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政发〔2016〕47号《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十政发〔2016〕47号
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12月2日
十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文明标志。《十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是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导“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行业主管部门行使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为更好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更好服务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及各运输方式统筹协调发展,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十堰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开展《十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旨在评估“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问题,研判“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形势,确定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提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建设项目和保障措施,为统筹安排投资和出台重大政策提供工作基础,也为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提供支撑。
《十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地域范围包括十堰市全市域,行业范围包括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业和城市客运,涉及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科技与信息化、安全应急、节能环保和政策法规等各个领域,涵盖建设、运营、管理和养护等各个环节。基础年为2015,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二、发展基础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堰市交通运输行业围绕“初步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运输枢纽”的总体目标,加强运输保障能力,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
1.固定资产投资高峰位运行,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大提速
“十二五”期,十堰全面加强了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首次建成了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和城市客运等各种运输方式齐备的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创新高。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五年共计459亿元,其中,铁路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公路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水路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民航固定资产投资16.4亿元,对保障全市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形成。铁路建设稳步推进,重点开展了武西高铁建设前期工作,形成襄渝和老丹铁路构成的“一干一支”的铁路网格局,总里程约134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飞跃,新建高速公路358公里,总里程达到522公里,全部县市区实现高速公路通达。普通公路提质升级,公路网总里程达到26989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0%,二级及以上公路占国省干线总里程达到68.6%,92%乡镇实现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连通,建成农村公路742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港航整治奋力推进,重点实施了全长209公里的丹江至白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增加汉江列养航道65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达到745公里,四级及以上内河航道比例达到24.8%,养护里程达到185公里。
枢纽站场建设有序推进。公路客货站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十堰市高速公路客运站等一批公路客运站,实现二级及以上客运站覆盖全部县市;加快推进许家棚一期等物流园区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和示范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完成农村综合服务站改扩建62个,实现综合服务站覆盖60%以上乡镇。港口码头建设提速,建成了长岭旅游码头工程和牛头岭物流园区码头等客货码头,旅游客运服务功能大幅度提升和物流服务功能逐步发展。武当山机场建成通航,为支线机场,以国内旅游为主,兼顾通用航空服务,飞行区等级为4C级。
2.综合运输服务高效能升级,民生交通发展大提质
“十二五”期,十堰市交通运输发展逐步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转向建设、服务并重,更加注重推动运输服务均等化发展,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大幅度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全社会客货运输量持续增长。2015年完成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10060万人和7600万吨,完成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101.8亿人公里、154.5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运输主导地位明显,占全社会客、货运输周转量的90%、86%。“十二五”期,客货运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3.8%、14.6%。
表1“十二五”期十堰市客货运量和客货周转量完成情况
客运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城际客运服务网络加快完善,开通了3列至武汉方向的专线始发铁路动车组,途经十堰旅客铁路列车超过60对,可直达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了十堰至汉中、白河方向等省际客运班线,营运客运班线共计772条,其中跨省84条、跨市82条。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快发展,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完成了十堰至郧阳区、十堰至武当山城际公交化改造,主城区新增城乡公交线路12条,茅箭区实现了村村通公交目标。大力实施“全域公交”战略,率先在全省开通公车公营的十郧、十武城际公交线路,推动中心城区与郧阳区、武当山景区公共交通一体化;城乡公交线路达68条,所有县市区均开通了公交线路,创新开通70多条“微循环公交”、“定制公交”等业务,更新车辆800多台,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45%,公交服务覆盖城市主要社区、重点工业园区和大中型学校。推动客运装备向专业化、舒适化发展,拥有营运客车2330台,中高级营运客车比例达到60%以上;拥有旅游船舶71艘,其中高档游船比例达到44%。
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积极构建全市四级物流配送网络,2A级以上物流企业17家,拥有市级交通物流园区2个,县级物流中心3个,乡镇级物流服务站182个,村级物流服务点1800个。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快速推广应用,全市200多家企业注册共享信息数据,引进武汉大道物流5.0现代版物流信息系统,建立了十堰城区及周边市、县配送网络和信息平台。亨运物流、寿康物流等龙头物流企业不断壮大,亨运物流通过客货联盟构建城乡物流综合配送网、交邮合作构建城乡区域快递网、交商融合构建城乡农副产品配送网、交农携手构建城乡集并采购配送网、同行联手构建物流资源共享网等方式,扩大十堰农村物流服务覆盖范围,实现了区域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与干线物流网络的有效衔接,构建起完善的十堰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以竹溪新洲农村综合服务站为示范,十堰市和竹溪县被纳入全省农村物流融合发展试点,农村物流发展经验向全省推广。
邮政及快递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邮政普遍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邮政业务量实现翻番,完成了11个空白乡镇邮政网点补建工作,邮政普遍服务营业网点达到148个,服务“三农”邮政网点超过1700处,覆盖了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机要通信实现零事故运营。快递服务持续快速增长,取得快递经营许可企业达到16家,各类快递网点近200个,快递服务从城市向农村延伸,行业规模和服务网络迅速扩大。
3.支持保障系统高起点突破,可持续发展水平大提高
“十二五”期,十堰市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快速提升,为建设国家第二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丹江口库区绿色航运示范区和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提供有力支持。
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广泛应用,重点推广了316国道、209国道、丹郧路的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公路信息服务系统加快建设,投入试运行“十堰市道路运输远程视频采集与应用系统”,重点推进了客运站联网售票、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等信息系统建设。水路信息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库区关键区域24小时全天候监控,船舶信息与湖北省信息系统联网。智慧公交加快发展,建立了公交GPS智能调度中心,推动部分超市与公交IC卡乘车、购物“一卡通”,公交信息化服务水平已经位居全省前列。邮政业科技水平快速提升,手持终端、无线传输、车辆运输定位、机械化分拣、智能快件箱等信息技术逐步推广,信息化覆盖率近100%。
绿色交通加快发展。被交通运输部确认为全国第二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试点城市,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鼓励引导公路客运企业和城市公交企业使用CNG、LNG新能源环保车辆,新增LNG公交车495台、纯电动公交车40台,城区和丹江口市出租车“油改气”全面推进,启动了“兴通货1号、2号”船用LNG动力改造试点,推进了丹江库区“油改气”船舶改造试点,交通运输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积极推动了环丹江库区生态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推动丹江凉习路、郧县柳五路等绿色示范地方公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国省干线宜林路段绿化率达100%。
安全保障和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交通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了公路治超长效机制,加强了道路运输“两客一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三关一监督”的监管职责,成立了全国首支公交安全保卫大队,加强公交车防爆恐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水运安全隐患排查和打非治违力度,构建了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制度,圆满完成了“全国村长论坛”、“武当大兴六百年”等重大活动期间的运输保障任务。应急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快制定了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水上搜救、公路抢通保障等应急预案,基本建成了水上搜救应急指挥分中心,并实现与湖北省水上应急搜救指挥中心的联网对接。
4.行业管理改革高水准创新,现代化治理能力大提升
“十二五”期,是十堰市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开局的五年,立足于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加强行业管理重点领域改革,充分挖掘、释放发展潜力,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取得了积极影响。
