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政办发〔2017〕45号《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城乡管理“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的通知》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城乡管理“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的通知
并政办发〔2017〕45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太原市城乡管理“十三五”
(2016-2020年)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综改示范区、不锈钢园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太原市城乡管理“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请按照执行。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6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太原市城乡管理“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
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住建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一)突出四个控制,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格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四个控制”,科学组织,精心施工,着力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60.68亿元,市政公用设施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1.道桥设施建设
市政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四条中环路、建设路等快速路项目相继建成,旧城区道路改造及主次干路改扩建相继完成,路网不断完善。2015年底,拥有城市道路1215条,长1938千米,面积4196万平方米;桥梁570座,长133千米。新建改造主次干路200余条、背街小巷微循环350条,总计实施里程520余公里,包括南中环街快速化、并州路、坞城路、太茅路、许坦西街、柳巷片区、并州路坞城路微循环道路等。其中管委直管道路823条,长754千米,面积1579万平方米;管委直管桥梁178座,长32.7千米。
2.照明设施建设
城市照明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新建配变电设施总数605台,其中箱变207座,配电柜397座,配电室1座;对龙堡街、南环北一巷等82条无灯街巷,安装路灯590盏,增补灯杆107基,架设电缆近26180米;对滨河东西路、千峰北路等8条主次干道、北园街北巷等114条旧街小巷、永乐苑小区等66个片区进行了改造,更换及改造路灯7277盏,新增与改建灯杆371基,增补井具158基,更换老旧破损配电柜设施15台,架设并改造电缆12887米。其中在老旧设施改造过程中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型LED灯具308盏。新建夜景灯饰控制箱30台,以20余条主要街道的400余座楼体、公园和桥梁为载体,共有30余万盏各类景观灯饰形成了100余公里纵横交错的夜景长廊。对我市滨河东西路(胜利桥--南中环桥)175座楼体、7座跨汾河桥梁和8座人行天桥共计2731KW的夜景照明进行了日常巡视检查。
3.供水全覆盖工程
敷设管网505.04公里,较2010年底增加226.34公里。其中新建管网355.59公里,改造严重老化供水管网149.45公里。“十二五”期间,累计供水总量完成104853.57万立方米,销水量完成95311.81万立方米,供水服务人口扩大至241.66万人,供水服务面积扩展至270.33平方公里。
4.污水处理和雨污分流工程
2015年底,完成杨家堡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项目,新增污水处理厂1座,即城南污水厂,设计处理能力20万吨/日,处理工艺为AAO,出水水质为国家一级A标准,2015年5月8日进入商业运行。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即晋阳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48万吨/日,一期32万吨/日,工艺分为改良A/A/O(20万吨/日)和MBR(12万吨/日),出水水质为国家一级A标准和高于国家一级A标准。
完成太原市建成区17个排水分区雨污分流普查工作。普查设施共计61070座检查井(其中雨水检查井15126座,污水检查井26946座,合流检查井18998座),2121.2公里主管线(其中雨水管线536.3公里,污水管线893.9公里,合流管线691.0公里),雨水连管382公里。启动了规划、设计及施工工作。完成了南沙河排水分区中并州东街、双塔北路、南沙河北岸、五龙口街等路段的雨污分流改造,敷设管道3581.9米,新建检查井138座。
5.供热全覆盖工程
编制完成《太原市清洁能源供热方案(2013年-2020年)》,确定构建一网多源的总体供热格局。完成清洁供热扩网面积11891万平方米,解决既有建筑8219万平方米,拆除分散燃煤锅炉2036台,完成46个城中村供热改造,减少燃煤量389万吨。完成了瑞光热电一期及余热、一电六期、一电六期冷凝热、二电六期冷凝热、太钢余热利用、嘉节燃气热电厂及余热、太二七期及余热、华能东山燃气热电厂、交城国锦电厂等热源项目,正在实施古交兴能电厂、太一电厂搬迁等热源项目。新建热力站809座、供热管网660多公里,改造老旧一次管网约80公里,改造大温差热力站260座,重点实施了东南西北中环路48公里供热主管线建设,环网供热格局基本形成。
6.燃气项目建设
随着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引入及燃气工程的建设,燃气普及率达到98.55%,市区用户110.45万户,其中:天然气用户101.4万户,煤气用户2.79万户,液化石油气用户6.25万户;燃气管线总长度3498公里。累计建设运行天然气高压管线70余公里,天然气、煤气中低压管线950公里,改造老旧管网300余公里。运行门站3座,各类调压站600多座,储配站2座,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燃气输配服务能力。实施天然气置换工程,完成置换70万户。
(二)注重精细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管养迈上新台阶
以精细化为抓手,优化工作流程,细化管理标准,着力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管养和公用事业运营管理水平,确保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1.市政基础设施管理
道排养护和桥梁管养方面。全市拥有城市道路1215条,长1938千米,面积4196万平方米;桥梁570座,长133千米;排水管线长度2121公里,检查井61070座,进水井58749座。重点抓了人行道修复、坑槽修补、掘路修复、排水疏浚等关系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养护工程规范施工,定期进行考核检查绩效挂钩,有效避免了养护工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确保了市政设施完好率。先后对滨河东西路、义井东街、解放路、旧晋祠路等200余条、81万平方米的道路进行了大面积维护;对25643处、55万平方米的市政设施进行了小修碎补综合养护;对1145座/次桥梁进行了加固,对所辖全部桥梁进行日常维护;对29万平方米的人行道进行了维护;对西峪东西街等道路的人行道、排水进行了专项维修养护,养护人行道8.3万平方米,排水管道3115米。道路主干路完好率达95%,排水完好率达85%,道路通畅率达98%,桥梁完好率达85%,均达到目标。生产安全、维修工程竣工率、应急任务完成率、“四新技术”推广等指标均按要求完成,工程质量、设施完好率和水道畅通率逐年提高。
城市照明方面。安装照明设施的街道达830条,增加26条;灯盏数由20余万盏提升至42.1万余盏,其中功能性照明设施11.5万盏,景观照明30.6万盏;着灯率、设施完好率分别由2010年底的98.38%、85.7%提高至98.59%、98.63%。安装照明设施的线路总长达1948.538公里,线路增长429.752公里,增幅为28.3%;灯杆总数32769基,灯杆总数增长1997基,增幅为6.4%。城市照明设施管理逐步向智慧化发展。道路“三遥”监控系统覆盖率达到了100%。做到了接警市区30分钟内到达抢修点,郊区60分钟内到达抢修点,光源故障半小时内修复,主要设备故障24小时内修复,加大了对中心城区道路照明设施维护管理力度,加强了对各县区业务监管。
城市防汛方面。坚持实行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完备的防汛体系和周密的防汛应急预案,落实防汛物资储备,签订《防汛工作目标责任书》。每年组织人员对全市管涵的淤积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先后对淤积严重的明渠和暗涵进行了集中清淤,共清运淤泥、边坡土和垃圾7.3万立方米,疏通管道5258公里;清掏检查井、进水井58万座/次;更换检查井、进水井盖座5618个/套,改造易积水地段管网11.908公里。为保证行人安全,从2013年开始在排水井室内加装防坠网,共安装37517个,全力保障排水设施正常运行安全度汛。加强池渠管理,年平均设施完成率由2010年底的96.15%提高到2015年的97%,防洪设施累计清淤量为45477立方米,排洪渠道覆盖治理长度为19.6公里,覆盖治理率61%,防洪设施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道路管网隐患排查治理方面。采取日常检测与应急检测相结合、常规检测与专业检测相结合办法,继续开展道路管网排查治理。共检测道路约182公里,测线总长2009公里,发现112处疑似隐患点,成功排除了88处地下空洞、脱空、土质疏松等道路安全隐患,对其余隐患点进行动态观测,有效预防了道路塌陷事故的发生。管网检测总长约256公里,检查井12443座,成功发现并处置了地下管网缺陷隐患,保证运行顺畅。供水管道渗漏水检测约32公里,热力管道渗漏水检测约24公里,有效防止其他带水管网渗漏引发道路塌陷等事故的发生。加强外部井具管理,共接派单6553项,处理井具6750座。
2.公用事业运营管理
