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政办〔2016〕116号《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12-25 17:37:30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泉政办〔2016〕11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泉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强。农业是“母亲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指导全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根据《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项目带动为抓手,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着力推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20.59亿元,比增2.0%,“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2%。


——农产品供给水平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平稳发展, 2015年总产量72.82万吨,亩产337.8公斤;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主要特色经济作物保持多年增长的好势头,在全省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10.3万亩。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肉、蛋、奶总产量20.44万吨。海洋捕捞总产量78.03万吨,比“十一五”期末的67.15万吨增长16.2%,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69.1%,市场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全市有7类12种农产品列入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五新”增产措施,力保粮油生产稳定;同时,加快发展特色产品和设施农业,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到2015年,全市建成粮油高产核心示范片达24个,总面积6.5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超过60万亩。建成各类设施蔬果种植大棚5.2万亩,其中,百亩以上规模的设施棚蔬果基地达15个。成规模、专业化和工厂化周年生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12家。培育柑桔无病良种苗60万株,建设柑桔优良品种引种标准果园1.76万亩,开展龙眼和德化梨等果树高接换种2.75万亩,改造低产果园12.5万亩,应用水果套袋技术3.26万亩。启动生态茶园核心示范片建设,新植名优茶叶1万多亩,改造低产茶园10万亩,建设生态茶园35万亩。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全市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61个,基本达到省级(及以上)生产标准。品牌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三品一标”认证563个,创建中国驰名商标、福建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福建名牌农产品等品牌累计91个,3个地方特色产品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安溪铁观音、德化黑鸡、永春芦柑获“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农业产业化运作空间持续拓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实施农业产业化“131强龙工程”,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和上市龙头企业,全市拥有2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5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147.8亿元,年销售收入452.9亿元,销售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65家,占全市的3.2%。海峡两岸(安溪)茶叶合作示范基地被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快速提高,2015年底,全市登记的农民合作社4022个,农户成员达55926人。


——农业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稳定粮食生产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工程等农业“六大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能源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农机化综合水平继续呈现良好运行态势,农业信息化稳步推进,农业“五新”推广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2.3个百分点。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有效开展。


——泉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突出。2012年,我市“福建省对台合作引种创新基地”获农业部首期430万元资金支持,成为国家唯一支持建设的对台种业项目。2013年1月,成立了泉州市泉台果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台湾有6家农业院校及企业加盟组织。承建国家级首个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推广平台—农业部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截至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0.9亿元,引进台湾名特优园艺作物39种、105个品种,农业“五新”11项,推广中心逐步成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研发应用首选平台。2011年6月,国台办、农业部批准惠安县设立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截至2015年底,惠安台创园共引入台资涉农企业12家,总投资1.81亿元,实际利用台资1510万美元,年产值1.8亿元,出口创汇900万美元(以粉丝、钓具为主)。崇武港台湾自捕鱼登陆口岸年接待台轮100多艘次,贸易额300多万美元。成功协办5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组织参加5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对接活动。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连续保持了较高幅度的增长,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61元,同比增长8.7%,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十三五”时期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栏1十二五期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实际数


2015


规划数


2015


实际数


年均增长(%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239.8


238


211.55


-2.48


粮食产量


万吨


80.79


80


72.82


-2.06


水产品产量


万吨


99.45


100


112.98


2.6


蔬菜产量


万吨


101.83


120


137.13


6.2


食用菌产量


(鲜重)


万吨


5.11


7


7.01


6.5


水果产量


万吨


43.61


50


45.81


0.99


茶叶产量


万吨


5.24


6


7.48


7.3


肉蛋奶产量


万吨


27.92


30


20.44


-6


农业“三品”认证



368


620


563


8.88


森林覆盖率


%


58.7


58.7


58.7


0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236.7


275


248.32


0.96


耕、种、收机械化


综合水平


%


38.86


55


51.2


5.67


农民合作社



680


1500


4022


42.69


休闲农业示范点



0


50


68



生态茶园


万亩


24.5


30


30.8


4.68


新增(改造)农村户用沼气



28060


10000


683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296*


14000以上


15861


8.7


注:*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将为农业发展带来不断利好的政策和更加雄厚的财力支持;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和创新灵活的民营经济,必将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多元的发展动力;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必将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和集约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农产品市场需求升级和农业功能的不断拓展,必将给农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和制约。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与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使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尤其是稳定粮食生产的任务更加艰巨。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农民从农业中得到的收入份额逐年减少,分散经营农户存在兼业化和粗放经营现象,农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比较效益低下、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增产不增收问题依然突出。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从业人员的老年化程度升高,农业生产后备力量减弱,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任务更加迫切。村级集体领导力量缺失,“集中经营”空置,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靠天吃饭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不仅美丽乡村建设不欢迎畜禽养殖带来的异味,而且传统的农家肥原料也变成了水污染物。生猪、家禽风暴式污染治理新要求,既给畜禽规模养殖增加了成本,也挤压了农户从事小规模养殖创业、脱贫的空间。以上问题表明,发展现代农业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


我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要从全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福建跨越发展新要求的大环境出发,围绕泉州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全面转型升级新趋势,找准并明确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和“共享富农”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提质增效”,突出“科技支撑、经营创新、信息引领、集约发展、改革推动”,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发展策略


(一)要重视大产业功能布局和谐发展。要形成与大泉州城市空间布局和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相互匹配、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产业功能布局。从泉州城市“环湾、向湾、同城”的空间布局和国民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等大环境来谋划我市农业发展,更加重视农业的生态性和功能多样性,着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精致农业和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二)要重视依靠信息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监管和服务等环节,导入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投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微信、电商、配送等营销方式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形成与我市国民经济“跨越和转型”两大主题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体系。


