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政办〔2016〕125号《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十三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十三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泉政办〔2016〕1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泉州市“十三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0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十三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能源利用现状
(一)能源消费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3426.27万吨标准煤,较2010年增长44.6%;全社会用电量426.6亿千瓦时,较2010年增长25.4%,其中:工业用电量295.8亿千瓦时,较2010年增长18.9%;煤炭消费量约1598.21万吨,较2010年增长85.4%;天然气消费量约26.53亿立方米,较2010年增长187.4%;油品消费量约992.99万吨,较2010年增长55.7%。
(二)电力、天然气供应加强。电力供应体系加快建设,形成了以本地燃煤发电为主、大电网为辅、燃气电厂调峰以及水电和新能源发电设施为补充的供电格局。至2015年,全市省网主力电厂4座,装机容量为6668兆瓦;500千伏变电站4座,总容量8200兆伏安;220千伏变电站34座,总容量11520兆伏安。天然气供应能力大幅提高,中海油LNG项目在全市布置有1条输气主干线、4座分输站、2条支线和2座末站,总供气能力超过38亿方/年。鲤城区、丰泽区、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县(市、区)已基本实现燃气中压管道和庭院低压管道建设。
(三)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2015年,煤炭消费占比为35.3%,比2010年的27.3%略有增加;天然气消费占比上升到10.3%,比2010年的4.7%有较大提升;油品消费占比为40.0%,较2010年的35.7%略有增加。清洁和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日益提升,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四)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至2015年,全市共有水电厂650座,装机容量为912.7兆瓦;风电场2座,装机容量为44兆瓦;垃圾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为113兆瓦;太阳能发电87座,装机容量为58.9兆瓦。2015年,全市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共7个,示范面积48.29万平方米;8个项目通过验收,示范面积35.14万平方米。至2015年底,共23个项目共132.96万平方米列为示范项目,其中:太阳能热水系统项目22个,示范面积 130.98 万平方米,地源热泵项目1个,示范面积 1.98 万平方米。
(五)节能降耗深入开展。“十二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节能工作的政策措施,以推动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改进管理体制为重点,全力推进节能降耗。尽管“十二五”期间全市有中化(泉州)重油深加工、福建联合石化脱瓶颈、鸿山热电二期、海峡水泥等高耗能项目新建投产,带来较大的能源消费增量,但是全市能耗水平仍呈下降趋势。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604吨标准煤/万元(GDP按2010年价),较2010年下降约14.5%,完成省下达“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90%;若扣除中化(泉州)重油深加工和福建联合石化脱瓶颈2个大型重化项目,完成省下达“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13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5年比2010年下降26.7%(按可比价计算)。
(六)环境保护卓有成效。2015年,全市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达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达一级标准;空气质量指数(AQI)年均值为54,优良率达98.9%,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全市降水pH均值为5.74,较2010年上升了0.69个pH单位。
二、存在问题
(一)能源供应压力增大。一次能源匮乏,无油、无气,煤炭年产量约300万吨,能源消费有较强的对外依赖性。随着发电、石化等重工业项目的建设与生产、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能源的需求量还将持续增加,能源需求对外依赖度持续上升,能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能源结构矛盾突显。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由于煤炭在全市保障供应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供给和调整能源结构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矛盾和冲突。随着石化项目落地和产能扩大,油品消费量也将逐步攀升。可再生能源虽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但相较于巨大的资源储量来看,开发力度仍有不足。
(三)能源设施建设不足。电源建设仍不能满足用电负荷的增长,电力建设环境有所恶化,局部电力建设项目受阻严重,无法及时投产,影响了电网结构优化及输供电能力的提高;部分县(市、区)天然气管道覆盖率、气化率较低;工业集中供热覆盖率较低,集中供热设施建设不足。
(四)工业耗能占比过大。工业能耗约占综合能耗的80%,主要集中于石油石化、电力热力生产、陶瓷行业、黑色金属、纺织鞋服等行业。而石油加工作为国家产业战略布局,将不可避免地持续增加全市综合能耗。
(五)节能降耗亟需加强。万元GDP能耗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福建省仍处于较差水平,且近两年由于石化产能扩大等因素,万元GDP能耗不降反增。能源生产和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石油加工、医药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产品能源单耗、单位产值能耗指标偏高。同时,目前存在能源数据统计不全、数据缺少分析、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政策引导和能源管理水平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面临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0—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为9.4%,2011—2014年均增速降至4.3%,预计“十三五”期间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3%左右。展望“十三五”,中国要完成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承诺低碳目标,并且要为完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的在2030年左右要达到碳排放峰值的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奠定基础,同时要在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指标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体来说,泉州率先发展大有作为,转型压力也前所未有。泉州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势必要在资源环境大背景下,确保制造业能耗低、能效高、排放少。同时,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始终保持爱拼敢赢的锐气、先行先试的勇气和海纳百川的大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求新求变求突破,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主要目标