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采用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安排资金、税费减免节约资金、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加强融资平台筹集资金、开展招商引进资金等方式,全方位拓展投融资渠道,投融资体制改革经验已在全省范围推广。
专栏1:“十二五”期十堰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主要经验 “十二五”期,十堰市拓展投融资渠道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由地方财政安排资金,地方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想方设法挤出资金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税费减免节约资金,地方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确实不能免的按最低标准收取,征地拆迁工作由沿线乡镇政府负责,电力、通讯、水利、管道等构筑物的迁移由权属单位负责;三是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各地把移民、扶贫、国烟、小城镇建设、以工代赈、土地整理等各种途径的资金集中捆绑用于公路建设;四是融资平台筹集资金。各地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利用土地、林业、矿产、旅游景区等资源,面向市场筹资融资;五是开展招商引进资金,探索BT模式,引进有实力大型企业投资公路建设。
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公路管养模式领先全省,建立了农村公路路面维修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加强日常养护管理、专业化、机械化养护发展,各县市区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实现农村公路管理有机构、有办公地点、有牌子、有经费、有养护人员、有制度、有责任、有应急预案,农村公路管养模式已在全省广泛推广,荣获全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健全完善了出租车长效管理机制,在全面实施出租车行业“公司化经营、班费制管理”基础上,推行质量信誉考核,出租车管理经营模式向全国推广。邮政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市级邮政监管机构顺利组建,在保障邮政普遍服务、规范快递市场秩序、维护寄递渠道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邮政企业公司化更名工作及“子改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企业运营管理更加规范,组织结构更趋合理,网络活力得以增强,发展潜力进一步激发。
行业发展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组织编制并印发了《汉江生态经济带交通专项规划》、《十堰市秦巴山区交通扶贫专项规划》、《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交通中心综合交通规划》、《十堰市物流业发展规划(2013-2020)》、《十堰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规划和指导意见,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要求,以“创优争先”和“廉政勤政”为主线,围绕交通运输中心工作,深入推进交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一岗双责,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政风行风转变,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被交通运输部和人社部授予“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二)存在问题
经过“十二五”期的建设与发展,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显著,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一是建设、养护资金需求快速增长,资金短缺问题全面显现,特别是二级公路建设融资困难;二是综合交通网结构性矛盾突出,铁路、内河水运发展相对缓慢,公路网布局和等级结构有待完善,综合运输枢纽较为缺乏;三是运输服务水平仍待提高,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距离人民群众期盼仍有一定差距,现代物流业发展较为滞后,偏远山区用邮难、社区末端配送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四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适应“十三五”期更为强化的能源资源、环境发展约束;五是行业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大部门交通管理体制尚未形成,交通与其他部门在规划、建设、管理上有待进一步协调、衔接。
三、形势要求与需求预测
(一)发展形势与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部署和加快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湖北省确立了加快实施“五个湖北”、“一元多层次”、“两圈两带一群”、“一主两副多极”以及建设国家综合交通运输改革试点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系列发展战略,十堰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五个十堰”的战略定位,继续推进“三国两区一基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为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贯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部署,要求十堰市继续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预计至2020年,十堰市GDP将是2015年的1.5倍,年均增长7.8%,十堰市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将在2015年基础上有较大增长,尤其是农村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需求进一步增加,人民群众对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期待进一步提升,对货运的及时性、经济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这要求十堰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持合理的规模与速度,满足不断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要全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工作,大力提升养护质量;要坚持红线定位和底线思维,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
2.湖北省加快实施“一元多层次”等系列发展战略,要求十堰市把握发展黄金期,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十三五”期,湖北省持续推进“五个湖北”、“一元多层次”、“两圈两带一群”、“一主两副多极”等发展战略,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重点推进建设“五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其中,十堰市地处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及“十宜恩”和“汉十”两条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交汇处。湖北省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为十堰市提升区位优势、集聚发展资源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这要求十堰市把握各运输方式发展黄金期,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主攻方向,要统筹推进各运输方式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各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重点推进铁路建设和汉江航道整治,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成网和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逐步完善武当山机场服务功能,构建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网络;要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网络高效衔接,强化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促进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换装;要全面提升旅客运输、现代物流、交通信息化和安全应急等领域的综合服务能力;要充分利用好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通道资源,进一步完善十堰市对外运输通道布局,加强各区县之间的联系通道建设;要充分利用好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旅游交通服务能力。
3.十堰市建设“五个十堰”,要求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客货运输服务提质增效
“十三五”期,十堰市将以在秦巴山片区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建设生态十堰、人文十堰、创新十堰、开放十堰、幸福十堰的总体思路,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深入推进“一城两带”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加快“两个走在前列”进程,基本建成“三国两区一基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将十堰打造成为鄂西圈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这要求十堰市进一步提升交通区位,加强省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的联系通道建设,构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比较优势;要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提供更优质的客货集散和中转服务,以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和民航机场建设为依托,建成以十堰市为中心、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运输网络,加快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全面改善城际、城乡和城市公共客运出行条件,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积极推进汽车制造业和农产品等特色物流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旅游交通服务功能,加快提升旅游公路等级并进一步向景区延伸,推进陆路和水上精品旅游交通线路建设,推动旅游客运站场与客运码头体系逐步完善;要继续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公交线网布局,全面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服务能力;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努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信息化水平。
4.十堰市加快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要求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十三五”期,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部署,十堰市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作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主战场,进一步推进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民生保障投入力度。这要求交通运输行业应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要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交通扶贫项目建设进度,落实交通扶贫项目建设资金。要积极发展农村客运,以村村通客车为抓手,推进客运品质提档升级。要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物流服务试点,推进农村物流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完善交通安保设施,加大农村公路安保工程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5.十堰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要求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十三五”期,十堰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发挥生态优势,加强库区水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安全,构建华中地区生态屏障。这要求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要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发展优先,鼓励继续推进CNG、LNG客运车辆和船舶以及新能源公交车的应用,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推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新技术、新产品,更加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要以环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公路为示范,全面加强交通设计和环境、景观、自然和协调统一。
