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政办发〔2016〕88号《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9-01-18 02:36:51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的通知





并政办发〔2016〕88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太原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


(2016-2020年)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太原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太原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中共太原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的战略选择,服务业发展总体向好,规模不断扩大,能级不断提升,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完善。


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677.77亿元,较上年增长11.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1.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6%。“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比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快0.9个百分点,在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换挡期”,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对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服务业投资力度稳步加大。“十二五”时期,太原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五年高于一、二产投资之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4%。“十二五”末,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34.71亿元,较上年增长2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为75.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


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十二五”时期,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生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快速成长,已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就业容量继续扩大,并呈现出就业弹性大、起点低、见效快、途径多等特点,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132.67万人,占全市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的59.6%,分别比一产、二产高出48.3、30.5个百分点。


服务业空间布局趋于优化。各县(市、区)充分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已形成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了长风商务区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太原武宿保税区等重大项目落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持。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政府、企业、市场、社会整体改革深入推进,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产业化进程加速,服务业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高技术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一系列服务业规划、政策意见、专项规划相继出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进一步激发了服务业发展潜能。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服务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先进省会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服务业规模总量有待提升。表现为服务业规模偏小,比重较低,增速略缓。“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五,服务业增速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服务业发展规模还较小,增长速度有待加快。


二是服务业行业结构有待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大而不强,社区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等领域发展比较滞后、竞争力不足,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仍然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尤其是商务咨询、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发展领域相对狭窄、没有形成规模。


三是服务业竞争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存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品牌效应不突出,行业内部集聚度不高等问题。服务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竞争力不佳。服务业企业主要采取自身积累式发展模式,以小店面为主,缺乏具有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二、“十三五”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和服务创新为方向,以新模式、新业态、新机制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服务业引领转型升级、拓展城市功能、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和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延伸,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服务业发展体系,不断塑造美好形象,加快实现振兴崛起。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开放。以服务业体制、法制、管制改革为突破口,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改革创新。树立全球视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体系,大力承接高端服务业转移,积极融入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2.坚持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管理、现代技术、现代文化,推动服务流程、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创新,着力发展服务新业态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低碳、绿色、智能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保持服务业发展活力。


3.坚持高端发展。以服务标准化为手段,以我国发达地区发展水平为目标,率先在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模式等方面树立一批标杆性的“太原服务”品牌,引领全省服务业发展方向,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


4.坚持集聚发展。依据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依托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和服务业专业园区等载体平台,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科学布局,集聚要素资源,促进产城互动,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5.坚持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和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功能,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增强我市服务业竞争力。


(三)发展布局


到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结构进一步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集聚效益凸显;服务业辐射能力全面增强,服务半径不断延伸,服务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1.优化服务业空间总体布局。以城六区为主的中心城区是太原市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地区,是服务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和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体现省会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业创新能力。以清徐和阳曲两个新城建设为契机,以城镇人口聚集为依托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与产业转移为依托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以中心城区周边大盂、徐沟、孟封、泥屯、姚村、北格等城镇为节点,发挥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方面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特色服务业功能区。在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晋中、忻州、吕梁等地的产业辐射作用,加快打造太原城市群。


2.以南北轴为脉,构筑太原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依托清控创新中心、汾东商务区、山西科技创新城、大学城、武宿机场、太原铁路枢纽(北六堡)物流中心,打造南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以“产城一体化”和生态宜居理念,加快推进形成集总部经济、研发基地、现代商务等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重点布局金融、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现代会展、节能环保等产业,全面助力太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依托中北大学、太原工业学院、太钢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打造北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重点布局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服务。


3.以“网格化”为特征,打造太原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布局。依据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特征,依托太原城市发展格局,以满足物品与服务快速通达为目的,形成以城六区为核心、五大服务业集聚区为节点、街道(乡、镇)服务业为支点的各色鲜明、快捷便利、竞相发展的“网格化”生活服务业格局。提升核心城区的生活性服务业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未来太原市核心城区立体交通网络的优势,借助城市快速路、地铁形成的交通节点,依托原有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优势,进一步优化太原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布局。打造六大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北部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以北中环与地铁2号线交叉点为中心,进一步整合万达商圈、小商品商圈,重点布局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产业。加快建设三给片区,完善物流、商贸、医疗、教育、文化等功能,建成北部地区公共服务中心、宜居生活片区。中部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以地铁1号线与地铁2号线的交叉点为中心,重点提升中高端商贸、住宿餐饮、文化产业等服务业功能。西部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以地铁1号线与西中环交叉点、地铁1号线与地铁3号线交叉点核心,整合下元商圈、千峰南路商圈,形成商业集聚区,重点布局商贸、住宿餐饮、文化、会展等产业。东部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以地铁1号线与迎泽大街交叉点为核心,整合服装城商圈,重点布局服装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文化等产业。南部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以地铁2号线与南中环交叉点、太原南站为核心,加快建设、升级以山西科技创新城、国家级开发区、武宿综合保税区、南客站为主的汾东新区,整合长风商圈、南中环商圈,重点布局高端商贸、住宿餐饮、文化等产业。以“产城一体化”和生态宜居理念建设城南CBD,在实施市民文化广场、中央公园等工程的同时,加快推进形成集总部经济、研发基地、现代商务等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晋阳湖服务业发展片区以地铁3号线与南中环交叉点为核心,整合长风商务区、晋阳湖片区,重点布局高端商贸、文化旅游、房地产和养老等产业。完善长风商务区建设,使其成为融功能与品质、文化与商业、历史与现代于一体的新的城市中心区。加快建设以晋阳湖、晋祠和明太原县城为中心、工业遗址公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依托的晋阳片区,打造唐风晋韵特色浓郁的文化休闲旅游区。以街道、乡、镇为依托布局生活性服务业消费网点。把街道、乡、镇打造成全面服务百姓生活的服务业消费网点,充分对接消费群体需求,形成终端消费网点。


