络应用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布局,支持重点园区建设高标准绿色数据中心。加快完善南通“城市云”平台,构建政务云、社会云、电子商务云和高性能计算云四大基础服务平台。丰富云计算服务模式,开发适用于中小企业和公众交易的云计算产品,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多种服务应用。加强大数据配套分析软件平台建设,搭建数据共享开放开发服务平台,完善面向大数据增值开发的公共服务设施。搭建物联网泛在接入网络,建设完善各类物联网的公共接入平台,整合部门视频探头等物联网感知终端,推动各类感知终端和传输网络共建共享。完善及丰富广电数字电视云媒体全业务平台。
  提升移动互联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移动宽带和无线宽带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无线南通建设,构建高速、融合、移动、安全、泛在的网络接入条件。全面推进4G网络部署,加快4G网向乡镇和行政村覆盖,扩大在人口密集地区和重要公共场所的基站覆盖率。加大运营商通信基站铁塔的共建共享力度,提高社区宏基站、室内微基站的景观化设置水平。推动移动用户网络升级换代,大幅提高移动网络速率,增加主要业务应用移动带宽配置,合理降低网络资费,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创新WiFi服务模式,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WiFi运营,加大在全市重要公共场所WiFi热点建设力度,逐步向大型商圈、交通枢纽、医疗机构、文化场所等公共区域和热点区域推广。
  加快北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面覆盖全市陆地及海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统筹建设北斗多模连续运行参考站网,丰富北斗地面系统服务渠道。建设北斗区域数据中心,整合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等资源,构建自主可控的北斗时空服务平台,提供泛在高精度导航和定位服务,支撑大规模、多样性、实时性、高并发应用,实现同一时空平台上海量应用协同化管理。围绕海安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和崇川区北斗区域大数据中心建设需求,建设基于北斗的南通市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远程电子地图服务、空间定位、分析等功能接口、二次应用开发接口、专业应用等多种方式,提供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
  2.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提高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
  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在南通落地,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各电压等级协同发展的智能电网。完善覆盖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各个环节的智能电网监控管理体系,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电网各环节的深入应用,推广安装智能电表、网络电表,实现电网实时感知,精准调度、故障判断、预测性维护。加快在重点县(市)、区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交道路、城市广场、商业楼宇、农场工厂等场所的智慧照明试点,实现对公共照明设备的精确定位、远程可调可控、运行状态在线跟踪和故障报警等管理。突破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打造多能源协调互补的分布式智能微电网。加快能源互联网标准推广应用,加强能源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建设,鼓励能源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网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开展精准调度、故障判断和预测性维护,提高能源生产与传输设施的利用效率。创新能源消费方式,建立完善电力资源价格机制,加强合同能源管理在公共照明中的应用,逐步建立环保、节约、高效的能源使用模式。
  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港口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港口4G网络和WLAN热点覆盖,统筹规划港口监控设施布局,实现对港区全面感知和监测。构建港口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整合码头、航道、锚地、航标、海图、潮汐、船舶、物流等数据库资源,推进港口部门与海事部门船舶交通服务系统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交通部门物流平台等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南通市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和交通电子口岸,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系统和对外服务窗口,实现口岸监管、码头作业、货物运输、航运服务等信息共享交换和一站式服务。加快完善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口岸“三互”执法辅助平台建设进程,加紧与上海口岸对接通关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推进大通关协作机制的一体化。加快与市工商、地税系统对接,实现工商备案、出口退税功能。完成海关、国检、商务部门的在线企业备案有关手续的数据对接和大通关诚信体系建设,实现贸易数据“不落地”传输。建立口岸物流协同作业平台,推动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资源的信息协同运作,提高口岸整体运行效率。
  加快智慧交通建设。结合畅行南通建设全市智慧交通公共信息平台需求,推进交通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车联网、船联网等技术应用,加大交通智能感知和管控设备的部署,加强对铁路网、高速路网、快速路网、航道网、航空网等交通运输网络关键设施运行状态与通行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加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信息集成衔接,形成公铁水空管、江海河高效联运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完善“行业管家”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建成集动态交通数据实时采集、交通运行态势与趋势实时发布、可视化实时管理与控制于一体的综合性南通智慧交通服务平台。加快拓展建设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和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水运、道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各行业信息共享交换。加大在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点、港口、机场、旅游景点等重要交通换乘枢纽和人员集散地交通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升级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公共汽车标配北斗定位和智能报站系等系统。加快推进公路ETC苏通卡与道路运输证IC卡融合应用,推广内河船舶便捷过闸系统,发展停车、停船收费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应用。完善智慧交通协同指挥平台,优化南通市交通运输系统内的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安全管家”,加强公交车、出租车、“两客一危”、船舶等交通车辆物联网、北斗技术应用。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在大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智能诱导方面的合作,完善开发“畅行南通”APP,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多种出行信息服务。加快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推动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化交通运输设施规划与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提高对交通事件的预警预判能力。
  (二)全面推进信息经济跨越式发展
  1.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落实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推动船舶重工、高端纺织、石油化工、新型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车间、智慧工厂,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推广自动识别、在线监控诊断、自动报警、数据挖掘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工业传感器和工业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在线监控、故障诊断和分析水平。全面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以能源、建材、石油化工、纺织印染等企业为重点,全面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化,提升绿色制造能力。加快推进精密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设备等智能化装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生产,提升工业控制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推动船舶及重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在生产过程应用工业机器人。鼓励推广增材制造、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推进中远川崎、南通醋纤、恒科新材料等工业企业探索智慧工厂建设,实现企业生产过程无人化、管理决策的数据化、智能制造云端化发展。