保障稳定供热方面。2015年底,全市供热总面积17440万平方米,较2010年底增长97.5%。其中集中供热面积16600万平方米,较2010年底增长115%,集中供热普及率95.21%,比2010年底提高7.63个百分点。全市供热主支干线1032公里,热力站1353座。同时加强管理,不断提升供热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完善指挥调度体系和气象联动机制,完善供热运行监控平台,市热力公司、市第二热力公司、城北热力公司、市再生能源供热公司4个集中供热企业均实现对热源及热网运行状态、运行参数等进行自动检测并采集数据;二是大力推广无人值守热力站建设,已实施355座;三是加快实施大温差热力站改造,已完成315座,大幅提升热网热量输送能力;四是完成全市供热现状调查工作,全面掌握供热现状情况,建立和完善供热保障服务体系;五是加强便民服务,组织各城区和供热企业开展入户测温,积极推广远程遥控测温系统,设置测温点4450个,确保科学合理供热。
确保优质供水。累计供水总量完成104853.57万立方米,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5.83%;销水量完成95311.81万立方米,较“十一五”期间增长20.19%;供水服务人口扩大至241.66万人,较2010年底新增了16.93万人;供水服务面积扩展至270.33平方公里,较2010年底增加了87.33平方公里。水质综合合格率、管网压力合格率、供水设备完好率、管道维修及时率均为100%。
强化安全供气。开展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对全市54家燃气经营企业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关停取缔非法违法燃气经营企业11家,整改各类安全隐患1745处;开展建(构)筑物占压燃气管线安全隐患专项行动,拆除占压隐患点270处;加快推进管道液化气改造置换天然气,完成31个小区11547户;开展燃气入户服务活动,宣传燃气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用户安全用气意识。
加强污水处理。污水处理能力由2010年底的42.14万吨/日提升至2015年底的69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率(含三县一市),由2010年底的61.17%提升至2015年底的89.61%,市区由2010年底的61.76%提升至2015年底的90.35%。编制完成《太原市城市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2014-2020年)》;加快实施北郊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供二电厂、城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供嘉节热源厂等中水回用设施建设项目,随城市道路建设在学府街、东峰路、环湖西路等道路上完成敷设12.6公里再生水利用管线,2015年底,全市再生水利用率(含三县一市)为21%。
3.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以强化部门监管职责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为重点,建立健全科学、规范、严格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和机制,着力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进一步提高安全发展水平。一是完善安全制度。结合新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组织修订十七项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测评体系,建立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履职档案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二是开展专项整治。以严控安全风险为目标,结合市政公用行业特点,重点对城镇燃气、有限空间、汛期设施、道路塌陷、井具隐患、架空电缆入地、在建工程隐患等进行了专项整治,及时有效地排查整改8651处安全隐患,确保了市政公用设施的正常稳定运行和市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加强安全宣传。围绕“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联合太原电视台、太原日报进行安全专刊宣传,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日活动,组织相关单位走进社区,针对燃气安全使用、有限空间作业等市政运营安全知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能力。四是提升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行业各类应急预案,下发了《太原市供热事故应急预案》《太原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太原市燃气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47场,形成整体联动、协调一致、高效快捷的应急保障体系。
4.狠抓节能减排
一是加强节水。加大节水型企业(单位、校园、社区)的创建力度,共创建81个节水型企业(单位、校园、小区)。全市节水指标经过2011年、2015年两次复查,均达到了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考核标准,继续保持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二是推进供热计量。2015年底,累计安装供热计量及温控装置面积3820.46万平方米,供热计量收费面积2891.23万平方米,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已完成1025万平方米。三是强化照明节能。在平阳路等11条街道安装新型节能箱变106台,比传统箱变节电20%以上,控制灯盏数16047盏;在北大街等100余条街巷,安装LED路灯7000余盏;同时辅以半夜灯、半幅路着灯、间隔式着灯等手段,对一些边缘地区、车流量小、行人稀少的街道实行半夜灯管理模式,节能效果显著,年均节电达5.2%,五年来共计节约电费近亿元。
(三)坚持依法行政,城管综合执法水平得到新提升
严格执法标准,规范管理办法,着力加强文明工地创建、扬尘污染治理、施工扰民和占道经营整治等执法行为力度,市容市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1.加强建筑工地管理
组织开展了绿色文明工地创建工作,达标水平逐年提升。对不达标工地严格管理,累计工程类立案1187起,国有土地绿色文明工地达标率从2010年底的62%提升为达标率100%。建章立制,出台《太原市绿色文明工地管理细则(试行)》,实行规范化管理;开展“十佳十优”工地评比活动,对“最差”工地予以通报批评;出台《年度精细化考核方案》,加强督察考核,推进绿色文明工地创建。
2.加强扬尘污染治理
扬尘污染治理工作从粗放到精细、从达标到提标,认识上逐步提高、执法力度上逐步强化、工作重心上逐步侧重。通过全面实施管理,制定下发《太原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扬尘污染防治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通过提升硬件管理水平、严把工地开复工关、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做到严格监管、集中整治、全面防控,辖区内开工在建工地基本实现了“施工道路100%硬化、砂石土方100%苫盖、出入车辆100%冲洗车轮、拆迁工地100%洒水降尘、暂不开发处100%绿化”的总体目标,确保了95%以上的在建工地达到扬尘污染防控标准,有效改善了施工现场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扬尘污染。
3.加强市容环境整治
创新市容管理方式,按照“属地管理、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对重点地段、重点地区实行有效管控,维护了良好市容秩序。一是开展占道经营整治。每年制定下发《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指导城六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工作,对重要路段、重点时段实施延时执法,确保整治实效,对背街小巷的各类游商小贩加大管控力度,提升管理标准,全市共105条街道列入重点整治范畴。二是开展露天烧烤专项整治。2015年下发了《太原市露天烧烤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为整治露天烧烤的责任主体,综合整治期间共整治取缔露天烧烤摊点3700余处,占道露天烧烤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做好便民市场的规范管理工作。科学、合理、适量设置临时便民市场,固化流动摊点,引导入场经营,共设置市场28个,搬迁市场4个,取缔市场11个。
4.加大案件执行力度
接受并下达处罚案件6353件,涉案金额共计53547万元;处罚案件实际执行2273件,执行金额10850万元;移送法院3314件,涉案金额约22290万元;行政复议案65件;行政诉讼案4件。
(四)推进民生改善,为民便民惠民服务取得新进展
坚持“管理就是服务,服务贵在主动”,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为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拓展为民服务
深入开展“向人民汇报、请人民评议”、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和“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作风建设专项活动,不断引深市政公用服务进社区活动,2014年“向人民汇报、请人民评议”活动中,群众综合满意率达98.06%,在12个参评单位中满意度最高。特别是一手抓全覆盖,一手抓常态化,不断引深市政公用服务进社区活动。2011年养护街巷道路27万平方米,维护人行道3.2万平方米,疏通管道2.92万米,更换检查井、进水井1000余套,更新改造126条小街小巷照明设施900余盏,处置水、气、热泄漏事件835起,查处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夜间施工扰民等违法行为1.6万余件。2012年,我市的城建工作经验做法被住建部在全国城建系统进行了推广。开展了“补坑坑、灌缝缝、修盖盖”专项活动,对道路坑槽、道路裂缝、破损便道、井盖井口、井内淤泥进行了维修清理。2013年-2015年继续深化市政公用服务进社区活动,抽调机关及自来水、煤气、热力、市政、执法等单位干部职工509名,组成6个大组、89个服务小组,深入全市43个街办、397个社区,开展一对一联系,点对点服务,辐射249万居民,累计主动帮助社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11894件。