(三)要重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根据农业从业人员变化新情况和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要求,分门类、多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对农业后继者的创业培训;同时,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培育农业产业经纪人,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四)要引导发展与消费要求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从市场需求和农民增收的楔合点出发,按照“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特色农产品个性化”和“规模化做强、个性化做精”的要求,加大农业品牌建设扶持力度。尤其要围绕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可追溯体系、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等相关体系建设。


(五)要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与创新。重视经营机制和服务机制创新,着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加大扶持发展各类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创新服务方式,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土地财产权治理机制,实现农民承包地的用益物权,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决定性作用。


三、发展目标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明显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种养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3%以上,优质专用率达83.6%以上,粮食总产量力争稳定在72.9万吨左右;培育全产业链年产值超百亿的四大特色优势产业,至2020年,茶叶相关产业总产值达210亿元,蔬果食用菌相关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花卉苗木相关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水产品相关产业总产值达148亿元;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休闲农业进一步提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有效改善,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基本普及。建成规模化粮食生产基地5万亩,连片500亩以上粮食规模化示范基地15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达70个,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6%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


——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经营体制不断完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成长,规模化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面积50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22.8%;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50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年销售农产品总值100万元以上农民合作社1000家,年销售农产品总值100万元以上家庭农场1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标准化生产广泛应用,品牌农业加快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政策法规逐步健全,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扎实推进,区域性动植物疫病控制有效,水资源、肥料、农药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有较大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化肥、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覆盖所有品种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农民收入继续明显增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不断增加,农民综合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分别达到363亿元以上和22000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2.5%左右和7%左右。主要指标:



专栏2:“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及单位


2015年


实际数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农产品供给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211.55


205.1


-0.62


粮食产量(万吨)


72.82


72.9


0.02


油料产量(万吨)


5.46


5.4


-0.22


肉类产量(万吨)


15.84


16.7


1.06


禽蛋产量(万吨)


3.64


4.73


5.38


奶类产量(万吨)


0.96


1.44


8.45


水产品产量(万吨)


112.98


125


2.04


蔬菜产量(万吨)


137.13


147.36


1.45


食用菌产量(鲜重、万吨)


7.01


8.1


2.93


水果产量(万吨)


45.81


50.58


2


茶叶产量(万吨)


7.48


7.6


0.32


农业


结构


农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比重(%)


41.43


41.5



林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比重(%)


1.30


1.35



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比重(%)


18.22


18.5



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比重(%)


36.45


36.5



农业物质装备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248.32


250


0.13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51.2


56


1.81


设施种植业面积(万亩)


12.5


15


3.71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3.0



发展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20



农业


科技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57


62


1.70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人)


70781


75000


1.16


农业生产经营


组织


家庭农场数(个)


650


2000


25.21


农民合作社数量(个)


4022


5000


4.45


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户数量(万户)


21.3


30


7.09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家)


200


250


4.56


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家)


54


60


2.13


农业生态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亩)


217.4


211.2


-0.58


肥料利用率(%)



40以上



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



30以上



质量安全水平


累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个)


4


8


14.87


累计有机食品认证(个)


11


15


6.40


累计绿色食品认证(个)


118


140


3.48


累计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个)


430


550


5.05


农业产值与农


民收入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320.59


363以上


2.5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861


22000以上


7左右


注: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主要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跨越和转型是我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和重大任务。


一、重点工作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稳定粮食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2.9万吨左右。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整合现有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实施山垅田复垦与改造,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升粮食防灾抗灾能力。积极推进省级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增产技术,每年推广优质稻100万亩、杂交稻85万亩、脱毒两薯20万亩、间套种25万亩。以机收再生稻、机插秧、脱毒种薯、马铃薯稻草包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机械化种植技术等为重点,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十三五”期间,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建成100亩以上粮食生产基地100个以上。


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品种结构,努力扩大优质、专用、适销对路品种比重,促进农产品品种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园艺产业“3111”工程、畜禽产业“7153”工程、林业产业“31347”工程和休闲农业“324”工程,建设15种类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培育示范典型,带动整体发展,不断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按照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扶持乌龙茶、柑桔等优势项目扩大规模、壮大主业,促进形成专业分工明确、产业配套的区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十大特色农产品,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主导产业升级重点:


茶产业方面,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提升茶叶龙头企业品牌知名度。支持茶产业联盟发展,抱团拓展市场。


蔬菜产业方面,以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温室大棚和智能温控大棚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冷链储运系统等设施。推广无土基质栽培、智能化管理、物联网控制等现代技术。发展精深加工。


水果产业方面,推进规模果园标准化、设施化和生态建设,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保鲜储藏、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促进水果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实现多重增值。


食用菌产业方面,按照“优结构、提品质、深加工”的目标,实施菌种产业提升工程,着力珍稀品种开发,推进工厂化栽培,发展集约化生产、循环生产模式和精深加工。


花卉产业,围绕“扩规模、优结构、拓市场、增效益”,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新优品种比重,提升产业品质,促进转型升级。


中药材产业方面,围绕泉州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引导铁皮石斛、金线莲、黄花远志等名贵中药材的稳妥发展,扶持一批规模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在南安市、永春县等地探索芳香产业发展新路子,促进芳香产业发展。加强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药材生产、加工水平和品牌竞争力。