  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网络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培育服务工业企业的众需、众创、众设、众包等工业众创空间。加快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引导工业企业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鼓励大中型企业在供应链提升和行业应用等领域开展电商应用。建设南通工业云服务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建设基于大数据的行业云服务平台,面向纺织服装、船舶制造、机械制造、轻工食品等重点行业提供社会化云制造资源服务。完善南通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推进中小微企业研发设计、数据管理、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制造需求服务向云平台迁移。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完善工业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开发等服务设施,促进工业大数据在装备、船舶、电力、能源等行业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与物流资源互联互通,支持工业企业快速匹配供应与需求,实现集成式物流链智能管理。鼓励互联网企业加强与工业企业合作,为传统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数据分析挖掘、咨询设计、流程优化、运营管理等服务。
  加强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完善工业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开发等服务设施,推进各类异构智能装备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工业数据采集、共享和开发利用软硬件支撑能力。加强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应用,发展仿真模拟、数据制造、企业决策、精准营销、故障预判等服务。建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工业企业大数据应用项目试点,开展大数据采集、存储、监测、数据挖掘分析等行业应用,提供数据租售、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服务。
  推广和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形成有效开展两化融合建设和稳定获取两化融合成效的推进机制。引导企业围绕战略发展需求,开展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顶层设计,从企业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全局全要素的角度识别和打造一系列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为抓手引导企业建立一套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新模式,培育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四要素互动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按照规范路径探索和创新在协同研发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在线管控、供应链协同管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网络化经营、财务管控互联网化等方面的新业态新模式,促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成为企业进行战略优化、业务转型、组织变革、打造新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推动制造业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积极发展服务制造。推进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支持制造业服务化支撑平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等建设,引导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产品+服务”提供商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拓展服务价值链条。推动基于产品的服务延伸,推进海工装备、机械电子等工业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故障预警、远程维护、健康诊断、数据融合分析处理和异地运维管理等在线增值服务。鼓励家纺、服装、化工、能源、环保等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基础性和公共性行业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全行业提供专业化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支持家纺服装、轻工食品等行业开展利用大数据深耕全产业链,发展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垂直电商、全产业链追溯等创新服务。
  发展智能装备。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在船舶、海工装备制造过程中的综合集成应用,推进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数字智能设计、仿真模拟、数据制造等技术应用,加快模块化设计、制造、装备的推广。以中远川崎、中远船务、熔盛重工、振华重工等骨干企业为依托,联合建设基于大数据的造船信息云服务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提高数字化造船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对各类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推进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集成应用。
  2.加快发展高成长性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应用。扩大电子商务应用领域,鼓励和支持移动电商、社区电商、农村电商、行业电商等各类新型电商模式创新发展,扩大商超、餐饮、零售、百货、家政、健康、旅游等领域应用,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动工业电子商务及其支撑体系的快速发展。重点推动供应链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带动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并支持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加快产业链资源整合与协同。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组织管理、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各环节的应用模式创新,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按需定制、个性化营销、众包众设等服务。加强“电子商务+村集体经济”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支持村镇电商规模化和集聚化发展,引导已有“淘宝村”等农村电商集聚区品牌化、企业化发展,鼓励电商直供、社区支持农业(CSA)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引入优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积极探索农村和县城电商产业园建设。推进电商换市,发挥南通市家纺、花木、电动工具、食品、家具等产业优势,支持南通家纺、启东电动工具、海安东部家具、如皋长寿食品和花木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发展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推动南通综保区与南通电子口岸对接,加快启用如皋港电子口岸平台,优化跨境电商报关、结汇、退税、统计等管理机制,加快发展综合保税区,推进海安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努力成为上海自贸区辐射带动的先行区。完善跨境电商产业园,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经营主体,鼓励商贸服务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进出口代理业务,支持电商企业在境外设立“海外仓”,研究推进大外贸上线。发展固废物电子商务,推动垃圾固废动态监测和电子废弃物动态管理,打造绿色回收产业链。完善电子商务配套服务,加强电商培训、网站运营、信用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
