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办发〔2016〕111号《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12-24 16:46:05

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通政办发〔2016〕1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南通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23日



南通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南通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专项规划,是"十三五"期间统揽全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也是各县(市)区制定建筑业各项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回顾"十二五"建筑业成就及存在问题,剖析"十三五"期间南通建筑业面临的新形势,针对我市建筑业的特点和实际,明确今后五年的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以保障全市建筑业未来战略宏图的最终实现。
  一、"十二五"时期南通建筑业发展回顾与评价
  "十二五"期间,南通建筑业面对紧缩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全系统上下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转型升级"这一主题,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开拓创新,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位居全省第一。
  (一)产业规模再创新高
  2011年至2015年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6.4%,建筑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5.7%,均超过"十二五"规划中15%的目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省内第一。201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6100亿元,远超规划中5000亿目标;"十二五"期间,累计建筑业总产值是"十一五"期间的3.1倍。在下属各县(市)区中,海门、通州、海安建筑业总产值均已超过1000亿。2015年,全市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超23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16亿元,上交地税101亿元,平均从业人数达162万人。
  (二)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目前全市聚集2200多家建筑企业,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其中一级资质企业增加93家。高资质龙头骨干企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表现出集群化发展的特征。全市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现有建筑经济总量的86.1%集中在特级、一级资质企业,其中,15家特级企业占总产值的52.3%,一级企业占总产值的33.8%。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助推南通地域经济提速。
  (三)产业结构不断改善
  我市建筑企业积极调整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从单一的房屋建筑施工为主向综合的大土木建设拓展。现有施工专业承包企业852家,是"十一五"末的两倍,2015年,非房建类总产值近1000亿,年均增速达19.4%。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向轨道交通、公路、桥梁、隧道、工业设备安装、市政等技术含量高、盈利能力强、规模效应明显的业务领域拓展。大型骨干企业不断拓展企业功能,积极延伸产业链,逐步发展成集设计、咨询、施工、运营及物业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四)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业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7%,彰显了我市建筑企业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2015年,施工面积超千万平方米的省外市场已达13个,施工人数超万人的达到18个,施工超3万人的9个。大体量项目和高层项目继续增加,2011-2015年期间,超高层建筑数量年均增长超23%。南通建筑企业不断拓展新兴市场,过去一直较弱的中西部和南方市场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态势较好,河南、安徽、海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等市场从业人数不断增多,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在境外市场,南通建筑企业涉足全球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开拓美国、俄罗斯、波兰等市场,平均年完成营业额约15 亿美元。
  (五)品牌优势持续放大
  南通建筑企业长期以来扎实推进精品工程战略,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成果丰硕。2011-2015年,获得鲁班奖23项,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共获得鲁班奖88项,高于规划中的指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建筑企业每年在各大市场创建国优、省优工程达200多项。全市4家企业入围"ENR最大国际承包商250强",江苏共5家上榜;7家企业入选"中国承包商80强";11家企业入选"中国建筑业竞争力百强企业",11家企业入选"中国建筑业成长性百强企业";全市29家企业入选"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南通企业占据百强前3位。南通建筑企业再次铸造铁军辉煌,以卓越的品牌效应取信用户、赢得市场。
  (六)产业现代化进程领先
  目前本市有中南、龙信、华新3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已获批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个。3家公司都已完成了相当规模的住宅产业化项目,其中中南集团应用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建筑面积达126万平米。中南集团引进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全预制装配楼宇技术,部分工程整体预制装配率9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参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国家标准,主编、参编地方标准多部。龙信集团开发完善模块化拼装式装修技术、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等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体系;主编《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验收规范》、《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住宅技术规程》等3项行业标准。两家龙头企业已基本具备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七)资本运作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大幅提高,多样化的融资模式有效缓解了建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市两大民营企业成功对接资本市场,江苏达海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南通科达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晋升新三板。凯璞庭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南通铁军产业基金,首创资本管理与项目运营捆绑模式。长城、一建、英雄、卓强4家一级资质建筑企业积极尝试商业模式的创新,联合南通鲁班投资管理公司共同创建鲁班产业基金,为合伙人提供资金支持,共同承接政府基建项目。
  (八)体制机制焕发新活力
  我市众多建筑企业在"十二五"期间逐步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股权转让和退出机制,实施股权机制有序流动,调动了管理层长效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南通四建最早建立股权流转机制,让股权始终掌握于公司在岗的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手中,为优秀员工创造了上升渠道,享受企业发展收益,激发了企业活力。南通二建以"项目利润可以分红"的创新思维,进行以项目模拟股份制为实施载体,以绩效考核为特征的项目公司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此外,一些企业纷纷转变管理模式,采取管理扁平化、公司直营等模式,加强项目管控,提高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真正走向实体化经营。