6.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十堰市改革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破解制约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十三五”期,十堰市将进一步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部署,更为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这要求十堰市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湖北省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改革试点总体要求,加快深化交通运输行业各项改革,破解制约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要以方式间一体化为基本要求,推动不同部门间、不同运输方式间相互配合,着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完善规划、政策、监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手段,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发展;要多方位拓展融资渠道,全力破解建设养护资金短缺难题。
(二)发展特征
“十三五”期,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枢纽,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成网,全面推动交通运输服务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体系,将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特征。
1.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枢纽建设机遇期
“十三五”期,伴随武当山机场建成运营、武西铁路建成通车,十堰市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齐备,已经进入各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新阶段,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在豫陕渝毗邻地区已经形成一定比较优势,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进入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枢纽建设机遇期。
2.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期
“十三五”期,十堰市将进一步把握湖北省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黄金机遇,重点加快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推动国省干线提档升级,推进内河航道网整治与升级,铁路、公路、内河基础设施网络将加速形成;更加注重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强化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进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期。
3.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攻坚期
“十三五”期,是十堰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攻坚的五年,将结合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任务部署,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推进贫困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起步较晚,建设任务重,运输服务发展基础薄弱,同时,贫困区县众多、财政能力弱,并且大多地形条件差、建设成本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目标要求,有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亟需攻坚破解,进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攻坚期。
4.行业转型升级关键期
“十三五”期,“提质增效”成为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遵循。十堰市将更加关注从单一运输方式各自发展转向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要加快发展铁路和内河水运,促进运输结构优化,从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更加注重运输服务水平的提升,以人为本,发展专业化的客货运服务,运用信息技术,为旅游业、工业园区发展提供高品质运输服务支撑,从粗放式发展转向更加集约利用资源,更加注重生态环保,进入行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
5.现代化治理能力推进期
“十三五”期,十堰市交通运输行业将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全面深化公路水路、推动铁路、民航、邮政业等关键领域的各项改革,加快简政放权,合理划分市县两级事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运输市场公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部门,切实提升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需求预测
1.客货运输总量预测
“十三五”期,十堰市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与2015年相比,预测至2020年,客货运输年均增速分别为8.0%、8.2%,客货运输总量分别为14780万人、11270万吨,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为177.4亿人公里、281.7亿吨公里。
表2十堰市客货运输总量与客货运输周转量预测
注:2020年增速为“十三五”期年均增速
2.客货运输结构预测
“十三五”期,预计公路在客货运输中的主体地位继续稳定,运输分担率将稳中有降,铁路运输地位(尤其是客运功能)将大幅度提升,承担客货运量将快速增长,水路运输功能将进一步强化,承担客货运量将稳步提升,民航运输服务能力不断完善,承担客货运量也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测至2020年,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占全社会客运量比例分别为4.2%、94.8%、0.3%、0.7%,占全社会货运量比例分别为5.5%、91.2%、3.2%和0.1%。
表3十堰市客货运结构预测
运输方式客运结构货运结构
注:2020年增速为“十三五”期年均增速
3.港口吞吐量预测
伴随汉江经济带加快建设,十堰市港口货运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预计港口货物吞吐量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与2014年相比,2015年港口货运吞吐量增速为7.0%,达到428万吨;“十三五”期,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速为10.0%,达到690万吨。
4.市县客货运量预测
“十三五”期,十堰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改造不断提速,经济活动和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区和丹江口市等主要县市集聚,预计中心城区和丹江口客货运输量将高速增长,其他区县客货运输量也将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表4“十三五”期末十堰市各市区县客货运输需求预测
注:2020年增速为“十三五”期年均增速
四、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坚持一条主线、服务三项战略、落实五个理念、实现六组目标,完善七类体系、实施九大工程”,具体来说: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湖北省第十次和十堰市第四届党代会精神,坚持转型升级“一条主线”,全面服务“三国两区一基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等“三项战略”,落实国家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发展”理念,以及湖北省建设综合交通、民生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五个交通”理念,实现交通投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能力充分、运输服务经济舒适、科技信息先进适用、资源环境低碳绿色、安全应急充分可靠六组目标,着力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城乡客运服务体系、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智慧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安全应急交通体系和现代化交通行业治理体系七类体系,实施干线铁路“扩能”工程、高速公路“网化”工程、国省干线“提档”工程、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内河水运“提质”工程、通用机场“新兴”工程、枢纽站场“升级”工程、城市公交“便民”工程、邮政快递“普惠”工程等九大工程,基本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运输枢纽,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先行引导,适度超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加强十堰市与国家综合运输通道便捷连通,加快推进综合交通网络结构调整、改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能力适度超前配置,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在十堰市经济协调发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一城两带”战略任务实施中的基础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
统筹协调,深度融合。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统筹考虑交通运输与人口布局、产业分布协同发展;着眼于促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发挥各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动各运输方式深度融合;统筹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发展;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做好与国家、湖北省等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接,保障规划落地实施;统筹“十三五”期与中长期发展,做好与中长期规划的对接。
服务为本,提质增效。把建设人民群众满意交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任务,加大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力度;坚持交通公平共享,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关键作用,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培育新兴业态,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运输服务。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思路,深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方位拓展投融资渠道,构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坚持技术创新,推动“互联网+”交通,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创新发展。