以“三带”为重点,打造太原文化旅游发展聚集地。建设东山、西山文化旅游发展带,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观光度假旅游,并积极发展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生活性服务业。整合汾河两岸休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汾河休闲观光带,提升都市生活服务品质。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形成一批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服务业领军企业,逐步缩小与服务业发达地区的差距,建成黄河中游区域物流中心、服务全国煤炭交易的金融中心,成长为中部地区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实现总部经济快速发展、省会城市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1.服务业发展总量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4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6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60%。服务业增加值、投资年均增速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2.服务业结构日趋优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健康养老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中的新业态、新领域快速成长,总量大幅增加,发展速度快于服务业发展平均速度,所占比重不断提升,拉动消费、促进投资、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作用和贡献更加突出。


3.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批综合性、高端化、引领潮流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和集聚区,产业集群效应、品牌效应显著增强,服务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服务业企业品牌价值不断提高,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知名度广、辐射示范性强的“太原服务”企业集群。


4.服务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展服务业集聚发展和体制机制、政策创新的试验、示范工程,鼓励服务业集聚区结合自身情况突出改革重点和特色,力争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建立适应新型服务业态和新兴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管理机制。


到2030年,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性影响力的服务业战略功能区和产业集群,形成高能级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低碳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将太原市打造成为辐射面广、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聚集效应明显、品牌特色突出的区域性服务业发展中心。


三、发展领域和主要任务


立足省会优势,加快构建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全面助力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构建优质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以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一)构建高效生产性服务体系


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高端、高效、便捷为方向,构建以研发设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会展、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为主体的高效生产性服务体系。


1.研发设计服务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建设一批研发设计中心,培育一批骨干优势企业,全面提升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与静脉产业、生物制药等领域研发设计服务竞争力。


推进研发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出抓好山西科技创新城和汾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引进研发总部及工程中心。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企业建设专业化、开放型的行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对外开放科研设施及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共享率。大力发展工业和特色产业研发设计服务。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机构合作,支持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与静脉产业、生物制药、老陈醋、山西面食等特色产业建立研究机构和设立研究设计服务平台,大力推动产业设计化、设计产业化和设计人才职业化。建立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设计体系。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面向社会承接科研、设计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形成针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合作研发机制。健全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以太钢、太重、太化和西山煤电等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发设计体系。建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依托太原清华科技园积极筹建太原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搭建科技成果展示、评估、交易、中介服务等线上服务平台。引进知识产权代理、培训、评估等中介机构,完善线下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与全国各地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合作、联动工作,激活我市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左右,构建起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现代化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明显提升。



专栏1重点建设4个技术研发公共平台


依托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建设“太原市不锈钢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太原南方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建设“太原市重型汽车装备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太原科技大学建设“太原市镁冶炼及镁合金变形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太原市电子研究设计院建设“太原市煤矿安全监测产品重点实验室”,并创建省级实验室。


2.交通运输业


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扩大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交通运输通道和枢纽建设并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管理并重,逐步实现无缝对接、零距离换乘,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做好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布局和规划。编制好太原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以及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统筹城市内外、客货、近远期交通发展,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依托太中银、大西、太焦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等交通网络,推进西南环铁路、太原二环高速公路、物流枢纽及货运站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加大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投入。着力完善城乡道路框架及配套设施,构建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和各中心城镇之间发达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区域交通同城化建设,支撑太原在全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架构中的核心地位。全力推进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实现太原从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的演进。着力完善城市公交三级构建,增加市、区(县)、镇和风景点的公共交通密度和频度。加快机场、铁路、地铁、城市快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实现各类型交通枢纽的“无缝对接”。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构建以轨道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延伸的“四位一体”城市公交体系。加快推进迎泽大街、新建路、府东街、府西街、南内环街等道路智能公交试点建设。


到2020年,力争构建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到40%以上。


专栏2加强交通运输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阳曲通用机场、太原东南客运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飞机、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加快推进太原建设路北延直通阳曲,实现阳曲、太原、榆次等三个地区快速通行。加快推进太原二环高速公路建设,提升城际通道畅达性。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地铁2号线投入运营,3号线和1号线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推动太榆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北线-太原、忻州、原平,南线-太原、晋中、介休、汾阳,西线-太原、柳林等3条放射状都市圈城际铁路线建设,实现与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及综合交通枢纽相衔接。研究启动太原机场3号航站楼建设,提高航运能力。