表一 十二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十二五”目标


  2015年实绩


  1


  总产值


  5000亿


  6100亿


  2


  总产值排名


  省内领先


  省内第一


  3


  总产值增长率


  15%


  16.4%


  4


  增加值


  1000亿


  5


  超1000亿县(市)


  1个


  3个


  6


  超500亿县(市)


  2个


  5个


  7


  超400亿企业


  2家


  8


  超200亿企业


  4家


  9


  超100亿企业


  9家


  10


  新增特一级


  1-2家


  11


  新增上市企业


  3-4家


  2家


  12


  境外工程承包额


  20亿美元


  18亿美元


  13


  年创鲁班和国优奖


  年均3-5项


  年创鲁班奖4.6项


  14


  省级以上优质工程


  年均超200项


  15


  产业集中度


  70%


  86.1%


  16


  专业施工产值年增幅


  25%


  19.4%


  17


  专业施工产值占比


  20%


  15%


  18


  多元经营产值占比


  30%


  6%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环境和机遇
  1.新型城镇化为建筑业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每年1%以上的城市新增人口将带来大量房屋及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中央提出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十三五”期间将启动大量民生工程,包括棚户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街区路网结构优化、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态恢复、污水垃圾处理等,这些项目的上马将带来大量的市场空间,也给建筑企业提供了拓宽业务领域的机遇。
  2.“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带来发展新契机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部署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地区),拥有44亿人口,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29%。伴随着“一带一路”具体方案的出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继续维持在高位,为建筑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竞争提供了新市场,给建筑企业“走出去”带来历史性新机遇。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扩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也将带来大量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机会。
  3.投融资体制创新为建筑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5年习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投融资体质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PPP(中国式公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融资创新模式,在十三五期间将广泛推行。建筑企业是PPP 模式的参与主体,将迎来新的机遇,获得新的增长点。PPP 模式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困局,使一些传统模式下无力投资的项目变为可能,为建筑业带来更多业务量。采用PPP 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建筑企业有了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机会。建筑企业将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施工承包商、运维服务商等角色转变;经营结构将从原来的以施工业务为单一收入来源,向上有投资收益、中间有施工利润、向下有运行维护服务收入的多重收益结构转变,增大盈利空间。
  4.全面深化改革为建筑业带来发展红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掀开了新一轮的改革,持续释放新的政策红利。供给侧改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强化市场调节,降低供给要素的交易成本,提升社会整体效率。2014年起,建设部密集出台了《建筑业改革发展意见》等多项文件,落实改革措施。2016年,对于建筑业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营改增”落地,有利于消除企业重复纳税,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优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的制度改革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管理和技术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建筑行业新生态正逐步形成,行业发展将趋向规范化、法治化。
  (二)面临困难和挑战
  1.建筑业下行压力加大
  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脆弱的复苏之中,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全国固定资产增速下降,2015年仅为10%。2010年以来占总投资四分之一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直线下滑,2014年增长率仅为10.5%,2015年降至1%,房地产市场处于深度调整期,对以房建为主业的南通建筑业带来深刻影响,建筑业高增长的时代已渐行渐远,未来一段时间内建筑业产值增速降为个位数或将成为建筑行业发展新常态。
  2.市场不规范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建筑市场运行不规范、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等,制约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上,竞争白热化,房地产的资金压力转移至建筑企业,垫资压价现象普遍,业主拖欠工程款等问题依然严重,建筑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融资问题严重阻碍建筑企业的发展。同时建筑市场地方保护主义、工程保证金繁多,限制企业开拓市场,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3.建筑企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企业转型是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建筑企业要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转型升级是根本,也是必由之路。我市建筑业一直以来以粗放型增长为主,产出主要依托资本和劳动的投入,科技进步贡献低,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同时,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施工领域不够宽泛,房屋施工在建筑业总量中占比高达86.2%,设备安装、装饰装潢、市政路桥、园林绿化等专业施工领域所占份额仍然偏小,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4.建筑行业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低
