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政发〔2016〕49号《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堰市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十政发〔2016〕49号
市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十堰市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
通 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12月16日
十堰市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蔬菜产业“十三五”时期转型发展,根据《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十堰市“61”产业强农计划,编制《十堰市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新形势
一、主要成效
蔬菜生产稳健发展,“十二五”末实现蔬菜总产量155万吨,总产值55亿元,基本实现了菜农和库区移民增收、就业的预期效果;蔬菜供应能力增强,日上市品种40余个;基地规模稳步扩大,全市菜地保有量达到41万亩,核心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设施基地2万);科技应用成效明显,建设蔬菜科技园区10个;新型主体不断壮大,培育家庭农场103个,专业合作社12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品牌效应初步显现,登记注册蔬菜产品品牌21个,3个国家地理标志,10个“湖北名优蔬菜”品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争取国家、省级项目2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30多个,政府投入资金3亿元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蔬菜产业15亿元;推行标准化生产、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食品59个。
二、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引领机遇。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中央精准扶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国家“十三五”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规划、南水北调及移民后扶政策实施,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汉江经济带等“一城两带”建设,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口帮扶,国家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等政策机遇,为蔬菜产业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和机遇。
二是市场需求机遇。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口将超过百万,对蔬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人们对绿色生态理念的理解和自身健康的重视,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品的需求呈增长趋势,市民消费量逐年增加。
三是生态资源优势。十堰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森林覆盖率达64.7%,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
三、面临新挑战
一是蔬菜产业化程度低,“卖菜难”和“买菜贵”问题突出,蔬菜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社区菜店等微循环通道不畅。
二是蔬菜产业成本不断增加,品牌开发不够,蔬菜产品整体竞争力仍然不高。
三是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冷链设施不健全,蔬菜产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四是食品安全生产门槛越来越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第二章 规划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导,以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题,以绿色环保、生态优先为前提,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以现代科技集成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现蔬菜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就近供应。根据目标市场,科学合理确定种植品种、生产规模、上市时间;把握鲜活蔬菜产品特性,生产供应遵循就近原则。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库区和山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菜、设施菜、高山菜、水生菜、食用菌、魔芋等,发展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外向型蔬菜生产,实施品牌战略。
(三)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全面推行清洁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发展循环蔬菜,改善生产条件,保障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设施蔬菜与露地蔬菜、精细菜与大路菜协调发展,满足不同市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五)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蔬菜产业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大政府对“菜篮子”工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菜篮子”稳定发展和保障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市蔬菜菜地保有量45万亩,播种面积达到130万亩,产量170万吨,产值100亿元以上。
(二)具体目标
基地建设目标:城市自供菜基地15万亩,加工外销菜基地15万亩,高山特色菜基地10万亩(含魔芋基地),食用菌基地5万亩。
蔬菜加工目标:全市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发展到30家,加工量20万吨,加工产值30亿元。
蔬菜流通目标:全市规模以上蔬菜流通企业发展到30家,实现蔬菜经营量120万吨,流通环节产值25亿元。
质量安全目标:主要基地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地产菜质量安全合格率97%以上,无质量安全事故。
第三章 产业发展布局
