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政发〔2013〕30号《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9-01-18 02:56:30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





并政发〔2013〕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现将《太原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太原市人民政府
2013年7月16日


太原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



为全面部署推进“十二五”后三年太原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建设,根据《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目标,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型跨越为主旋律,改革开放为动力,科技创新为支撑,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努力破解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把太原建设成为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和现代宜居城市,为全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一)对标一流,加快发展。把“对标”作为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工作的有效举措,学习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地区转型成功经验,博采众长,发挥后发优势,在转型中实现快速发展。
(二)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深刻认识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坚持远近结合,既从战略高度进行谋划部署,又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入手,循序推进,确保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三)先行先试,重点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紧紧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先行突破、以点带面,推进各项改革顺利实施。
(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引导、政策制定、协调服务等方面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步伐。
(五)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加强与国家、省直各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市县两级联动机制,合力攻坚克难。
三、主要目标
(一)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
(二)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加快,构建以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都市农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势产业和特色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跻身全国一流行列。传统产业新型化率达到7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保持52%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以上。
(三)城市宜居度逐步提升,南部新城初具规模,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取得新的进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
(四)省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生态系统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森林覆盖率达到23%,力争达到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确保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控制在省确定的约束指标之内,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得到严格控制。
(五)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取得实效。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
四、重大改革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土地前期手续整体打包统一出让机制,巩固提高“两集中、两到位”和流程再造成果,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实现电子政务,完善部门之间、部门与县(市、区)及开发区之间、省市有关部门之间审批机制,形成推进效能政府建设的强大合力。(牵头部门:市政务办)
(二)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争取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探索开展以农村集体土地入股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试点。探索建立土地开发整治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土地开发整治。(牵头部门:市国土局)
(三)创新金融发展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投融资体制,优化平台投资回报机制,提高政府资本运作效率。建设多层次信贷供给和资本市场体系,创新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区域性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发展区域环境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市场。争取省股权交易中心、资产交易中心在太原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着力构建完整的创新投资体制,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完善设立审批制度,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准入退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支持中小微企业采取知识产权抵押、仓单抵押、商铺经营权抵押、商业信用保险保单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牵头部门:市财政局)
(四)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合理确定财政科技经费在研发、转化、产业化各阶段的投入结构,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建立健全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为主体、风险投资进入与退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采取市县联动、参股合作方式,加快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催生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牵头部门:市科技局)
(五)建立衰退产业退出援助机制。依法对产能落后、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实施破产关闭。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确保衰退产业平稳退出。(牵头部门:市经信委)
(六)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完善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引导生产要素向接续替代产业集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多方投入、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发展促进机制。(牵头部门:市经信委)
(七)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序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牵头部门:市农委)
(八)理顺和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企业化管理模式,激活运行机制;理顺开发区与各级各部门的关系,强化开发区管理机构在政策制定、行政审批、规划发展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职能;探索建立企业和项目在各开发区之间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牵头部门:市商务局)
(九)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对循环经济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制定完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产品资源消耗标识制度。(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十)全力推进水务改革。理顺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管理机制,推进集中管理,实现城乡统筹。探索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市场化改革,制定节水政策,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牵头部门:市水务局)
(十一)推进污染者付全费制度改革。建立排污费征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规范排污费使用管理,足额补偿环境污染损害。(牵头部门:市环保局)
(十二)创新“五规合一”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建立规划编制统筹协调机制,重点在规范性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有机衔接,构建目标统一、政策配套的规划体系。(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十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保障新落户人员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权益为重点,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加快太原城镇化步伐。(牵头部门:市公安局)
(十四)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在做好古交市、清徐县、尖草坪区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的同时,按照扶优扶强、试点先行、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原则,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推动行政权力下移,扩大试点镇财权和相应社会管理权限,增强乡镇自主发展能力和管理能力。(牵头部门:市监察局)