专栏3:农业产业化四大工程


园艺产业“3111”工程:3个万亩以上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即:万亩以上高优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万亩以上高优胡萝卜种植示范基地、万亩以上标准果园示范基地),1个5万亩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1个千亩智能温室大棚示范基地,1个年产万吨食用菌工厂化示范基地。


畜禽产业“7153”工程:7个存栏10万羽以上蛋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5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3个存栏千头以上山羊圈养示范基地。


林业产业“31347”工程:3万亩花卉苗木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林下种植示范基地,3万亩现代油茶示范基地,4万亩高产竹林示范基地,7个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休闲农业“324”工程:创建“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休闲茶叶庄园”3个休闲农业发展体验带,重点发展24个承载点。


3.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由总量扩张向数量效益并重转型升级,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由分散无序向集聚发展转型升级,推进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扶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分拣车间、烘干设施、冷链物流体系等建设,农产品初加工享受农用电政策,改善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在贮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级、加工、包装等方面设施设备条件,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装备改造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示范园区集聚,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以晋江前蔡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安溪城区工业园海西茶叶加工基地2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为龙头,以休闲类食品加工为主攻方向,建设8大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促进我市果、蔬、茶、水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资源转化、加工增值。至2020年,新增冷冻冷藏库容6万立方米以上。


4.加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改造和提升主导产业产地批发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在农产品主产区改善物流设施和交易平台,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加大农业物联网网络成熟技术及设备在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监管各环节的示范推广。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扶持“世纪之村”,充分发挥其电子商务作用,培育一批淘宝村、淘宝户、淘宝人,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就业增收。


5.推动休闲农业提升建设。加强规划引导,突出创意设计与差异化、精致化发展,统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点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休闲农业园区内外水、电、路、交通、医疗、治安、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要注重开发利用特有的山区、海洋、珍稀花卉苗木和渔业等自然生态资源,深度挖掘各地特有的农耕文化和闽南乡土文化,提升休闲农业体验创意和文化内涵,整合开发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每个县(市、区)重点开发1~2条精品休闲农业(旅游)体验路线。培育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支持休闲农业企业参与全国、全省、全市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活动,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俗、人文特点的“休闲农庄”“休闲林业”和“水乡渔村”等休闲农业示范点和乡村旅游休闲集镇(村),至2020年,休闲农业示范点达90个。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鼓励各地积极申报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支持扶贫重点镇、重点村因地制宜地开发旅游资源,兴办休闲农业,发展旅游扶贫。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


(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1.推进种业创新和商业化育种。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争取纳入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扶持。设立了农作物种业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科技专项,支持市农科所开展种质资源、良种选育和农业增产增效等领域研发创新。充分利用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平台,推进泉台种业合作,建设种质资源库;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重点研发适宜设施农业生产的名优种苗;推动农作物质新品种研究开发,争取育成3~5个品种通过审(认)定,有3~5项成果获奖。实施新品种示范工程,推进省级茶叶(安溪)、芦柑(永春)及蔬菜(泉港)育苗繁育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好石狮市水禽保种中心、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晋江马、永春白番鸭、德化黑鸡、闽西南黑兔和戴云山羊等保种场。支持25个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五新”推广,建立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长效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农业科技推广月活动,示范推广良种良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动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现代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开展技物结合有偿服务,发挥龙头带动、示范指导、集成创新等作用,增强推广体系的整体实力。逐步改善农技人员办公、生活条件及待遇。完善高科技农业生产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措施。建立健全农业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联合攻关机制,围绕解决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引导农业专家开展设施农业前沿技术、芦柑黄龙病防治技术、香草开发利用技术、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及采后处理系统(MPHS)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农业科技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或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至2020年,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达200个。推进农业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等政策的落实,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结合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利用园区建立科技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至2020年,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达50个,科技型农民合作社达30家。


(三)建立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管理制度,加快发展家庭农场,重点培育一批省、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在数量与质量并重上发展专业合作社,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农民合作达到5000 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及合作社共进共赢。继续实施我市农业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大力发展产加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契约农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至2020年,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5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0家, 年销售农产品总值100万元以上农民合作社1000家,年销售农产品总值100万元以上家庭农场100个。


(四)发挥信息化的引领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思维方式、生产发展方式、农产品营销方式和农业服务指导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引导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资合作,建设泉州市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云平台,支持安溪县实施“安溪铁观音有机产业智慧云平台”项目。深入推进科技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构建和完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提升12396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加快12316服务热线升级改造,支持永春县开展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项目建设;支持“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发展,完善农村电子政务、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生活服务等功能,创新发展模式和拓展应用服务,构建一个集信息交流、农村教育、农产品市场、劳务供需、金融服务、村务管理、农村文化建设等一体的农村综合性信息化平台。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各环节智能化程度,在食用菌、果蔬、茶叶、畜禽养殖等优势农业产业中扶持培育市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逐步创建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辅导建立“精准农业”生产系统,重点生产领域的数字农业系统。把家庭农场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网络平台、信息采集、硬件配置、站点建立和家庭农场信息员队伍等基础建设。到2020年,力争实现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信息化基础建设全覆盖,推进专属定制的网上交易。


(五)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智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重点扶持一批农机代耕代种代收、植保统防统治、农产品营销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奖励补助等方式支持经营主体为广大农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至2020年,季节性农机服务队达300支,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队达10支。加强农村“六大员”培训,整合“六大员”资源,提升农村“六大员”的服务水平,发挥农村“六大员”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


