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政办发〔2018〕7号《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城区民生事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9-01-19 07:32:39


十政办发〔2018〕7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十堰市城区民生事业发展行动计划


(2017-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城区民生事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8年1月18日



十堰市城区民生事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



为进一步完善城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区教育、医疗、民政、文体新广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根据市政府2017年七项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建设“五个十堰”,以“政府主导、改革创新”为导向,以“突出重点、民生优先”为原则,以“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为引领,以“完善体系、提升质量”为重点,准确把握我市城区民生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突出问题,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用具体项目补齐城区民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推动城区民生事业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主要目标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按照民生优先、需求导向的原则,围绕提高城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公共文化体育、公共实训等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公共服务水平,在2017-2020年间,谋划落实一批城区社会民生事业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补齐城区民生事业发展短板,打造“15分钟”生活圈、健身圈、文化圈,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保证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努力建设“幸福十堰”。


三、重点任务


(一)教育事业。


学前教育提质工程。以公益普惠为基本原则,推进城区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规范办园行为,注重保教质量,到2020年,城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落实《关于加强全市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做好小区配套园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回收、补建等工作,确保公益性普惠性。推进城区公办园建设,新建柏林中心幼儿园、黄龙幼儿园、和谐幼儿园、开发区光明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逐年确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教师培训、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开展办园等级评定工作,提升整体办园质量。


义务教育均衡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进均衡为主要目标,加强学校建设,创新办学模式,实现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城区学校建设,新改扩建天津路二小、60学校、21小学、柯家垭小学等义务教育学校29所。深化城区联校协作办学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实行多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缩小区域间和校际间的差距,逐步消除“大班额”问题。理顺城区义务教育现有管理体制,加强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统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督导检查,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教育特色工程。以特色建设为主要抓手,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发展,形成特色多样、错位发展办学格局,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多元教育需求。加强郧阳中学、市一中、东风高中三所省级示范高中学科建设。加快推进柳林中学、车城高中整体迁建。新建湖北汉江技师学院、十堰市公共实训基地。统筹职教资源,加快推进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十堰市高级技工学校、十堰市科技学校等三校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竞争优势和办学活力。依托我市高职院校,推进高中职教育对接发展。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现代制造业、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集团化办学。推进湖北汉江技师学院学历制职业教育,构建以定点培训机构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及创业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岗前培训、紧缺技能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民办教育提升工程。规范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差异化扶持的政策体系。引进优质名校在十堰投资办学、合作办学,提高民办教育影响力。重点建设茅箭区东方伊顿学校、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龙门学校等民办学校。



(二)卫生计生事业。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加快构建区域医疗高地,打造秦巴山区域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和医疗技术创新、临床医学人才规范化培养基地。强化重点学科、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和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创建2~3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新创建20个以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形成区域疑难病症治疗中心、医学人才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实施名牌医院战略计划,打造区域龙头医院。加强三级医院科技楼建设,提升综合科研能力。抓住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机遇,打造北京安贞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南水北调心血管疾病诊疗基地,全面提升综合医院专科建设水平和管理能力。


公卫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进一步增强中心血站服务能力,确保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加快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建设,强化危重孕产妇救治与新生儿救治能力;支持中心血站增强服务能力;加快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病应急隔离病区暨传染病门诊建设,增强传染病防控能力。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形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防治特色优势,开展传承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条件明显改善、能力显著提升、机制更加健全,促进中医药全面振兴发展。加快市中医医院业务综合楼、武当道教医药资源研发中心、神农武当标本陈列馆以及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业务综合楼、门急诊综合楼建设,加快道教医药的挖掘、整理、开发,成立道教医药学院,健全道教医药服务,开发道教医药系列产品,打造道教养生文化基地。加快以名方经方为重点的院内制剂等传统中医药产品研究开发,形成拳头产品。


健康服务拓展工程。围绕“大健康”理念,培育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重点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育健身、养老养生、康体美容、康复保健等服务,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休闲、食品等领域融合发展。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中医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打造武当道教医药养生、太极湖医养结合、南水北调源头医疗旅游、环丹江口库区旅居养老基地。



(三)民政事业


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工程。通过3年努力,以持续加强市城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为支撑,有效加强市城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养老服务需求。到2020年,全市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总规模达到20000张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基本形成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9073”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市城区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工程,计划总投资10.05亿元,总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拟以社会力量投入为主,上级和地方补助为辅,进一步发挥多主体作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合力撬动社会资本和资源,支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公建民营、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模式,大力兴建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重点规划建设市老年人养护中心等区域性综合性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设施及10家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引入有实力、专业化的市场力量、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共建,探索养老服务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运营道路,打造具有较好规模、效益的养老服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建设81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福利服务设施工程。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救急难、惠民生”的特困人员供养救助理念,侧重加强精神病人福利设施建设,并加大对乡镇、农村地区福利服务机构建设倾斜力度。到2020年,努力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体系完备”的市城区福利服务设施体系。市城区福利服务设施工程,计划总投资7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重点推进市精神病人福利院项目建设,建设康复、医疗、娱乐、心理辅导、矫正设施等功能建筑和厨房、餐厅、后勤用房等附属设施, 为我市复员退伍军人、流浪乞讨人员、城乡三无人员等特殊精神病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加强乡镇、农村地区福利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张湾区福利院、张湾区农村中心福利院、张湾区黄龙镇农村福利院和茅箭区大川镇农村福利院等4家农村福利院项目建设,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救助服务。