  打造智慧物流信息枢纽。推进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推动开放铁路、公路、水运、航运、航空、邮政等物流信息资源,支持现有行业网站、物流企业、第三方机构等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结合大数据建设社会化的高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多种运输方式及仓储等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加快物流园区与全国物流园区的系统对接。推进平台与货主、货运工具、物流园区、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为货主和运输方提供公开透明的供需信息和综合解决方案,提升物流资源集约化和配置社会化水平。加强物流追踪与物资管理、智能调度与高效储运、无人搬运与智能码垛等新技术应用,提升运输和仓储等物流设施及机场、货运站、物流园区和中转站等信息化水平。支持林森物流等物流企业向专业化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转型,建设多式联运现代化物流仓储网络。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医院学校等场所的电子商务智能物流设施建设,推广城市共同配送模式,鼓励社区物业、村级信息服务站(点)、便利店等提供快件派送服务,加快完善“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支持南通市通农物流商城结合金融支付、生鲜冷链及上下游供应链,面向多元商业主体构建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平台以及同城配送平台。
  加快发展旅游信息服务。加快整合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单位的数据资源以及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数据资源,建立全市统一旅游信息服务云,面向全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旅游信息服务。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加快各类旅游景区、度假区和乡村旅游点的智能化改造,加大电子门票、客流监控、指挥调度、导览讲解、人流疏导等系统的应用推广力度,实现对景区全面、透彻、及时感知和可视化管理。鼓励在线旅游服务商发展集网络营销、网上预订、在线支付、线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服务,完善移动互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加强移动互联网在旅游娱乐消费等领域的集成融合应用,发展微博、微信等旅游新媒体服务,促进旅游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强对长江风光旅游带、黄海风情旅游带等特色旅游的网上全方位展示,为游客提供虚拟旅游体验、在线购物、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综合性配套服务。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完善休闲农业电子商务,打造乡村旅游全程的一站式服务,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推进服务业O2O发展。适应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的趋势,推进生活性服务业O2O发展。融合线上交流互动、引客聚客、精准营销和线下真实体验、品牌信誉、物流配送等优势,支持餐饮、酒店、旅游、商场、娱乐等服务业培育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式消费、群体共享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结合基于市民卡及统一账号“NTPass”的公共服务平台,健全服务业线上消费体验评价、信息安全保护、商家诚信积累和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鼓励中小实体店完善便利服务体系,增加网订店取、自助缴费、社区配送等附加便民服务功能。支持本地化程度较高的垂直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O2O)结合的服务模式,整合带动餐饮、住宿、旅游、文娱、家政、维修、美容美发等线下实体企业商户,构建营销、预约预订、支付、反馈、配送、体验等业务的完整闭环网络,实现生态化发展。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托线上平台加强线下实体的闲置资源整合力度,发展民宿、代购、顺风车等合作消费服务,加快形成以开放、便捷、合作、共享、节约、绿色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依托城市块数据资源,创新发展O2O新型社区商业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零售、半成品生鲜、车辆交易、餐饮、娱乐、家政、婚嫁等生活性服务电子商务。
  3.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工农互补和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部署应用。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和精准农业,构建智慧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种植业、渔业物联网应用,建立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监测系统,实施精准化作业。加强耕地土壤质量、肥料肥效、农田土壤墒情、养殖水域水质等物联网监测部署,推进气象监测、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作物长势监控、病虫害监测预防、水质预警等信息系统应用。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建立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饲料安全管理等信息系统。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建立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提供农产品物流信息查询、智能配送、货物跟踪等物流信息服务。
  完善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完善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农业生产、市场、科技、政策等信息资源的汇聚、集成及开发利用,探索微博、微信、手机报、双向视频等信息服务新模式。建设基于4G网络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集聚农业信息采集、农技推广服务等功能,完善农技呼叫中心,开发农技推广APP,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开发农业信息采集发布系统,监测和分析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求等信息,为农民、企业和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提供产销信息服务。健全农业信息化专职队伍,开展集信息服务、农技推广、疫病防治和质量安全监管为一体的乡镇或区域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定期开展针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市场机制,调动电信广电运营商、内容运营商、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性,盘活农村信息服务市场。
  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加强与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的合作,引导电商、物流、快递、金融等资源向农村纵深拓展业务,推动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配件网上销售。拓展农产品网销空间,依托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电商平台等开展特色农产品网上推介服务,促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养殖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与电商平台开展对接合作,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促进农村商贸、供销部门发展配送业务,鼓励其与电商、快递、邮政等开展合作与设施共享,发展第三方配送和共同配送,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支持通农物流商城打造集B2B、B2C、O2O、金融支付、生鲜冷链及上下游供应链整合为一体的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和同城配送平台。加强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发挥电商平台农村站点作用,辅导农民进行网购和网销,培育具备互联网理念的现代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
  (三)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应用创新
  1.深化电子政务网络协同应用,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加强电子政务支撑体系建设。提升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实现政务外网、专网的万兆化改造,提升承载能力。根据国家与省统一要求完成电子政务内网、外网、专网改造,依据网络性质不同确定网络承载应用。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按等保三级规定构建市信息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完善安全保密规章制度,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确保全市网络信息安全。强化全市电子政务云服务资源统筹部署,提高政务云服务资源的一致性和共用性,加快完成市政务云中心二、三期建设,从具备条件的部门和县(市)、区开始,逐步有序推进原数据中心向全市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迁移,形成物理集中、逻辑统一、资源统一调度、运维统一管理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云体系。加快实施全市政务数据容灾备份中心,逐步实现县(市)、区数据互备、远程异地容灾。深化政务服务中心和各类政务服务窗口等多种渠道服务应用,充分利用已有基层服务设施,推进基层政务服务窗口的应用服务环境建设,配备服务终端、自助终端和辅助设备,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应用向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的延伸。
