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政发〔2016〕20号《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浏览量:          时间:2019-01-20 06:30:25


 十政发〔2016〕20号


市 人 民 政 府


关于大力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 深入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开发生态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素质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精准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为加快我市农业转型升级,现就大力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发展思路。明确“生态固本、产业聚焦、深度开发、提质增效”的基本思路,坚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以农业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丰富而独特的资源禀赋为依托,以构建生态特色产业体系为主攻,大力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突出茶叶、林果、草牧业、中药材、蔬菜、水产(饮)品等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开发,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降成本、提质效、促转型,强化农业基础,强力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推进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600万亩,六大重点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以上。以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为主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的生产体系提质增效,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一二三产相融合、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经营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把十堰建成生态特色农业强市和重要的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主要建设内容


(一)兴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围绕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加速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区一业。加快建设规模集中连片、品种结构合理、基地设施配套、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强化低产低效基地改造,全面提升产业基地素质。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产业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80%以上。


(二)打造一批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强化农业品牌意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全省、全国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六大重点特色产业,每个产业都要培植一个国字号的品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十堰绿色有机农业品牌打响打亮。加大“三品一标”品牌开发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三品一标”品牌达到500个以上。


(三)培植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扶持小微企业加快成长,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六大重点特色产业都要形成一批以国家及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企业集群。“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培育1-2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过30亿元的企业,20家过10亿元的企业,50家过亿元的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每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家庭农场100家以上,种养大户1000家以上。


(四)做大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加工大县。重点建设以水产品及饮品为主的丹江口市水产业加工园区、以农副产品系列加工为主的郧阳区(长岭)市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房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到“十三五”末,三个园区年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三个县(市、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其它县(市、区)都要围绕六大产业开发,因地制宜建设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每个园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五)推广一批特色产业重点技术。针对特色产业开发中带全局性、普遍性、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突破技术瓶颈。重点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特色产业有效物质提取及深加工技术、绿色有机食品开发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化控制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多元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优良品种繁育推广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山地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十大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推广,强化常规适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应用,全面提高特色产业科技含量。


(六)建设一批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在市城区、县城及特色产业主产区,分别建设农特产品物流中心、集贸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信用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农业经纪人营销队伍,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农耕体验等新兴产业,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三、重点推进措施


(一)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深化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建设八大生态特色产业带:以竹房城镇带为主、汉十高速沿线适宜地区为辅的茶叶产业带,以山区和丘陵地带核桃等林产品和丹江口库区柑桔为主的林果产业带,以城郊设施蔬菜和中低山食用菌为主、高山山野菜和魔芋相配套的蔬菜产业带,以山地草场和牛羊为主的草牧产业带,以南部山区为主、北部适宜地区相配套的中药材产业带,以丹江口库区和黄龙库区为主的水产品产业带,以核心水源区优质水质为依托、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饮品产业带,以市郊城郊为主、风景旅游景点与特色产业基地相融合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重点产业带建设要做好三个结合,即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与“两带”建设相结合、与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相结合,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


(二)主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短板。坚持扩规与提质并举,增量与增效并重,因地制宜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产能,拓展领域,开发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重点开发有机茶、绿色果、无公害蔬菜、有机山野菜、有机食用菌、有机鱼、有机豆杂粮、优质畜产品及特色风味制品和即食食品为主的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和以特色生物资源为原料进行有效物质提取、深度系列开发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产业附加值;积极发展林产品加工、水产品及酒类和饮料等饮品加工、生物有机肥和生物饲料等替代生产资料加工、农副产品包装材料和制品加工,扩大加工领域,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


(三)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夯实产业开发基础。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境外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特色产业开发。加大本地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更新思想观念、转变经营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提升农业企业家队伍。每个县(市、区)每年要确定10家以上基础好、特色显、前景广、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培植,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微型企业予以精准扶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5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都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主产乡(镇)都要有一批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特色产业开发提质增效。