强调区域布局,兴建特色基地,优化季节茬口,突出专业乡镇,实行产销对接,着力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的新型蔬菜产业。
一、基地板块布局
到2020年,建成四大特色板块基地:城市自供菜基地、加工外销菜基地、高山特色菜基地和食用菌基地。
(一)城市自供菜基地
建设面积15万亩,年产量80万吨,保障城区和县市地产菜供应。
一是十堰城区自供菜基地10万亩。以十堰城区的张湾区、郧阳区为核心,以临近十堰城区的郧西县、丹江口市、房县部分乡镇为补充。
二是县市自供菜基地5万亩,每个县市建设1万亩左右,重点布局在中心城镇郊区。
(二)加工外销菜基地
建设面积15万亩,年产蔬菜55万吨,保障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或批量外销。
一是加工原料菜基地10万亩。以郧阳区、郧西县、丹江口市等优势区域为主,围绕加工企业,发展原料菜生产,形成稳定基地,实现产加销一体。
二是批量外销菜基地5万亩。重点发展耐贮藏运输的外销型品种,以汉江生态经济带和竹房城镇带为建设重点区域。
(三)高山特色菜基地
建设面积10万亩,年产蔬菜30万吨,弥补夏秋高温淡季城市供应缺口。
一是中部武当山中低山产区,分布在汉江以南的武当山、赛武当、白马山一线。
二是南部高山产区,分布在武当山以南,包括南三县的高山乡镇。
三是北部二高山产区,分布在汉江以北,包括北三县山区乡镇。
(四)食用菌基地
建设面积5万亩,产量5万吨(鲜重)。
一是在十堰城区周边和县市城镇建立自供基地,面积1万亩,就近供应,以满足居民鲜食需求。
二是在房县等南部山区乡镇发展干菌生产,面积4万亩,以出口外销为主。
(五)魔芋基地
以“竹房城镇带”为主线,建设魔芋基地15万亩,实现产量30万吨,打造区域特色的主导种源基地。
二、前期建设目标
一是拓展两大蔬菜生产示范区。汉江生态经济带10万亩订单蔬菜生产示范区,以郧阳区、郧西县、丹江口市等优势区域为主,推行统香、渝川、丹江红、寿康、新合作等加工流通企业建立“企业+协会+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规模开发,形成企业加工原料基地。竹房城镇带露地菜生产示范区,竹房城镇5万亩高质量露地菜生产示范区,以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等为主,以特色品种、反季栽培、错季上市为特点,供应夏秋高温淡季城市缺口。
二是创办5个蔬菜基地亮点。打造以十堰城郊设施基地为中心的清洁化、标准化基地亮点,以郧丹路沿线为主线的加工蔬菜基地亮点,以南三县为主的高山菜基地亮点,以房县、竹山县、郧阳区、张湾区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亮点,以竹溪县、房县为主的魔芋基地亮点,培育规模龙头企业。
三是创建10大蔬菜产业园区。参照农业部、湖北省有关蔬菜标准园创建的要求,在全市各县市区基础较好的区域创建10大蔬菜产业园区,设施内面积达200亩以上,或总面积500亩以上,实现现代蔬菜、规模蔬菜、智慧蔬菜。
第四章 重点建设工程任务
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稳定提高产量,确保质量;进一步建立风险控制、产销衔接和市场预警机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蔬菜产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
一、基地转型升级建设工程
(一)城郊蔬菜基地建设。十堰城区核心蔬菜基地以张湾区、郧阳区为主,包括丹江口市、郧西县、房县部分临近城区的蔬菜乡镇为重点。
一是基地规模:面积10万亩,新建3万亩,改造7万亩。
二是建设标准:专业蔬菜基地,常年菜园。
三是建设内容:土地整治培肥,水电路储运等设施配套,科技、质检、信息、营销、服务、培训平台建设等。
四是项目效益:年产量60万吨,产值25亿元。
(二)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在城市核心基地内,选择适合设施栽培的区域,建设设施基地。
一是基地规模:设施面积2万亩,新建1万亩,改造1万亩。
二是建设标准:现代蔬菜基地,高标准常年园。
三是建设内容:钢管大棚、连栋温室、遮阳保温、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物联网等设施,技术服务培训等。
四是项目效益:年产量15万吨,产值7.5亿元。
(三)高山蔬菜基地建设。发挥高山优良生态优势,利用立体气候条件,建设高山反季节、特色蔬菜基地,供应高温淡季市场缺口。
一是基地规模:面积10万亩,新建2万亩,改造8万亩。
二是建设标准:大部分为季节性基地,少数低山为常年基地。
三是建设内容:水利灌溉、冷储运输、交通道路等设施配套,科技、信息、营销、电商等服务网络建设。
四是项目效益:年产量30万吨,产值10亿元。
(四)加工蔬菜基地建设。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乡镇,建设加工原料蔬菜基地和批量外销蔬菜基地。
一是基地规模:面积15万亩,新建3万亩,改造12万亩。
二是建设标准:稳定的加工型、贮藏型、外销型蔬菜基地。
三是建设内容:土地改良培肥,水利、道路、运输等设施配套,科技、信息、营销服务培训平台建设等。
四是项目效益:年产量55万吨,产值15亿元。
二、产业园区(乡村)建设工程
(一)建设蔬菜产业一区十园。结合国家级、省级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的实施,各县市区建设1-2个蔬菜产业园区,面积200亩以上。主要是:蔬菜标准示范园、科技展示园、旅游观光园、体验采摘园等类型,集中示范推广“三新”技术、高效模式、集约化育苗,实现园区生产、科研、展示、观光采摘、科技培训、科教普及及实践体验等功能。
(二)建设10个专业乡镇和50个专业村。以种植规模较大的乡镇(面积2000亩以上)、村(面积300亩以上)为重点,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重点专业乡镇:张湾区黄龙镇、柏林镇,郧阳区柳陂镇、青曲镇、安阳镇,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郧西县香口乡、房县大木镇、竹山县溢水镇、竹溪县城关镇等。
(三)培植壮大100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运作管理规范、社会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家庭农场。引导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加工企业联合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赢。
三、科技创新建设工程
(一)实施蔬菜科技创新工程
一是以市蔬菜科研所为基础,建设100亩科研基地,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开展蔬菜快速繁育和无土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试验新型温室自动化控制设备及技术的应用,降低土地、能源和水资源消耗,提高温室蔬菜生产效率。建设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实现蔬菜种苗的标准化、良种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服务。
二是开展蔬菜科技服务和培训。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全方位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示范户和种菜能手各100名;培训蔬菜技术员、质检员、基层干部1000人次,培训菜农1.5万人次以上。