  完善电子政务互联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的作用,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中心,整合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就业、社保、养老、住房保障、社区服务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资源,构建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优化办事流程,促进便民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推进“互联网+”政务行动,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办事大厅功能,加快办事大厅与行政审批服务平台融合,增强网上办件指南与结果查询功能,扩大行政审批局许可事项覆盖范围,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功能,逐步实现审批事项网上办理与实体办件相结合。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载体,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政民互动建设,丰富微信、微博等互动交流方式,为公众创造互动交流的环境,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提升重点领域社会协同治理信息化水平。以重大业务应用为牵引,加快建设和完善重要信息系统,重组跨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协同流程,将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纳入系统规划。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加强对人、车、物、路等社会治理要素的智慧管控,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管理服务机制,促进管控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对通信、电力、燃气、供水、供热、排水、排污等管网的智能化改造,促进共建共享和集约建设。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重要基础设施隐患等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全市统一应急指挥平台,与110指挥中心、智慧交通指挥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防汛抗旱指挥中心等分中心实施联动,不断深化全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
  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产生、传输、存储、管理、维护、服务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快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用、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避免基础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化体系建设,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类型、共享范围与共享权限等内容,并以若干应用系统为试点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具体编制与建设工作。深化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建设,推动各部门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管理办法,推动市级机关各部门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将信息共享机制纳入新建应用系统建设方案。强化信息共享授权管理,建立共享信息使用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
  2.加速社会事业网络化服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全面提高教育文化信息化水平。完善南通智慧教育“慧学南通”公共服务与“莘学通”产业运营体系,探索融合发展的南通模式。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抓手,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南通智慧教育体验馆、教室2.0、学校2.0等示范项目,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教学科研、网络学习、校园管理等的全面信息化管理。积极开展“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名校网络课堂,通过开设网络学校、网络选修课或网络教研、网络结对等多种方式,推动优质资源快速共享。发展网络教育,畅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通道,建设网络开放大学,面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人群,提供慕课等各类形式的开放式在线学习服务,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探索城市农村中小学异地同堂上课的网络教学新模式。完善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各类教育管理系统的应用,实行电子化办公。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在线影院建设,提升文化惠民能力。推动文化产业互联网化转型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制造等融合发展,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大力推进智慧健康网络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合理构建市、县两级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医院、基层、公卫等各相关机构服务信息,支持绩效考核、业务监管和跨地区、跨机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交互共享,支撑分级诊疗、预约诊疗等业务开展。推进医院、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医疗保障(新农合)、计划生育和中医药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设远程医疗管理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市、县两级区域检验、影像、病理等服务。开展“互联网+”健康服务,建立健康服务应用门户,探索健康医疗云服务,开展健康医疗便民服务,充分利用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等形式提供预约挂号、诊疗费用信息、检验检查报告、健康档案等信息查询服务。运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特定对象居家式健康生理指标,便于社区医生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监测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社会保障业务协同水平。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员基础库、业务库和决策分析库建设,坚持全市数据大集中、业务一体化、应用一卡通,构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一体化的总体架构和“信息化人社”的治理机制,实现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各业务领域资源共享最大化、业务流程最优化、管理服务智能化,支持跨地区、跨业务、跨层级、跨部门业务经办和公共服务。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服务大厅,全面开展“一站式、标准化”的网上服务。创新和拓展 “12333”服务模式,逐步实现从综合咨询服务向在线办事服务、从受理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型。加强自助一体机、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短信等信息化公共服务渠道建设。
  推进养老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健康养老信息服务体系,打造大数据“云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健康数据采集、健康建议、智能呼救、心理健康讲座等养老信息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推广老人“二维码”,提供在线监护、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心理慰藉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发展老年电子商务,提供物品代购、上门巡诊、保健咨询、家政服务等定制化服务。发展和普及面向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手机、可穿戴设备和急救呼叫设备。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建设,在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开展定制化医疗健康服务试点,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和普惠化。