绿色环保,安全可靠。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和丹江口库区水源保护,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促进交通运输发展与自然环境融合、与周边环境协调;把“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理念贯彻到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十堰市“一城两带”空间布局相协调,与经济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与扶贫攻坚任务相契合,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便捷畅通、运输服务经济高效、科技信息先进适用、资源环境低碳绿色、安全应急充分可靠,形成“三个两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枢纽。
专栏2:十堰市“十三五”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枢纽建设目标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运输效率、服务水平和资源消耗的“三位一体”系统最优,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形成比较优势,基本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枢纽。包括: (1)形成较为齐备的运输方式。运输方式涵盖民航、铁路、公路、内河,各运输方式功能定位清晰,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充分发挥。 (2)形成便捷顺畅的对外运输通道。通过多条对外运输通道,实现十堰与周边城市、鄂豫陕渝四地中心城市便捷衔接。 (3)形成辐射能力强、资源集约利用的枢纽体系。以机场、高铁站和港口等为核心,统筹布局各种运输方式枢纽场站,形成一批服务范围广阔、功能定位清晰、配套设施完善和集疏运网络发达的客货运输枢纽体系,服务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内的主要城镇。 (4)形成舒适安全、经济高效的区域客货服务体系。提供高品质旅游客运服务,吸引毗邻地区旅客、国内其他城市游客在十堰集聚。依托机场、高铁和公路,与毗邻地区城镇间、鄂豫陕渝四地中心城市间形成快速客运网络。拥有经济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运输组织模式先进,运输效率得到提高。
2.主要指标
交通投资持续增长。“十三五”期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588亿元。
基础设施能力充分。铁路总里程达到223公里,快速铁路里程8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3.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3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5%,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覆盖乡镇比例达到100%,撤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到100%,公路总体技术状况MQI达到85%。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320公里以上,航道养护总里程达到216公里。武当山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90万人次/年。建成综合客运枢纽站3个,建成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区1个。邮政局所数量达到150个。
运输服务舒适经济。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到66%,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进一步提升,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万人公车拥有量保持在16标台。行政村通邮比例达到100%,农村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
科技信息先进适用。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100%,二级以上客运站联网售票率达到100%,汉江航道的智能化航运系统覆盖率达66%,重要港口EDI系统覆盖率达100%。城市公交“一卡通”覆盖比例达到80%。
资源环境低碳绿色。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6.5%;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8%;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6%;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7%;城市客运年均单位人次能耗下降8%;城市客运年均单位人次CO2排放下降12.5%。
安全应急充分可靠。公路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100%,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国省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覆盖率达到100%,救助系统覆盖率达到70%。
(四)战略布局
“十三五”期,加快形成“四大运输通道”和“七大运输枢纽”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格局。
1.综合运输通道规划
规划十堰市形成“两纵两横”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
横一通道,汉十陕通道。通道起自武汉、途经孝感、襄阳、十堰,至西安方向,为区域性运输主通道,包含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内河航道和民航航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是十堰市对接武汉、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
横二通道,荆十安通道。通道起自荆门,途经十堰,至安康方向,包含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是十堰市至荆门和安康方向的主要通道。
纵一通道,运十恩通道。通道起自运城,途经三门峡、十堰、宜昌,恩施,至宣恩方向,为区域性运输主通道,包含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水运、民航航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是十堰市南北向对外运输主通道,以生态、旅游运输服务功能为主。
纵二通道,十渝通道。通道起自十堰,至重庆方向,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主,是十堰市至重庆方向主要通道。
2.综合运输枢纽规划
规划十堰市形成“一主、一辅、多支点”的综合运输枢纽(城市)格局。
十堰枢纽。十堰市中心城区,主枢纽,位于汉十陕通道和运十恩通道交汇处,是全市交通集散中心,客货运输服务范围以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为主,枢纽站场体系以综合客运枢纽站、综合物流园区以及一级公路客货站场为主。
丹江口枢纽。丹江口市城区,辅枢纽,位于“汉十陕”通道上,是“三阳”腹地的重要交通节点,客货运输服务范围以丹江口市域及周边县市为主,枢纽站场体系以港口、高铁站等综合运输枢纽站以及公路客货站场为主。
郧县枢纽。郧县县城,支点枢纽,位于“运十恩”通道上,是郧县交通集散中心,客货运输服务范围以郧县县域及周边乡镇为主,枢纽站场体系以公路客货站场为主。
郧西枢纽。郧西县城,支点枢纽,位于“汉十陕”和“十渝”通道交汇处,是郧西县交通集散中心,客货运输服务范围以郧西县域及周边乡镇为主,枢纽站场体系以公路客货站场为主。
房县枢纽。房县县城,支点枢纽,位于“荆十安”和“运十恩”通道交汇处,是房县交通集散中心,客货运输服务范围以房县县域及周边乡镇为主,枢纽站场体系以公路客货站场为主。
竹山枢纽。竹山县城,支点枢纽,位于“荆十安”和“十渝”通道交汇处,是竹山县交通集散中心,客货运输服务范围以竹山县域及周边乡镇为主,枢纽站场体系以公路客货站场为主。
竹溪枢纽。竹溪县城,支点枢纽,位于“十渝”通道上,是竹溪县交通集散中心,客货运输服务范围以竹溪县域及周边乡镇为主,枢纽站场体系以公路客货站场为主。 五、主要任务
(一)构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和结构,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汉江、堵河航道为辅助,县乡村公路网络为支撑,机场、港口、火车站、公路客货运枢纽为节点的布局合理、能力充分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1.着力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1)大力推进铁路建设
积极构建快速铁路网,建成武西客专(丹江至十堰段),建成京能热电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武西客专(十堰至西安段)建设,开展当阳至安康铁路、郑万铁路十堰至兴山联络线、丹西铁路和老丹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全面扩大干线铁路覆盖范围。结合铁路线网建设进展,重点建成十堰北高铁站、武当山西高铁站和丹江口南站等。
专栏3:十堰市“十三五”铁路建设重点项目 武西客专:《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有利于完善我国和湖北省快速铁路网布局,加速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促进武汉、西安两大中心城市的快速沟通,对于加强十堰与武汉对接,便捷沟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按250km/h以上时速、双线标准建设实施。 丹西铁路(十堰段):湖北省重要的货运铁路通道,襄渝铁路和宁西铁路的连接线,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铁路运力,对于加强十堰与沿线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和资源开发合作、改善丹江口库区交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按160km/h时速、双线标准建设实施。
(2)稳步推进公路建设
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积极争取部省支持,加快运十恩和十渝综合运输通道内的十巫高速和十淅高速建设,促进十堰市与毗邻地区高速网连通,实现市域高速公路成网、覆盖所有区县行政区。
专栏4:十堰市“十三五”高速公路建设重点项目 十巫高速:湖北省高速公路规划中的“纵八”高速公路,是落实国家推进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和支撑湖北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项目,对于十堰市便捷联系重庆地区,填补十堰市西部地区南北向高速公路空白,实现高速公路成网,对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十淅高速:湖北对接河南方向的高速公路通道,有利于完善湖北省高速公路路网,支撑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高丹江口大坝和取水口的战略预防和战备运输能力,进一步改善战备公路网的通达性,对于十堰市加强与南阳方向联系、促进高速公路进一步网络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与提档升级。加快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对外辐射能力,重点推进“两纵两横”综合运输通道内国省干线公路未贯通路段建设,推进省级出口道路二级公路改造,强化新建国省干线公路与周边城市国省干线公路的技术标准统一;进一步完善国省干线公路布局,推进原国省干线公路不达标路段升级改造,新增国省道干线公路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乡镇国省道干线公路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加快推进城镇走廊带和集镇路段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推进武当山特区绕城等绕城公路建设;以跨汉江的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和制约高山地区出行的隧道作为重点,规划、实施一批打破交通瓶颈制约的独立桥隧项目;完善交通枢纽公路集疏运体系,加快十堰高铁零换乘中心综合客运枢纽站、武当山机场、主要港区和铁路站场集疏运公路建设和提档升级,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等级。
提升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加快十堰秦巴山交通扶贫公路项目建设,推进断头路、出口路和撤并乡镇村公路建设;完成县乡道划定工作,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加快路况条件较差的农村公路改造;继续推进村级沥青(水泥路)建设,全面推进撤并村畅通工程,积极实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互联互通,有序推进规模以上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
加强公路客运站建设。重点建成十堰客运东站和长岭客运站,推进竹山中心客运站、郧阳区客运站等老旧站改扩建工程,加强重点乡镇三级客运站建设、完善建制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布局,实现农村综合服务站覆盖所有有建制乡镇。
(3)加快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发展