2.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整合12319、12345热线,监管范围覆盖全市930平方公里区域(含农田、封闭小区等非城市管理区域),将304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共区域划分为28873个城管单元网格,精确定位1160170个城市部件,依托住建部“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格”管理格局,对60个二级平台(涉及6个城区,4个开发区,1个县区,18个市直部门,31个社会责任单位)进行联动协调。围绕“电话能够及时接通,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单据能够准确派遣,任务能够有效处置”,累计受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536.19万件,接听市民来电267.93万个,派单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274.39万件,平均结案率为92.3%,解决了大量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为促进城市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3.强化行政审批服务
以“三亮、四严、四评、五个杜绝、五零服务”为服务标准,全心全意为单位和群众服务。一是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两集中、两到位”要求,供水、供气、供热等人员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规范行政审批及供水、供热、供气的服务行为。二是精简审批项目。取消4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县区2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办理供水、供热、供气手续申报材料共计5项,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压缩审批服务时限。挖掘城市道路、用水计划、施工占用城市道路、城市排水许可证审批时限均压缩1个工作日;供热服务事项、供气服务事项均压缩1个工作日;供水服务事项压缩2个工作日。四是开辟绿色通道。针对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多、工期紧等情况,设立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对供热全覆盖、煤改气、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涉及审批的重点工程原则上即来即办。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3631件,办结率、及时率达100%。
4.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共接待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16件,接待上访群众4754人次,全部答复办结,答复结案率为100%;办理人大建议122件、政协提案127件;处理《社情民意》533件、《网民留言》355件,互联网信息178件,《舆情专报》55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五)坚持创新发展,在制度建设上探索长效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六权治本要求,在议事决策、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政务公开、三重一大制度建设方面予以加强完善。废止《机关考勤管理制度》《派驻市政公用企业法制(执法)督察试行办法》等16个制度,修改了《会议制度》《太原市城市供热保障综合考核办法》等15个制度,新制定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办法》《按照“三个一批”要求选拔任用和调整使用党政领导干部的程序规定(试行)》等10个制度。继续推进法规规章建设,《太原市城市桥梁管理条例》已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太原市城市地下管网条例(草案)》进入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阶段;《太原市节约用水条例》修改稿已报请市人大审核;政府规章《太原市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太原市燃气燃烧器具管理办法》已实施。
2.加强体制创新
一是完成供水集团改制。2013年10月,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正式改制为国有独资性质的“太原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二是规范特许经营管理。太原市再生能源供热有限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授予特许经营权。组织业务处室加强监管,定期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市政公用服务质量。三是积极推进再生水市场化定价。在查阅相关政策依据、对国内部分城市的再生水价格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再生水的用途和水质标准,按照逐步推行再生水阶梯水价、差别水价等价格政策和合理确定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再生水与污水处理费之间比价关系的思路,研究出台了《关于确定我市再生水临时价格的通知》,通过价格杠杆调节水资源利用,依靠价格手段推动再生水利用市场的形成,促进再生水产业化发展。四是深化污水处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市场化运作,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杨家堡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城南污水处理厂新建等三个项目,均采用PPP合资合作特许经营模式进行融资建设,吸纳社会投资8.34亿元。加快完成北郊污水处理厂市场化运作TOT项目进展。积极推进太化水厂接收工作,实施晋阳污水处理厂PPP模式投资建设。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10年 |
规划目标 |
实现情况 |
属性 |
||
2015年 |
累计或年均增长(%) |
2015年 |
累计或年均增长(%) |
||||
1 |
饮用水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 |
100 |
- |
预期性 |
2 |
节水器具普及率(%) |
100 |
100 |
- |
100 |
- |
预期性 |
3 |
池渠设施完好率(%) |
96.15 |
95 |
- |
97 |
- |
预期性 |
4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61.76 |
90 |
- |
90.35 |
- |
预期性 |
5 |
城市燃气普及率(%) |
95.1 |
98 |
- |
98.55 |
- |
预期性 |
6 |
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 |
87.4 |
>95 |
- |
95.08 |
- |
预期性 |
7 |
主干路道路完好率(%) |
94 |
≥94 |
- |
95 |
- |
预期性 |
8 |
桥梁完好率(%) |
80 |
≥80 |
- |
85 |
- |
预期性 |
9 |
路灯着灯率(%) |
98.38 |
98 |
- |
98.59 |
- |
预期性 |
10 |
路灯设施完好率(%) |
85.7 |
85 |
- |
98.63 |
- |
预期性 |
二、“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落实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实验区建设有机结合,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步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建立有利于资源统一调配与合理开发的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的维护与管理各类基础设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倡低碳生活,推进城乡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建管并举
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后续管理需求,做到建设和管理的理性融合及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3.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强市政、市容、城管执法等系统的相互衔接、工作联动。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坚持依法管理、人文管理、文明管理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履行城乡管理各项职能;坚持以人为本、人文管理理念,将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的提升作为工作重点,及时有效地解决城乡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文明管理,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提升城管执法艺术与技巧,营造和谐执法的工作方式。
(三)总体目标
建立与太原市作为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谐宜居相适应的,高效协调、城乡一体、服务优质的城乡管理体系。到2020年,力争实现城市设施运行高效,城市市容整洁有序,公用服务均等优质,城市管理精细和谐。
“十三五”时期太原市城乡管理主要指标 |
|||
指标名称 |
2015年 |
2020年目标 |
属性 |
饮用水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节水器具普及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池渠设施完好率(%) |
97 |
98 |
预期性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90.35 |
100 |
预期性 |
再生水回用率(%) |