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坚持“加快建立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的能源科学发展观,以国家“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能源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要务,以达成能源发展指标体系要求为目标,通过市场、技术、对标、政策、法规等手段,促进能源资源节约、能源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发展原则
坚持能源保障、满足需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解决能源需求为主要目的,开拓渠道,将保障能源供应作为重点,建立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适度平衡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时加快建设能源储备基地,加大能源通道建设,保障泉州能源供应安全。
坚持优化结构、清洁用能。有效控制煤炭、油品等传统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全面推广天然气应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实现能源低碳转型。
坚持安全稳定、多元供能。拓展能源供应形式,在稳定发展煤炭、油品、天然气等传统供能方式的同时,积极发展常规化石能源与太阳能、风能、水力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相融合的多元化供能方式,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坚持节能优先、提高能效。完善节能体制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以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能源装备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节能潜力,全面推进全市各领域的节能发展,切实促进能耗水平提升;坚持突出重点,抓好石化、陶瓷、电力、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逐步完善相应能量计量与统计配套,并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指导。
三、主要目标
(一)能源生产和能源供应。稳定煤炭开采能力,进一步开发水力资源,2020年水力发电装机规模争取达到1100兆瓦;保障石油加工能力,2020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900万吨;加强天然气供应能力,2020年天然气年供应量达到58亿立方米;增强电力供应能力,2020年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4000兆瓦(包括:各类可再生能源装机)。能源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冼选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2020年产值达到1100亿元,其中电力行业产值达到900亿元。
(二)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坚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原则,积极引导全社会合理高效利用能源。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600万吨标准煤以内,年均增长5.66%以内。其中,煤炭控制在1550万吨标准煤以内,油品控制在2100万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占比维持在35%以下,煤炭清洁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20%以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8%左右。
(三)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坚持一手抓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一手抓能源消费强度控制。2020年,万元GDP能耗力争完成省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20年下降率力争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现役燃煤机组于2017年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新建燃煤机组执行超低排放标准。加强监管,稳定规范运行脱硫脱硝设施,2020年,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目标。全市单位GDP碳排放2020年力争比2015年下降12%。
(四)能源设施和能源管理。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老旧小区配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设、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智能电网覆盖率力争达到80%,天然气气化率达到45%以上,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能源管理和标准体系、统计分析与评价考核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部门有力推动、企业主体自觉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能源管理机制,建设与完善碳排放交易、多方能源交易机制与平台。
第三章能源生产与利用
一、强化一次能源保障
(一)控制煤炭消费比例
1.加强储运设施建设。严格按照能效、环保准入标准布局新建燃煤发电项目,除热电联产项目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结合煤电布局,在沿海港口码头和重要铁路枢纽,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煤炭物流园区,开展集中配煤、物流供应试点示范,提高煤炭洗选加工能力。推进国电福建南埔电厂、石狮鸿山热电厂、泉惠石化园区热电厂等大型电厂的煤炭配套码头建设和改造提升,着力增强肖厝港、泉惠、华锦等沿海港口煤炭接卸能力。加快推进惠安斗尾港区5万吨级公用多用途码头、惠安小岞剑屿10万吨级公用多用途码头、惠安小岞虎空山10万吨级散杂货码头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
2.提高煤炭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发电用煤比重,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加快热力和燃气管网建设,通过集中供热水、供蒸汽对用热企业进行统一供应、统一管理,加快“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
3.减少农村散煤利用。削减农村炊事和设施用煤,加大罐装液化气供应和可再生能源炊事用能供应。推广使用洁净煤、型煤、生物质能等,鼓励开发使用太阳能、地热、水电等清洁能源,改造提升农村炊事、采暖和设施农业燃煤装置和设备。
4.鼓励企业技术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现技术升级改造。2017年前, 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及10万千瓦自备燃煤发电机组(暂不含W型火焰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不具备条件的机组实现达标排放治理;落后产能和不符合强制性相关标准要求的机组要实施淘汰。
5.加强煤炭监督管理。加强对进口煤炭的质量检验和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差别化煤炭进口关税政策,鼓励优质煤炭进口,禁止高灰分、高硫分劣质煤炭的进口和使用。认真做好煤炭进出口总量、结构、趋势等监测分析。强化监督管理,研究建立安全、节能、环保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督执法机制,提升监管效能。严格落实能评和环评制度以及锅炉设计文件鉴定、定型产品能效测试等制度,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锅炉。开展对锅炉制造和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曝光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煤炭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城市建成区销售、使用的煤炭为低硫份低灰份的洁净煤。
(二)大力推广天然气应用