  伴随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筑业,其增长方式需从依靠劳动力数量逐步向依靠劳动力质量转变,人力资源对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建筑业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技术经济管理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较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性人才更少。生产一线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性岗前培训,技术水平低下。“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逐步下降,劳动力供给紧张,劳动力价格年均上涨10%以上,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成本压力。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职业化的经营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技能化的操作工人队伍,已成为建筑企业的现实选择。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发展重心,以创新为动力、人才为支撑,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做强做实南通建筑业,建设“南通建造”品牌,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建筑强市,为全面实现市“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再立新功,为江苏“建筑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重点突破原则
  为保持南通建筑业领先地位,以建筑产业现代化、国际化为重点突破口。积极推动基地和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紧抓“一带一路”机遇,把国际化作为推动建筑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2.创新驱动原则
  强化创新驱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管理创新为关键,实现价值创新。
  3.人才优先原则
  人才是建筑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促进我市建筑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型转变,应积极引进、培育中高端人才,充分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解决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造就覆盖全产业链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绿色、智能建筑为方向,提升绿色建造能力,坚持质量为本,提升信誉和服务质量,发扬光大“南通铁军”精神,建设“南通建造”品牌,从粗放增长型向高效集约型方式转变。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走势仍不明朗,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期,根据目前全市建筑业经济指标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我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
  1.产业规模稳增长
  至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9000亿元,在全省份额逐步提高,平均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年产值超2000亿元县(市或区)2个,超1000亿元县(市或区)3个。至2020年,形成省内百亿以上市场4个,省外百亿以上市场12个,其中300亿以上市场6个。
  2.国际市场新突破
  进一步提升外向开拓水平,“十三五”期间完成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累计超100亿美元,紧随国家战略,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新拓展10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新增5个以上具有对外承包经营资格并实际运作的建筑企业。
  3.产业结构协调化
  培育新增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2~3家,上市公司2~3家。至2020年,年产值超500亿元企业3家,超300亿元企业2家,超10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的专业承包企业1~2家。拓宽专业施工领域,“十三五”期间专业施工产值逐年提升,到2020年末专业施工产值翻番。形成龙头骨干企业强、专业企业精、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产业格局。
  4.产业发展现代化
  到2020年底,全市以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新建建筑预制装配率达到30%以上,装饰装修装配化率达到30%以上,新建成品住房全装修率达到40%以上。全市大中型以上项目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化技术进行设计建造。建成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或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基本形成和逐步完善质量可靠、适合市场需求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产品和建造方式推广至所有县(市)、区。
  5.科技进步新跨越
  全市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全行业技术开发投入、技术装备率、动力装备率、机械化施工水平、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度提升。总承包特级企业及年产值超50亿的一级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技术中心1~2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家,增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新增省级以上工法30~40项,主编、参编国家或者行业规范、标准1~3部。到2020年末,特级和一级企业掌握并实现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应用。
  6.人才队伍新布局
  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及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引进国家“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级人才,申报获批“双创计划”中“双创博士”、“企业创业人才”、“企业创新人才”等高级人才1~3名。引进掌握一流技术或绝技绝活、在本行业有较高声誉的“高技能创新人才”5~6名。培养省“产业教授”或省“333”工程人才1~3名、市“226”工程人才8~10名,新增2000名左右一级建造师。至2020年末,工人100%先培训后上岗,特种作业以外工种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
  7.工程建造精益化
  坚持以人为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事故,确保建筑工人上岗前安全培训100%,确保施工现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100%,逐年提高安全文明工地覆盖率。坚持质量兴业,打造精品工程,争取年创鲁班奖、国优工程3~5项、省级以上优质工程超200项。推广绿色建造、精益建造,大幅提高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科技示范工程比例。
  8.树南通建造品牌
  鼓励企业参与权威机构的评奖评优,扩大知名度,到2020年底,新增ENR“250强国际承包商”1~2家,新增“全国双百强企业”1~3家,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2~4家。着力建设“南通建造”产业集群品牌,鼓励大型骨干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创建自有特色品牌,对“南通建造”品牌形成合力支持,获批“中国驰名商标”或“江苏省驰名商标”1~2个。