21 |
≥25 |
预期性 |
城市燃气普及率(%) |
98.55 |
≥99 |
预期性 |
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 |
95.08 |
≥98 |
预期性 |
主干路道路完好率(%) |
95 |
≥94 |
预期性 |
桥梁完好率(%) |
85 |
≥80 |
预期性 |
路灯着灯率(%) |
98.59 |
≥98.5 |
预期性 |
路灯设施完好率(%) |
98.63 |
≥98.5 |
预期性 |
三、主要任务
(一)交通设施
1.道路桥梁
加强路桥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加强路桥设施的巡检工作,定期对城市道路进行检测评定,及时全面了解道路运行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维修计划,实施对路桥的养护维修,确保路桥设施完好率。每年合理安排专项经费购置路桥检测和维护设备,引进新的道路、桥梁检测维护专业设备,健全和完善路桥检测专业系统,以保障路桥设施各项指标的实现和维护管理的正常运行。定期修订路桥养护维修定额,使编制的养护维修计划符合实际。
加强路桥设施的运营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行数字化管理。打造市政设施管理新模式,以市政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为抓手,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桥梁监控和桥梁专家诊断系统等综合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使市政设施数字化信息监控系统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提高管理绩效。利用科学手段完善明晰市政设施网格划分,在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积极协调地方街道、乡镇等政府部门,对管理工作进行网格划分,明晰设施的管理网格,保证数字化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推进。
采用管养新技术。进一步推进物联网建设,加快城市路桥养护管理现代化的步伐。通过传感技术、通讯手段,将路桥设施运行状况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远程监控、自动报警、控制、诊断和维护,进而实现“管理、控制、运营”一体化。引入自动化检测设备。实现路桥检测由人工检测、快速化检测向自动化检测的转化。完善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充分发挥路面管理信息系统(PMS)桥梁管理信息系统(BMS)及养护维修工程专家决策系统的主导作用;对路桥使用功能与服务水平进行科学评价。
推行预防性管护。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全市路桥设施路况。进一步贯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道路养护原则,确保道路完好、安全、畅通。在道路状况尚良好,未出现明显病害或出现轻微损坏时,结合道路特点从预防性养护入手,强化管理措施,把水毁隐患、路面病害消除在萌芽状态。选择合理的预防性养护措施,根据路面的主要损坏类型及严重程度、道路等级和交通量三项技术因素,通过建立的病害基础数据库选择出适用的预防性养护措施。
2.照明
大力实施城市功能照明设施更新改造。对运行10年以上照明设施老旧的主次干道路灯设施进行更新的街道有:漪汾街、柳溪街、五一路、小东门立交桥、五一北广场、北沙河、玉门河、狄村街、桃园东四巷、义井东街、义井南三巷共计11条;计划将部分具备设施改造需提档升级的小街巷有:王村南街、南内环四巷、南内环三巷、杏林一条、杏林六条、桃园正街、桃园四巷北一条、桃园四巷北二条、平阳路西二巷、长风街北巷、新开南巷、前进南路、汇丰街、九丰路共计14条。
重点建设城市景观照明。根据太原市主城的公共中心体系以及空间布局结构,结合汾河穿城而过,打造分级亮化分区,形成以大面积居住片区和非建设区为背景、以商业中心为亮点的夜景亮化格局,实现主城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建设的协调。重点打造汾河两岸夜景景观带,对滨河东西路景观带提档升级,沿线亮化覆盖率达90%以上、设施完好率达90%以上。结合城市功能照明,进行景观照明规划,致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风景线。
抓好城市照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城市照明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组织具有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城市照明规划,省级城市照明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的城市照明规划编制、实施的监督和指导,确保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
加强城市照明全过程管理。统计城市照明设施的基本信息和能耗情况,建立城市照明信息监管系统,推进城市照明信息化平台建设。强化城市照明能耗管理的监督考核,形成长效监督检查机制。
推广城市照明新理念。积极应用各种节能技术措施,优先选择国家认证的高效节能产品,推进城市照明节能改造。加快淘汰高耗低效照明产品。积极开展城市照明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试点示范。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低碳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绿色照明健康有序发展。
(二)水系统管理
1.供水
加快实施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情况,新建供水管道800公里。配套建设10座供水加压站,解决东、西山高地等城市公共供水压力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实施关井压采。配合实施关井压采,关闭217个单位的340眼自备井,置换水量11.63万立方米/日。
2.污水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汾东污水处理厂,取消杨家堡污水处理厂、阳光污水处理厂。至2020年底,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96万立方米/日,基本实现污水全处理。
加快污水处理配套主干管网建设。建设汾东污水处理厂系统主干管网,对现有破损、老化的排水管网进行大修或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41.3公里。
加快污泥处理设施建设。与循环经济环卫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共同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厂污泥处置项目,污泥处置项目规模为700吨/日(含水率80%),处理工艺采用干化后与垃圾混烧发电。
加大排水管网设施改造维护力度。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改造雨污分流率偏低、设施老化与缺乏、截污纳管率不高等地区的排水设施改造。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改造等工程,完善污水干管和支管配套工程。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共100km。
加快实施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完成建成区范围内17个排水分区雨污分流规划设计工作。根据各排水分区污染源特性及排水现状,利用现有排水设施,结合近期道排建设、泵站建设、防洪设施建设项目,分步骤、分片区对有条件进行分流改造的合流制系统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对“合改分”条件困难的,通过末端截流、调蓄等综合措施进行改造。对20世纪90年代前建设的混凝土、陶土、砖砌等存在管道淤积、开裂变形、错口等194公里老旧雨污水管网实施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
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力度。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措施,完成南排洪渠、玉门河、大黑水河、虎峪河、化工排洪渠、清水河、七府坟缓洪池、五号缓洪池、六号缓洪池、黑驼沟、狄村明渠、九院沙河、西干渠、北沙河、北涧河、马庄沟、许坦排洪渠、城南退水渠、北张退水渠共十九处黑臭水体的整治,完成建设部要求的在2017年底前省会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汾河太原段等主要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3.再生水
建设再生水主干管网。力争建成1-2条贯穿东西南北再生水主干管,形成全市再生水管网框架。依托再生水主干管,形成满足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园林绿化需求的再生水回用网络。至2020年底,建成再生水供水主干管140公里,支干管270公里。
实施再生水管线工程。实施晋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供清徐技术开发区(工业园)、东西山绿化、市区绿地灌溉等系列再生水回供项目;结合北涧河、北沙河、北排洪渠、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风峪河等八条河流综合整治工程,进行再生水管道建设,实现河道清水复流;结合市政道路新建改造、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实施再生水配水管道建设。
4.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进一步推进工业用水节水。优化产业结构,严控高耗水行业规模;改进现有工业用水工艺,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尽快制定相关节水型企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加强对工业节水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加强生活用水节水。加强节水型校园的创建工作,并尽快制定“节水型居民小区”的考核标准及扶持鼓励政策。不断加大“一户一表、分户计量”范围,特别是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的计量。推广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进一步降低管网漏损率,合理提高城市公共供水系统覆盖率,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