(十五)启动矿城融合试点。以古交市为试点,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和模式,按照“立足长远、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原则,促进矿城融合发展。(牵头部门:古交市政府)
(十六)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选择就业培训、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模式。(牵头部门:市人社局)
(十七)完善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险体制机制。统筹工商、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完善促进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强化产业规划、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引导带动作用,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业就业。探索建立全社会失业率动态调查统计制度,真实反映全社会失业状况。整合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跨地区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异地就医协作机制,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牵头部门:市人社局)
(十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加大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力度。加大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建立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制度。(牵头部门:市民政局)
(十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县级和城区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基本医疗服务,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向县级公立医院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二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等单位转企改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
五、重大事项
(一)产业转型
1.加快资源型产业提升改造。加快推进煤炭、焦化、钢铁、水泥等行业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严格控制产能,加快淘汰落后,提升集中度。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资源型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牵头部门:市经信委)
2.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实施新兴产业项目推进年活动,按照落地实施、开工建设、建成投产、投产达效四个一批,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绿色食品工业等新兴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培育支柱产业。(牵头部门:市经信委)
3.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以培育本地法人机构为重点,壮大金融机构实力;以建设煤炭交易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要素市场;以组建太原市金融办为重点,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以建设汾东金融商务区为重点,科学优化金融产业布局;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重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为重点,更好引导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以完善信用体系为重点,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构建促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牵头部门:市财政局)
4.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加快建立现代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优化公共仓储中心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煤、焦、不锈钢、机械装备等专业物流。大力引进国内一流商贸旗舰企业,整合优化汽车、建材、家具、农副产品、服装等批发零售业,优化功能布局。(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5.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发建设体现三晋文化符号和元素的一流旅游线路、景区和景点,打造“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品牌形象。推进崇善寺、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和晋祠、双塔寺等历史文化大景区规划建设,加快西山文化旅游生态大景区建设,做好太化、太矿等老工业遗址、遗存保护开发工作,延续锦绣太原城市文脉和历史记忆。(牵头部门:市旅游局)
6.全力抓好武宿综合保税区建设运营。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建设进度,完善运营机制,充分发挥保税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牵头部门:武宿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7.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主题产业园建设。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方式发展农业,集中打造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都市现代农业主题产业园。(牵头部门:市农委)
8.推进园区扩容提质。加快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不锈钢园区、清徐开发区扩区,进一步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搬迁散落在城区内的工业企业,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改变工业企业散点布局,优化城市空间,不断提高园区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牵头部门:市商务局)
9.抓好万柏林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生态环境。(牵头部门:万柏林区政府)
10.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将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市、县两级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推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政策和配套实施措施。着力破解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探索推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集体土地确权工作,建立担保业务风险补偿制度和“助保金池”贷款平台。(牵头部门:市中小企业局)
1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建设太榆科技创新城为先导,以市级科技创新园为支撑,开展企业与中科院成果长期对接,加强与中关村的合作,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传统支柱产业升级共生共长,加快一流新兴产业基地和自主创新基地建设。(牵头部门:市科技局)
1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太原市循环经济促进办法》出台。全力抓好循环经济园区和试点企业发展,对现有园区提出循环化改造强制要求,积极推广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农业等行业典型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二)生态修复
13.高标准推动省城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全力推进“五大工程”、“五项整治”,实施好太原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省级转型综改重大项目。继续清理关闭城市规划范围内的选煤、储煤、煤焦发运、采石场等污染企业。以治理雾霾天气为重点,加强PM2.5监测、分析,整治扬尘、燃煤烟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牵头部门:市环保局)
14.继续推进西山地区综合整治。明确区域功能定位、景观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加大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完善路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企业参与开发生态型旅游度假项目,实施西山地区煤矸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停止所有开山采矿等破坏山体生态的工业项目,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古村落,形成生态与文化一体、休闲与旅游结合的绿色西山大景区。(牵头部门:市西山办)
15.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历史遗留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开展集中连片村庄区域性污染综合整治。(牵头部门:市环保局)
16.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采取工程造林、生态补偿、荒山认养、产业化开发、义务植树等方式,狠抓国家和省级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加快三县一市荒山绿化步伐,推进西山生态绿化和东山人文科技生态区建设,打造环城森林公园,构筑省城生态绿色屏障。(牵头部门:市林业局)
17.积极推进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废旧资源回收-分拣-拆解-加工利用再生资源利用链条。加大城市矿产交易平台建设,培育壮大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牵头部门:市商务局)
18.加强垃圾处置管理。构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启动循环经济环卫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建设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等设施,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和渣土消纳处置。建立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制定出台相关管理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建设日处理500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牵头部门:市环卫局)