3.现代物流


以物联网公共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合理布局保税物流、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等业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多方物流,精细发展快递物流,加强快递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提升物流对相关产业以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改造提升市县乡村四级物流配送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服务城乡多节点物流网络系统。充分发挥太原市作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二级园区布局城市和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太原物流枢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电商快件山西分拨中心和山西国际快递转运中心。加快建设太原快递物流园区,改造提升邮件处理中心。加快邮政、快递公共服务网点建设,在全市推广智慧包裹箱,加大村邮站建设力度,推动邮政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依托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和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重大物流载体,整合规范现有园区,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大型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新型物流产业。引导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支持快递业整合资源,与民航、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联动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实施城市快递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程,优化“最后一公里”快递配送服务网络。鼓励邮政企业利用邮政网络、信息和服务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邮政物流服务,持续推进我市“快递下乡”工程,打造“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支持以金虎、唐久、美特好为代表的民营商贸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利用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跟踪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提升物流产业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智慧邮政建设。完善快递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加强寄递渠道安全监管。建立完善物流标准化建设。在标准化仓库、托盘循环共用、公共仓储等关键节点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促进物流园区管理规范化、物流企业服务品牌化、物流项目经营产业化。


到“十三五”末,实现保税物流、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等业态的合理布局,把太原打造成全省现代物流核心区、国家级煤炭物流综合枢纽和黄河中游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专栏3四大重点物流示范工程


1.资源型产品物流工程。大力发展以煤炭、焦炭、铁矿石等为主的资源型产品物流。发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优势,建立集煤炭采购、选配、仓储、运输计划、信息、金融、结算为一体的煤炭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动在煤炭主产地、市场集散地、交通枢纽地建设煤炭集散、中转储配中心和煤炭超市。大力推进我市天然气(煤层气)输入管道建设步伐,形成覆盖全市各地主要交通节点、气源互补、保证安全平稳用气的燃气网。


2.物流园区工程。加快太原润恒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园、丈子头农产品物流园、太原不锈钢(钢铁)交易中心以及太原市大型快递物流园等园区的建设,完善物流园区水、电、路、通讯设施和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化立体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推广使用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完善物流园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物流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3.制造业物流工程。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重点推动装备制造物流、钢铁物流、冷链物流、建材物流、化工物流等专业化物流业态发展,实施一批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支持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业务联动,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统筹规划和发展太原不锈钢(钢铁)交易中心、山西宝迪工业园等制造业集聚区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共享共用,积极引导区内的制造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提升制造业集聚区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


4.保税物流工程。健全保税物流平台。依托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建设山西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报关、报检、外汇、物流、退税和融资等综合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进出口企业申建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构建全市保税物流平台体系。切实发挥太原综合保税区功能政策优势,积极申报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肉类进口指定查验场所,大力发展新型保税服务。


4.信息技术服务


以打造国家智慧城市为引领,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设计为主攻,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工作,规范完善IPTV运营体系。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宽带普及提速、无线上网服务、4G网络优化覆盖等工程建设。在全市重点场所逐步实施“WLAN建设与服务项目”,为100个重点场所公众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打造智慧城市。推进资源整合和大数据应用,建立太原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部门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数字太原”共享数据库建设,推动“数字太原”向“智慧太原”时空信息云平台升级。建立太原市时空信息数据中心,形成共享动态数据库,实现与“数字城管”、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等网络系统数据融合共享。以市级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通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努力打造千亿级信息产业基地。围绕富士康手机维修、中天信安防科技和大族数控机床等项目,大力发展系统集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加快培育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积极推进中国移动山西太原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中天信安防科技产业项目、太原罗克佳华物联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引进大数据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各类网络基础、现代交易、信息咨询等增值服务,推动信息技术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软件设计服务。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软件设计企业。加快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应用系统等软件研发,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


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信息通信枢纽、互联网中心城市和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金融大数据中心。


5.电子商务


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强电子商务技术创新,拓宽电子商务应用领域,重点培育同城电商,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与开拓以电子商务为形态的内部消费市场。


积极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焦炭交易中心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并规范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服务、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形成几个省内外知名的第三方平台及产业集群。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依托太原高新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支持贡天下、百事帮等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做大做强。依托柳巷-钟楼街百年传统商圈和长风街-亲贤街新兴现代商圈,创建电子商务示范街区。加快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开展城市综合配送试点,完善配送集聚区、配送中心、邮件快件处理中心、末端网点城市配送网络体系,促进电子交易和实物配送融合发展。推进适应电子合同、电子发票和电子签名发展的制度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建设,打造全市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加强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支持面向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和应用推广。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工业生产经营和其他领域延伸。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协同发展。加快建立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标准对接和业务联动,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便民利民新业态。推进快递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入驻物流园区规模化发展,建设电商快递产业园区。探索打造农村电商示范基地。


到2020年,网络平台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电子商务物流成本明显下降,流通效率明显提高,建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风险可把控、责任可追究”的电子商务诚信体系。