1.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对接全省天然气资源布局,加快海西天然气管网德化支线工程、西气东输三线南安段天然气高压管网利用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泉州LNG接收站项目的前期研究与投资建设,加强多气源供应格局和机制的前期研究,全面提升天然气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对泉港、泉惠石化园区煤制气项目的前期研究与投资建设。有序推进城市输配管网、门站、应急储配站、调压站、调度中心等配套工程建设,促进天然气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加快天然气城市加气站建设,强化气源对接和输气设施互联互通。到“十三五”期末,LNG供应能力达到460万吨,天然气能源储备天数大于3天。
2.推广天然气高效利用。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主要用于调峰。全面推广城市居民用气。加快天然气加气站设施建设,以城市出租车、公交车为重点,积极发展液化天然气汽车和压缩天然气汽车,稳妥发展天然气家庭轿车、城际客车、重型卡车和轮船;因地制宜发展LNG冷能或压力能发电利用,实现余热余能利用最大化。力争至“十三五”期末,城市气化率达到45%以上,天然气消费量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
(三)增强油品运储能力
1.加快推进石油化工建设。打造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到2020年产值超3000亿元。加快推进中化泉州石化公司年产100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福建联合石化公司三期工程等项目。
2.加快推进输送管线建设。结合全省成品油长输管网建设、新建、扩建炼油项目和原油储备库建设进度,配套建设原油运输管道和交通运输线路,加快推进中化泉州石化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完成湄洲湾南安铁路支线工程(泉港区、惠安县段)建设并投入运行。
3.加快推进石油储备建设。加强油品储备和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合理规划成品油中转储运设施,加快泉港区肖厝港等油品码头建设,积极开展原油仓储中转设施、斗尾30万吨油码头前期研究与投资建设。推进泉港海丝能源基地等重大能源储备项目建设。研究建立商业成品油储备体系,有序引导有条件民营资本进入成品油储备领域,建立多元石油储备体系。
二、优化电力能源供应
(一)增强电源保障
1.科学开发水力发电。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兼顾科学发展和综合治理,推进流域水电规划的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逐步完善不规范小水电站的退出机制,稳步建设小水电可再生能源项目。加大对运行25年以上的老电站更新改造力度,重点实施千站改造惠农保安工程、水电新农村电气化项目和水电增效扩容工程,着力提高发电能力和水能资源利用率;继续加快推进安溪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审查、审批工作,争取“十三五”前期开工建设。至“十三五”期末,力争全市水力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100兆瓦。
2.合理优化火力发电。在国家和省电力规划指导下,优化燃煤电厂区域布局,规范有序地重点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热电联产项目。在有条件的热负荷集中地区改造现有煤电机组。加快淘汰现有高排放小火电机组。重点推进福建石狮鸿山热电厂三期、惠安发电厂、国电南埔电厂三期工程、泉惠园区2×660MW热电联产项目。
3.积极利用区外来电。加强跨地区合作,扩大区外来电规模。研究新增区外来电布局、开发模式和输电方式,确保稳定安全受电,促进跨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二)建设坚强可靠电网
加快推进电网建设,提升电网功能,进一步加强地区500千伏、220千伏主干网架及110千伏及以下输配网建设改造,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以及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以满足海西经济区先行发展的用电需求。完善110千伏及以下城市配电网,提高城网供电可靠性,满足负荷增长的需求,按照容量匹配、运行灵活、经济可靠的原则实现分区供电。“十三五”期间,对电网进行高强度配电网建设改造、升级,实现初级现代化电网。到2020年,力争城区电网年均停电小于53分钟,县城农网年均停电小于3小时。
(三)提升电力综合利用效率
加快电网和负荷中心变电所建设,优化配电网供电范围,缩短线路供电半径,降低线路压降和电能损失,推广使用节能型变压器,降低变压器损耗。推广应用无功补偿设备,提高终端电压质量和功率因数。推广负荷转移技术,促进用户用电负荷移峰填谷。遵循“先生活、后生产”的有序用电基本原则,安排工业企业压减高峰用电负荷,错避峰用电,大力提倡全社会节约用电。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专业园区,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一)风能利用。严格审核建设条件,在符合所在区域和谐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风能资源。优先安排风能资源较好、发电利用小时数高、投资效益好的风电场址进行开发。风电项目安排与电网统筹考虑,综合平衡,确保风电与电网协调发展,风电负荷主要以就地消纳为主。推进南安洋坪、翔云,惠安尖峰、大寨、泉惠,安溪青洋,永春外山风电项目前期及建设工作。至“十三五”期末,全市风力发电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00兆瓦。
(二)太阳能利用。以工业厂房屋顶、大型公共建筑为主体,扎实推进光伏发电。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工商业建筑、公共建筑、民用建筑上的规模化应用,特别是在用能负荷较大的工业园区、高新产业区等区域应用,鼓励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光电建筑一体化建设。结合新能源汽车规划,适度发展太阳能光伏充电站、光伏车棚。在资源、环境条件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光伏路灯、风光互补等设施。至“十三五”期末,力争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00兆瓦。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进一步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扩大居民住宅、城市医院、宾馆饭店、公共浴室、体育馆和学校等公共建筑的使用范围。对12层以下住宅以及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鼓励和引导建筑单位统一设计、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快普及太阳能热水器。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和鼓励建设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太阳能暖棚、太阳能暖圈,并通过聚焦、聚热实现太阳能炊事利用,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市新增太阳能光热应用建筑面积达到新增建筑面积的10%。
(三)生物质能利用。加强资源调查评估,科学规划布局,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焚烧工艺,加速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设备,积极推进高环保标准的垃圾发电项目建设。至2020年,垃圾发电规模达到200兆瓦。结合畜禽养殖场、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处理等建设沼气利用工程。大力推广各种沼气利用模式,开展沼气集中供气、沼气发电、农村户用沼气和生物燃气等工程项目,重点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及户用沼气池建设。鼓励企业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在运输便利的港口地区,建设非粮食燃料乙醇加工企业;逐步建立餐饮废油和地沟油等回收体系,以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建设适当规模的生物柴油加工业企业;在竹木地区等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发展生物质燃料。
(四)地热能利用。在浅层地热能资源和水源热泵技术适宜性调查结果基础上,重点对沿江沿海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学校、医院、宾馆饭店、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积极开展永春、德化等山区温泉资源利用研究。鼓励利用污水处理厂建立集中供能的能源站。