  加强社会事业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管理精准化、服务贴心化。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开发和利用,加快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服务机构在平台共享内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小学辐射,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商业模式,鼓励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资源供给者的积极性。加强医疗卫生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建立集医疗信息查询、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信息数据资源库,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参与联合开发和利用,提高大数据对个人健康管理、临床诊疗、公共疫情预测、卫生管理、药品研发等业务的支撑力度。
  3.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协同联动管理能力
  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深化国家智慧城市和中欧智慧城市试点,大力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推动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建筑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对桥梁过道、路灯井盖、园林树木等的数字化编码工作,提高对主要部件的精准管理能力。在繁华商业街、临时摊点、农贸市场、建筑工地等城市管理案件多发区域增加视频探头数量,实现对系统覆盖区域的全天候实时监控。建设网格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强化与公安视频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管理服务机制,逐步实现非紧急类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全覆盖。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逐步覆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数字环卫、生活垃圾清运、渣土运输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开展网格化数据信息的智能化、可视化分析,提高城镇管理部门处理、预测和服务能力。创新城市管理模式,鼓励依托移动应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方式,面向公众、企业和人员提供公共服务。
  加快城市智能管网建设。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对通信、电力、燃气、供水、供热、排水、排污等管网的智能化改造,促进共建共享和集约建设。依托时空南通地理信息系统,整合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燃气管线地理信息系统等数据,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管线立体三维仿真浏览、查询、统计,以及管网辅助设计、管网设计合理性评估与分析、管网动态更新和共享信息等功能。统筹规范管线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提升管网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拓展新型服务模式,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
  完善城市社区信息服务体系。实施社区2.0示范工程,全面推广运用省级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加快与社区各应用系统、其他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和业务对接,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的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建设居民区建筑物命名对比查询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平台,加快推进信息统一采集,多方共享。基于安居南通的发展需求,对接多种社会化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大力发展各类信息服务载体和终端,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移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一站式”服务,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效能。推动各县(市)、区利用基础平台,探索开发个性化应用系统,建设包括计算机网络、综合保安管理、家庭智能化、电子物业、一卡通等便民服务项目。
  增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重要基础设施隐患等各类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加快突发事件综合预警发布系统建设。加强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各种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预案。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体系,推进重点食品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实现全过程监测、预报预警、执法检查、事故报告处理等业务的协同。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监查信息化建设,提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及冶金等工贸行业的安全监管监察水平,加强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普及重点危险品运输车辆跟踪定位系统。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重点污染源、江海河流、空气雾霾、危险废物、重金属辐射、地质灾害、环境噪声等生态环境的信息采集和动态检测,提高对空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变化在线实时感知和预警预报能力。增强南通市公共安全防控网络建设,扩大城市商业中心、轨道交通等重点区域物联网监控设备覆盖范围,提高主动发现、主动预警、主动防控能力。加快推进智能边防、海防建设,加强边海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努力实现边海防管控手段信息化、智能化。
  (四)夯实信息产业技术和安全支撑
  1.推进信息通信产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信息通信产业业态创新
  做强做大软件信息服务业。以南通软件园、海安软件园、如皋软件园、市开发区软件园等省级软件园以及中天科技和富士通微电子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构建软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面向工业装备、信息安全等领域应用需求,发展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全流程的高端工具和开发环境,提升集成电路产品设计、检测、认证、专利等服务能力。重点推动自主开源操作系统、中间件、虚拟化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基础软件的开发,促进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及其在现代装备、电子信息产品中的应用技术,支持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软件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增值服务。加快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船舶研发、生物医药、动漫创意包、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高端外包服务,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外包产业基地,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大力发展网络平台经济。推动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培育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及移动应用开发、内容和服务一体的产业链,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基地。促进移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融合,创新产业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模式,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产业链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本地生活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结合南通智慧城市建设,推广乐业南通、学在南通、创新南通、慧治南通、绿色南通、畅行南通、健康南通、安居南通、畅游南通等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及民生应用服务,培育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移动互联网消费热点,探索线上线下的本地生活服务新模式。