(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品牌是产品的市场魅力所在也是农民的增收源泉。无论是大区域主导产业还是小区域个性产品,都应该树立品牌意识。一是建立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标准制定,探索推行“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区,全面推行有管理制度、有管理人员、有生产记录、有质量检测、有包装标记,开展质量追溯的“五有一追溯”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强化标准实施的约束和监督,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兽)药、肥料等投入品,严格控制农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提高标准化技术覆盖面和到位率。二是大力培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认证,依法加强“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做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产业。三是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引导品牌创建和整合,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发挥南安“中国龙眼之乡”、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德化“中国早熟梨之乡”、永春“中国芦柑之乡”和 “中国名茶之乡”品牌效应,支持晋江市申请“中国胡萝卜之乡”国家地理标志,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服务和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商标、质量标志、产品标识等农产品品牌标志的管理,依法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企业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设立品牌奖励制度,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志准用证、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等,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到2020年,全市蔬菜、水果、水产、食用菌、茶叶、生猪和家禽等七大产业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有较大提高,累计认证农业“三品一标”达710个以上,创建中国驰名商标、福建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福建名牌农产品等品牌累计100个以上。


(七)深化改革、依法治农


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总结推广德化县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做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及农村水库水域养殖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物业使用权、集体股权、水利工程经营权、水电站股权等品种公开交易,盘活资源,促进增收。继续加强金融支持,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缺乏抵(质)押物的一般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给予生产经营上的扶持。健全农业执法监督制度。加强农业法制宣传,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强化农业综合执法职责,完善执法护农与服务扶农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推进农业执法机构法定化、队伍专职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效能高效化。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能力建设,完善拖拉机等主要农机具安全技术检测装备与培训考试设施,提高农机安全监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着力构建一个与泉州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农资)市场,营造农民放心生产、农业安全生产、农产品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


(八)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体系建设,进一步充实市、县两级监管机构人员,确保监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强化业务培训,做到市、县、乡三级监管人员全员轮训、全面覆盖。二是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渔业主产区域的水产病害监测、防控系统,配备病害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等,完善市级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主要水产品养殖环节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在县级开展常态化督查巡查和流动检测,重点在优势产区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实施跟踪监控和预警,在主要农产品产地建立15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加强对危险性疫病虫害的防范和控制,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工作水平。三是加快“两个平台”建设。积极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联网+”监管模式,进一步加快农资监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对茶叶、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使用的农药和畜禽使用的兽药实行统一入市备案审核、统一经营登记,建立和完善农药兽药经营诚信档案、实名购买、购销台账制度,实现农药兽药购、销、用流向可追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监管,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生产的食用农产品、水产品纳入监管范围,逐步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前的追溯管理。四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备案、“检打联动”、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制度,支持晋江市、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安溪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九)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加快培育农业特色功能区。从泉州城市“环湾、向湾、同城”的空间布局和国民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出发,加强农业发展功能区区划研究,促进形成与大泉州城市空间布局和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相互匹配、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产业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五种类型农业特色功能产区:一是都市型农业产区。以城镇居民、工厂、学校、公职和安保人员等消费群体为服务对象的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形成规模智谋、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功能完善、顺应消费市场需求的都市型农业功能区,主要布局在城市群郊区。二是加工农业产区。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主导产业产地为依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和电子商务等高附加值产业,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区。三是生态型农业产区。利用生态优势,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适度集中和品质提升,既可促进主导产业做强做优级,又可发展个性化、小产区特色农产品的生态产品,远期目标是针对高端消费群体,主要布局在生态较好地区及部分欠发达山区。四是休闲农业区。把休闲农业作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托城郊生态小区域,或是山区大自然,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等,结合农耕文化、农民生活和农业设施,加强规划设计、科学管理,形成集生产、教育、环保、旅游、休闲、保健、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功能的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


2.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如“畜牧—沼气—果(林、茶、草、蔬)”模式。做好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和综合开发利用,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通过沼气池建设,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带动农户改厨、改厕、改圈。推进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保护性耕作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分解。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


3.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一抗二减三基本”目标。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农业内源性污染。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逐步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综合治理地膜污染,推广加厚地膜,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地膜研发。建设农田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升级改造和建设,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和机械化处理水平,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加快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开展农户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香化,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和田园景观,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开展生态村镇、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大工程


根据我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策略、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组织实施8个重大工程。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做好保护耕地、巩固基础、扩大规模、高产创建等四方面主要工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一是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信息共享。深入开展旧村复垦与废弃田园改造工程,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211.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达186.41万亩。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每年种植绿肥3万亩、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0.8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00万亩(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积极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研究制定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的政策措施。开展可耕地休耕轮作试点,控制连作,推行轮作,适当休耕,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2020年,全市可耕地休耕面积达10万亩。二是鼓励粮食适度规模生产。引导种粮大户到山区承包土地种植粮食,对流转100亩以上从事粮食生产的经营主体给予补助,对承租20亩以上山垅田复耕种粮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给予奖励。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撂荒地、山垅田连片流转开发利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适宜种植的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着力推进连片500亩以上粮食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对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的经营主体给予贷款贴息支持。扶持建设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示范点,推进水稻机插秧和机收再生稻项目。至2020年,连片500亩以上粮食规模化示范基地达15个。三是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十三五”期间,每年扶持建立20个水稻、甘薯、马铃薯、玉米、花生等粮油作物高产百亩以上高产核心示范片,加强技术组装配套,推动良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提高良种、主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耕种收综合机械应用覆盖率。重点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工厂化机插育秧、机械化栽培、机收再生稻等技术;重点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栽培、稻草包芯、机械收获等技术;重点推广甘薯施足基肥和夹边肥,防治小象鼻虫;主要推广花生钼肥拌种、合理密植、增施钙钾肥、防治青枯病和蛴螬等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试验,探索不同地力水平、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单产水平地块的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四是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抛荒山垅田复垦与改造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修建、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建设、电网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推进规模化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二)主导产业提升工程