(五)新能源汽车推广。建设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逐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新增或更新机要通讯、公安巡逻(城区)、城管执法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每年占比应不低于30%,并逐年扩大应用规模。“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或更新公共汽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30%以上,全市出租车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应全部选用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车;环卫、物流、机场通勤等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不低于30%。企事业单位应鼓励本单位职工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至“十三五”期末,完成省下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指标,建成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应用配套设施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应用市场环境。
第四章建设能源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及其他通信设施,重点发展区域泛能微网、智能燃气网、智能电网,实现区域制冷采暖、工业蒸汽、天然气以及电力生产与利用的智能化。逐步建设涵盖区域泛能微网、智能燃气网、智能电网的城市泛能网,实现冷、热、电、气、汽等能源网络融合,发展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生态体系建设。
一、区域泛能微网
针对现有与新增适宜发展的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群以及公建园区、建筑群建设泛能微网,构建区域网络化能源生态圈。
(一)工业类建成区泛能微网。在建成区以工业蒸汽(用热)、电力等用能需求体量较大的工业园区与供能设施为主体,构建工业园区泛能微网。改造部分既有燃煤蒸汽锅炉、燃油蒸汽锅炉或燃气蒸汽锅炉等供能设施,集成燃煤热电联产、燃气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回收、高效燃气蒸汽锅炉、管网优化、微电网、泛能微网运营调度平台等多种技术高效应用。充分利用工业低价值冷热源向周边建筑用户进行供能。
(二)建筑类建成区泛能微网。以建成区用能需求体量较大的既有公共建筑与供能设施为主体构建公共建筑泛能微网。对既有供能设施进行选择性分布式能源系统改造,综合燃气冷热电联供、江/海水源热泵、光伏、光热、高效电制冷、高效燃气热水锅炉、微电网、泛能微网运营调度平台等多种技术集成高效应用。
(三)新建区泛能微网。分析用能负荷特征,利用负荷优化技术,确定泛能微网前期优先用户;按照稳定供能、提高能效、降低初投资等要求合理设定供能范围,布置网络型泛能站。按照总体规划建设进度要求,考虑用能特征、达产率等影响因素,逐步建设网络型泛能站,并充分释放泛能站的供能能力,高效利用微网设施。各网络型泛能站互联互通,逐步扩展供能范围。
二、智能电网
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将电网坚强与智能高度融合,实现电网智能化与坚强网架的协调发展,满足用户多元化安全、稳定用电需求,满足新能源发电上网需求,促进新能源开发和低碳发展,构建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服务体系,打造节能、环保、宜居的智能电网城市。
(一)智能发电环节。立足于全市电网的实际情况和智能电网发展的总体趋势,协调推进水电、火电和新能源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200兆瓦,其中:水力发电1100兆瓦,风力发电300兆瓦,光伏发电600兆瓦,生物质发电200兆瓦。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强化网厂协调,更好地发挥发电厂在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支撑作用。
(二)智能输电环节。建设成以超高压电网为骨干骨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集成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勘测数字化、设计模块化、运行状态化、信息标准化和应用网络化。实施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建设输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关键输电线路的集中实时监测和灾害预警。采用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提高线路输送能力和电压、潮流控制的灵活性。
(三)智能变电环节。新建变电站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对现有变电站逐步进行智能化改造。依托微电网、泛能微网规划、建设,深化变电运行集约化管理,实现变电站站间、区域内、跨区域实时信息集成共享以及与微电网、泛能微网运行管理的互动。应用状态监测、智能设备等成熟技术,实现全网设备运行数据的统一采集、实时信息共享,对电网实时控制和智能调节。
(四)智能配电环节。在建设坚强配电网的基础上,完成配电自动化和配网调控一体化智能技术支持系统的全面建设,确保配网可靠、高效、灵活运行。完成配电生产指挥与运维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各类应用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以及与调度、用电等环节的双向互动。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发电/储能与微网的接纳能力,实现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微网的灵活接入与统一控制,充分发挥其在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系统削峰填谷中的作用。
(五)智能用电环节。至“十三五”期末,市中心城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所有终端用户用能侧采用智能计量表计,形成用户侧的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园区,实现对园区用户用能设备的实时在线监控,结合电网运行和企业生产的情况,通过智能用电系统开展企业用电分析。综合运用现代信息、通信、计算、高级量测、高效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小区/楼宇供电智能可靠、服务智能互动、能效智能管理,提升供电质量和服务品质,提高电网资产利用率、终端用能效率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创建安全、舒适、便捷、节能、环保、智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小区、楼宇。
(六)智能调度环节。以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以服务电网安全运行为目标,采用系统平台集成、数据整合等技术,逐步建设电网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构筑市县两级统一协调的调度自动化技术支撑平台,全面实现基于电网全景信息的实时监测、在线评估、动态预警、辅助决策、安全防御等综合功能。逐步实现运行信息全景化、数据传输网络化、安全评估动态化、调度决策精细化、运行控制自动化、网厂协调最优化,构建一体化的智能调度体系,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灵活协调、优质高效、经济环保。
(七)通信信息平台。建设覆盖各县(市、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采用MSTP技术的通信传输基础网,按照全网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分层实施的原则,实现网络统一和业务统一。采用EPON、工业以太网、无线TD-LTE和PLC等技术,建设承载配网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等多种业务的配用电一体化通信网络。大力推动电力通信技术进步,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重点对视频会议系统高标准融合、IMS行政交换系统的深入应用、时间同步网技术、综合监控统一平台、电力光纤到户的配用电通信网等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以适合于智能电网为特征,以先进、成熟、实用、统一为特点的通信技术体系和功能架构。全面建成覆盖面更广、集成度更高、实用性更强、安全性更好、可视化更优的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SG-ERP),贯通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个环节,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业务处理标准化、管理控制精益化、资源配置集团化、电网运营集约化、客户服务互动化、综合展现可视化、分析决策智能化,全面建立信息安全主动防御体系,有效支撑电网智能化和人财物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要处于全省前列。