6.现代金融


在普惠型金融体系构建、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资本市场股份制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式等方面先行一步,壮大金融服务业规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强现代金融对我市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和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建设太原金融集聚区。建设太原金融财富中心和山西国际金融中心,大力开展金融招商,吸引国内外金融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职能总部。支持太原高新区设立科技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开展未上市企业股权集中托管,扩大股权交易市场业务范围,探索建立与山西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的转板机制,使之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场外交易市场。培育壮大地方金融机构。设立太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太原市金融控股公司,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我市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制、设立、增资扩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及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金融新业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新增5家A股上市企业、50家“新三板”上市企业。鼓励大中型企业发行各类债券,鼓励中小型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私募债,有效利用保险资金和资本市场。发挥国有投融资主体的基础骨干作用,加快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构建高效统一、透明可控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加快发展保险业。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保险业。推动设立专业性保险公司,拓宽保险业务领域,大力推进环境污染、交通运输及建筑工程等各类责任保险业务,形成社会基础领域保险服务全覆盖。


到2020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逐步构建起体系健全、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将我市打造成为在中西部地区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活跃区域。


7.现代会展业


发挥省会城市的地缘区位优势,以产业为依托,加快发展以专业型、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业,加速实现会展业常态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


构建现代会展经济体系。重点推进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新晋商联盟大会暨新晋商形象展示与产业博览会、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太原国际美食节等一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展会,打造太原会展品牌。引进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品牌展会及文化旅游、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性展会和国际性、国家级会议,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展会中心城市。推进以山西面食、晋阳风味土特产等与市民生活较接近的中小型消费展会以及与文化创意、体育艺术、娱乐休闲等相关的会展节庆活动。加强现代化会展设施建设。抓好会展功能区建设,形成适应太原会展实际需求的场馆体系。适时筹建太原市国际会展中心,扩大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展会发展规模,改造提升山西省展览馆、中国煤炭博物馆,完备邮政、银行、海关、商检、运输、保险、贸易咨询等场馆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几大展馆在功能上分工侧重与协调互补的有序发展格局。鼓励现有会展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鼓励本地会展企业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知名大型企业和商务机构进驻太原,设立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推进会展“国际化”和“时尚化”。探索与发达地区会展城市建立相互参展机制,努力将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专业展览和会议移植到太原举办。


到2020年,把太原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会展中心城市。


8.节能环保服务


以能源、原材料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完善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发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新机制,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探索环境基础设施第三方运营工作机制。鼓励节能服务公司以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等多种方式与用户合作,不断创新商业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启动循环经济环卫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垃圾焚烧处理项目进度,实施垃圾综合治理。强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和省级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发展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支持再制造集散市场及分拣中心、拆解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和清徐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加快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节能环保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国内外知名节能环保服务机构将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落户太原或设立分支机构,带动我市节能环保服务行业发展。积极推动我市节能服务机构开拓国内市场。


到2020年,健全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


9.检验检测认证


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积极推进完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基本满足监管和产业发展需要,为推进我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打下坚实的质量基础。


加快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围绕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立一批与我市支柱产业相适应的国家及省级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及计量、标准、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检验检测中心并购、重组、整合相关民营检验检测机构。促进我市检验检测机构做强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完善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指数和质量损失率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培育引进大型检验检测服务企业。大力支持在并中央企业、省属重点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主体,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着力引进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推动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开展先进重大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实施对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等技术保障服务,发展在线、在用检测,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推动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测互认机制。加快与国内、国际检测机构的合作互认,推动我市各产业园区、重点行业与国内其他地区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测互认共享机制,实现我市企业产品检测本地化。


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网络体系,引进一批技术能力强的机构,建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和平台,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认证能力。


10.商务咨询


以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引导商务咨询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多样化、网络化发展。


引导商务咨询集聚发展。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借鉴国际知名商务咨询企业发展经验和模式,引进国际高端商务咨询龙头企业,依托长风商务区、汾东商务区、山西省科技创新城,建立商务咨询服务集聚区,提升商务咨询服务规模化水平,提高商务咨询业的集中度和服务能力。完善商务咨询服务体系。依法健全商务咨询服务从业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执业培训和行业自律。建立健全商务咨询信息数据库,扩大商务咨询信息来源,提供信息查询、发布、推荐、披露等多种服务,使提供的商务咨询信息更加便捷有效。拓展商务咨询服务领域。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等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咨询服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环境咨询、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检索、数据分析和加工等基础服务,培育知识产权转化、投融资等市场化服务。重视培育品牌和商誉,发展无形资产、信用等评估服务。


到2020年,构建起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咨询服务体系。


11.服务外包


顺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需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业,促进企业优化生产流程、突出核心业务。


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培育外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服务外包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依托现有服务外包骨干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扶持政策,构建上下游企业联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的研发体系和产业联盟,实现服务外包业跨越式发展。建立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设立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服务外包产业对外开放水平。鼓励本地服务外包企业积极走出去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服务外包项目的梯度转移,加强与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促进我市服务外包由低端出口向高端高速增长转变。推动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不断拓展服务外包领域。培育服务外包需求,鼓励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购买专业化外包服务。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业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到2020年,形成一批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服务外包提供商,服务外包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实现突破,将太原打造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12.售后服务