支持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智能终端厂商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程序商店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创客经济,推广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应用创新,充分依托微信、微博、支付宝等移动客户端,推动与交通、医疗、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合作,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加快创新云计算新兴服务业态,推进业务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云计算在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工业制造、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商业化运营,构建“平台+应用+终端+内容”的智慧云平台服务。培育云计算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崇川区东方智谷云计算大数据园区及云端设备生产配套产业园、港闸区市北科技城云院、通州家纺电子商务云服务基地、开发区数据中心产业园和传感器产业基地、苏通科技产业园数据中心及中小企业云服务基地、如皋建筑行业云服务基地、海安电子商务产业园及灾备中心基地等“云计算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强数据中心服务能力建设,丰富云计算服务模式,开发适用于大中小企业和公众交易的云计算产品。推行高标准绿色数据中心建设,采取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网络资源松耦合等技术,建成模块化、自动化、绿色节能的新型数据中心。推进云计算交易的产品和市场建设,推进云计算产品净化、资产评估、交易征信等相关配套服务,建立健全云计算交易市场。
  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组织实施大数据生产、转换、加工、展现平台及专用工具等关键技术产品的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业,推广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检索等信息技术。开展生产性大数据应用,建立面向装备、船舶、电力、能源等行业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平台,推进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全流程的应用。创新大数据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鼓励商贸、零售、交通、物流等服务企业利用大数据开展精准营销、O2O服务、认证认定、产业链协同、产业监测等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建立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大数据企业提供研发、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大数据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加快大数据采集、管理、交换、体系架构、评估认证等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制定,形成完善大数据标准体系。建立数据资产登记制度、交易规则和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推动形成数据资产交易市场。
  发展数字内容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在文化创造、内容制作和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推动数字出版、电子阅读、音视频、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平台及产品服务发展,加速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平台化进程。推进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崇川区“三网融合”产业园、海安动漫衍生产业园、赛格动漫城等建设,培育一批互联网文化内容生产和服务龙头企业,打造以数字化产品和网络化服务为核心的新兴内容产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北斗地理信息产业。整合政府机构、企业与社会各类组织的基础性和专题性地理信息,建设南通地理信息服务时空云平台,提供“一张图”服务,建设三维数字城市,开发公共安全、交通运输、防灾减灾、海洋渔业、农林水利、气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公安警务、测绘勘探、应急救援等重要行业及领域建设若干款行业示范应用,形成行业综合应用解决方案,为智慧城市、政府决策、城市规划等提供精准、实时的时空信息服务和支撑。依托崇川区北斗科技数据产业园和海安地理信息产业园,鼓励企业加强空间地理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技术研究,发展空间地理增值应用及相关设备制造产业。大力研发卫星导航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电子商务、三网融合等领域的融合产品,加强智能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系统集成产品和相关技术服务。创新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模式,鼓励地理信息企业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化应用和增值服务。
  2.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云平台安全管理水平。落实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等级等相关法规与制度,建立适应云计算发展需求的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培育云计算安全产业,鼓励信息安全企业开展云平台安全应用和软硬件技术开发。建立云服务平台安全评估体系,开展对党政机关和金融、交通、能源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服务,提高云计算平台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云计算安全服务及产品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采用安全可控的国产云安全产品和服务。制定云安全保障相关措施,明确云平台的使用主体、边界及相关保障措施,完善云计算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快推进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培育信息安全咨询、测评、认证、评估和工程实施等服务业发展。
  强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全面落实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相关规定,重点加强能源电力、石油化工、船舶及重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的工控系统安全管理,提高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工控系统安全风险的源头控制,鼓励行业企业采购认证、加密、授权机制安全性较高的工业控制设备,保证通信协议控制命令和生产数据的安全传输。开展重要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关键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控,对重点领域使用的关键设备开展信息安全测评。制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权限,完善容灾备份措施。
  提升移动互联网安全防护水平。加快构建完善合理的移动互联网信息管理机制,围绕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特点,加强对移动互联网新业态、新产品的监管,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移动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性应急管理基础云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公共区域开放移动网络接入安全。加大移动终端的监管,规范政府机构、企业移动设备的使用,维护政府和企业信息安全。加强对各类应用商店和APP的管理,建立对移动应用程序、内置软件等安全评估、定期抽查和曝光机制。鼓励企业优先使用国产软硬件技术服务,保障移动互联网应用源头安全。加强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应急体系建设,规范处置标准、程序和职责,拓展应急支援服务范围。
  加强大数据隐私安全保障。建立大数据安全评估体系,开展大数据平台服务商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服务,提高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引导大数据产业安全可控和有序发展。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标准规范,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环节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规范数据收集和使用行为。建立大数据应用管控平台和安全审查机制,加强对涉及个体基础信息、产业核心机密和国家战略安全数据的主导和管控,实现数据资源集中管控和分类访问,保证数据离线使用安全。培育大数据安全产业,扶持市内相关企业进行大数据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生产和试点示范。建立数据安全规则管理体系,打击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提高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重点工程