三、智能燃气网
以数字城市输气管网为基础,将城市燃气与智能高度融合,各终端用户协调发展,以信息通信平台为支撑,提高燃气网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实现在用户服务方面以高级计量体系为基础的需求侧管理的现代化燃气供应体系,促进天然气全面推广应用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
(一)智能供气。准确预测中长期天然气负荷,对现有气源的供气能力、可靠性、经济性进行分析,根据未来气源数据计算供应能力、分析可靠性和经济性,通过优化方法给出气源方案。
(二)智能输配。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将燃气管网资源进行编码,全面集成管网设备的基础档案信息、地理位置信息、实时动态信息,并模拟地下管网的运行状态,科学规划管理、持续进行优化。将分输站、门站、调压站、储配站、撬装站、加气站与终端用户数据信息以及数字管网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实现信息全数据链分享,通过对管网输气能力和用气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处理,判断每条管网的压力状况,并充分保证峰值气量高效输配。利用历史数据信息以及对未来需求等进行预测分析,实现安全风险预案真实模拟,逐步由原有以被动抢修为主的管理模式向基于风险预评价的主动维护无事故预防管理模式转变。
(三)智能用气。充分利用互联网为燃气管理人员、一线员工、供应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工作界面和服务窗口,灵活分解作业流程中的个别片段,提高流程效率和用户体验。通过智能用气规划与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被动呼叫为主向主动通知终端用户的用户关怀服务模式转变。采用智能表计实现终端用户准时准确抄表、灵活精确计费。利用移动互联网搭建并推广移动客服APP,全方位服务用户,实现移动派单、稽查、安检等业务。
四、能源互联网
以区域泛能微网、智能燃气网、智能电网(微电网)为基础,以工业与建筑网络型泛能站、燃气门站、分布式能源设施、区域大型供能设施等为重要节点,以智能管控系统(用供能一体化平台)为核心构建泉州市泛能网,实现协调发展,打造安全、清洁、高效、生态、宜居的智慧能源城市。
(一)能源监管。全面监测区域泛能微网、智能燃气网、智能电网所涉及能源生产设施、能源传输网络以及终端用户的能源生产、供应、消耗情况,根据供需平衡、能源结构、节能减排以及各项能源利用发展目标等多因素进行能源综合统计分析,定制针对全市以及分行业、产业、县(市、区)的能源统计报表,按不同周期进行基于行业、产业、县(市、区)的综合评估,形成多维度综合排名。基于上述能源统计报告以及全市能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当前能耗数据与未来能耗发展预测,动态设置能源预警阈值。结合预警监测数据,分析能源利用问题高发领域、区域,为全市能源总量控制、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决策参考。
(二)三网协同。泛能网综合考虑主要终端用能用户与能源生产设施的用能负荷与能源生产之间的涨落等,为区域泛能微网、智能燃气网、智能电网三网间能源系统提供统一、高效的能源调度,实现三网协同与优化。在电力高峰时,增大分布式能源发电设施的出力比例,优化区域泛能微网运行策略,降低电空调的使用,限制电力高峰的峰值,实现泉州市智能一体化能源网络的经济、高效、平稳运行。
(三)能源交易。为市域内冷、热、电、气、汽等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等提供交易服务平台,单边交易变为多边交易,交易公开透明化。支持用户的余热、余电等富余能源上网,实现能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四)公众服务。为全市各层用户提供全面信息服务,实现用户广泛参与的泛能网。对外形成包括关于能源利用、能源消耗、能源利用状况、重点能耗企业、重点能源利用项目等公布公示平台,以及能源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节能培训等内容的外部宣传窗口,为外部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和节能互动服务。对内形成包括分行业、产业、县(市、区)以及重点工业企业、建筑等的能效对标、节能互动咨询、节能培训等服务。
第五章 节能环保一、全面推进节能降耗
(一)结构节能。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出效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保持第一产业适度规模。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抑制高能耗产业的无约束发展,尤其是加大对黑色金属、电力热力生产、石油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陶瓷)、纺织、造纸等行业企业的落后产能调整力度,继续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和小机组关停工作。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低能源生产与使用中的碳排放。
(二)技术节能。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加大对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科技投入,重点围绕洁净能源技术、替代能源技术、节油节电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节能技改项目。增加对生物液体燃料、海上风电、太阳能、海洋能等前瞻性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加大研发力度,重点攻关。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督促、引导和监督企业集中力量实施节能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快培育节能专业服务机构和节能服务市场,开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形式的节能服务,推进企业节能技术进步。
(三)管理节能。加强新增企业的节能评估与现有企业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未经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验收和投入使用。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快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强化能效标识使用情况的检查,扩大能效标识的应用范围,不断提高能效标识的社会认知度。建立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清单与改造成功案例,促进节能技术普及与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建设,对公共机构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的项目实施财政补助。
二、重点领域节能
(一)工业节能
1.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节能。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逐步改变依赖于能源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准入。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追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高耗行业能效制度节能。建立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发布单位产品能耗最低的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及其能效指标,通过树立标杆、宣传推广、政策激励,形成推动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整体提升的长效机制,引导行业企业追赶能效“领跑者”。适时将能效“领跑者”指标纳入能耗限额国家标准。