表二 “十三五”建筑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十三五”目标


  1


  产业规模


  建筑业总产值


  9000亿


  2


  超2000亿元县(市或区)


  2个


  3


  超1000亿元县(市或区)3个


  3个


  3


  省内百亿市场


  4个


  4


  省外百亿市场


  12个


  5


  300亿市场


  6个


  6


  国际市场


  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


  累计100亿美元


  7


  新扩展国家或地区


  10个


  8


  新增对外承包经营资格企业


  10个


  9


  产产业结构


  新增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


  2~3家


  10


  新增上市公司


  2~3家


  11


  年产值超500亿元企业


  3家


  12


  年产值超300亿元企业


  2家


  13


  超100亿元企业


  10家


  14


  超50亿的专业承包企业


  1~2家


  15


  专业施工产值


  1800亿


  16


  产业现代化


  产业现代化方式新开工面积占比


  30%


  17


  新建建筑预制装配率


  30%


  18


  装饰装修装配化率


  30%


  19


  新建成品住房全装修率


  40%


  20


  建成国家级住宅(建筑)产业化基地


  3个


  21


  科技进步


  新增省级技术中心


  1~2个


  22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2家


  23


  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2个


  24


  主编或参编国家或行业规范或标准


  1~3部


  25


  省级以上工法


  30~40项


  26


  人才队伍


  引进高等级人才(院士、长江学者等)


  1-3名


  27


  引进江苏省“高技能创新人才”


  5-6名


  28


  产业教授或“333”人才


  1~3名


  29


  市“226”人才


  8~10名


  30


  新增一级建造师


  2000名


  31


  工人培训上岗


  100%


  32


  特种作业以外工种持证上岗率


  80%


  33


  精益建造


  重、特大事故


  零发生


  34


  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特种作业人员


  100%持证上岗


  35


  年创鲁班奖、国优工程


  3~5项


  36


  年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


  超200项


  37


  品牌建设


  新增ENR“250强国际承包商”


  1~2家


  38


  新增“全国双百强企业”


  1~3家


  39


  新增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


  2~4家


  40


  新增国家或省“驰名商标”