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售后服务,着力增强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我市售后服务企业综合竞争力。


创新售后服务方式和业态。推动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等售后服务发展,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远程监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业态。大力发展专业维护维修服务,加快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维护维修服务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发展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以市场为导向,鼓励支持多方参与,积极发展多样化、专业化、社会化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机构)内设机构向服务于社会的专业维护维修公司转变。充分发挥相关机构和协会的协调、服务、自律作用,保证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规范、科学、有序发展。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系统和服务标准,使服务内容具体化、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售后服务网络体系。充分调动骨干售后服务企业积极性,建立完善售后服务标准和信息管理系统,为生产企业、消费者和售后服务从业人员搭建售后信息交流平台,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加强售后服务监管,健全售后服务认证制度和质量监测体系,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


到2020年,我市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售后服务功能和网络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13.人力资源服务


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引导各类企业通过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使用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中高端服务项目,侧重客户导向,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山西科技创新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或人力资源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薪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中高端人才服务。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环境。在财政、金融、土地、税费、人力社保及服务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设立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政府脱钩。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形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


到2020年,形成覆盖城乡、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二)构建优质生活性服务体系


以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健康、时尚、休闲为方向,构建以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行业为主体的优质生活性服务体系。


1.居民和家庭服务


围绕不断增长的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大力推进居民和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


推进家庭服务网点建设。统筹家庭服务业发展,支持社区家庭服务网点建设,发展满足特色需求的家庭用品配送、婴幼儿看护、护理、美容美发、家用电器修理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推动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搬家保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鼓励在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提高家庭服务信息化水平。开发居民和家庭服务APP,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设立统一的家庭服务电话呼叫号码,实施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家庭服务业规范化发展。探索建立家庭服务业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以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和病患陪护服务为重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家庭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和家庭服务企业备案制度。大力开展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家庭服务机构诚信经营教育和家庭守信教育,形成供需各方相互信赖、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将家庭服务供需各方诚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广家政服务机构职业责任险,鼓励为工伤保险法定实施范围之外的从业人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研究推动家庭服务相关的保险产品开发。


到2020年,培育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示范作用好的大型龙头家政服务企业和中小型专业家政服务企业,健全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的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


2.健康服务


围绕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统筹推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健康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进社会办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进一步放宽准入、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医疗资源共享、优化发展环境,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引导医疗机构将健康咨询和服务体现到治疗疾病过程中,促进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积极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母婴照料等健康服务,实现健康产业由医疗保健为主向健康管理为主的转变。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健康咨询和管理机构,开展针对不同消费水平人群的健康咨询和管理、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等服务。重视心理健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健康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大政府对医药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投入、以及中药材药食同源品种的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数字健康、远程医疗、基因检测等新兴健康产业,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


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具有我市特色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产业规模达到450亿元左右,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养老服务


加快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全面托底、市场高端服务示范引领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我市“清凉太原”、“山水城市”优势,着力推动“银发经济”建设,努力打造全国养老产业示范城市。


健全养老服务业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家政服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形式、多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渠道,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支持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机构在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开办老年餐桌、日间照护、文化娱乐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支持利用社区网络化平台或设置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拓宽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作用。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实现由政府举办养老服务机构为主向社会力量多元投资转变。着力发展现代“银色产业”。拓展养老服务领域,逐步实现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健康服务、辅具配置、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方面延伸。逐步构建以老年宜居住区开发为核心,以老年餐饮服务、养老金融保险、老年教育培训、老年医疗保健、老年照料护理、老年休闲旅游、老年文化娱乐、老年信息服务、老龄器械用品等为支撑的“1+9”新型养老服务产业体系。促进医养结合协调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重点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建立业务协作机制,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支持医疗机构依托自身优势兴办养老机构。


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型养老服务产业体系,机构养老和医养融合床位达到3.1万张以上,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0张;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覆盖所有城市社区,覆盖所有千人以上村和交通不便、公共服务短缺的远郊农村。


4.文化服务


以建设“中部地区文化中心”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扩大太原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提高服务效能和普惠水平。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市级“五馆一院”和县级“三馆一院”建设,新建一批市民剧院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企业流动。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讲好太原故事,提升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鼓励民间投资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积极开展“文化精品惠民基层行”“书香太原”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和壮大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市场准入、运行、竞争和退出机制。加快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鼓励社会资本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集团发展壮大,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支持以太原高新区为中心的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构建集创作、研发、制作、加工、出版、发行、教育培训、播出和衍生产品开发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深层次开发利用内容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我市创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特色明显、集聚度高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抓好华夏文明主题园、太化工业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醋文化博览园等一批文化主题公园。


“十三五”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左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到2020年将我市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文化中心。


