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政发〔2015〕27号《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并政发〔2015〕27号
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气象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能力,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为宗旨,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原则,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为推动“六大发展”、实现“六个表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气象观测智能化、预报预警精准化、气象服务均等化和支撑保障法治化,全市气象现代化程度和整体实力居全省领先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气象综合观测体系现代化
1.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调整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按照山西省气象局、太原市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协议,完成太原新型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任务,在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新建新型气象观测站。规划建设清徐县全省首个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升级改造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实现气象常规要素全部自动化观测。完善大气成分、温室气体、雾霾、雷电等环境气象监测网。加快气象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应急保障和处置能力。
2.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环境、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间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视频会商系统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升级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相融合的气象通信网络系统,提高气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安全性。建立市、县两级现代化气象装备保障体制,推进装备保障社会化。
(二)加快推进气象预报预测体系现代化
1.提高预报预警精准水平。开展基于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的定量降水预报、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提高短时临近预报水平,强化城市、乡镇、街道及重点区域精准化天气预报。开展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业务,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率。加强行业气象影响预报,建立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能源、旅游、环境、卫生等敏感行业影响预报。加强积涝、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次生、衍生灾害预报预警业务。
2.优化现代预报预警系统。健全无缝隙、细网格、数字化中期、短期、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立精细化预报技术支撑系统、气象灾害风险预估系统和行业专项预报预警系统,开发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系统,研制满足精细化预报业务需求的综合气象数据库系统。加强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的本地化解释应用工作。
(三)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
1.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不断丰富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为城市运行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列入当地政府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2.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快推进太原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和县(区、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切实发挥市、县(区、市)两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进乡镇(街办)气象服务工作站以及村(社区)和气象灾害易发区重点企事业单位、农业大户气象服务点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部门(行业)和重点单位气象联络员的作用。组织乡镇(街办)、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办)和示范村(社区)创建,提升基层主动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健全城乡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全面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完善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加强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强化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认真履行公共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市生活类、防灾类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供给力度,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多样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满意度。
4.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通道,以手机短信“绿色通道”和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应用为重点,完善灾害性天气城乡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媒体、通信企业和社会单位要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气象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统筹推进学校、医院、车站、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及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创新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和时效性。
(四)加快推进气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强对流天气预警、雾霾天气监测分析等领域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多部门合作,加大气象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充分发挥气象科技的应用效益,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贡献率。
2.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具有专业结构合理、业务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气象人才体系。优化岗位设置,强化绩效考评。通过岗位练兵、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科研攻关等途径,创建专家型业务骨干团队。制定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吸收和使用三个环节的工作机制。依托社会力量,将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联络员队伍建设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
3.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性气象法规,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气象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雷电灾害防御和施放气球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提高气象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4.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建立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与地方需求相匹配的新型事业结构,以加强气象业务建设、强化气象社会管理和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各县(区、市)要落实好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为农服务等地方编制工作机构,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提升基层气象机构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四、重点工程
(一)太原新型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工程
新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是气象业务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国内对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最先进的手段之一,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更高精度的大范围面降雨量、风场和云中含水量信息。太原新型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明显增强我市对暴雨(雪)、冰雹、雷电、大风、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二)太原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工程
建设太原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全面提升气象业务核心技术和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其主要功能包括:天气预报业务平台、综合气象监测平台、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计算机网络中心、气象灾害评估中心、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及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项目建成后,太原气象基础业务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将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将进一步加强,为省会太原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在防灾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重污染天气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依托山西省人工增雨飞机基地优势,建立省、市飞机增雨联动机制。更新10部车载式流动火箭增雨作业系统,改造20门“三七”高炮控制发射装置,优化3部人影数字化火箭作业系统,新增3套地面碘化银烟炉催化增雨系统,加快人工增雨防雹标准化作业站点建设。建立完善以作业条件、作业指挥、通讯网络、效果评估为主要内容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应对抗旱蓄水、森林火灾、空气污染及重大活动等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稳定增长的增雨防雹经费保障机制。
(四)气象信息“云传播”工程
依托各类社会公共媒体,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打造一键式、推送式、自动化、智能化、网格化、数据化和即时性高效能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实现全媒体气象信息全覆盖和高频次发布,千方百计满足千家万户对千变万化气象信息的需求。深化气象与公共媒体及通信部门合作,建立气象信息“云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各类公共传播资源,构建基本覆盖城乡、多手段互为补充、精细化与个性化水平较高的气象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气象预警信号即时通讯推送技术,开通手机短信“绿色通道”,面向公众提供推送式和查询式气象预警服务。整合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设施,综合利用气象、广电、水利、国土、城管、民政等部门的各种公共信息传播资源,达到每一个管理网络至少有一个公共信息传播设施能够接收气象预警信息的目标。
(五)建设一流基层气象台站工程
县级气象机构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主力军,是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社会管理落实到基层的实施主体。各县(区、市)按照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目标要求,建设一批观测环境优、基础设施好、业务现代化水平高的一流基层气象台站。小店区、古交市、清徐县、娄烦县加快推进气象监测预警中心规划建设。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晋源区积极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统筹解决地方编制气象机构。推进基层气象机构体制创新,加快构建气象行政管理、气象基础业务、气象公共服务相协调的新型事业机构,进一步夯实气象现代化基础,使气象工作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将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程项目作为太原市气象事业发展重点,列入市县(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把气象现代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体系,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对照太原市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二)建立地方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气象部门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计划财务管理体制的要求,将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保障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资金落实到位,确保重要公共气象服务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口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我市气象事业的支持,全面促进气象事业健康发展。
(三)严格考核评估
市、县(区、市)气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明确任务完成的具体时限和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适时组织开展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阶段性评估,及时调整完善目标任务,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动态管理。发改、规划、国土资源、环保等项目审批主管部门,对于气象事业项目在立项、规划、土地、环评等审批环节要加快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效能,争取公共气象服务设施早建设、快建成,发挥效益。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
附件:太原市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指标
太原市人民政府
2015年8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并政发27号附件.doc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