  1-2个


  四、主要任务
  (一)紧随国家战略,优化市场布局
  我市建筑业是外向型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紧随国家战略做好市场研究和分析,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重点开拓国际市场,增大经营空间。
  1.巩固拓展国内市场
  加强对“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上海自贸区、新型城镇化等战略的研究,紧跟国家投资的重点和热点,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哈尔滨、青岛、济南等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老市场焕发新生机。集中力量主攻投入产出比例高、人文社会政策环境好的杭州、广州、深圳、珠海、厦门等东南沿海市场。发展壮大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的中西部地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并向周边辐射,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积极争取市政、路桥等基础设施项目,着重向中西部的重庆、西安、成都、太原、武汉等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渗透发展。
  2.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建筑企业应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密切跟踪我国多(双)边经贸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参与东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非洲“三大网络”及拉美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东南亚市场、探索欧美等新兴市场。探索利用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国外知名承包商、大型央企及国企联合参与国际承包工程,以外援项目为切入点,从以劳务输出为主向工程承包过渡,逐步实现施工领域向投资、设计、咨询、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高端领域的延伸,直至真正走向集项目投资者、建造者和经营者为一体的与国际经营接轨的工程总承包。发挥我市民营企业长期在南非、安哥拉等非洲国家经营的有利条件和积累的实力优势,帮助本市建筑企业参与境外大型城市综合体、开发园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投资合作项目。鼓励在境外施工多年的建筑企业实行当地注册,实施本土化经营,在条件具备的海外区域积极聘用专业技术、合同管理及安全质量等中高端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成建制地利用海外作业层技能队伍。
  (二)深化企业改革,加强资本运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和效益。我市建筑企业须进一步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资本运作能力,通过投资并购,突破行业、区域限制,抢占重点市场。
  1.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约束激励机制等。加快建立股权合理流转机制,调动经营管理层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推广项目模拟股份制等优秀经验,激发建筑企业活力。鼓励建筑企业实体化运作,以营改增为契机,加强项目管控,杜绝挂靠行为,减少管理层次,推广直营模式。以信息化为手段促进建筑企业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建筑产品生产标准化,建立内部标准化管理体系,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物资集中采购,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全市建筑企业对照资质新标准、新要求,及时做好准备,实现平稳过渡。
  2.提高资本运作与资源整合能力
  鼓励企业融资创新,开辟多元融资渠道,推动产融结合。重点加快推进本市龙头骨干企业上市。积极推动银企合作,支持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支持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探索运作产业基金,解决承揽工程、融通资金、分担风险、提高效益、降低资产负债率等难题。鼓励企业加强风险评估能力和项目投资控制能力建设,适度多元化经营。通过投资、融资承接PPP、EPC、BOT、代建、代开发等高端项目;通过资本运作涉足房地产、建材等行业,实现产业链延伸。重点支持优势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道路,努力向开发与建造、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向大型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
  (三)创新业务模式,实施差异竞争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建筑市场高增长不再,企业须更新发展理念,创新业务模式,拓宽业务领域,践行差异竞争战略,强化协作,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相互支持的产业格局。
  1.支持企业创新业务模式
  倡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全力打造企业发展新动力。鼓励建筑企业深入研究PPP模式,积极参与PPP项目,促进公司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鼓励企业在旧城和房屋改造、公共事业、交通运输项目、社会性基础设施等专业性服务中提供便捷的建设改造、功能提升等新兴服务项目;鼓励企业跟踪消费新动向,寻求建筑服务新的增长点,挖掘和创造存量房屋的维修、维保市场。鼓励企业引入互联网思维,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寻求与新兴产业的交叉点和切入点,创新业务模式,提供更人性化的建筑产品和服务,获取增值利润。
  2.鼓励企业差异化竞争
  我市大规模建筑企业须顺应国家重点投资方向,重点围绕“大建设”领域,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加快技术装备升级,人才引进储备。努力向高附加值的电子与智能化工程、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消防设施工程、钢结构工程、地下管廊工程等专业承包方向拓展;向轨道交通、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港口与航道、石油化工等领域拓展;将经营领域向开发、设计、运营、维护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延伸。鼓励一部分有专项资质的企业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向地基基础、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园林绿化等专业承包企业发展。中小型企业应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加强与大型企业的横向联合,取得大企业的供应方和合作方资格,协作发展。引导部分中小型、低资质的施工企业向劳务分包企业、专业部品安装企业转型。
  (四)推进产业现代化,推行工程总承包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除积极推进基地及项目建设、完善技术及管理体系外,传统建筑企业在这场变革中应注重总承包能力的铸造,以适应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
  1.积极推进产业现代化
  利用建设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发挥龙信、中南、华新三家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平台优势,加强企业的产业现代化能力建设,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建筑工业化要求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加快产品与技术输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筑产业现代化设备制造、部品部件生产、物流、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投资建设,让更多社会主体主动投身其中,带动建筑业相关产业发展。全盘考虑部品及构件厂的产能及需求,推动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构配件及部品部件等产业化基地建设,基本实现规模化发展目标。在保障性住房、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公共建筑项目以及国有资本开发的工程项目中,率先应用工业化建造方式。优先发展叠合楼板、预制复合墙板、楼梯、阳台板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构件和成熟的部品体系,加快发展厨卫等专用部品构件及逐步发展主体结构构件。廉租房、公建房建设,逐步施行装修一次性到位,扩大商品住宅全装修比例和范围。改进传统项目管理方法,鼓励企业建立基于BIM应用的管理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加快构建规划设计、构配件生产制作、现场施工装配以及运营管理等各环节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促进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2.着力推行工程总承包