加快汉江丹江口绿色航运示范区建设。以打造绿色水运和保护核心水源区为主线,在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和“青山绿水”的前提下,全面推进丹江口库区航道整治、港口绿色智能改造、船舶节能减排改造、防污染处理、电子智慧航运圈、航道人文景观绿化、安全支持保障系统和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等项目。
大力实施航运枢纽工程。围绕省厅“深长江、畅汉江、通清江、联支流”的重点部署,实施丹江口枢纽过船设施扩能改造工程和孤山电站船闸工程,真正实现“内畅外联、干支直达”的内河航道体系。
引导企业港口码头建设。加快构建以丹江口港为区域性重要港口,十堰港、郧西港、郧阳港、竹山港、竹溪港、武当山港等为地方性一般港口的“一主六支撑”港口体系,重点推进十字岭白庙、柳树沟南湾、寨沟老子像、井沟张家湾和寿康永乐培训中心旅游码头建设。
专栏5:十堰市“十三五”港航建设重点项目 汉江丹江口库区航运工程: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支撑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项目,是湖北省航道网规划的鄂西北汉江支流航道网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打造丹江口-十堰(郧阳)-郧西-白河-安康黄金水道、建设“全国绿色航运示范区”和千吨级航道网,对于十堰市改善通航条件,发展内河水运具有重要意义。 航运枢纽建设项目:为孤山电站船闸工程,对于十堰市内河航道提升过坝能力,改善通航条件,加强内河水运短板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码头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武当山旅游景区影响力、支撑湖北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于十堰市促进水上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完善民航机场体系
不断拓展航空线路,在武当山机场前期8条航线布局的基础上,争取再新增3-5条通达主要城市和景区的航线。加快武当山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机场与十堰市区及武当山特区公路通道建设,合理配置机场大巴线路;规划机场邮件转运中心,提升航空快件的分拣、转运效率。积极推进小型通用机场和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建设,完善通用机场布局。
专栏6:十堰市“十三五”民航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通用航空机场:有利于完善湖北省民航体系和通用航空机场体系布局,对于满足十堰市本地居民应急救援、试飞、培训、公务、文化体育、农作业等通用航空需求,发展低空旅游、游览等民航运输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5)完善旅游交通网
提升旅游景区集疏运公路的通达深度,加快推进景区集疏运公路升级改造,加强主要旅游景区间的公路连通,4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实现二级公路连通;推进旅游公路建设,打造环丹江口水库旅游双环线,推进武当山旅游环线公路建设;加快开辟水上旅游休闲特色航道,基本建成连通景区、设施配套的水上旅游站场体系。
2.切实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场站建设
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依托武西高速铁路建设,先期全力建成十堰高铁零换乘中心综合客运枢纽站,加快推进丹江口六里坪综合客运枢纽站和金山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加强公路客运站与新建铁路站衔接,构建综合客运枢纽站;强化综合客运枢纽站各交通方式衔接,鼓励综合客运枢纽站采用同站换乘、立体换乘的建设方案,各交通方式的换乘距离不宜超过500米;探索组建实体公司作为业主,统筹负责综合客运枢纽站各交通方式场站的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提升综合客运枢纽站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专栏7:十堰市“十三五”综合客运枢纽站推进思路 “十三五”期,具备两种及以上对外运输方式,并且各运输方式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输组织等高度一体化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仍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点。 在六里坪和金山综合客运枢纽站前期工作开展中,发挥好政府指导作用,促进火车站、公路站、公交站、社会车辆和出租车停车场等各运输方式站场“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进一步完善导向标识系统等换乘服务功能,推进各运输方式站场在综合客运枢纽站融合发展。 统筹规划。推进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项目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好综合运输枢纽构成、功能区布局和总体建设规模等基本规划要素,并在规划期内给予保留,保障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用地。 统一设计。推进综合客运枢纽站设计工作实施总体设计、分项负责的工作组织机制,总体设计机构作为第一责任主体,牵头组织综合运输枢纽设计方案总体框架,重点统筹各交通功能区衔接方案和接口设计,分项设计机构在总体框架指导下,开展各交通功能区的设计研究工作,确保各运输方式技术标准统一。 同步建设。推进综合客运枢纽站施工建设实施总体指挥、分项承包的工作组织机制,总指挥单位重点推进各交通功能区集中指挥,统筹拟定各交通功能区的开工时序、建设进度和交付时间,使各类设施同步运行,各类功能同步实现。
积极引导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物流资金竞争性分配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十堰林安物流园建成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建设,引导物流园区内铁路、公路场站设施统筹布局,推进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提升物流组织效率;引导十堰市群利物流园、华西物流园建成具有独立运营主体、具备较强货运服务功能、并面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物流服务的物流园区(中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规划建设一批农村物流节点,加快竹房城镇带物流示范工程及汉江经济带物流示范工程,实现60%以上的县(市)建有能满足本区域发展的物流中心;全方位提升物流园区(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强化运输仓储、中转联运、区域分拨、城市配送、货运代理等基本物流功能,进一步完善工商、税务、报关、报检、运政等政务服务,以及物流规划、供应链设计、管理咨询、金融、保险、法律等商务服务,拓展车辆管理、检测维修、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为货运企业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综合性、一站式服务。
专栏8:十堰市“十三五”物流园区推进思路 “十三五”期,依托公路货运枢纽发展具有多式联运功能和较强货运服务属性的物流园区,促进各运输方式间高效换装,提升现代物流作业效率,仍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点。 将物流园区作为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在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在政策引导、行业监管等方面职能。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十堰林安物流园等综合型物流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货运“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引导综合型物流园区功能空间布局统筹,并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实现各类交通站场功能区高效衔接,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提升物流组织效率。 强化服务功能监管。合理设计物流园区公共货运服务监管标准,通过行业符合性审查限制货运服务及其配套设施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方式,避免经营主体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建设层数较多的办公楼、宾馆、司机公寓、商品展示中心,将物流园区功能异化。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与管理
全面提升公路养护水平。推进公路科学养护,实施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按照部国省干线大中修比例不小于17%的要求,每年安排一批国省干线公路重点路段进行综合改造;加大危桥改造力度,实现国省干线公路现有危桥改造率100%,当年新发现危桥处治率100%,完成县乡公路中桥及以上危桥改造任务;按照“四好农村路”的要求,推进农村公路养护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实施“畅、安、舒、美”创建工程,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继续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安保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安保设施配套,完善公路交通标志标线,增设必要的爬坡道、休息区、便民服务点、应急救援点、出行信息采集与发布设施以及标准化、规范化的治超检测站点,加强路域环境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和公路文化等建设,实现100%国道(含新增国道)创建达标,50%省道(含新增省道)创建达标。
规范公路路政管理。加强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强化《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执法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路政管理文明创建活动,强化路域环境治理。利用科技手段推行非现场执法,并实现罚缴分离。推进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路政案件查处率达到90%以上,杜绝公路“三乱”现象。
强化航道养护管理。重点实施汉江航道(丹江-白河段)及丹江航道养护工程,提升汉江航道养护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航道养护和应急保通能力,保障汉江航运主通道安全畅通;加快推进汉江支流等航道养护工程,加强航标船艇等管养设施、设备能力建设,实现四级航道重点区域设置夜航标志;建设航道电子管理系统,实现遥感遥测监控。
推广应用养护新技术。全面推广使用标志标牌新材料和高新技术设备;推广应用先进养护工程技术,积极引进和应用嵌锁型碎石柔性基层等新型技术。推进数字航道、航标遥测遥控等新技术应用,提升航道养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构建城乡客运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客运装备优化升级、改善公共客运和旅游客运服务品质,切实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
1.积极引导客运装备水平提升
鼓励发展中、高级营运客车,引导客运车辆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适合农村客运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和客货兼用型运营车辆;严格车船使用年限管理,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和船舶;不断优化公交车辆结构,推广使用容量大、安全度高、舒适度好、技术性能强的节能环保型车辆,增加定制公交车数量。
2.着力加强客运服务能力
统筹综合客运网络资源。促进铁路、公路和民航运输网络资源优化配置,力争建成以十堰市为中心,辐射毗邻地区的综合客运服务网络,铁路重点继续强化至武汉、西安等方向的动车组班线配置,公路重点拓展城际中短途客运市场,逐步取消、调整800公里以上客运班线;民航全面拓展全国范围旅客市场,重点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昆明、武汉、西安等航线,利用支线航班连通周边主要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
积极发展旅客联程联运。逐步建立“一票制”客运联程联网第三方服务平台,推动建立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等各运输方式间常态化的联程联运协调管理机制,积极推动武当山机场和武西高铁间的旅客联程运输;探索推广公交“一卡通”在城际公共客运支付中的应用。
3.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全面提升旅客班线运输发车正点率,达到95%以上;加快推进村村通客车公路改造,继续实施加宽路基、增设错车台等提标工程和增设护栏、标志标线、反光凸镜等安保工程,为顺利实现村村通客车的目标任务打下基础;推进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统筹协调城乡客运票价、税费、补贴、通行等方面的政策,城市郊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90%以上,城市周边50公里以内的城际客运公交化改造率达到75%;组织开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实现城镇客运班线与城市公交、镇村公交的紧密对接;以农村综合服务站为依托,强化面向村镇的基本公共客运服务能力。
4.大力发展城市公共客运