立足做强做大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通过统筹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等相关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规范化的农民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和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田间操作道、喷滴灌、大棚温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保鲜冷藏等设备购置,以及良种引进繁育、品种优化改良、先进实用技术模式推广应用与技术培训等,着力培育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和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扶持市场潜力大的乌龙茶、柑桔等优势项目扩大规模、壮大主业,形成专业分工明确、产业配套的区域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泉州自然、经济、市场和技术等区域比较优势,积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高产业和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十三五”期间,着重对水产品、乌龙茶、芦柑、龙眼、德化梨、蔬菜、食用菌、马铃薯、畜禽产品(生猪、家禽)、花卉等10种优势农产品进行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扶持促进提升。


1.水产品主攻方向:积极调整渔业结构,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标准化养殖。优势区域:实施水产优良品种选育、苗种繁育、陆基工厂化养殖、淡水水域生态渔业建设,推动远洋渔业发展。


2.乌龙茶主攻方向:改善茶叶生产环境,建设生态茶园,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整个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降低农药残留,做好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工作,扶持茶叶初制,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开发茶饮料、茶糖果、茶果冻、茶叶小吃等茶系列食品;改造低效茶园,加大泉台茶叶技术交流与合作力度。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晋江上游东溪西溪两岸乌龙茶带。


3.芦柑主攻方向:开展芦柑黄龙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与示范推广,坚持鲜食加工并举、突出产后加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芦柑深层次加工。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晋江东溪两岸芦柑带。


4.龙眼主攻方向:选育推广晚熟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研究开发保鲜和系列加工技术。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晋江中下游两岸龙眼带和324国道两侧龙眼带。


5.德化梨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尽快提高苗木质量和供种能力;严格生产过程监控管理,推广绿色无公害套袋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戴云山北高海拔耐寒早熟德化梨优势区和戴云山南低海拔耐温早熟德化梨优势区。


6.蔬菜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培育品牌,发展加工,扩大出口”为重点,治理和改善生产环境,建设蔬菜区域性规模专业育供苗中心,建设智能连栋育苗温室,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高山蔬菜、沿海设施蔬菜及蔬菜保鲜加工业。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泉东南蔬菜优势区、泉中部蔬菜优势区和泉北部高山反季节蔬菜优势区。


7.食用菌主攻方向:调整品种结构,提高非木腐生菌、反季节食用菌和珍稀食用菌的市场份额,发展具有独特风味和特殊保健功能的新特菌类,突出抓好食用菌工厂化、专业化栽培集中区建设,大力推广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高压灭菌器、无菌净化接种车间和隧道发酵等现代化设施装备;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沿海工厂化食用菌优势产区、山区反季节食用菌和珍稀食用菌优势产区。


8.马铃薯主攻方向:应用脱毒技术,加大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和引进力度,建立种薯繁育基地,抓好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泉西北春秋种马铃薯优势区、泉中南冬种马铃薯优势区和德化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9.畜禽产品(生猪、家禽)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质量上档次,产品保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畜牧业结构调整,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加大优良种苗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促进传统数量型向生态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严控生猪养殖总量在年出栏250万头以内,走内涵式发展模式,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生猪养殖最低保有量和养殖污染防治要求,达到供求紧平衡。因地制宜,提倡适度发展牛、羊、鹅、兔等节粮型草食动物。


10.花卉苗木主攻方向:持续实施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大力推进花卉标准化生产。重点扶持智能温室、各类大棚和喷(滴)灌设施花卉基地等建设。加快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花卉产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花卉业的步伐,推动花卉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成长、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完善。重点做好花卉产业提升、现代花卉生产示范、花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花卉产业链延伸和泉台两岸花卉合作交流。优势区域:重点建设覆盖丰泽、洛江、南安等地的“泉州花卉走廊”、安永德等山区县花卉优势区。


“十三五”期间,建成“园艺、畜禽、林业和休闲农业”四大农业产业化15种类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至2020年,园艺作物标准园达1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25个。力争全市远洋渔船总规模达150艘,水产良种示范场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5个。


(三)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程


通过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及良种繁育基地、现代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等项目,重点扶持主导产业种质资源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开发和种植业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和示范推广、种业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骨干种子种苗企业,支持良种培育、区试审定、展示示范推广、质量检测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种业创新和商业化育种,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争取纳入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平台,推进泉台种业合作,建设种质资源库;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重点研发适宜设施农业生产的名优种苗,推动花卉新品种研究开发,每年争取育成1~2个品种通过审(认、鉴)定,有1~2项成果获奖。实施新品种示范工程,继续完善省级茶叶(安溪)、芦柑(永春)及蔬菜(泉港)育苗繁育基地的建设。继续建设完善石狮市水禽保种中心、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永春白番鸭、德化黑鸡、闽西南黑兔和戴云山羊等保种场,以及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贯彻落实种子法,全面推进依法治种。加大种子打假护权力度。至2020年,从台湾引进的果树、花卉苗木、蔬菜、食用菌种质材料中筛选出适宜栽培品种达50个,育成优新品种达30个,繁育良种苗木达400万株,示范推广50万亩。重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造林树种基地供种率达到80%。