三是普及推广现代蔬菜新技术。结合各地气候条件和茬口模式,计划每年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20个以上,推广高效种植模式10个以上。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建立科技联系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加大“三新”引进推广力度,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地方优势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升蔬菜良种普及率;加快蔬菜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推进蔬菜规模化、专业化育苗供苗,保障蔬菜种苗质量和数量。
(二)蔬菜加工业建设工程
一是建设蔬菜加工园区。依托我市农业加工园区,引进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加工企业加快腌制菜传统加工的升级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较完备的物流配送能力,实现商品化、品牌化、规模化配送销售。争取发展规模蔬菜加工企业30家,加工转化率20%以上,带动农户2万户。
二是加强蔬菜加工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加工菜新技术、新品种,创建精品名牌,培育拳头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蔬菜加工转化效益。
三是服务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围绕蔬菜加工、冷贮、运销业务,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培育10家龙头企业,打造组建加工集团,完善生鲜电商平台,帮助企业建设15万亩稳定的原料基地。
四是推进十堰市芽菜加工销售一体建设。依托寿康永乐超市配送物流中心,培植芽菜加工龙头企业,推进芽菜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
(三)精品名牌建设工程
一是在优势产品、特色产品中培育一批公共品牌,发挥公共品牌的凝聚、引领效应,组织开展行业优质品牌评选活动,打造知名品牌。
二是实施统一品牌战略,整合现有蔬菜品牌资源,打造1个省级知名品牌。
三是集中力量打造加工蔬菜“武当红”公共品牌,成立蔬菜加工企业协会,帮助企业开展宣传推介,扩大“武当红”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使公共品牌产品销量占总加工量的80%。
(四)市场流通建设工程
一是加快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在十堰城区高速出口处建设2家大型的占地300亩以上的综合批发市场,年蔬菜交易量能力20万吨以上(主要依托华西农商城、市蔬菜贸易总公司)。各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蔬菜综合批发市场,满足各乡镇街办蔬菜批发要求。
二是大力发展蔬菜电子商务。加快蔬菜物联网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蔬菜电子商务,开展电子信箱进小区进社区电子配送业务。
三是促进蔬菜冷储保鲜设施建设。在城区和主产区各建立万吨蔬菜冷藏库和小型冷库等储运设施,扩大调储半径。
(五)质量安全建设工程
一是着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标准,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强蔬菜基地的环境监测和保护,推广应用灯诱、色诱、性诱、防虫网和生物农药等绿色生态防控技术。
二是加快建设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十堰市无公害蔬菜监测中心为主,建成包括豆芽在内的蔬菜农药残留成分综合检测室。各县市区各重点蔬菜基地乡镇街办,建成蔬菜农残检测室,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企业配备检测仪器开展自检。
三是建立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市蔬菜办管理的十堰蔬菜网为平台,整合无公害蔬菜监测中心等信息,建立完善蔬菜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产地生产情况可适时监控管理。
第五章 产业保障措施
一、加强产业组织领导,争取政策扶持
认真履行部门职能职责,切实加强蔬菜产业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对县市区蔬菜产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撑,支持市场主体积极投入蔬菜产业开发。
二、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严格资金管理
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构建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蔬菜产业;加强蔬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争取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蔬菜产业,提高融资能力。
三、加强蔬菜营销服务,做好产销衔接
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服务,鼓励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多种蔬菜营销方式;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蔬菜配送中心;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企业。
四、加强蔬菜项目建设,大力招商引资
抢抓秦巴片区扶贫开发、十堰与北京对口协作、南水北调移民后扶、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政策机遇,开展横向联合申报项目;宣传推介十堰市蔬菜产业开发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及相关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工商资本投入蔬菜产业开发建设。
五、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检测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特别是提高乡镇基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设立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固定风险监测点,实现监测数据的及时采集、分类查询、信息共享,不断提高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建设蔬菜产业平台,提高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以各级蔬菜办为主体,以乡镇技术干部、农业技术员为骨干,以农民技术员、土专家为成员,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体系,扩大对外学习与交流,加强行业内沟通联系;争取金融机构的合作与支持,解决产加销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七、完善蔬菜信息网络,建立预警机制
重点建设蔬菜网络信息平台,配置网络服务器和终端设备,开发蔬菜产销信息监测软件,开展信息监测,进行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