19.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能力。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大污水处理力度,鼓励支持中水回用,提高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牵头部门:市城乡管委)
20.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兰村泉域、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力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污染控制“三条红线”,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牵头部门:市水务局)
21.提高能源节约利用水平。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工程,全面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引导扶持企业加快节能改造和技术研发,加强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重点耗能单位能源审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引导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牵头部门:市经信委)
(三)城乡统筹
22.全力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以南部新城建设为依托,按照“同城共建、再造新区、培养极核”推进战略,以共建区为突破口,加大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力度,推进两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率先实现太原晋中两市电信本地网并网,在规模扩张、完善功能、统筹城乡等方面为全省提供新的范式。(牵头部门:市住建委)
23.加快重点片区和重点镇规划。按照国际一流标准,高水平编制汾东新区、晋阳新区、西山生态景观区、东山人文科技生态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城中村改造规划。科学合理编制镇总体规划,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完善重点镇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改善生态环境。(牵头部门:市城乡规划局)
24.全力推进汾东新区和晋阳新区建设。围绕一流现代宜居城市目标,高标准建设新城,在汾东新区、晋阳新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高端商务楼宇,着力推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国内百强企业在太原设立功能型总部,支持浙商、闽商、粤商、沪商等在并发展,加快汾酒、华润煤业等集团总部落地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牵头部门:市龙投公司、市国投公司)
25.构建城市快速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环状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建立网状干道体系,实现城市主干道与中环、外环的全互通连接。对主要道路进行平面立体化改造,畅通主干微循环。(牵头部门:市住建委)
26.着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实施规划引领、公交提速、多元网络、枢纽支撑、智能交通、低碳交通、运能提升等工程,构建以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四位一体”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牵头部门:市交通运输局)
27.统筹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物流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输气管网和城镇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28.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推行“村清扫、乡收集、区转运、市处置”的环卫管理模式,建设乡村中转站,完善城乡清洁体系,实现城乡清洁管理一体化和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牵头部门:市环卫局)
29.实施大县城战略。把县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选择1-2个重点县城,引导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向县城集中,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中心。按照功能划分,加大“一县一业”项目建设力度,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牵头部门:市住建委)
30.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饮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以基础条件好的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形成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牵头部门:市农委)
31.做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城乡管理物联网、云计算中心建设,加大城市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数字太原物联网“地眼工程”。推进“三网融合”,抓好联通光速城市和移动无线城市工程,提升全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城市化高度融合。(牵头部门:市国土局)
(四)民生改善
32.建立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鼓励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等多种方式,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及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牵头部门:市人社局)
33.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完成3000平方米以上成片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危房搬迁改造,开展城乡房屋抗震改建和老旧危房改造工作。(牵头部门:市房管局)
3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校园建设、设施器材配备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按照均衡化、标准化、优质化要求,加大建设力度,缩小学校间差距。深化“联盟校”办学机制改革,继续开展名师网上教学。大力兴建标准化公办幼儿园,鼓励民间资本开办各具特色的优质幼儿园,从根本上缓解省城入园难问题。强化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兴办职业教育园区。(牵头部门:市教育局)
35.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科学调控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发展模式,整合并扩充省城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西医之间协调发展,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全面实施“百院兴医”工程,市级综合医院按地域分布着力打造具有明显品牌优势的区域医疗中心,其余市级医院逐步向特色专科化转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构建我市综合医院品牌化、专科医院特色化、公共卫生网络化、基层服务标准化的新格局。(牵头部门:市卫生局)
36.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使农村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养老机制,解决农村基本养老问题。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牵头部门:市农委)
37.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职责,实现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测评体系电子化,强化安全监管和安全基础建设,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和事故责任追究,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各级综治维稳工作。(牵头部门:市政府办公厅)
(五)支撑要素
38.全面实施目标管理。把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纳入全市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工作进度,严格落实责任,加强过程管理,建立考评奖惩机制,确保一流省会城市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牵头部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
39.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建立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实行单位GDP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制度,对各县(市、区)集约用地水平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用地指标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约束机制。(牵头部门:市国土局)
40.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采取团队引进、项目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以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人才为重点,吸引高端创新人才来太原创办领办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发挥校友会、同乡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海内外招才网络。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定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相关政策”。(牵头部门:市人才办)
41.建立实施转型综改统计指标体系。突出资源型经济转型导向,从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个方面建立并实施反映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进展和效果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制度。(牵头部门:市统计局)
六、重大项目