5.旅游服务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推进旅游产品创新,改善旅游市场环境,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持续提升旅游的内涵和附加值。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景区道路、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增强旅游综合承载能力,营造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加快提升旅游信息网络服务水平,积极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服务产品,建设太原旅游产业云数据库和太原旅游APP,推进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区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智能化。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按照“一环一带三区”布局,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旅游与文化、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融合发展,开发多业态、多元化旅游产品。鼓励引导红色经典、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问祖等旅游板块的产业集聚、品牌塑造和精品线路的打造。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推动体育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度假、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以国内旅游精品大戏为标杆,进一步提高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以及产业联动性,打造太原乃至山西的旅游文化拳头产品,叫响“唐风晋韵·锦绣太原”品牌。加大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力度。加强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和保护,连片规划建设明太原县城、晋阳古城、晋祠、晋阳湖、天龙山、龙山、蒙山、太山等为核心的晋阳文化旅游大景区;着力打造以钟楼街历史街区、纯阳宫景区、双塔景区等为主体的府城文化旅游街区;加快开发以阳曲青龙古镇、晋商博物馆及中心城区的晋商文化遗存等历史遗迹为依托、以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为主的晋商文化综合性景区;规划建设以窦大夫祠和中华傅山园为核心的太原北部文化旅游区;积极开发太化、矿机等工业遗址旅游景观,提升太钢、醋园等工业景区质量;大力开发以辛亥革命活动旧址、督军府、阎公馆等为代表的民国首义文化;重点开发以中共太原支部旧址、国民师范旧址、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等为典型的红色旅游文化。加强我市旅游中心城市建设。选择晋源区等旅游资源禀赋突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作为试点,开展旅游综合改革。支持组建大型旅游产业集团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和上市等途径,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到“十三五”末,把太原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山水神韵与生态宜居相得益彰、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集散中心。




专栏4旅游业“一环一带三区”布局


一环:指城市边山旅游文化生态景观环;


一带:指汾河生态景观带;


三区:指阳曲黄土风情农耕文化区、清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娄烦


自然风光生态保障区。


6.体育服务


按照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思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服务消费,大力促进体育市场繁荣有序,加速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服务新体系。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推进落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行政全民健身“6565”工程,加强城乡基层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建设,倡导全市各类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并定期择时向社会开放。促进体育产业品牌化、专业化发展。继续打造四张体育名片。将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全国篮球城市、汾河体育健身长廊等打造成为太原市有影响力的体育名片。整合已有土地、场馆资源成立太原市体育产业集团,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形成繁荣体育市场带动我市体育产业大发展的龙头企业。建设太原综合类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着力推进体育健身服务业龙头项目实施,积极举办、承办有影响、有特色、高水平体育赛事、体育会展和体育商贸等大型体育活动。加快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以迎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为契机,将青运会比赛场馆、服务设施等纳入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加紧建设,全面提升我市体育设施建设水平。新建太原市体育训练中心、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太原市网球中心、太原市沙滩排球中心等一批专业化运动场馆。对滨河体育中心体育馆、太原市BMX国家训练场、太原钢盛城郊森林公园山地自行车比赛场地进行升级改造。积极推动体育主题公园建设,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加入体育活动设施。提高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体育的职业化水平,带动体育广告、赞助、转播权转让、体育专用标志经营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鼓励多形式发展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组织和体育社团,提供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推广“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模式,推动互联网体育发展,开展网上预约体育运动服务,打造体育健康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展示展销体育服务和产品。


到2020年,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42万人,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




专栏5全民健身“6565”工程


全民健身“6565”工程全称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行政全民健身‘6565’工程”。


市“六个一工程”:即“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中型以上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或体育主题公园、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县(区)“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标准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主题公园或健身休闲基地、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


乡镇(街道)“六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健身组织网络(文体站、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一个全民健身活动广场(多功能活动室或多功能运动场)、一批晨(晚)练点、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一个特色体育项目、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


行政村(社区)“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健身组织网络(体育队伍、体育俱乐部)、一个适合农村(社区)特点的体育场地设施、一个传授体育技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一套体育活动和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


7.法律服务


健全法律服务网络,创新法律服务方式,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推动我市法律服务资源均等化、队伍专业化和运行规范化。


拓展法律服务领域。着力服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广政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聘请法律顾问。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决策谈判、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等新兴商事领域业务。着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拓展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法律服务。着力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完善法律服务人员参与信访、调解、群体性案(事)件处置工作机制。推动法律服务规范化发展。严格规范执业流程、执业标准和执业行为,积极创新法律顾问和非诉讼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队伍,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深化规范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为广大群众提供“综合性”、“窗口化”、“一站式”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服务制度。抓紧完善律师执业制度、权利保障机制、律师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等,促进依法诚信规范执业,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


到2020年,建立健全包括律师法律服务、公证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在内的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体系。


8.批发零售服务


优化城市流通网络、畅通农村商贸渠道,广泛采用现代经营方式,推动批发零售服务特色化、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