殡仪服务设施工程。加快推进综合性、多功能、园林化的市城区殡仪服务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文化内涵。到2020年,建成符合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要求的,具有十堰地方特色、在省内发挥示范作用的综合性殡仪服务设施,实现殡仪、火化、公墓安葬“三位一体”,能够为办丧事群众提供一条龙殡仪服务,有效满足市城区未来50年内群众殡葬服务需求,同时可增收创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市城区殡仪服务设施工程,计划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4.24万平方米。重点推进市殡仪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按照国家民政部政策要求,以“四化”(环境园林化、建筑标准化、设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为指导思想,结合地形条件和本地丧葬习俗,注重功能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建造一家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在省内发挥示范作用的,集殡仪吊唁守灵、遗体整形美容火化、骨灰室内存放、骨灰公墓安葬、殡葬用品市场、殡葬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一级殡仪馆。


减灾救灾设施工程。持续加强减灾救灾设施建设,到2020年,市城区减灾救灾体系更加完备,努力达到党中央和习总书记提出的减灾救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即:“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工作要求。市城区减灾救灾设施工程,计划总投资2900万元,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推动“十堰市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心)暨湖北省救灾物资储备鄂西北分库”项目建设,推动救灾物资储备多样化,强化区域性救灾物资保障能力;推动“十堰市防灾减灾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布展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公共安全等教育展示版块,综合运用展墙、雕塑、图文灯箱、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开展防灾减灾示范教育,提升全市居民防灾自救应急能力;建设10个省级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推动防灾减灾工作项目化、实体化、功能化,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在完善城市社区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力度,以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为支撑,着力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同时,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孵化设施建设,培育更多的社区公益服务组织。到2020年,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迈上更高水平。市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工程,计划总投资3350万元,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重点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市本级建设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33个农村社区建设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服务用房,构建集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居(村)民学校、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捐赠接收发放点和文体室、档案室、图书室、警务室、谈心室等为一体的“一厅五室一校一站一点”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力争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60%,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30%,为城乡社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健康保健、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群众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军供保障服务设施工程。推动市军供站改造项目,继续开展驻兵楼、军用通道、食堂操作间、南餐厅等设施改造,全面提升军供保障服务功能。到2020年,建成符合现代化军事斗争要求,满足军地联合保障要求,能开展跨区域远程支援保障的区域性、标准化、现代化军供保障服务设施。市城区军供保障服务设施工程,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十堰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十堰市军供保障任务重、要求高。近年来,为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市军供站实施改造工程,相继完成集结场地、健身设施、进出道路及洗漱间、厕所等设施改造,拟继续开展驻兵楼、军用通道、食堂操作间、南餐厅等设施改造,全面提升军供保障服务功能。




(四)文体新广事业。


广电公共服务优化工程。构建现代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广电改革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积极顺应信息技术和传媒发展新趋势,着力强化资源整合、优化结构布局、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广电事业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总投资3.39亿元,优化广电公共服务。抓好传媒机构管理,强化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传输机构秩序。加强广播电视无线频率管理,打击“黑广播”。加强非法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和网络接收设备专项整治,加大惩治有害、低俗不良网络视听节目和违规IPTV、OTT业务查处力度。完成年度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推进乡镇影院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全面完成“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建设任务,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建设工作。抓好高山台站建设工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地方特色文化,完善全民阅读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全市特色文化“五区”新格局逐步形成,为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支撑。计划总投资3.495亿元,持续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新建10个汽车流动点,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整合市图书馆和城区4所高校图书馆及6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资源,建立十堰市图书馆服务联盟,加强分馆和基层服务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有效推进城区“半小时阅读圈”的打造。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业务工作免费培训,引导综合文化站、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有效开展各类惠民活动。培训社区群众文艺辅导员3000人,实现社区全覆盖;培训文化志愿者1000人。抓好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提升免费服务水平。逐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设施完善和运行管理并重,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50平方米,配套建设不低于6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沿十漫高速、十竹高速打造20个以上特色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点和100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统筹党员电化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等项目,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到2020年,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便捷高效的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市等级以上文化馆、图书馆达到100%,等级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70%。


公共体育服务提升工程。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体质合格比例达到90%。扩展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100%的城市社区、70%以上农村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不断推进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不少于500个、全民健身路径不少于200条。实现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村级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60%的街道、乡镇体育设施建设要达到“两个一”(灯光篮球场,室内健身房)的建设标准。加快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乡镇15分钟体育健身圈,进一步加大中小型、专项型、适用性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全民健身“881项目”、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等惠民工程。抓好城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维护和建设,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与推进机制,按照分工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各行业领域项目总协调人,成立工作组,定期召集相关部门督办项目进展,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市直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督办本领域市直和区级项目建设,各区政府负责督办本辖区所有领域项目建设。各地各单位要明确职责分工,根据本行动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或方案,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工程化、项目化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资金保障。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统筹市、区财政支出,加大对城区重点民生事业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支持搭建对外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民间投资社会领域项目各项政策,激活民间投资,推广PPP等合作模式。


(三)加快前期工作。按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市政府统筹协调财政、城投、国土、规划、环保、住建等部门,加快城区民生事业项目用地和各项手续办理,确保“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尽快启动前期工作,按照“行动计划”要求,制定详细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确保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四)加强督办考核。把本行动计划明确的各项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政府和市直部门,定期开展督查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各单位要把本行动计划的推进落实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内部考核体系,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附表:十堰市城区民生事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表(2017-2020) 点击下载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56957.html

本文关键词: 十堰市, 十政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