积极扩展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全面开展雨水利用的研究,并尽快完成城市雨水利用规划。凡在太原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均采用雨水利用工程。重点对建成区易涝易淹地区进行雨水利用改造。加大雨污分流管网覆盖率、污水管网覆盖率。积极推进再生水设施“三同时”管理的落实并逐步扩大再生水回用的比例。南部区域作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先行示范区域。调整水价体系,建立鼓励使用再生水的价格指导意见或标准,突出水的商品属性,探索利用“价格杠杆”来引导节约水资源。逐步建立完善以管理法规与技术指南为基础的太原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体系。
5.雨水防涝
全面加强雨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建设,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强城市排水设施清淤及维护,强化运行管理。根据降雨规律和暴雨内涝风险情况,合理确定设施建设标准。对新城区,要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规划要求,建设雨污分流制排水管网;对老城区的雨污合流管网,要尽快完成雨污分流制改造。视城市发展实际,适当超前提高建设标准,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至2020年底雨水主干管网系统达标率达到90%,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老旧管网所占比例不高于10%,新建雨水干管67.18公里,改造雨水干管32.22公里,新建泵站规模130.5m3/s,改造泵站规模31m3/s,新建行泄通道22.32公里,改造调蓄池88.2万立方米。
完善城市防洪防涝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城市防洪防涝综合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灾种的综合预警监测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城市防洪防涝风险隐患的普查,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并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城市防洪防涝预警信息。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城市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建设,理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之间工作关系,做到应急联动,协同应对。加大投入,扩充功能,增加设备,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城市防洪防涝的专业性综合处置能力。
(三)能源系统管理
1.供热
加快热源项目建设。至2020年底清洁供热能力达到2.1亿平米以上,基本形成安全稳定的热源保障体系:由远郊常规热电联产及工业余热承担基础负荷,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承担尖峰负荷,现状大型燃煤热源厂作为备用热源。完成古交兴能电厂一二期改造工程,同时通过节能挖潜,新增供热能力5000万平方米,替代太一电厂关停;完成太一新电厂搬迁重建、古交兴能电厂三期、华能阳曲燃煤电厂、瑞光热电厂二期等热源项目建设,新增供热能力8500万平方米。
加快供热管网项目建设。根据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规划,按照“一网多源”的总体供热格局,推进全市供热管网项目建设,提高集中供热保障能力,基本实现清洁供热全覆盖。完成古交至太原37.8公里供热长输管线及中继能源站建设,及时引入古交热源。新建市内供热管网212公里。
加快供热扩网和分散燃煤锅炉拆除工作。替代太一电厂2500万平方米、太二电厂四、五期1000万平方米;全面替代分散燃煤锅炉和城中村的土小锅炉;保障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供热需求。完成集中供热扩网面积10500万平方米,对在热源、管网覆盖区域的分散燃煤锅炉实施集中供热替代,减少燃煤锅炉比例,基本实现清洁供热全覆盖。
推进供热老旧二次管网改造。对15年以上的供热老旧二次网(庭院网)实施分年度改造,力争5年内完成,切实解决管网超期服役、老化腐蚀、跑冒滴漏等问题,提高运行效率和供热质量,完成老旧二次管网改造730公里。
建立供热在线监测系统。各供热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数据通信技术、测控技术等手段,建立起从热源到热用户全过程的适时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适时监控管网供热的全过程,清晰地反映各站点运行情况,详细记录管线站点的运行参数,集中显示温度、压力、瞬时流量、累计流量等参数值,为公正快捷投诉、科学有效监督供热质量、及时准确进行应急指挥调度、维护供热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供热计量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在全市统一检测点设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水、电、燃料等能源消耗计量管理考核体系。
建立统一联动的供热运行指挥调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供热指挥机制,明确供热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每年采暖期前落实供电负荷等事项,确保热源保障到位;组织督促各热电联产企业、各供热企业建立和完善设施设备维修养护制度。建立气象联动机制,根据天气气温变化,及时协调电厂、热源厂调整热源出口参数,随时应对突发极寒天气,做到科学供热、按需供热;健全完善热网监控平台和智能管理系统的全网平衡调节功能,增加报警、分析、管理等功能,结合技术人员人工服务,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控,缓解一次管网水力失调,消除大面积过冷、过热现象,保证供热均衡。
2.燃气
加快城市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建设完成城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管道。包括:城市天然气输配系统高压环及相应的高中压调压站,建设南峪门站。中压管网相互贯通,争取提升设计压力至(除大用户专线)0.4MPa,形成太原市中心城区中压管网一张网运行。低压管网通过中低压调压站与中压管网相连给用户供气。新建高压燃气管线64.2公里,新建中压燃气管线119公里,新建庭院管线200公里。改造老旧管网700公里,完成市区内98万户老旧用户自有设施升级改造任务,加快推进管道液化气改造,全部完成50个管道液化气置换天然气项目。
大力实施燃气改造项目。推进城中村城边村煤改气、城市管道液化气改造置换天然气等民生工程,推进科技创新项目配套建设。
加快提高城镇燃气调峰、应急、储备能力。建设形成高压燃气“O”型环网,并进行储气,保障燃气供应应急、调峰。从保障燃气供应和运行安全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相应储气设施,采用高压管网,CNG、LNG储气,增强调峰应急能力,确保燃气稳定安全供应。
(四)市容环卫管理
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全面提升行动,加强占道经营治理。推进环境卫生、户外广告、打违拆违等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市容市貌。2017年全面攻坚,2018年巩固提升,形成常态化管理和长效工作机制。以坚决取缔重点区域摊点摊群、规范管理临时便民市场、严格管控游商小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重点,持续开展非法占道经营整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非法占道经营行为进行处罚。各执法部门之间要进行联合整治,不能依靠城管部门单打独斗,加大整治力度。继续加大占道经营的宣传工作,通过文明执法提升城市形象,解决好影响市容市貌的占道经营问题。
加强扬尘污染治理。严格落实绿色施工标准整治,实施在线全程实施监控管理,对不达标工地重处重罚,停工整治;严厉打击和控制违法建设行为,继续开展绿色文明工地达标创建活动,确保达标率100%。强化扬尘污染治理。提升扬尘控制管理标准,牵头开展联合执法,切实加强建筑工地、拆迁工地扬尘污染整治,最大限度控制扬尘污染。提高标准与加强监管相结合,严把治理关。一是务必做到工地围挡化、场地全硬化、土方苫盖化、车辆冲洗化、楼体围网化、拆迁喷淋化、垃圾运输密闭化;二是对申请开复工的工地逐一进行绿色文明标准验收,不达标的绝不允许开工。进一步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治理氛围。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对扬尘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全方位报道,对治理工作贡献突出的单位进行宣传表扬,对影响恶劣的扬尘污染行为进行曝光批评,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有力推动扬尘治理工作进一步落实。
加快实施架空线缆入地改造。2017年底完成中环范围内、小店、柴村、尖草坪、西山地区、民营区、经济区架空线缆入地;2020年底,完成建成区范围内架空线缆入地。以城市主干路为中轴,实施连片整治,随道路建设同步实施;投入专项资金,对既有道路实施管沟建设,实现架空线缆入地。
(五)综合管廊建设
加快实施综合管廊建设。在立足于实际,加强顶层设计,践行规划引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的比例,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十三五”期间在晋源东部区域、晋阳-长风区域、河西北中部区域、河东北部区域、龙城大街区域、小店南部区域六个区域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成综合管廊67公里。