大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各类批发市场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发挥实体店的服务、体验优势,与线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水平。引导批发零售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支持知名企业及“老字号”企业运用品牌、管理技术等优势发展连锁经营,扩大规模。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向县、乡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鼓励连锁便利店向社区和农村拓展,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方便城乡居民消费。在“百城千店”示范企业基础上,加快创建一批集门店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绿色商场。加快传统商圈改造。结合城市建设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改造提升柳巷-钟楼街、亲贤街-长风街等传统商圈;抓好华润万象城、欧亚综合体等项目,培育新的城市商圈;建设社区便民商圈。支持太原润恒农产品冷链物流、丈子头农产品物流园等鲜活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对我市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进行升级改造。鼓励产业链向农村市场延伸。探索依托供销合作社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规划建设粮食产业园区及批发市场,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农超对接,深入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加快建设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的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网络。


到2020年,全市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城乡统筹、主体多元、业态新型、功能完善的批发零售和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


9.住宿餐饮服务


注重强化住宿餐饮业服务民生的基本功能,推进行业便利化、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


鼓励住宿餐饮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经济型、文化主题型、乡土民俗型、家庭旅馆等特色酒店,建立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住宿服务网络。大力推进住宿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通过创新营销方式,促进线上线下互动,提高住宿服务的品位和便利水平。提高太原住宿餐饮品牌知名度。发挥区域美食特色,鼓励建设美食街和餐饮集聚区,积极打造晋菜品牌,弘扬山西面食文化,提升太原食品街等饮食文化美食街和餐饮集聚区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品牌及管理公司,进一步推进星级酒店的发展。大力实施绿色饭店创建工程。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住宿企业把节水、节电、节气、安全、环保作为重要发展途径,强化内部管理和挖潜,广泛运用安全系数高、应用效果好、质量可靠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节能设备的采用率和推广度,做好节能潜力较大的空调、电梯、照明等设备的更新换代。大力实施放心早餐工程。推动建设中央厨房主食加工生产线,冷链配送系统、产品检测系统和早餐经营网点,实现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提升早餐供应服务水平。


到2020年,形成各类住宿餐饮业态互为补充、高中低档协调发展、地方特色鲜明、大众化住宿餐饮较为普及的现代化住宿餐饮发展新格局。


10.教育培训服务


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培训服务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


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山西省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文源讲坛等公共资源搭建开放性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和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引入行业组织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规范发展秩序。有效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双向开放,构建学历和非学历并举、职前职后贯通的继续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和培训,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以机构数字化学习平台与个人学习空间为基础,探索数字化教学新模式。加快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以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为核心,外延建设各类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应用系统,以云的方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学习者信息库、学分互认管理系统和学分互认机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建设太原市职业教育园区,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社会各类培训资源作用,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机制。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行业性或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为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招聘和管理制度,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快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


到2020年,初步形成覆盖学前教育、考试服务、网络教育、民办高校、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其他培训的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


四、发展举措和政策支撑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积极支持各类服务业创新创业孵化器发展,加快各类服务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业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按照“1+4+10+X”的总体思路(“1”代表“双创”示范服务中心,“4”代表开发区,“10”代表县(市、区),“X”代表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抓紧建设一批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各类创业创新载体,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低成本生产和办公场所。推动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创新联盟,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引领服务业发展的新机制。依托科技服务业,大力实施工业设计促进创新创业工程,积极建设省级“创客空间”示范点。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整合传统服务业,开发新型服务产品。广泛应用自动识别、智能传感、空间信息等新技术,通过知识、管理和流程创新,发展各种新兴服务和新型业态,努力满足市场需求,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专业服务。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拓展互联网与传统服务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行业快速发展,实现“互联网+”模式下传统服务业持续创新。积极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高铁经济、会展经济、健康经济等新型业态。


(二)建立融合发展机制


不断创新服务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与农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营造跨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将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科教卫生等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服务业不同业态的融合发展。鼓励流通业与加工制造、商贸与物流、物流与电子商务、物流与金融服务、文化娱乐与商贸、文化创意与旅游休闲等领域相互融合渗透,推动物流综合体、文化商业旅游综合体的发展。适应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建立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特色产业联盟,使服务成为制造企业重要利润来源和增值点。引导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服务,积极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与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性服务,增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做好服务业“跨界融合”的放宽准入与创新监管。


(三)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以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为引领,依托“山西品牌丝路行”开放新名片,在全面深度开放中促进服务业发展。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重大机遇,深化落实与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市区通关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境外友好城市的服务业交流合作。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大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招商及产业承接力度。抓好新十年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发展规划的落实,强化与中部省市协同发展。密切与晋冀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蒙晋冀长城“金三角”、“黄河几字湾”等区域的协作联系。深化太原城市群协作,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破除壁垒障碍,叠加发展优势。依托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建设山西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健全保税物流平台,积极申报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肉类进口指定查验场所,推动3-5家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项目落地。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实施外贸企业入驻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三年全覆盖工程。充分发挥太原新晋商联盟海内外晋商组织优势,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商会等各类组织作用,形成多元招商力量。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实力国企、知名民企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科技先导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支撑性好的服务业好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报关、报检、外汇、物流、退税和融资等综合服务。鼓励传统外贸行业、企业发展“互联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巩固旅游、建筑等行业传统服务贸易,深度挖掘商务会展、科技研发、仓储物流等领域服务贸易增长点,打造山西服务贸易多边合作的窗口。