  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设单位在选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时,要打破传统分阶段发包的思维模式,本着质量可靠、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多种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比选,并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倡导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政府投资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整合和控制,收购、联营设计公司,注重BIM技术、数字化交付、“互联网+”等信息化能力建设,打通设计和建造环节,夯实集中采购和物流管理平台,促进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技术、人力、资金和管理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水平。
  (五)强化科技创新,推广先进技术
  本市建筑业以房建为主,长期处于产业链末端,直接原因在于行业整体技术含量低,缺乏有竞争力的成套专有技术。应强化科技创新,推广先进技术,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动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1.加大科技创新步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结构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须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保持和提升我市建筑产业的竞争优势。发挥现有院士团队--智慧建筑智能控制技术研发平台、智能结构工程实验室、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实境交互研发平台的引领作用。大力加强产学研协调创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战略合作、校企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参股等多种合作形式的技术创新,可采取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推广江苏通创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南通智慧建筑研究院模式。总承包特级企业及年产值超50亿的一级企业配备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项目,形成自有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以自身技术优势为突破口,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建筑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特级及一级企业要提留足够的科研发展经费,加大科技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资金投入,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工程技术和装备,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倡导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建筑产品上的集成应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鼓励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建筑产业现代化中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具体包括主体结构技术、住宅部品技术、设施设备系统技术、建造工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建立和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体系。积极推广建筑业10项新技术,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部、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努力适应工程项目功能新、高层多、体量大、科技尖的趋势。鼓励企业对相关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若干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技术。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最终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六)强化人才培育,健全激励机制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本是建筑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产业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建筑业应重视各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重点是行业紧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工程经营管理人才。
  1.强化各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工作
  牢固树立“人才强企、人才兴业”的发展观念,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鼓励及支持通过校园招聘、市场引进、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引进和储备一批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知名企业及培训机构合作交流,培养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业务研修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升技术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倡导“建筑工匠”精神,营造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采取委托培养、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定向委托培养一批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新型建筑产业工人,着力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在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地区,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一批稳固的劳务基地,依托当地政府合作培训,成建制引进作业工人队伍。
  2.鼓励企业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进一步发挥政府奖励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人才项目,充分利用政府的各种人才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激励及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健全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完善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期权股权激励和知识产业股权化制度。鼓励企业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改善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技师研修制度、首席技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等高技能人才培育机制。改革建筑用工方式,建立以总承包企业自有工人为骨干,专业承包和专业作业自有工人为主体,劳务派遣为补充的多元化用工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特别是建筑工人的劳动权益,建立及实施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劳务人员实名制,提高从业人员劳动积极性。
  (七)保安全提质量,推广绿色建造
  “十三五”期间,建筑业的需求增长将放缓,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工程承包风险加大,全行业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坚守安全“红线”,坚持质量兴业。同时随着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业主消费导向转变,绿色精益建造将成为建筑业发展方向。
  1.落实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推动企业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项目质量管理,狠抓工程实体质量突出问题治理,严格执行标准规范,积极推进质量行为标准化和实体质量管控标准化活动,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制度。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确保质量合格率100%。大力弘扬发挥数十年来形成的“南通铁军”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保持和提升被广为称颂的“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信誉和形象。鼓励及支持企业“创杯夺优”,逐年提高国家及省级安全文明工地覆盖率。
  2.着力推广绿色精益建造