  (一)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大力推动宽带普及提速,全面推进光纤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到2020年,城镇光纤入户率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城市和农村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0Mbps和100Mbps,全市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4000G。开展工业宽带建设和“企企通”工程,构建支撑智能制造的信息基础环境,到2020年,100%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4G网接入,50%以上的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企业开通高带宽专线服务。加快城市区域城域网、接入网、数据中心和重点网站IPv6改造,广泛开展IPv6商用示范,到2020年,全市政府网站、大型商业网站和WiFi公共服务平台全部兼容IPv6。加快无线南通建设,到2020年,4G用户普及率达80%以上,市区重要公共场所实现免费WiFi服务全覆盖。推进全市通信运营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到2020年,铁塔、杆路、基站、传输线路、管道以及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率均达到90%。加大“三网融合”和高清南通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广播电视进渔船工程,到2020年,三网融合用户比例接近90%。
  (二)“互联网+”智能制造推进工程
  推动中远川崎、南通醋纤、恒科新材料等工业企业探索发展智能工厂、智能装备和智能服务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到2020年,创建完成10家智能工厂和100个智能车间。在装备制造、家纺服装、轻工食品等行业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等新型智能装备,到2020年,实现全市新增工业机器人1000台。鼓励装备制造、家纺服装等大型企业发展工业众创空间,推进研发设计网络化、平台化和开放化,集聚全球智力服务本地企业研发创新,到2020年,建成全国知名的装备制造、家纺服装网络众创空间平台,吸引网络创客超万人。围绕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形成集海工装备研发、设计、总装、配套、融资、工程服务产业链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5家以上,全市海工装备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三)电商物流推进工程
  围绕南通家纺、启东电动工具、如皋长寿食品和花木产业、农副产品等南通特色产业集群、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推进电商换市,加强网上在线产业带和产业频道建设,完善行业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到2020年,重点产业集群和专业批发市场基本上线,基本建成完善的省级特色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社区电商和农村电商,完善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到2020年,实现100个社区具备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服务功能。加快智慧物流园建设,统筹市内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及大型公共仓库等的建设,支持在火车站、机场、港口、产业园等地建立智慧化物流仓储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基本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培育国家级物流企业,支持林森物流等有条件的本土物流企业开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第四方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与淘宝、天猫等线上平台对接,推进货物、车辆、仓储、人员等信息互联互通,培育出1-2家全国知名的第四方公共物流信息服务提供商。
  (四)电子政务优化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核心的万兆化改造,根据省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好网络整合对接、业务迁移、数据交换、安全防护等工作,到2020年,对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内网、专网整合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无缝对接,并延伸至镇(街道)。在建成南通市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基础平台框架基础上,完成平台扩容,建成云计算中心的管理、运营、维护机制,到2020年,基本完成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主体工程,达到400台服务器、400T存储容量规模,实现操作系统、应用中间件等公共应用软件统一采购和分配。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各部门协同应用系统数据共享,不断深化政府数据的开发利用,到2020年,新建政府投资应用系统全部纳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目与数据共享机制,原有应用系统的资源编目与数据共享改造工作完成80%以上。
  (五)信息惠民推进工程
  强化信息公开、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效能监察于一体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和在线申办。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能实现在线办理。实施“互联网+民生”工程,推进智慧南通公共服务平台、健康南通、安居南通、畅行南通、畅游南通等基础性、公益性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大数据在食品药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促进民生服务均等化、精准化、便利化和移动化,到2020年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社区服务等领域普遍实现移动服务和就近服务。
  (六)城市管理设施共建共用工程
  集成电子政务、应急指挥、城管监控、公用事业监管、政府服务平台等信息系统,建设集信息收集、指挥协调、监督实施等功能于一体的网格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到2020年,建成网格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覆盖全市80%以上的地区,管理业务扩展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数字环卫、生活垃圾清运、渣土运输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统筹建设全市公共视频监控网络基础设施,依托公安视频监控网络,加强交通、城管、环境、银行、机场、港口等部门已有视频监控设备的整合共享,推进构建一体化视频监控网络,到2020年,全市室外视频探头占比达到80%。完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天地图?南通”,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集成供水管网、燃气管线和城市规划等地理信息系统,到2020年,建成由三维仿真平台、协同规划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构成的南通市地下、地表与地上一体化地理空间框架,实现智能、可视、协同的城乡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管理。
  (七)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开发工程
  整合政府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建设城市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市、县二级政府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开放。制定全市公共机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编制信息资源更新、交换、共享、开放管理办法,到2020年,实现30个以上市级政府部门80%以上数据资源目录梳理并上架。加强与互联网企业、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组织的合作,采用外包、信息换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创新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利用模式,到2020年,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环境保护、民政社保、交通旅游等一批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重点民生领域公共数据实现向公众开放。
  (八)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构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以中天科技、富士通微电子和联发集团三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建设龙头,率先在南通软件园、海安软件园、如皋软件园、开发区软件园等省级软件园开展应用示范。积极培育船舶研发、生物医药、动漫创意、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外包等高端外包服务,到2020年,形成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外包产业基地。推进大数据在金融、交通物流、零售、外贸、船舶制造、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全产业链应用示范,到2020年,初步建成“平台+应用+终端+内容”的智慧大数据服务平台,面向装备、船舶、纺织、能源等行业的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平台初步投入使用,新建2个大数据产业园。