完善综合管廊建设管理体制。成立由主管副市长牵头、各部门、各产权单位参与的综合管廊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廊建设事宜,制定综合管廊维护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形成较完整有效的综合管廊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加强管线的入廊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太原市综合管廊建设的顺利推进。
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成立太原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专门机构,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地下综合管廊,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健全费用分担政策,城市综合管廊实现有偿使用。
(六)城乡执法管理
全面深化综合管理模式。推行“以网格化为手段、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以综合执法为保障”的城市管理。进一步将城市管理相关问题按照街道属地划分。明晰城市管理职责和权限,构建职能部门、驻区单位、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良性互动的城市综合管理模式。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打造一支以人为本的执法队伍,提升综合执法水平。
狠抓精细化管理,提高城乡执法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精细化业务管理。规范执法流程,严格执行《太原市城乡管理行政执法操作细则》,在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精细化巡查机制的同时,通过创新奖惩措施,逐步实现城市执法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和常态化。
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力量建设。参考住建部“执法人员的定员数按照城市人口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配备”要求,根据执法工作特点合理设置岗位,科学确定城市管理执法人员配备比例,统筹解决执法人员身份问题,适度提高城六区和综改示范区、不锈钢园区执法人员比例,确保一线执法工作需要。按照总量不超过在编人员、随城管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减少的精神,采取招用或劳务派遣等形式配置城管执法协管人员,建立健全协管人员招聘、管理、奖惩、退出等制度。加快队伍建设,加强队伍管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抓重点,建立完善严格科学、操作性强的执法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执法队伍的指导和协调,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督查督办考核考评,全面提升监督检查指导能力。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市民群众投诉处理机制,重视处理结果及民众的反馈信息,增加满意度测评,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市民群众对城管执法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提高建筑工地管理工作的水平。建章立制,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太原市绿色文明工地管理细则》,加强源头治理。加大巡查力度,推进绿色文明工地创建工作。多措并举,提升工地管理水平。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强化督察作用,加强督察考核,以考核促工作,推进绿色文明工地创建。持续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对安全站介入情况和施工企业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建筑工地的“诚信档案”,明确整治标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开展建筑工地违法行为查处专项行动,确保零安全事故发生。
推行城管综合执法,推进城管综合执法工作信息化水平。保留城管执法部门原有工作职责,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建筑、人防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市政公用管理五方面的全部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方面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整合增加城管执法部门相关工作职责,包括城市规划方面(除批后管理外)的全部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方面对门店噪声、油烟污染的行政处罚权;交通管理方面对机动车占道经营的行政处罚权;水务管理方面向城市河道倾倒废弃物及垃圾的行政处罚权;食品药品监管方面对户外公共场所食品销售和餐饮摊点无证经营的行政处罚权。利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契机,构建公共网络平台,充分共享政府公共资源,以各城管执法单位现有设备和网络为基础,结合GPS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城管执法案件办理、审批信息化,规范城管执法案件办理流程,提高案件办理效率。积极推进城管执法稽查督办工作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城管执法稽查工作监督巡查全方位、督办核查实时化、考核评比科学化,形成快捷、高效、精确、全覆盖的稽查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市民群众投诉处理督办工作信息化水平,借助信息技术拓宽市民群众利用手机、网络等参与城管工作途径,采取措施吸引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城管工作,发挥市民群众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加强城市执法管理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构筑双向交流平台,倡导和推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城市执法的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有利于城市管理工作的舆论氛围。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七)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
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城市管理范围。强化现有平台考核,对没有架设数字城管平台的进行推进,确保城市管理全区域覆盖;积极拓展各城区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区级部门和相关服务单位网络的延伸;对涉及城市管理的部分行政机关、责任单位、社会服务企业,增设二级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指挥协调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市政公用产品在线监测系统;积极搭建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平台,共享公安天网部分视频监控资源以及城市环保监测平台资源,逐步融合城市管理各方资源,形成网格联动指挥管理模式。
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成果应用转化。积极拓展城市管理渠道,并且在原有平台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向智慧化迈进。稳步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长效化水平,高标准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精细化、网络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水平,推动太原数字城管在全省发挥表率作用,在国内进入领先水平;积极推动城市管理重点领域方面有所突破,努力实现“智慧化”城市管理。
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立法进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数字城管中心应遵照现有国家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太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信息资源标准、应用业务标准、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和信息管理标准。
(八)公共安全管理