(四)提高特色产品知名度。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与特色产业有效嫁接,着力打造具有十堰山区特色的精品名牌。重点打造武当道茶、神农本草、马头山羊、丹江鲌鱼、武当蜜桔、郧阳木瓜、武当酒业、武当山珍、房县小花菇等资源禀赋高、文化底蕴厚、产品特色显、市场影响力大的知名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质量和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山区特色农业的亮丽名片。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力度,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大中国驰名商标应用推广力度,整合品牌资源,规范商标管理,发展品牌形象店,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六大重点特色产业都要建立“一名顾问、一名首席专家、一个项目、一个科技团队、一套技术方案、一套推进措施”的“六个一”科技服务体系,为产业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积极示范推广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鼓励支持企业和其它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推进节本降耗增效。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攻关力度,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展现场培训、专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在重点产区成立特色产业技术推广中心,在重点乡(镇)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突破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


(六)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用全产业链理念引导特色产业开发,着力推进五个转变:转变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树立大资源、大农业、大开发、大产业的现代农业观念,优化生产要素,加速三产融合,延伸增粗产业链,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开发效益;转变重建轻管、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的粗放生产方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强化管理,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协调发展;转变重生产轻加工的产业开发方式,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开发力度,用加工带基地、促流通;转变传统营销模式,鼓励支持企业主动“走出去”,开拓境外市场,借助“互联网+”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新业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农博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拓展市场空间;转变农户分散经营、企业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方式,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支持农业企业兼并、联营,抱团发展,组建产业集团,形成产业“航母”,增强企业实力。


(七)创新产业开发机制。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机制创新,优化要素配置,推进发展转型。大力推进山场水面、产业基地等土地资源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用生产要素市场化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参与山区特色产业开发。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开展“龙头带农户、扶贫助致富”活动,发挥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辐射带动作用,让农民在产业链建设中获得更多收益。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实行按月统计,按季通报制度,将农业产业经营纳入县(市、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增加考核权重,对完成任务好的予以表彰奖励。


(八)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目标。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十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将其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重点产业部门分工责任制。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和市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办公室牵头负责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具体负责产业化经营日常工作。市农业局负责茶产业、水产(饮)品业,市林业局负责林果产业,市供销社负责中药材产业,市畜牧局负责草牧业,市蔬菜办负责蔬菜产业。六大特色产业每个产业都要建立“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职能部门牵头、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工作措施”的“五个一”组织推进机制,责任部门负责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整个产业链建设的各项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经信、财政、统计等其他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各县(市、区)都要参照市里做法,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组建工作专班,强化责任目标,加大指导督导,将六大特色产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分解到领导、到部门、到人头、到节点,重点措施落实到基地、到农户、到产业、到园区,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相关扶持政策


(一)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措施,对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业,免征、减征所得税;对企业改扩建生产车间,扩大生产规模,不需新增土地的,不再征收土地价款;对龙头企业生产设施用地,不建永久性固定设施的,按照农用地管理;支持与龙头企业相联结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土地整理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土地整理后的土地优先用于产业基地发展;对规模化生产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用电均执行农业生产电价。在龙头企业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扶持上,有明文规定的要不折不扣的执行,没有明文规定的要结合实际,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条件予以支持。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2016年起,市政府继续每年安排1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61”产业强农计划实施。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培植和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以奖代补”、对当年新进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等。市扶贫开发、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等项目资金,也将拿出适当比例,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开发。市政府将建立农业产业基金,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市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额度。各县(市、区)都要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调整优化支农资金结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市各金融机构要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金融支农的重要内容,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支持门槛、减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资信度高的龙头企业,要核定一定授信额度,并逐步增加,加大信贷投入;扩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增加中长期贷款比例;扩大小额信贷覆盖范围,帮助农户和小型经营主体解决产业开发资金;积极探索农产品抵押、应收款抵(质)押、动产抵(质)押、林权抵押、专利权和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抵押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2016年6月7日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57286.html

本文关键词: 十堰市, 十政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