贯彻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创建全省公交示范城市为载体,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机动化交通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完善城市公交线网结构,启动轻轨研究,加快推进公交巴士快线等快速公交走廊建设;积极开通社区微循环公交,尝试推广定线、不定点、不定时的短距离商务快巴和定制公交。加快人民路、车城路、公园路等三条公交专用道规划建设,并配套设置直观的标识系统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优先车道网络。优先保证建设场站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公交换乘枢纽、公交停保场、公交首末站的建设力度;在旧城道路改造、新修道路建设港湾式公交站台100座。
提高出租车市场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出租车市场管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出租汽车企业品牌化经营;加强行业监管和服务质量考评,督促出租车企业落实车辆和驾驶员管理的主体责任;完善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大力推广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提高出租汽车行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汽车租赁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
5.全面提升旅游客运服务水平
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各市县区开通重点景区间的旅游环线以及重点景区至本地客运枢纽的旅游直通车。在有条件的景区开通旅游公交环线及旅游公交直通车。完善水上旅游线路布局,重点开通黄龙—郧阳区(黄龙古镇—韩家洲—青龙山地质公园),郧阳区—武当山(郧阳岛—牛头岭—均州古镇—太极湖),武当山—丹江口(武当山—龙口—丹江大坝),丹江口—南阳(丹江大坝—渠首—大观园)等旅游线路。
整合旅游交通资源。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交通合作,推动旅游班线的一体化设计;在武当山客运站、十堰客运换乘中心等主要交通枢纽场站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丰富码头旅游功能;整合各级旅游交通企业,推进专用团队环保旅游巴士和游船建设,统一旅游车船外观及标识;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沿线旅游交通引导体系和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市道路旅游标志系统。
6.全力做好交通脱贫攻坚工作
发挥好交通运输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着力“先行一步,率先突破”,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率先完成托底性的建设任务,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牢基础、做好引领。把“精准”贯穿到交通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多渠道、多样化精准扶贫路径,着力补齐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短板”,到2020年,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积极推进贫困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级改造,促进贫困地区内部以及与外部大通道的贯通;更加聚焦“托底性”任务,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兜底性任务,有序推进人口较多的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注重创新发展“特色致富路”,抓好贫困地区的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加快推动“交通+生态旅游”扶贫、“交通+特色产业”扶贫。更加聚焦安全保障,着力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和危桥改造,合理推进窄路加宽改造,切实解决好发展瓶颈和历史欠账。
(三)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着力提高营运车船技术水平,提升货运组织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规范物流市场秩序,促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1.积极引导企业提升物流装备技术水平
引导企业研发和推广大型化、专业化转运设施装备,运用标准化、集装化装卸机具;大力发展标准化、专业化公路货车车型,提高重型车、厢式车和专用车的比重,积极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等专用运输车辆和标准车型,推广适应甩挂运输要求的大吨位牵引车和厢式半挂车。加快老旧船舶改造,引导企业应用推广长江、三峡标准化船舶,逐步推进与省级干线航道运输船舶标准的衔接。
2.优化货运组织方式
积极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把握武当山机场、汉江港口码头、汉丹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契机,逐步培育形成一批大型多式联运企业集团,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并引导建成多式联运品牌线路;逐步发展多式联运装备;逐步推动完善多式联运运输单证、票据制度,推动多式联运服务规范逐步完善。
继续加快甩挂运输发展。以甩挂运输试点单位为主体,全面开展公铁联运甩挂运输、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邮件甩挂运输、甩挂运输联盟等示范工程;发挥龙头物流企业作用,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的甩挂运输企业,配套建设能够满足甩挂运输作业要求、装备先进的货运站场。
3.培育物流市场龙头骨干企业
扎实开展省级物流企业创建工作。大力支持本地龙头物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发展连锁、直营、区域分拨配送中心,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来十堰投资兴业,在运输类物流、站场类物流及综合物流等领域培育形成10家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进小件快运、商品车驼背运输联盟成立,鼓励联盟企业通过资产资源整合走向经济一体化;采取政府引导等方式鼓励中小物流企业联合重组。
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积极引入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大力推广物品编码体系;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
4.推动城乡物流发展
积极引导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及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节点建设;建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促进城市物流配送与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向农村地区纵深发展。加快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拓展完善既有农村客运站场的物流服务功能;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资源,积极推广“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服务模式,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仓承接小件快运等农村物流服务模式;开展“竹房城镇带”农村物流示范工程。
5.推动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
围绕东风公司等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具有国际仓储物流配套服务功能的汽车产业物流园区建设,全面提升汽车物流供应链服务水平,打造与国际商用车之都相匹配的现代汽车物流体系;加快农产品、建材、汽车、医药、冷链等货运市场与新型物流园区的协调整合、入园发展;稳步推进茶叶、黄姜、茶叶、柑桔、山野菜、中药材、食用菌、魔芋、草食畜牧业等特色农产品物流发展,鼓励各乡镇建立大型农产品贮藏库,使之成为集农产品分类、分级、管理、包装、营销、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仓储中心和配送中心。
6.加速邮政普遍服务与快递服务转型升级
推进交通和邮政融合发展。广泛开展交通和邮政业务合作,加快实施邮政网络优化工程、邮政物流区域农资仓储配送中心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拓宽乡镇邮路,加强乡镇综合服务站和公路客运站的邮政普遍服务终端能力建设,推进村邮站和城镇居民住宅楼信报箱的建设,改善邮政普遍服务营业、投递和内部处理设施、设备条件,做好邮政服务“三农”工作。
推动快递服务加快发展。支持快递园区、快件分拨中心、智能包裹箱等快递设施建设,实施十堰市快递园区建设工程、快递下乡工程和农村综合物流平台建设;提升快递服务科技化、标准化水平,增强快递服务能力,货损货差率下降至5‰以下。推动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和制造业协同发展,引导和鼓励快递企业发展创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使快递在服务民生、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确保行业安全。
(四)构建智慧交通运输体系
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智慧交通建设取得全方位突破。
1.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全面加快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城市客运等各类公众出行服务信息网络和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推动建成市综合交通运输信息中心;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撑,逐步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信息中心及交通物流信息平台与湖北省主要城市及邻近省市信息平台沟通。
2.加强交通运行监测
加强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运行监控设施建设;推进建成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稳步提升重型载货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实现危险品运输车辆、三类以上的班线和旅游客运车辆、应急保障车队车辆的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达到100%;加强武当山机场、铁路站等大型枢纽场站监控设施建设,在武当山、丹江、郧西、郧县、黄龙等重点港区全面配备实行GPS和北斗监控设备,实现重点公共区域24小时不间断监控。
3.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加快推进公路客运班线联程售票和联网售票,实现二级以上公路客运站联程售票,三级以上公路客运站联网售票。推进建成集公交车辆的定位、线路跟踪、自动语音报站、路线管理、报表统计、路线统计、实时视频监控、车辆调度管理、调度排班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交通综合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公交智能电子站廊;建设10条具有WIFI无线传输服务功能的公交示范线路;拓展“公交一卡通”在小额支付、购物、银行等领域的应用。
4.完善货运与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鼓励物流企业加快构建集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政府物流信息平台以及周边物流信息地区平台无缝对接;引导交通物流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鼓励建立门户网站,规模以上交通物流企业软件应用面达到100%。
(五)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全面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1.强化节能减排
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管体系,严格执行交通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以及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制度;建立全市统一的交通运输行业和重点能耗企业单位能耗核算制度,定期开展节能减排评估工作,研究制定交通运输污染损害赔偿制度;鼓励使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完善新能源营运车船装备补贴机制,应用推广LNG、油气混合动力、油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道路客运车辆、环保型公交车和出租汽车,城市公交新能源车辆新增比例达65%,加快老旧船舶拆解、LNG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推进丹江、武当山、郧县、郧西、黄龙新建LNG加气服务区,力争解决天河及黄龙加气服务;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建成较为完备和成熟的,与航道、港口、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搜救保障和防污处治体系。