(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程


围绕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组织开展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创建。切实按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把畜牧场、农田、鱼塘、园地有机的结合,进行科学规划,实行农牧结合的生态经营模式。实行种养结合,充分利用沼肥(或发酵粪)发展饲料(玉米、牧草)、蔬菜、果林;大力实施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循环农业及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模式等项目。重点扶持各类先进适用的高效生态循环技术及模式,如畜禽养殖排泄物、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废弃农膜、病死畜禽等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模式,扶持投建相应基础设施及设施装备等。提倡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走“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路子,大力开展农村循环经济试点。推广“牧—沼—果(茶、菜)”等种养结合和养殖业上山的新的生产模式,推广利用稻草、茶树枝权栽培食用菌、马铃薯稻草栽培和芦柑草生栽培新技术。推广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推进精准施肥,推广高效缓释、配方肥和叶面肥等新型肥料,运用科学施肥技术,改表施、撒施、冲施为深施,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整农药施用结构,控制农药施用量。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测报体系,开展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新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至2020年,全市农作物病虫监测与灾害性病虫防控网点覆盖达50%以上,设立经济作物病虫监测点20个,力争基本建成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体系。禁止高毒低效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加大生物农药、生物制剂和新型广谱高效低残留农药的推广与使用,提高防治效果,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设施装备巩固提升工程


以农业主导产业设施装备建设为重点,通过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和设施农业设备补贴专项,重点扶持设施大棚、微灌、加温等生产设施,农产品采摘、贮藏保鲜、冷链运输、收烘等加工设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设施、秸秆综合利用和散装饲料运输、储存及自动化饲喂系统等设施配备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设施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化种养、智能化管理、物联网控制的现代农业项目,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草药、花卉等设施大棚建设,对新(扩)建或改造提升食用菌工厂化日产能力设施建设,对微喷灌节水设施建设给予补贴。发挥各地独特优势,注重提升乌龙茶、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药用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现代农业。一是重点在安溪、永春、南安等地建设8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提升茶叶龙头企业品牌知名度,支持茶产业联盟发展。二是建设20万亩高优蔬菜种植示范基地、6万亩节水灌溉种植示范基地、5万亩温室大棚和智能温控大棚,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冷链储运系统等设施,推广无土基质栽培、智能化管理、物联网控制等现代技术。三是建设30万亩高优水果种植示范基地,推进规模果园标准化建设,优化调整品种结构,推进水果保鲜储藏、商品化处理和深加工。继续支持永春县开展芦柑示范基地建设。四是建设年产6.5万吨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发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开发珍稀品种,建设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集聚区。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和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至2020年,力争设施农业15万亩,全市新增、恢复农田有效灌溉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3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6%以上,其中,水稻耕作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


(六)促进农产品流通工程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可以为传统农产品产销注入信息化元素,推动农业生产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升农产品生产者话语权,拓展新渠道、新客源和新市场。着力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电商意识和技能,引导运用“互联网+”发展农产品个性化营销,推动“名特优新” “三品一标” “一村一品”农产品上网营销。组织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商平台的对接活动,大力培育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典型。大力推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农企农校对接,提高鲜活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零售终端的直供比重。支持发展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扶持烘干设施、冷链物流体系等建设。


(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程


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突出农户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农户、专业大户等通过土地流转,创办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落实家庭农场的用地、用水、税费、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方面优惠政策,将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十三五”期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通过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支持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农业基础设施和栽培设施建设、仓储冷链设备购置、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市场营销以及开展商标注册、标准化管理、品牌创建等。县级根据财力状况,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培育一批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发展家庭农场2000家以上,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50家。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掌握了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经验、拥有丰富的资金和高效设施装备,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场教学和实训基地,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将家庭农场经营者列为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点对象,每年市政府计划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每年培训300名家庭农场主和300名农村实用人才;利用泉州市农村科技远程培训系统和泉州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继续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实施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雨露计划”, “十三五”期间,每年开展农村科技远程培训8~10期;认真积极配合省农业厅组织的省级示范场专项培训计划活动,每年选送100名家庭农场经营者到大中专院校接受免费学历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家庭农场经营者。


(八)推进泉台农业深度融合工程


充分发挥我市对台独特优势,拓展泉台农业合作交流的新途径、新方式。一是促进现代农业对接升级。依托台湾农业技术推广交流中心和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加大台湾良种引进与示范繁育、在全市建设一批分行业分类的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的示范基地。加快专业化的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开展果树、蔬菜、食用菌、花卉(香草)、水产等作物引种、繁育与选育以及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建设台湾农业良种繁育中心,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重点研发适宜设施农业生产的名优种苗,推动花卉新品种研究开发,并尽快建成发挥功能效应。同时,大力引进台湾的农产品加工先进设备和技术,鼓励台商来泉投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我市粮油、肉蛋、果蔬茶、水产品等优势,以特色农产品的资源转化、加工增值、纵深开发为主,不断向精深加工、食品制造、现代化规范化企业发展。二是加快涉台农业合作载体建设。加强台湾农业技术推广交流中心建设,加快台湾农业良种技术引进和推广示范,提升对台交流层级、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完善科普培训功能、深化对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畅通人才引进渠道,畅通学术交流渠道,通过农业研发合作、讲学进修、联办研讨会和高级专家互访举办学术论坛等形式,为中心建设提供不竭技术动力,力争把“中心”建成国内一流,集引进、创新、交流、培训、示范、推广、观光、休闲等八大功能为一体,具备国际水平的海峡两岸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平台。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闽政〔2011〕44号),推进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把台湾农民创业园区辐射到全市范围,引导我市有资金、土地等资源优势的农业企业与有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台湾农业企业(农民)合作。支持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园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园区特色品牌,促进台(合)资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全市(含惠安台创园)力争新引进台资企业10家,新增对台农业合作企业20家。加快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帮助闽台农产品市场寻找推介合作伙伴,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具有国有背景或具备良好实力的企业参与资产重组;支持推动在闽台农产品市场设立“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台湾农产品直销市场”,不断提升闽台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主动融入我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力促农业“走出去”,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国际展会,积极参加每届的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对接活动,促进两岸农村、农业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协助办好每年一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等涉台经贸活动。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我市实际,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谋划现代农业建设,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导。注重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规划引领发展、工程支撑规划、项目保障工程”的思路,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发展规律,谋划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健全现代农业考核、督查机制,细化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年度计划。着力提高工作效能,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综合施策