  (九)国民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实施企业首席信息官(CIO)推进工程,推进大中型企业设立企业CIO制度,全市每年培训企业CIO不少于1000人次。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探索建立多方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信息化实训基地,面向全市城镇职工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实施农民上网工程,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引导农民应用互联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和电子商务,到2020年,农民互联网普及率突破60%。实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知识进校园”宣传月活动,面向青少年群体宣传普及信息化技能、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和健康上网常识,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和法律意识。推进信息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化志愿者服务,提升弱势群体信息化应用能力。
  (十)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工程
  完善安全保密管理规范措施,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大型网络平台、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等的安全保护,每年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常规检查工作。依托南通市云计算中心,加快设南通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对重要信息系统实现僵尸网络监测和态势感知。强化网络空间领域安全执法,每年定期开展网络空间专项执法行动,推进垃圾短信与网络欺诈、假冒网站、“伪基站”的清理整治。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信息化协调推进体制
  加强信息化项目的统筹规划,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标、统一监理、统一验收、统一资金拨付”的项目建设机制。科学规划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注重项目投资、立项、建设、运维的全过程协调、监管和考核,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强与中央和省工信、发改、网信部门的工作对接,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落户南通,以重大信息化项目的落地来培育本地生态圈。成立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广泛吸纳省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经验丰富的政府、行业机构和企业界人士担任委员会专家,辅助规划和顶层设计决策,提升南通市信息化建设咨询决策水平。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探索在政府部门设立首席信息官机制。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优化专项基金使用方向,优先支持“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及产业化,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政策放大作用,发挥基金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研究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在考虑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时,考虑IT企业的特性,将IT企业纳入进来。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IT企业创新活动的投资,研究相关税收优惠支持政策。在“营改增”过程中,按照政策规定把IT企业的带宽和内容采购的支出纳入抵扣范围。加大对信息服务企业重组兼并的财税政策支持。把现有的相关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信息化创新,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费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发行债券,鼓励通过创新券等方式支持创新平台面向小微企业及创业团队提供服务。支持信息服务企业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融资发展。
  (三)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创新项目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类等项目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根据项目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费”机制,灵活运用多种PPP模式,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开展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试点,探索创新信贷服务,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对相关建设的融资支持,支持重点领域项目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项目建设采取众筹融资模式。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鼓励民企参与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融资贷款。组建信息化建设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地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公共服务、基础教育等领域宽带接入工程建设。
  (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大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有信息服务业项目运作经验的企业家,从事信息技术服务及应用创新的创新专家型人才,以及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突出管理业绩,并通晓国际管理、善于资本运作的领军型专业人才,其中着重吸引沪苏、地区有丰富实战经验的IT企业家、高素质专业人才到园区投资创业和安家入户。建立联合高教园的人才培养输送机制。探索与上海、南京等地区高教园的信息化实用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搭建毕业生供需合作平台,建立信息化人才定向委培机制和在职人员信息化实训机制。做好本地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引进国际一流的管理培训机构,对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地信息技术培训,定期组织本地企业到互联网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活动,鼓励企业选派优秀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人才赴互联网企业、国内外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深造。
  (五)加强应用推广和宣传工作
  开展信息化建设专项应用示范推广工作,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定期举办信息化优秀项目成果展,展示行业示范应用,交流探讨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与模式,扩大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加强与互联网领域龙头企业、产业联盟等合作,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媒体平台的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发布会、宣贯会、专家论坛以及编制重大应用示范优秀案例集等方式,强化舆论引导,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吸引社会资源聚焦和助力本市信息化建设。
  (六)强化项目建设和督导实施
  建立本市信息化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明确职能、强化责任,抓好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总结和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效益和安全,以示范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建立本市信息化发展任务落实的督查督导、绩效考核机制,组织开展重点任务年度检查与跟踪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督查考核和方案滚动调整的重要依据。各部门、各区县要结合职能分工和发展实际加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明确时限、逐级落实、确保实效。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50801.html

本文关键词: 南通市, 通政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