3.现有工业内部挖潜节能。鼓励黑色金属、电力热力生产、石油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陶瓷)、纺织、造纸等重点高耗能企业通过内部节能挖潜,从技术节能与管理节能入手,深入工艺系统节能优化、清洁能源替代、电机拖动设备节能改造、燃烧设备节能改造、换热设备节能改造、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并通过现场管理、生产操作管理、能源调配、用能的监督考核等手段寻求节能潜力。福建联合石化和中化泉州石化等企业在2016年完成装置热平衡测试,摸清行业余热总量,通过对装置换热网络进行优化设计,采用适宜的余热、余压、冷凝水回收技术,在“十三五”末期完成对高品位余热(温度300℃~200℃)、余压的回收利用。石化行业企业的燃煤热电厂应提高热电比,平衡企业生产过程的余热,在余热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关停企业非热电厂锅炉热源。增大回热循环比,在拖动设备上加装变频器节能,延长设备运行时间,全面降低热电厂的自用电率。到“十三五”中期,石化行业自备热电厂全年平均综合热效率大于75%,2020年,全年平均综合热效率大于80%。
4.工业产业布局整合节能。各县(市、区)依托特点与产业基础,发展各自特色重点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整合提升各类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各类工业园区升级扩区,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聚集、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优化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对于终端能源需求相似的产业、或者产业链之间能源品位需求存在差异,鼓励采用区域网络型泛能站集中供能。
(二)建筑节能
1.推行标准。加强建筑节能监管和制度建设,建立以降低实际能耗为导向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贯彻执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促进使用者的合理用能和行为节能,2020年,城镇新增居住和公共建筑设计及验收阶段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比例达100%;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新建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其他公益性建筑等“四类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达到100%;同时,以取得星级绿色标识项目为示范,推动非“四类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获取星级绿色建筑标识。
2.被动节能。新建建筑应注重建筑本体被动式设计,充分考虑布局规划、建筑朝向、建筑体型选择、建筑外部热环境影响等方面因素;同时,注意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热工性能提升,以多信息为基础进行最优化节能设计。
3.主动节能。加强建筑本体主动节能,扩大太阳能、风能、空气热能、地热能、水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推行使用蓄冷蓄热空调、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加强能源系统智能管控。开展大型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控制装饰性景观照明。
(三)交通节能
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完善以“客”为主、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和以“货”为主、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全面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市域内各县(市、区)、城镇间交通联系的一体化、快速化、公交化发展。严格把控节能减排源头控制,进一步提升油品质量,提高车辆排放标准,减少污染排放。加强政策引导,推广城市低碳化出行,深入贯彻实施公交、轨道交通优先战略。加强铁路运输节能管理,优化路线。深化港口装卸机械“油改电”,提高港口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鼓励试点采用LNG(液化天然气)清洁能源驱动港作船舶、车辆及其它流动机械。加强机场节能管理,使用和完善航行综合控制系统与燃油动态管理系统,节约油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智慧交通与“互联网+”发展为契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研发应用,提升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全方位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以智能化带动交通行业节能低碳发展。
(四)公共机构节能
全面提高工作人员节能意识,以加强办公机构和设备节能、落实绿色采购制度、做好车辆管理、推进节能制度建设为抓手,到2020年,大幅降低公共机构能源消耗,为节能降耗工作树立典范。加强办公机构和设备节能。有选择地对既有办公楼建筑进行综合性节能改造。推进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中央空调、电梯、采暖、照明和用电设备节能改造,有效提高用电效率。落实绿色采购制度。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以高效、节能、节水、绿色环保办公物品为主,优先购买经国家认证的节能设备和产品,不断扩大公共机构采购节能产品的范围,构建节能产品采购管理网络平台。做好车辆节能管理。加强公务用车日常管理,完善公务车辆淘汰、报废制度,严禁公车私用。对公务车辆活动实施网络化动态监管,进行GPS定位在线监控和查询调度。鼓励使用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优先推广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按规定及时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务用车改革,逐步实行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
(五)商业、民用节能
以节约能源资源、降低能耗为核心,以发展绿色贸易、绿色消费为重点,以健全法规体系、强化监测、完善政策为手段,加快推进商贸与民用领域节能,逐步降低商贸与民用能耗。鼓励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及照明灯具,充分发挥流通业引导生产带动消费的作用,开展绿色节能电器促销活动,严禁不合格的高耗能产品进入市场。引导超市、商场、饭店等生活服务业树立节约意识,积极开展用电、用水、用气等节能降耗改造。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积极开展创建“节能型商贸企业”和“节能型家庭”活动,增强全民节能意识,培养自觉节能习惯,自觉控制室内空调温度,主动使用节能家用产品,积极参与能源资源回收利用。
(六)农村节能
优化、转变农村用能模式,逐步减少薪柴、秸秆、散煤的利用,推广沼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电力、液化石油气等相对清洁、高效能源的应用。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大力发展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以养殖大户为核心,建设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大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加快淘汰和更新耗能落后的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大船用柴油机的节油器和船用小型风能发电机的推广和应用,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全面推广使用节能型家用电器。加大农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着力实施清洁能源进万家工程,不断完善能源技术服务体系,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七)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产业
促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通过引入节能环保服务机构和企业,进一步促进能源集约利用。健全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增强节能环保指标的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大力发展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规范引导建材、冶金、能源企业协同开展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建立交易市场。鼓励结合改善环境质量和治理污染的需要,开展环保服务活动。发展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环保服务总承包。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节能量市场化交易。