加强公共安全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国务院及省、市领导关于安全生产的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底线思维,着力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行业部门监管,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加大安全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监管、部门履职尽责、企业全面负责、职工积极参与、社会支持监督”的安全生产格局,通过部门监管,督促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狠抓源头防范、系统治理,切实加强安全风险识别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夯实安全基础,实现减少一般事故、防范较大事故、杜绝重大事故的目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明确职责、完善制度、理顺体制,逐步形成无急备战、有急联动的应急机制。强化应急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认识,做好应急准备,加大预案培训力度,定期开展演练,熟悉应急流程,掌握应急技能,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正常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保持快速、高效、通畅的联络系统,收集、响应、传达、反馈、汇总信息,收到信息后响应快、请示快、处理快、反馈快;事故发生时及时进行全行业救援,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做好配合,通力协作;应急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共享,优化资源储备和人员配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建立健全指挥系统:进一步健全太原市城乡管理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系统,将所属涉及城市安全生产的各实体机构科学合理的纳入指挥体系,实行精细化、网络信息化管理,明确部门职责分工,优化内部联络联动机制,确保指挥系统高效快速运作,安全责任明确。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编制目录和计划,将逐步形成以管委应急预案为龙头,专项预案为框架,单位应急预案为支撑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并根据预案实际操作情况不断进行优化完善,补充城市道路、桥涵等安全事故的专项应急预案,使得市政公用工程设施面对自然灾害和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更加科学高效的进行事故响应和抢险救援,努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加强生产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对全系统生产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进行日常培训和演练,持续开展预防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响应及处理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预防、处理重大安全事故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加强救援队伍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充实和提高队伍的技术设备和保障能力。
进一步健全危险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建立安全生产大检查“反三违”长效机制,结合地下管线普查和海绵城市建设,继续对全市范围内的道路、桥涵、各类市政管线、罐区、库区、生产场所、锅炉、压力容器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气体液体泄漏等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的各类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登记,排查隐患,对重大安全隐患点进行重点动态监控,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点及时进行整治,健全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和实时更新。
建立安全生产信用记录。在安全生产及危险源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安全生产信用记录,对涉及单位和部门的生产行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安全生产信用记录中,对不能够按时进行检查和整改、未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的单位和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情节严重的对其进行问责和相应处罚。
严格实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安全生产工作部署、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急管理及事故处理机制的执行及优化完善、安全生产信用记录、安全生产资金使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应急抢险人员演练、生产人员职业病防治和基础工作等方面,安全生产工作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加强基层城市管理力量。将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城市管理中心应进一步向街道、社区下移,赋予社区、街道(乡镇)相应城市管理职权,充分发挥其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加强街道和社区的基层城市管理力量,按照城市管理工作要求,配足配齐社区城管服务人员,落实社区城管服务资金,加强基层城管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明确城市管理职责。按照综合化管理要求,整合管理力量,进一步明确市、区、街、社区四级城市管理职能,促进权力下放。明确“管罚权责”一体化,真正使城市管理力量实现全覆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落实,权责到位,运转协调,管理高效。
健全明确的责任落实体系。立足解决工作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推进措施等内容,确保每项工作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抓,形成职责明晰、协调有序、快速反应的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体系。提高合理行政水平,提升执法工作的公信力,增强执法工作的公正性,有效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网上办案自动化、精细化水平,促进办案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建立大城管综合执法体系。配合市编办,针对城管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不健全造成城管领域长期存在职能交叉、管理缺位问题,将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城市规划、建筑施工、人防、园林、市政道路职能和市容环境方面涉及的多项职能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归并,明确管理权限,落实管理责任。对涉及城市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的执法权限集中到一个部门,构建大城管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二)优化城市管理机制
完善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强街道和社区的城市管理协调力量,强化基层协调职能和能力。加强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建设日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调和保障。加强城乡统筹管理,建立各区之间的城市管理联席会议机制,促进城市管理整体推进和发展。
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检查机制。完善城市管理日常检查和目标考核机制,城市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区、街、社区四级监管考核机制,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探索市中心城镇的城市管理检查考核评价体系。
优化行政审批机制。立足“六权治本”,结合城乡管理工作实际,以供水、供气、供热、市政、行政执法等为重点,科学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减少环节,优化流程,简化程序,明确时限,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推进管理工作信息化。探索信息化在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城市照明、市政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地下管网运行等工作中的应用,完善在线监控系统和智能化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健全城市管理制度
加快完善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进一步抓好道路市政设施维护、水气热公用事业运营、城管综合执法等管理制度、工作细则的制定完善,突出规范性、强制性和实用性,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标可对”。
完善城市管理行政决策机制。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关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完善城市管理行政决策机制,不断增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制度,完善和推进重大事项开放式决策,落实行政决策评估与反馈制度,建立行政决策纠错制度。
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研究,完善制度建设,重点在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城市防洪、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城乡公用事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城乡市容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城乡管理系统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城乡管理行业安全质量监管工作,城乡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节约用水和再生水利用的管理工作,城乡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数字城管等领域开展研究。