全面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农业法律法规,加强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农业支持保护等为重点的制度建设,加强普法宣传,深化农业综合执法,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优化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强要素集约集成、资源环境保护、新型主体培育、金融保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品牌共建、种子种苗发展等方面政策研究,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政策保障体系。


三、创新推动


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顺应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经营和服务机制,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方式,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克服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大幅波动给农户带来收入影响。落实农户承包地用益物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信息服务体系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构建金融服务平台,稳妥探索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加快推进农业信用担保,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企业互保机制,扩大保险领域和规模。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种业科研、兽医和农场等方面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业公共服务。整合利用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完善紧密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加快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和农作制度创新。


四、加大投入


严格按照中央“三个高于”的要求,积极争取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资金项目统筹优化,加大对农业重点产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扶持力度,突出农田基础、设施装备、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突出对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以及农产品检验监测、加工和营销等环节的扶持。将农户购置冷链运输车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扶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解决生鲜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最后100米”问题。探索实施生物农药、低毒农药使用补助政策。研究建立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报废回收制度,探索实施报废更新补助。加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政策。积极引导和大力吸引民间资金、社会工商资本、金融信贷资金和外资等投资农业。积极探索财政贷款贴息、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扶持方式,完善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强化对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的监管,提高政策支持实效。


五、强化服务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农业科研、推广、农村实用领军人才。加强农科教结合、科技协作,构建农业科研、教育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挂钩联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科技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构建和完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提升12396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加快12316服务热线升级改造,强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农村信息站点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着力整合涉农部门服务平台,理顺体制机制,加强自上而下的技术、信息、物质、供销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公共服务整体效率。着力构建新时期军警民融合发展规划格局,支持边防支队在沿海村(居)深化爱民固边战略,进一步加强民警兼任村官工作,建设平安、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农业爱民固边模范村(居)。继续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害以及各种农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着力提高防灾减灾和生产事故处置的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加强政策技术、典型经验宣传,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附件:泉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工程)汇总表


附件



泉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工程)汇总表


序号


县(市、区)


工程(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总投资


(万元)


建设内容


1


泉港区


大象光伏及立体农业项目


涂岭镇下炉村


前黄镇古县村


16000


进行光伏农业和立体农业成片开发。


2


大象科普教育基地


前黄镇古县村


650


建设大棚,建设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发展植物、农作物200多种供科普教育实践。


3


兴农休闲农业


界山镇河阳村


650


自由采摘、生态餐厅、垂钓园区、无土栽倍、休闲木屋、农业科普等。


4


智能温控大棚


界山镇东张村


4000


新建智能温控大棚200亩。


5


智能温控大棚


溪西村


1500


新建智能温控大棚75亩。


6


现代农业培训基地


溪西村


500


提高当地农户的蔬菜种植技术。


7


网络蔬菜配送中心


溪西村、前黄村、后张村


500


蔬菜配送中心建设,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8


晋江市


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


晋江市


80000


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生态至上的理念,晋江市全市筛选出14个适宜打造田园风光的片区,当前重点建设九十九溪片区,该片区总面积10984.5亩,类型为综合性片区,定位为都市稻田公园,主要功能包括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和田园观光。


9









南安市









南安市



福建绿滢高新农业综合体基地


洪濑镇


30000


1.建设智能温控大棚36个,引进物联网系统平台等现代农业物联网设施设备36套,达到国内农业标准化一流水平。2.打造成农业生产销售、科技研发、观光体验、科普实践、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园区。


10


南安清境桃源生态农业观光项目


丰溪镇


36800


建设现代花卉观光园及示范推广基地,配套建设接待中心及停车场、机耕路10公里、野外垂钓台20座。


11


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


南安市


20000


因地制宜选择建设四种模式:1.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生态型;2.猪—沼—果(草、林、菜、茶等)生态型;3.全程综合治理达标排放环保型;4.环保健康养殖与全生物有机肥堆制发酵零排放模式,创建10个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



12


蛋鸡标准化健康养殖建设项目


南安市


2000


改建蛋鸡标准化养殖场4个。


13


原种猪场建设项目


南安市


1000


创建原种猪场3个以上。


14


皇旗尖有机茶庄园


眉山乡


4450


1150亩,有机茶园制作观光;茶事体验,自助采制;天池垂钓,烧烤体验;禽类观赏园科普捕捉;茶道、香道,植物DIY;书画创作基地。


15







惠安县














惠安县












高优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辋川、螺城、螺阳、涂寨等镇)