(四)开展品牌塑造工程


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兴企”发展理念,通过实施品牌振兴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类质量和服务管理认证,挖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完善质量服务体系,着力塑造服务业自主品牌。加强品牌管理输出,提升企业竞争力,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服务品牌。建立研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一体化、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把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等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和新材料,注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选择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级名牌产品。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创建知名品牌,以品牌引领消费,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制定相关规定和办法,对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表彰奖励重点行业优势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制定完善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意见和办法,支持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奖励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名牌,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太原服务品牌。


(五)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加快构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建立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培育各类服务业紧缺专业人才。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搭建大学生投身服务业创业就业平台,形成政府、高等院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推行职业技术、技工、成人等分级教育制,构筑本地成才的教育体系,提高本地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门技能。引入国际知名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组织实施服务人才能力培训工程,加强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再培训和再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高酬重奖等措施留住人才,力争使太原成为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人才交流中心和集聚中心。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服务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培育、引进各类服务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鼓励服务业企业以多种形式参加全国大型留学生专场招聘会和高级人才专场招聘会,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加强与国际性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引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全球性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引进研究型人才。构建人才评估体系、人才信息平台和人才数据库,实现人才低成本流动。鼓励创业行为,在工商、税费、信贷等方面对中小型服务企业予以倾斜和扶持。在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为人才安心工作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和外部环境。


(六)加大财税政策倾斜力度


探索设立财政引导性基金,加大对健康养老、技术外包、设计研发、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突出产业化导向。依法落实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确保符合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应享尽享税收优惠。对建成后不分割出售产权的新建服务业重大项目、传统批发市场搬迁重建项目和新引进的企业法人机构自建自用办公用房等重大项目,减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改革市级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重点支持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财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率达到100%。建立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企业建设专业化、开放型的行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服务平台,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机构合作。综合运用财税优惠、后补助、以奖代补、政府采购、运行补贴、贷款贴息、投资入股、融资增信等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服务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政府采用公私合营(PPP)模式,通过土地入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医疗、养老、物流枢纽、技术交易平台等服务业项目,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减小社会投资风险。争取金融信贷资金的支持,组织经常性的服务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项目洽谈活动,推荐优质服务业项目,争取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支持。引进外资投向服务业领域,采取灵活招商方式,通过媒体和各种类型的招商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来并投资兴业。引导民间资本扩大对服务业的投资,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标准,发挥政府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投向服务业。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筹资渠道。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创新适合服务业发展的创业风险投资,扶持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发展。


(八)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以长风商务区、晋阳湖片区、汾东新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高端站位,先行先试,力争打造全市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活、政策最优的发展区域。鼓励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服务业产业园区,与境外园区建立合作联盟。以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要素集约、服务集中为目标,将长风商务区、晋阳湖片区、汾东新区等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为集设计、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众创空间、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着力在集聚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定位、项目引进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各个集聚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发展前景,确定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防止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打造大现代物流集聚区、大金融商务集聚区、大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大高端科技服务集聚区、大商贸中心和大旅游集聚区为目标,全面带动集聚区内产业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形成10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链配套完善、生态环境协调、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促进服务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目标,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人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养老服务、公共体育等服务为重点,强化增量资源向郊区、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积极盘活优化存量资源。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就业市场、义务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事业体系,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城乡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建立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加大对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支持力度,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随财政收入增长而逐年增长的机制,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放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准入限制,引入竞争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多元化。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着眼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引导居民消费升级,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放宽准入条件,探索财政资助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社会服务产业。


(十)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等手段,不断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激发服务业发展新活力。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深化“三证合一”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先照后证”、“审核合一”、“五证联办”、“网上登记”等制度,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依法划定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权责边界,推广政府与社会合作建设模式,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推进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创业扶持政策。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创业社区和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采用或参照国际标准,参与或主导研制服务业重点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服务业地方标准研制与实施。深入推进区域服务标准化试点,引导企业开展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以守信受益、失信惩戒制度为核心,建立涵盖行政、市场、社会奖惩在内的联合奖惩机制,完善覆盖企业及从业人员日常行为诚信记录的联合征信体系,强化诚信记录查询和信用服务应用,推动服务业企业实施诚信品牌战略,加强信用风险控制管理。运用大数据方法,推动“诚信太原”数据信息库建设。整合公安、检察、法院、工商、税务等部门及金融机构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信息数据平台,依法向社会开放征信体系,完善信用奖罚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市政府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把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推动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重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推进的统筹指导。各县(市、区)政府建立相应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工作任务,分解年度目标,科学组织推进,强化责任落实,确保五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加强分工协作


各级各部门以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为指导,建立各司其职、运转有序、高效协调的服务业工作机制。把实施服务业规划与编制行业年度工作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抓紧研究提出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根据任务序列和目标时序安排工作,做到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


(三)加强评估考核


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服务业统计信息的发布制度。将服务业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等重要指标量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制定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目标考核和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优先发展和加快发展原则,加大对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的考核权重。实施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服务业重大项目“捆绑制”目标考核,将市级有关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与各县(市、区)的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度等经济指标挂钩,进一步调动各方面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55811.html

本文关键词: 太原市, 并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