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政办发〔2016〕11号《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
济政办发〔2016〕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累计建成“一区六园”和一批其他农业园区,已进入转型升级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是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农、林、牧结合为导向,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服务链、优化利益链,努力将现代农业综合体建成农业产业新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经营服务区、农业生态涵养区和农村改革创新区,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建设目标。在完善提升“一区六园”的同时,扶持基础条件较好、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示范基地、品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美丽乡村,通过提升改造,融合建设发展一批可为居民提供安全农产品、休闲采摘、观光娱乐、劳作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服务需求,实现种、养、加、吃、住、行、游、购、娱、教、研、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各级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组织推进机制,落实牵头部门,配套扶持政策,科学规划布局,强化舆论宣传,改进服务方式,创造优良制度空间和发展环境。
2.坚持企业主体。确立企业法人建设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经营管理体系,促进家庭生产经营与产业化合作服务有机结合,构建谁投资、谁运营、谁受益的长效机制。
3.坚持多方参与。建立政策优先倾斜、利益高度联结、金融长效支农机制,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科研、金融、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等多方力量参与建设。
4.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农业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积淀及相关主体自身条件等,探索“依园一体、依企一体、依业一体、依村一体”等多种建设路径,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二、建设标准
(一)理清建设路径。现代农业综合体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坚持一二三产业各领域全面拓展,构建整合农业全产业链目标体系、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文化融合发展的有机体,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建设“依园一体”型综合体,要对原有农业园区进行提升改造,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建设“依企一体”型综合体,要将单个、多个企业或合作社作为主体实施改造提升,努力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建设“依业一体”型综合体,要依托原有产业,整合、延伸、提升农业产业链;建设“依村一体”型综合体,要依靠美丽乡村同步建设,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农村休闲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发展。
(二)明确建设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等作为投资建设主体,鼓励采用合资、合作、入股等方式引领社会资本、农村集体及农民参与,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做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业装备水平优良、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生产规模较大;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科技专家团队,搭建攻关研发平台,集成共享创新资源,突破农业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品牌化为引领,完善生产和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有产品认证、自主品牌和制度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推行产加销一体,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拓展旅游、会展、博览、文化等多种业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体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开发农业“绿色”属性,实现农牧结合、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融资机制多元、利益连接先进、管理运行规范、风险抵御能力较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
三、重点工作
(一)建设农业产业主题园。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围绕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禽、水产、中药材、茶叶、种苗等区域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农牧结合、农林结合,以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设计科技型生产功能,抓好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主题园区,充分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二)建设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依托区域农业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配套建设集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电商服务等于一体的加工销售中心。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可追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引导龙头企业扩大区域农产品原材料采购的品种和规模,支持龙头企业加工设备改造升级和技术更新,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和菜篮子工程配送车辆营运物流标准,实施农产品全程冷链配送。支持区域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切实抓好农产品展销、直销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
(三)建设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引进科研院所、大型涉农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建设农业孵化中心,着力在科技孵化、产品研发、品牌培育上创新发展。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业重大应用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增强科技要素在现代农业生产领域的转化应用。
(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借助“互联网+农业”发展优势,创新服务机制,聚集服务资源,建设服务平台,围绕耕、种、管、收、养、加、贮、销等农业生产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托管经营,提供农资供应、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根据农民实际需求,以人才培养、试验示范、科研实践、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为重点,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软硬件建设,建立产业实训基地,建设学用结合的农民大课堂。按照创新型、创业型和从业型的培养目标,采取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的培训形式,分类开展系统培训和精准培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或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创业打牢人才基础。
(六)建设农业文化创意中心。依托区域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和农家生活,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引擎,大力培育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变艺术品、商品变礼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原则,依据农业产业特色,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产业链条中融入生产创意、生活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建设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创意中心。
(七)建设农业休闲体验中心。以领略乡村自然风光、体验乡村纯朴生活、收获乡村物质产品、传承乡村悠久文明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拓展科普会展、农事体验、高新成果展示等功能,吸引城乡居民参观体验。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园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开发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将农业与旅游业、健康养生业、养老服务业有机结合,建设集乡村民宿、民俗节庆、居民养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活之家。
(八)建设农业融合创新示范区。根据国家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导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因地制宜、依业而建的原则,重点在“依业一体”型综合体内开展马铃薯主粮化示范区、休耕轮作示范区、粮改饲示范区、小杂粮种植示范区、设施蔬菜土壤改良示范区创建,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将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作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责任体系,积极有效推进。要将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做好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加强区域土地、项目、科技、资金等要素资源统筹利用和扶持建设。要加强宣传推介,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整合相关涉农资金,继续支持“一区六园”发展,重点扶持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实行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政策,制定建设与管理考核标准,根据规模大小、投资力度、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能力等情况给予资金扶持,扶持额度不超过年度总投资额的50%,重点支持基础性、平台性设施建设。经协商,部分奖补资金可用于村集体和贫困户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中的股份投资。鼓励建设主体充分利用有关金融政策,并发挥济南财金农业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担保作用,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共同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要强化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科学评价建设质量,认真落实鼓励和问责机制,确保相关政策资金投入效益。
(三)凝聚建设合力。市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服务保障,互相支持配合,形成推进合力。市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负责加强对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服务和管理评估;市发改部门负责以现代农业综合体为载体,积极做好重大农业项目争取、立项等工作;市科技部门负责对有关科技项目加强指导和支持;市财政部门负责加大投入,统筹安排相关建设资金;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设施农业、配套服务设施等农业用地政策,引导利用好农村空闲土地和空闲宅基地;市水利部门负责加强水利灌溉设施配套建设。鼓励和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家以及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参与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5月26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