强化安全工作的精细化。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突出抓好道路塌陷隐患排查、桥梁隐患排查、井具管理、燃气安全监管、城市防汛等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防震减灾等应急预案,做到物资投入、安全检查、队伍培训、基础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着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权力监察和责任考核。拓展权利阳光系统的覆盖面,落实权力阳光责任制,建立城市管理行政许可权力阳光统一平台,实现行政许可审批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的对接。
(四)严格城市管理执法
强化标准,严抓现场管理。在做好施工现场绿色文明达标的日常监管基础上,要求城市管理部门及各区(综改示范区、不锈钢园区)按照《太原市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提标管理实施方案》,对所辖建筑工地、拆迁工程、市政工程、园林工程等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提标升档,细化治理内容。
强化防治,严格执法监督。以巡查为方式完善监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加强行政审批、行政监管和执法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强化对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评议和考核,健全投诉处理、行政监察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执法监督水平。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各项工作的指示精神,由管委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城市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观摩学习,总结经验。
拉高城市管理标杆。进一步学习国内外先进城市,不断拉高管理标准,广泛开展树标杆、学先进、比学赶超活动,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自加压力,勇于突破。在占道经营整治方面,坚决取缔重点区域摊点摊群、规范管理临时便民市场、严格管控游商小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开展非法占道经营整治,实现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在建筑工地监管方面,严厉打击和控制违法建设行为,继续开展绿色文明工地达标创建活动,确保达标率100%。
(五)强化科技成果应用
创新数字化城市管理。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数据资源整合平台、应用系统支撑平台、统一GIS平台和基础视频服务平台等五大支撑平台的建设,为城市管理提供统一规范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平台,并通过完善数字管理系统推进数字城管平台网格化、数字化建设,提升主动发现处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整合信息资源,完善12319、12345热线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问题发现率、派单准确率和问题办结率,认真受理群众诉求。特别是要强化对疑难问题的协调处置,着力解决责任单位互相推诿扯皮等问题,避免重复派单,确保问题快速有效处置。
加快机械化作业。在市政、池渠、照明等行业加快推广机械化作业,增加机械化作业的机械投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逐步实现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人工作业为辅的管养作业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善管理养护作业条件。
加强基础数据的数字化管理。通过数字测绘技术、管线探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GIS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等技术设备将城市管理的公共设施及其附属构筑物统一定位、编号,建立基础数据库,提高管理、养护效率,更快更好保障公共设施,方便市民生活。
推进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探索信息化在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城市照明、市政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地下管网运行等工作中的应用,完善在线监控系统和智能化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六)提高城市管理队伍素质
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加大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敢于碰硬,敢于动真,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杜绝不履行法定职责、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为。规范执法程序,完善城市管理执法“软着陆”,促进执法效果最优化、最大化,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建立学习型城市管理体系。以提高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构建终身教育和全员学习体系为支撑,创建学习型组织,切实提高管理队伍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加快建设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管理体系。
积极引进和培养城管干部。制定人才政策,创造条件吸引各类专业人才进入城市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干部交流,提拔培养年轻干部。
加强城管队伍培训教育。建立业务和专业的培训机制,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方式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人员的专业技能素养,实现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
激励城市管理人员爱岗敬业。保障管理作业人员的正当权益和作业安全,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真正爱岗敬业。
(七)优化城市管理外部环境
深化市政公用服务进社区活动。围绕全覆盖和常态化,创新思路和服务模式,真正深入到社区,主动帮助群众解决水气热道桥等市政公用事业方面的问题。
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强化责任、完善机制,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切实减少信访存量、控制增量;认真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以及《社情民意》等网民留言的办理回复工作。
做好宣传和群团工作。通过加大宣传投入和宣传队伍建设引导舆论;舆论宣传方式要贴近百姓的要求,贴近群众的感情和贴近群众的语言,提高引导效果,使群众正确认识和了解城市管理工作。围绕城乡管理重点工作,准确做好宣传报道,及时向社会通报工作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加强工会、统战、妇女、老干工作,发挥群团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拓宽参与渠道。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民主机制,拓展参与渠道,做到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真正从市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着手,落实知情权;从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市民的参与权;从优化参与机制保留市民的选择权;从监督机制的建设赋予市民监督权。
建立社会评价监督体系,提高服务满意水平。建立全面的社会监督体系,引入社会监督,特别是第三方监督机制,客观公平的评价监督城市管理的效果;建立城市管理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用于综合评价城市管理的客观服务水平和群众主观满意程度。
(八)强化城市管理投入
加大城市管理投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对城市管理要求的提高,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
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城市匹配到位。市、区两级财政和城市管理部门加强对城市管理资金的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定。城区根据城市管理标准提高的要求,在加大自身投入的基础上,落实好与市政投入相匹配的资金。鼓励街道乡镇加大城市管理投入,提升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管理水平。
引入多元投入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应逐步完善城市管理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民间资本以BT、BOT、TOT等方式参与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政府特许经营项目。加大推进城市管理项目市场化、社会化,保障城市管理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