三、加强环境保护
(一)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一协调、统一考核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列入政府环保工作年度考核的内容,定期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通报实施进展情况。继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持续加大淘汰燃煤锅炉,予以保留的集中供热区域内的燃煤锅炉必须按规范建设投运除尘、脱硫和脱硝设施,确保综合脱硝效率达到规定要求,燃煤发电机组排放须符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中表2“以气体为燃料的锅炉或燃气轮机组”的标准。加大工业企业废气监控和治理力度,推进工业聚集区实施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替代,强化建筑施工扬尘、露天烧烤、焚烧垃圾、餐饮油烟、道路扬尘、城市工业企业、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排放整治,加快黄标车淘汰,严格控制PM10、PM2.5污染水平,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同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的准入门槛,主要包括产值能效限额、产品能耗限额、工艺能耗限额以及设备能效限定等,推广使用低碳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在源头治理、过程治理、末端治理这3个环节上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行业能源利用水平。按照“总量控制、全面削减、全程管理、高效低碳”的原则,控制发电行业燃煤总量。积极探索煤炭清洁化发电技术,有序推进热电联产和天然气发电,加强冶金工业等高载能产业能源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碳排放。全面推广水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扩大清洁能源发电比例。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布局,实现电能资源优化配置。增加碳汇,加快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
第六章政策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
(一)强化能源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实施与运营监督管理,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国家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产品名录等政策要求,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
(二)优化市场价格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尊重企业自主定价权。深化电力、油、气、区域供冷、集中供热等领域改革,实施促进节约资源的价格措施,落实环保价格政策,创新促进区域发展的价格政策。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透明的政府定价制度、价格监管制度和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和改进电价管理,实施差别电价,如对于利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和利用余热、余压、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适当提高其上网电价。
(三)加快技术开发应用。加快能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以及系统能效技术等重点技术研究,突破制约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
二、规范准入门槛
(一)绿色建筑门槛。设置房地产开发商的进驻门槛,针对高端大型公共建筑或居民住宅区在土地挂牌时,建议达到《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4)或国家级《绿色建筑评价》(GB-T50378-2014)一星级以上,在设计、建造、竣工验收过程中严格把关,确保建筑节能水平达到标准要求,降低建筑能耗。
(二)低碳工业门槛。严格依照全市中远期产业调整规划,控制与优化产业结构,现有工业逐步向产业集聚、集群与循环经济发展。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淘汰落后产能的范围、标准、政策及时限计划,定期公布高耗能工艺、技术、设备淘汰目录,研究制订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强化政策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机制,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新能源市场门槛。积极发展天然气供应市场,提高总体气化水平,加强政策支持和鼓励,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推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相关咨询业务,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服务体系。
三、争取上游配额
加快开展网络型泛能站、区域泛能微网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与中海油、中石化与国家电网等上游气源、电源单位沟通和衔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互惠的供求关系,为全市争取更多气源份额和电量配额,保障规划期内天然气、电力与煤炭等能源供给安全。
附件:1.能源发展指标体系
2.重点能源项目清单
附件1
能源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
指标名称 |
2020年目标值 |
能源生产和供应 |
1、电力装机规模 |
14500兆瓦 |
2、电力行业产值 |
900亿元 |
|
3、原油加工能力 |
2900万吨 |
|
4、天然气供应量 |
58亿立方米 |
|
5、能源行业产值 |
1100亿元 |
|
能源消费和结构 |
1、能源消费总量 |
4600万吨标准煤 |
2、煤炭消费占比 |
35% |
|
3、煤炭清洁化利用率 |
60% |
|
4、清洁能源利用率 |
20% |
|
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
8%左右 |
|
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 |
1、万元GDP能耗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2、二氧化硫减排率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
3、氮氧化物减排率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
4、单位GDP碳排放下降 |
12% |
|
能源设施和能源管理 |
1、智能电网覆盖率 |
80% |
2、天然气气化率 |
45% |
|
3、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覆盖率 |
80% |
附件2
重点能源项目清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项目性质 |
建设地点 |
建设内容及规模(包括生产能力、产能、产值) |
建设年限 |
总投资 (万元) |
备注 |
|
一、能源基础设施类项目 |
|||||||||
1 |
晋江神华热电联产二期 |
火电 |
规划 |
晋江市 |
建设2*350MW机组 |
— |
— |
— |
|
2 |
惠安泉惠热电联产一期 |
火电 |
在建 |
惠安县 |
建设4*660兆瓦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 |
— |
— |
— |
|
3 |
泉州台商投资区500千伏空港变电站工程 |
电网 |
规划 |
泉州台商投资区 |
建设500千伏变电站 |
— |
— |
— |
|
4 |
220kV 输变电工程 |
电网 |
在建 |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永春县 德化县 |
建设变电容量258万kVA,线路长度109.74公里 |
2011-2016 |
141198 |
— |
|
5 |
110kV 输变电工程 |
电网 |
在建 |
各县(市区、) |