19000


以惠安喆畋、泉州中田、福建亿鑫、利农公司、绿信蔬菜基地为重点,以蔬菜温室大棚、智能温控大棚为主导,建设高优设施蔬菜种植基地4500亩,辐射带动5000亩。


16


余甘、龙眼标准果园示范基地


黄塘、紫山、螺城、螺阳、涂寨等镇


2200


以蓝田益民余甘合作社、惠农余甘合作社、紫山向阳场、黄塘新源兴公司、涂寨庄上林果场等基地为重点,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创建一批余甘矮化高产示范场和龙眼早晚熟优质示范场。建设龙眼、余甘标准果园1000亩,辐射带动1000亩。


17


现代油茶生产示范基地


紫山镇


1400


以紫山向阳场、官溪三山综合农场为重点,改造、创建油茶标准园800亩,提升设施化生产水平,发展油茶加工业,辐射带动紫山半岭、官溪等村油茶种植500亩。


18


归真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


黄塘镇


4500


扶持归真堂生物发展有限公司黄塘虎窟黑熊养殖基地,新建熊舍500平方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人工驯养黑熊存栏达1200头;引导发展观光农业。


19


葵花休闲农业生态园


黄塘镇


22000


建设滨水生态餐厅、御屯溪亲水景观带、儿童游嬉园、农耕乐体验园、特色水果种植采摘区、御屯岭休闲度假区,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丰富休闲载体,大力宣传推介,培育休闲农业品牌。


20


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辋川镇、黄塘镇、净峰镇


300



因地制宜,推广“漏缝地板—免冲洗—减排放”、“猪—沼—果(草、林、菜等)”“全程综合治理达标排放”“生物发酵床零排放”等生态养殖模式,2018年前完成3个生猪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21


安溪县


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


全县范围


3000


开展生态茶园建设20000亩。


22


福建省农民创业园


西坪镇、虎邱镇、祥华乡


4500


以农民创业园省级专项补助资金为契机,重点扶持建设茶园休闲观光设施、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建设等。


23


安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县范围


4500


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初加工清洁化改造。


24


永春县


福建省农民创业园


五里街镇、湖洋镇、介福乡


30000


建设五里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湖洋镇精致农业示范园、介福乡蛋鸡产业园。


25


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


横口乡、坑仔口镇、玉斗镇、苏坑镇、达埔镇、呈祥乡等乡镇


982


建设生态茶园1600亩,清洁化茶厂新建、扩建6520平方米,改造3310平方米。


26


水培叶菜现代农业种植基地


湖洋镇桃源村、桃美村


20000


建设水培蔬菜种植基地600亩。


27












德化县




















德化县











高效生态循环旅游农业示范园


三班镇奎斗村、龙门滩镇苏洋村


21000


项目总设计区域面积2500亩,将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体现高效、绿色生态循环、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概念,打造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循环旅游的完整产业链。项目内容由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生物有机发酵、清洁能源组成,其中:设施农业700亩,食品加工及净菜系统及清洁能源100亩。


28


英山淮山休闲农场


龙浔镇英山村


2000


发展淮山种植基地1000亩及规划芹峰淮山休闲农场,建设淮山农业休闲观光园以及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园区有淮山传统种植、淮山浅生槽种植、滴、喷灌设施、休闲亭、观光道路、长廊、古寨、向日葵栽培、路灯、栈道、河道整治、购物街、农家乐、古厝文化等项目。


29


龙门滩帝源蔬菜休闲农场


龙门滩镇霞碧村


350


流转耕地140亩,发展时令蔬菜种植120多亩,建设瓜果长廊2公里,沿溪建设木栈道,河道戏水池,发展休闲垂钓。


30


春秋家庭农场建设


汤头乡福山村


1000


规划建设600亩以上刺葡萄生产基地,计划引进葡萄酒生产线,建设融观赏、休闲、生产于一体的观赏型葡萄酒庄园。


31


赤水镇戴云村休闲农业基地


赤水镇戴云村


200


利用抛荒山垅田建设戴云300亩休闲农业基地,完善基地水圳、水池、道路、防洪堤等设施建设。采取“会员+基地”的模式,推进农业有机化生产、订单式及网上销售。


32


标准化工厂养殖


龙门滩镇村兜村


500


建设标准化设施鳗鱼池6000平方米,投放日本鳗苗60万尾。


33


美湖村无公害蔬菜基地


美湖镇美湖村


200


在美湖镇美湖村流转土地80亩,塔建钢架大棚及喷罐50亩种植时令蔬菜、太空蔬菜。


34


杂交水稻种植示范与展示


美湖镇上岸村、小湖村、美湖村


200


在美湖镇上岸村、小湖村、美湖村流转土地600亩种植福两优366、花优218等优质稻新品种并试种植再生稻。


35


大棚种植魔芋基地


美湖镇上岸村


150


在美湖镇上岸村流转土地60亩,建立大棚及喷罐种植魔芋、部分时令蔬菜。


36


杨梅山羊养殖基地


杨梅乡西乾村


200


改扩建羊舍1500平方,引进良种山羊500头。


37


泉州台商投资区


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


洛阳镇


1200


开展台湾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深化泉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凸显平台引进创新、示范推广、合作交流、科普培训以及休闲观光等功能效应。


38


泉州市清真牛羊肉食品加工项目


百崎乡莲埭工业园


5300


已完成可研报告,拟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建设福建省唯一的清真牛羊肉食品加工厂,适应中国文化之都对外交流的需要。设计年屠宰肉牛5万头、羊10万头,生产清真牛羊肉熟食制品600吨、生鲜调理肉1200吨。



附件下载: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51567.html

本文关键词: 泉州市, 泉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