2.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将节约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大力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交通运输工程技术,提高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提高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和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综合开发、立体开发;积极使用交通循环利用新技术,推广应用公路隧道节能照明技术等绿色循环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沥青路面热再生、冷再生、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再生技术;循环利用钢材、水泥、木材、砂石料等主要建材,国省干线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70%。
3.加强生态保护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敏感区公路植被修复、水土流失防治及公路生态景观改造项目;优化公路建设路线,合理避绕丹江口水库等生态敏感区;港口和航道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运营过程中的污染物处理和噪声防治。
4.加强绿色交通设计
组织开展绿色交通示范专项行动,形成包括绿色交通示范区、绿色交通示范企业、绿色交通示范工程(绿色公路、绿色港口)和绿色交通示范技术的典型示范体系;推进十堰秦巴山库区绿色公路建设,加强路域环境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和公路文化等建设,促进交通功能和景观、环保的协调统一;继续推进丹江绿色航运示范区建设工程。
专栏9:环库生态旅游公路示范工程 十堰市环库生态旅游公路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中的重要建设项目,也是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交通规划中“一轴、一环、四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丹江口库区汉江沿岸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武当山特区17个主要乡镇,全长429公里。 致力于打造生态旅游景观通道。环库公路致力于打造以武当山和丹江口库区水上旅游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景观通道,兼具自然观光、民族风情体验、自驾车旅游、休闲健身和搬迁移民扶贫等多种功能,突出丹江口库区的自然景观风貌。 强化生态保护和景观设计。环库公路在设计时,坚持“对生态环境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程度的保护”的理念,恰当地选定技术标准,结合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开展生态景观设计。 体现人文特色。环库公路充分挖掘和提炼公路沿线的历史文化典故,选择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公路沿线设置文化景观点,展现地域历史人文特色。
(六)构建安全应急交通体系
完善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交通运输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1.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体系,强化交通运输运营安全管理;严把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资质准入关,加强安全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实施安全生产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推行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
2.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监管信息互联互通,满足跨区域、多方式、多部门协同监管需要。全面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安全监管,重点抓好客运站、城市公交、水上客运、高速公路、港口危险货物、限超限载、重点工程等隐患排查治理与专项治理,确保安全形势稳定。推进重点桥隧、港站、船舶、车辆和高速公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农村渡口视频布点;高度重视公路灾害防范工作,继续实施干线公路地灾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国道、省道公路中抗灾能力明显不足路段的改造任务,同一路段灾害损毁重复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继续开展违法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基本完成治超监控网络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治超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渡口安全支持保障体系。
3.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综合运输应急体系。整合现有各类应急资源,加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协调公安、宣传、安监、气象等相关单位部门共同参与成立市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推动统筹制定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专业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系统框架,构建应急处置协同指挥和统一调度机制,提升各种运输方式间联防、联控和联动能力;完善现场监督站点布设,监管系统与现场监督站点、船艇、车辆等设施装备相互协调,形成信息接收、传递与反应快速化的立体搜救体系。
加快交通应急储备和救援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逐步加大应急装备和器材的购置和更新力度,提升公路应急队伍的救援保障能力。推进海事搜救中心建设,市级搜救中心及各县分中心原则上至少配备一艘搜救艇及必要装备。
(七)构建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
按照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和湖北省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
1.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推动综合交通大部门制改革。结合交通管理体制机制的现行架构,积极协调多方利益关系,将铁路、机场等市级层面的相关职能进一步统筹,合理划分公路、航道市县管理事权,完善综合交通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注重机制创新,落实综合运输管理职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综合运输管理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对综合运输战略、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问题的协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公开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实行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做到审批条件一目了然、审批程序公开透明、审批结果及时回复;清理规范全市交通运输行政权力,推行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
继续加强客运市场监管。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客服标准和运行监管机制;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经营者诚信档案;建立旅游客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形成企业诚信与市场资源分配挂钩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继续深化出租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改革,全面建立出租车管理长效机制。
全面加强货运市场监管。建立物流市场诚信评价机制,设立黑名单制度;组织开展物流企业诚信认证和A级物流企业认证工作,严厉打击无照经营、恶性竞争、拐骗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集中受理、分部门处理”的物流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水运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建立水运企业、营运船舶动态管理制度。
加强法规稽查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执法和稽查信息系统,在主要交通枢纽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为一线执法单位和人员配备车载设备和便携执法仪,实现阳光执法、智能执法和规范执法。
2.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路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积极试行公路建设项目自管、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探索项目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完善法人资格管理、目标考核、监督约束等机制;完善公路养护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推进公路新改建工程、公路大修工程市场化管理;推动公路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各区县建成1-2个公路养护(应急)中心,作为公路养护应急管理常备保障力量;加强公路中心管理站建设,作为县市公路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负责一线日常养护考核、路政和公路安全巡查工作。
深化水运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组织开展执法系列活动,规范临、跨、拦河等与通航有关设施建设的通航影响论证审批工作,消除航道碍航隐患,加强对违规采砂、勘探、违建涉航设施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航道畅通、安全;深化航道养护机制改革,发挥航道管理机构专业化管理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提高航道养护效率和水平;理顺港口管理体制,推动港口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港口集约化、一体化发展;完善应急值班待命制度,科学配置救助打捞力量提升救助打捞能力;《长江、汉江(干流)岸线控制性规划》出台后,进一步完善岸线管理制度,适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严格履行岸线使用审批制度;加强岸线监管,对不符合岸线功能定位的岸线利用设施,应积极进行资源整合或迁退,优化岸线利用布局;严格市场准入,引入岸线有偿使用机制,提高岸线使用效率。尝试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经济手段规划和优化岸线使用,积累岸线保护和公益性开发资金。
3.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重点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一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选取有条件的县市,开展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创新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工作机制,推进综合执法、统一执法、联合执法和路警共建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模式改革。
4.强化行业“软实力”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培养。加强执法业务骨干队伍和执法管理队伍建设,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文明执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教育培训工作效能。
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党的建设科学化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加强行业廉政建设,强化教育监管和制度创新,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防治腐败。