建设变电容量156.35万kVA,线路长度330.38公里 |
2011-2017 |
126021 |
— |
|
6 |
泉州市西三线天然气高压管网利用工程 |
天然气 |
新建 |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永春县 德化县 泉州台商投资区 |
建设天然气接收门站1座,设计规模20亿立方米/年,配套建设高压管网192公里及区域调压站 |
2015-2017 |
60800 |
— |
|
7 |
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道东段泉州段工程 |
天然气 |
新建 |
洛江区南安市 |
全长87.3公里,设计输量150亿立方米/年,设计压力10兆帕,建设1座输气站场和5座线路截断阀室 |
2012-2016 |
100000 |
— |
|
8 |
海西天然气管网德化支线工程 |
天然气 |
新建 |
南安市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
全长约130公里,设计压力7.5兆帕,建设分输清管站1座、分输站4座、阀室4座 |
2015-2017 |
132600 |
— |
|
9 |
泉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 |
天然气 |
新建 |
待定 |
待定 |
2017-2019 |
待定 |
— |
|
二、风力发电利用项目 |
|||||||||
1 |
南安洋坪风电场项目 |
风电 |
前期工作 |
南安市 |
建设10台2MW级风力发电机组 |
2016-2017 |
18490 |
— |
|
2 |
南安翔云风电场项目 |
风电 |
前期工作 |
南安市 |
建设24台2MW级风力发电机组 |
2016-2017 |
40994 |
— |
|
3 |
惠安泉惠风电场项目 |
风电 |
前期工作 |
惠安县 |
建设20台2.5MW级风力发电机组,1座110kv升压变电站 |
2016-2017 |
52029 |
— |
|
4 |
惠安尖峰风电场项目 |
风电 |
前期工作 |
惠安县 |
建设23台2MW级风力发电机组,1座110kV升压变电站 |
2016-2017 |
40580 |
— |
|
5 |
惠安大寨风电场项目 |
风电 |
前期工作 |
惠安县 |
建设15台2MW级风力发电机组 |
2016-2017 |
26539 |
— |
|
6 |
安溪青洋风电场二期项目 |
风电 |
前期工作 |
安溪县 |
建设10台2MW级风力发电机组 |
2016-2017 |
18927 |
— |
|
7 |
永春外山风电场项目 |
风电 |
前期工作 |
永春县 |
建设10台2MW级风力发电机组,1座110kV升压变电站 |
2016-2017 |
19229 |
— |
|
三、生物质能利用项目 |
|||||||||
1 |
南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三期) |
垃圾发电 |
扩建 |
南安市 |
设计处理规模700吨/日 |
2015-2016 |
28600 |
— |
|
2 |
永春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 |
垃圾发电 |
新建 |
待选址 |
预计处理规模300吨/日 |
— |
— |
论证阶段 |
|
四、清洁能源与余热余能利用项目 |
|||||||||
1 |
晋江天然气发电项目 |
燃气发电 |
— |
晋江市 |
装机容量210万千瓦(6*35万千瓦),一期140万千瓦(4*35万千瓦) |
— |
— |
规划 修编项目 |
|
2 |
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 |
水电 |
- |
安溪县 |
水库总库容5.75亿立方米,设计水平年金鸡闸断面多年平均增供水量3.07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为54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1.85亿千瓦时 |
2016-2021 |
约1204900 |
— |
|
3 |
福建三安钢铁高炉TRT(余压)发电项目 |
余热余能利用 |
— |
安溪县 |
装机规模10万千瓦 |
— |
— |
规划修编 项目 |
|
4 |
福建清源水煤浆发电项目 |
清洁煤利用 |
— |
石狮市 |
水煤浆70万吨,发电装机规模2*12兆瓦,年发电量1.32亿千瓦时 |
— |
25000 |
规划修编 项目 |
|
5 |
泉港恒河二甲醚项目 |
清洁煤利用 |
— |
泉港石化园区 |
二甲醚2*10万吨/年 |
— |
60000 |
规划修编 项目 |
|
6 |
地热能利用项目 |
地热能利用 |
|
德化县 |
日可采集8000立方米,年利用量160万立方米 |
— |
5400 |
— |
|
五、光伏发电利用项目 |
|||||||||
1 |
3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 |
光伏发电 |
在建 |
晋江市 |
租用大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厂房屋顶35000平方米,建设3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
2015-2016 |
2400 |
— |
|
2 |
3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 |
光伏发电 |
在建 |
晋江市 |
租用世兴达(福建)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屋顶29327平方米,建设3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
2015-2016 |
2400 |
— |
|
3 |
福建浔兴股份1.03M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
光伏发电 |
在建 |
晋江市 |
利用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建厂房屋顶31500平方米,建设1.03M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
2015-2016 |
731.5 |
— |
|
4 |
福建恒安集团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亩 |
光伏发电 |
在建 |
晋江市 |
在恒安(中国)纸业已建成的屋顶上建设10MWp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拟利用屋顶面积约10万㎡ |
2015-2016 |
2000 |
— |
|
5 |
安溪储备粮库光伏电站 |
光伏发电 |
前期工作 |
安溪县 |
利用福建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安溪直属库的屋顶及其仓房屋顶间的空间,建设一座装机规模2.0MW的光伏电站 |
2016 |
1690 |
— |
|
6 |
晋江储备粮库光伏电站 |
光伏发电 |
前期工作 |
晋江市 |
利用福建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晋江直属库的屋顶及其仓房屋顶间的空间,建设一座装机规模3.3MW的光伏电站 |
2016 |
2788.5 |
— |
|
7 |
南安储备粮库光伏电站 |
光伏发电 |
前期工作 |
南安市 |
利用福建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南安直属库的屋顶及其仓房屋顶间的空间,建设一座装机规模4.7MW的光伏电站 |
2016 |
3971.5 |
— |
|
六、区域泛能微网项目 |
|||||||||
1 |
晋江医院泛能微网项目 |
公建泛能微网 |
前期工作 |
晋江市 |
以晋江医院迁建项目为核心,建设泛能站,整合金玛酒店,晋江市人民政府等公建现有能源设施供应能力,逐步形成泛能微网,项目供能建筑面积约40万㎡ |
2016-2018 |
约10000 |
— |
|
2 |
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 |
公建泛能微网 |
— |
丰泽区 |
建设泛能微网,因地制宜集成常规能源技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促进能源梯级、高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满足冷、热及部分电力安全、稳定供应需求 |
— |
— |
总建筑面积32.68万平方米(含商业配套) |
|
3 |
中闽石材商城区泛能微网项目 |
工业泛能微网 |
— |
南安市 |
建设工业泛能站、商业泛能站,逐步形成泛能微网 |
— |
— |
存在大量工业用电、建筑用冷需求 |
|
4 |
福建经贸学校新校区 |
学校类泛能站 |
— |
洛江区 |
建设泛能微网,因地制宜集成常规能源技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满足冷、热及部分电力安全、稳定供应需求 |
— |
— |
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
|
5 |
石狮·世贸摩天城泛能微网示范项目 |
公建泛能微网 |
— |
石狮市 |
建设商业1#、办公2#、酒店3#泛能站(燃气发电机+溴化锂机组+高效冷水机组+燃气锅炉)+泛能微网运营调度平台平台 |
— |
— |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