建立健全转型项目储备制度,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策划和储备一批重大转型项目,在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级支持项目和省级转型重点项目的同时,筛选推出一批市级转型重大项目。建立完善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和达产“六位一体”推进机制,“十二五”后三年,分年度推出50个市级重大项目。其中,产业转型重点围绕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食品工业等方面布局项目;生态修复重点围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废弃资源产业化利用等方面布局项目;城乡统筹重点围绕城市扩容提质、大县城建设、城乡一体化、现代农业等方面布局项目;民生改善方面重点围绕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农民增收、农民和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布局项目。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分级推动转型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领导干部包企服务制度,确保签约项目尽早落地、落地项目尽早投产、投产项目尽早达效。
七、重大课题
(一)太原建设一流省会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在深入研究一流省会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按照建设“三个一流”、打牢“一个基础”和构建“四大支撑”基本内容,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太原建设一流省会城市指标体系总体框架。通过太原与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主要发展指标对比,初步确定太原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发展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牵头单位:市社科院)
(二)太原现代产业体系研究。根据《太原市2013-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分类及发展导向的通知》提出的未来着力培育和发展的十大支柱产业,结合产业发展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潜力分析,提出太原主导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路径选择。(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三)太原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体制研究。着眼于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旅游中心城市,围绕如何打破旅游管理条块分割现状、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利用市场化机制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景区景点等开展研究,在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促进太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合理化建议。(牵头部门:市旅游局)
(四)开发区扩容提质问题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五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省市开发区发展模式,围绕理顺开发区与县乡村关系、激活运行机制,构建融资平台、推进产城一体化,企业和项目在各类园区之间流动和转移等进行研究,在推进我市开发区扩容提质、建立企业和项目在各类园区之间合理流动转移的利益协调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牵头部门:市商务局)
(五)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研究。研究分析全市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水务一体化实践,对全市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提出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并探索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市场化改革模式。(牵头部门:市水务局)
(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研究。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及农村集体用地收益权登记转让、建立健全农业投融资平台、加快农业农村资源资本化进程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建立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建议。(牵头部门:市农委)
(七)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机制研究。通过对公共服务内容、范围的合理界定、分类,对太原城乡公共服务配置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厘清政府与社会在均衡配置公共服务上的职能,提出构建促进太原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和太原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目标的合理化建议。(牵头部门:市财政局)
(八)开展税收政策管理体制研究。着眼于增强太原转型综改试验资金保障,按照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求,提出合理调整市县财政体制的建议。(牵头部门:市财政局)
八、各县(市、区)、开发区(园区)、市直有关部门转型综改试验
各县(市、区)围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金融服务创新、民营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引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等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每年选择至少1项,在省、市有关部门指导下,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进度,通过先行先试,为全市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创造经验。同时,确定县级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编制2013-2015年《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
各开发区(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转型的载体作用,学习借鉴国内一流园区发展模式,加快扩容提质,强化规划引导,创新招商引资和服务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项目落地达产,形成特色鲜明、定位清晰的新兴产业集群。
市直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承接服务好省直有关部门的重大改革和重大事项。承担市级重大事项的部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责任落实到人,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予以重点推进。同时,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能,围绕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展专题研究,不断提出促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改革、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
九、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综改试验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进转型综改试验的合力。各县(市、区)、各开发区(园区)、市直部门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改革,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构,统筹协调本区域、本部门转型综改试验各项工作。
(二)完善细化实施方案。根据本方案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研究提出全市转型综改试验年度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分解下达。各县(市、区)、开发区(园区)要结合实际,提出本区域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和配套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任务和责任分工,制定本领域转型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和配套措施,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三)强化政策资金支撑。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研究出台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保障有力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转型综改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推进重大改革、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开展重大课题研究。
(四)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市政府与省直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争取国家、省相关改革在太原先行试点。建立与省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改革、重大问题及时向省有关部门报告,争取理解、指导和支持。建立与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联系机制,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转型综改试验进程。建立各县(市、区)、开发区(园区)、市直有关部门之间沟通交流机制,形成共同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工作的合力。
(五)加强考核评价。建立考评机制,把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目标和任务具体化,转化为可考评指标,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改革综合评价制度,加强政策分析、组织跟踪、评估改革试验进展情况及重大改革事项,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六)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媒体和各种宣传手段对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特别要广泛宣传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转型综改先行先试先进典型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在改革试验中的首创精神,提高转型综改的社会参与度。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56051.html

本文关键词: 太原市, 并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