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践行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程度和职工文明素质。发挥行业内外新闻媒体作用,深化交通运输行业重大主题宣传,完善交通运输行业新闻发布工作机制,提升交通运输热点问题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工作水平。 六、重点工程
(一)投资规模
“十三五”期,重点加快推进“九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约588亿元。
1.干线铁路“扩能”工程
重点建成武西客专(丹江至十堰段)和京能热电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武汉至西安高速铁路(十堰至西安段)、当阳至安康铁路(十堰段)、郑万铁路十堰至兴山联络线、丹西铁路(十堰段)、老丹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和施工建设。干线铁路“扩能”工程总投资约118.4亿元。
2.高速公路“网化”工程
重点推进十巫高速、汉十高速武当山互通、郧十高速郧县北互通建设,加快推进十淅高速前期工作。高速公路“网化”工程总投资约100.8亿元。
3.国省干线“提档”工程
重点推进G316南部复线千字沟至艳湖等一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S283房县狮子岩至上龛等二级路建设,开工建设天河口汉江公路大桥,全面建成兰滩口汉江大桥等重点桥隧,实施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修复、公路大中修、公路小修保养、地灾治理、危桥改造、农村公路桥梁和生命防护工程等一批公路养护管理项目。国省干线“提档”工程总投资约216.7亿元。
4.农村公路“通达”工程
重点建成县乡道400公里,加快建成通村路4500公里,改造3397公里。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总投资约63亿元。
5.内河水运“提质”工程
重点推进汉江丹江口绿色航运示范区工程,实施孤山电站船闸工程,引导推进企业港口建设。内河水运“提质”工程总投资约10.4亿元。
6.通用机场“新兴”工程
重点建成武当山通用机场和竹溪通用机场,加快推进丹江通用机场、郧西通用机场、竹山通用机场、郧阳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和施工建设。通用机场“新兴”工程总投资约1.15亿元。
7.枢纽站场“升级”工程
重点建成十堰高铁客运中心、六里坪和金山等3个综合客运枢纽站;引导建成十堰市林安物流园等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完成35个公路客运站新建、改建工程,以及17个公路货运站新建、改建工程。枢纽站场“升级”工程总投资约63.9亿元。
8.城市客运“便民”工程
推动建设公交与对外交通衔接换乘枢纽站5个、常规公交区域换乘枢纽3个、常规公交停保场3个、公交首末站6个和港湾式公交站100个以及CNG和LNG加气站6个,建设规模约24万平方米;推动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30公里以及公交巴士快线104.6公里;推动更新黄标车、定制公交车、微循环车等600余台;推动实施公共交通综合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公交智能电子站廊等信息化工程。城市客运“便民”工程总投资约12.5亿元。
9.邮政快递“普惠”工程
推动建设新型村邮站或邮件转接点500个,补建城镇居民楼信报箱(智能箱)500个,推动建设物流区域农资仓储配送中心5个,建设快递园区1个,全力加快邮政快递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村邮站、邮政便民服务站等邮政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邮政、快递企业间建立机会均等、服务规范的合作机制,落实村村通快递目标。邮政快递“普惠”工程总投资约1.5亿元。
(二)资金平衡方案
“十三五”期,共计投资约588亿元,拟争取部省补助投资108亿元,地方自筹480亿元。
七、效果评价
(一)基本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枢纽
“十三五”期,十堰市将基本建成三个“两小时交通圈”,即十堰市至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两小时航空圈”,十堰市区至县市区“两小时公路圈”、县市区至主要乡镇“两小时公路圈”;基本建成“两纵两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和“一主一辅多支点”枢纽城市体系,建成以十堰市为中心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客运服务网络和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各类网络的技术等级和通达水平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范围内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基本实现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枢纽的总体目标。
(二)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十三五”期,十堰市按照“五个十堰”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着力加强干线铁路、现代物流、农村公路和枢纽集疏运体系等交通发展短板建设,处理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与能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三国两区一基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改善
“十三五”期,十堰市基本建成以综合客运枢纽、综合型物流园区为节点,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单一运输方式客货运输枢纽为支撑的客货运输枢纽体系,加快推进“一票制”旅客联程联运服务和“一单制”货物联运服务,全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扶贫攻坚任务,加快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交通运输各领域、各环节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加快融合,交通运输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运输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四)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十堰市将进一步加强快速铁路和内河水运等运输方式发展,加快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绿色出行更加普遍,结构性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丹江口库区绿色航运工程和绿色公路工程取得成效,老旧车、船逐步淘汰,大型化、专业化、节能环保型运输装备广泛运用,环境保护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单位旅客和货物周转量能耗、排放进一步下降。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市政府成立协调机构,市领导亲自挂帅,发改委、建委、财政、环保、交通、土地、规划、旅游、商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相关工作。
(二)加强规划衔接
积极与湖北省相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对接,争取将重大项目纳入湖北省“十三五”规划。加强与十堰市发改、住建、工信、国土、林业、环保、旅游等部门“十三五”规划对接,保障规划项目落地实施。积极与周边相邻地市沟通,在交通线路走向、建设标准和建设时序方面做好统筹协调,确保地市间交通线网建设的有效衔接。督促各市县区切实编制好“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并与本规划衔接,为综合交通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规划保障。
(三)全方位拓展融资渠道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通过土地储备、资源开发等形式筹集交通建设资金;支持市县交通融资平台做大做强,提升融资能力。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充分把握国家对秦巴山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争提高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积极争取国家对丹江口库区移民的扶持政策。积极申请交通运输部相关车购税资金补助,持续跟踪交通运输部在综合运输枢纽、进港最后一公里、公交都市、重要对外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多式联运等领域资金政策的实施情况,争取政策支持。进一步争取北京市在对口帮扶中予以十堰市交通建设发展更多的支持。
大力争取省市两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省交通运输厅在安排投资、银行贷款、债券等向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倾斜,针对重大项目予以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争取地方政府加大对十堰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公共财政对交通发展公益性投入的保障能力。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争取省、市政府发行债券支持十堰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市政府加大对水上安全及防污染的重视力度,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及建设相应的专业队伍,将投资计划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设经营市场化,探索并推进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准入和退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
(四)严格监督考核
制定交通项目建设具体实施目标和考核办法,通过量化评分方式对各县、市、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确保规划期内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按照建设目标完成。对交通运输服务的重点任务,制定行动计划,加强实施效果的动态跟踪和阶段性评估。加强服务标准规划研究制定,推动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大力推行服务质量达标、质量信誉考核等工作,建立促进企业提升服务水平的激励机制,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向崇尚文明服务、优质服务方向发展。
十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 展 规 划
十堰市交通运输局
2016年10月
目 录
一、规划背景………………………………………………………1
二、发展基础………………………………………………………2
(一)主要成就……………………………………………………2
(二)存在问题……………………………………………………9
三、形势要求与需求预测…………………………………………11
(一)发展形势与要求……………………………………………11
(二)发展特征……………………………………………………15
(三)需求预测……………………………………………………17
四、发展思路………………………………………………………20
(一)指导思想……………………………………………………20
(二)基本原则……………………………………………………21
(三)发展目标……………………………………………………22
(四)战略布局……………………………………………………24
五、主要任务………………………………………………………27
(一)构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27
(二)构建城乡客运服务体系……………………………………35
(三)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38
(四)构建智慧交通运输体系……………………………………41
(五)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43
(六)构建安全应急交通体系……………………………………45
(七)构建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47
六、重点工程………………………………………………………51
(一)投资规模……………………………………………………51
(二)资金平衡方案………………………………………………53
七、效果评价………………………………………………………54
(一)基本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枢纽……………………54
(二)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54
(三)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改善……………………………………54
(四)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增强…………………………………55
八、保障措施………………………………………………………56
(一)加强组织领导………………………………………………56
(二)加强规划衔接………………………………………………56
(三)全方位拓展投融资渠道……………………………………56
(四)严格监督考核………………………………………………57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日印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