  绿色建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绿色建造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具体内容。我市应强化绿色及精益施工意识,普及和深化绿色施工宣贯和培训,提高建筑企业管理者参与绿色施工积极性。鼓励企业管理者深入学习和研究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组建专门的绿色施工领导机构,建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考核制度,鼓励员工学习、研究和践行绿色施工技术和工艺。加快绿色建筑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与普及,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工程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普及。
  (八)加强品牌建设,创立区域品牌
  鼓励企业运用自主品牌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建设“南通建造”建筑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优化本地建筑产业集群价值链,增强产业集群影响力,以巩固先发优势,实现品牌兴业。
  1.鼓励企业进行品牌建设
  支持本市龙头骨干企业以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为依托,创立自有特色品牌,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江苏驰名商标”,对“南通建造”品牌形成合力支撑。鼓励企业从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信用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着手进行品牌建设,开展产学研联合和自主研发,提升品牌技术内涵;打造企业文化和产品特色,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品牌良好形象;倡导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企业文化导向、约束、调适作用,提升品牌价值。
  2.创立“南通建造”品牌
  以行业协会为载体,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建立宣传平台,制作优秀宣传作品,打造南通建筑产业集群公共品牌“南通建造”。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对于优秀企业、产业集群和典型事例的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宣传报道。注重“南通建造”品牌推介,积极与中央、省级媒体联系沟通,加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南通建筑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南通建造”品牌,成为南通市又一张亮丽的名片。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规划地实施工作。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市分管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建筑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市建设局成立规划实施小组,由建设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机构负责人任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判形势,研究工作思路和举措,负责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按照分级管理、分层实施、分年落实的原则,细化规划方案,列入相关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体系。
  (二)优化发展环境
  1.营造规范有序的建筑法治环境
  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库一平台”即“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建筑行业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信用库,建立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联动管理机制,做好政府监管工作。严格处罚失信行为,根据信用情况实行差别化管理。加强建筑领域行政执法工作,加大打击建筑业违法犯罪力度,坚决打击围标串标、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和低价抢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加强结算管理监督,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治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改进支付担保制度,促进对等担保。
  2.营造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环境
  依据《关于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精神,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筑企业在市场准入、上市融资、进出口、使用外汇、参与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政府计划项目、科技奖励、取得许可证和资质等级证书以及引进人才等方面,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及工业企业同等待遇。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扎实推进简政放权,简化企业资质审批程序,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3.营造务实高效的管理服务环境
  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加强对建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时引导企业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市场定位,帮助企业解决在改革发展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强服务,建立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协调机制、“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及重点企业、晋升特级资质企业联系机制。加强对企业“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培训与指导,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配合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及培训。加强南通市建筑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和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宣传和推动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各方矛盾,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发挥协会和商会的外联作用,组织开展与各地建筑业协会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
  (三)政策激励
  加快制定《南通市深化建筑业改革促进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南通市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实施意见》,在以下六个方面给予激励。
  1.地方贡献
  鼓励支持在外建筑企业回通设立总部,给予用地及配套费用优惠,鼓励企业在外承建项目积极回通纳税,按规定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2.国际市场开拓
  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在晋级评优、信用评分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利用国家及省对外承包工程专项资金,安排市建筑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
  3.转型升级
  积极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晋升资质,重点扶持实力强的总承包一级企业申请特级资质企业。制定措施扶持本市企业参与本地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及企业激励政策参见《市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通政发〔2015〕39号)。
  4.科技人才
  鼓励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或加计摊销,积极支持建筑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符合规定的新认定的工程技术中心、新取得的科技成果给予奖励。引导社会高精尖人才向建筑业流动积聚。对建筑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的人才引进政策。符合规定的高层次人才及技术工人,纳入市保障房政策范围。
  5.金融支持
  定期组织政府、金融部门、建筑企业三方联席会议,重点推动企业上市。各金融机构对我市建筑企业在授信额度、投标保函、质押融资、利率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支持本市银行、保险公司及相关企业开展工程担保业务试点。
  6.荣誉表彰
  设立建筑企业和先进个人的荣誉表彰。对于在资质晋升、转型升级、国际市场开拓、创汇纳税、创优夺杯等方面有突出业绩的企业及个人由市政府定期进行表彰。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50818.html

本文关键词: 南通市, 通政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