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政办〔2018〕160号《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

浏览量:          时间:2019-01-21 12:09:48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




宁政办〔2018〕16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办发〔2017〕78号)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18〕68号)精神,加快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全市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忠实践行“两个绝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全面贯彻“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幸福西宁成长坐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的新成绩,当好贯彻“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强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等作用,着力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2.坚持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理念,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的引擎作用,推动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粮食流通各环节有机衔接,相关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培育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覆盖一二三产业,保持粮食经济持续发展。


3.坚持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围绕市场需求,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体制机制管理,创新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激发全市粮食产业发展活力。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粮食产业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注重整体效能和可持续性。


5.坚持质量标准,保障供给。坚守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坚持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两手抓,把粮食安全意识贯穿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全过程,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为市场提供品种丰富、质量可靠、营养健康的优质粮油产品,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市市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促进粮油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使全市粮油生产企业的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以上,更好地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和农牧民增收。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增强粮油企业综合发展实力,构建多元化粮食流通市场新格局,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绿色优质健康粮油产品的有效供给,主食工业化率提高30%以上;推动油菜特色农产品从种植、基地、订单、精深加工到市场供给绿色有机健康的优质产品实现翻一翻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四)以产业链规划布局粮食产业经济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整体开发,合理布局粮食产业经济体系。依托青海油菜籽、青稞、蚕豆、马铃薯等优势,加工企业与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储备企业合作,坚持以质取胜、发展绿色经济,突出青海生态有机农产品的特色,运用高新技术开发高价值、高品质特色产品,补齐产业链条。引导资源、产业、资本向西宁集中,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西宁形成青海独特资源的产业开发集聚区。(市粮食局、市发改委)


(五)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支持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以“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发展产业化经营,引导高原特色优质粮食品种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重点支持纳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龙头示范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改造、产品质量追溯、销售渠道建设、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以资本为纽带,主动适应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利用现有收储网点、仓储设施,主动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培育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粮食企业,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和发展活力。(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六)促进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依托青藏高原青稞、油菜籽、蚕豆等资源优势,坚持粮食消费需求导向,重点扶持精深加工产业。利用西宁的粮食产业人才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开发和生产投入力度,着力增加化工、医药、保健等领域所需高原特有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步丰富补齐产品短板。引导面粉、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科学适度加工、绿色生态加工,从绿色农业、生态粮食、健康主食等多方面推动粮食产业化,提升粮油产品优质品率,实现高原特色产品的规模化、优质化、精深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市发改委、市农牧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局、市经信委)


(七)加快推动主食产业化。通过快捷的冷链配送,实现粮食生产基地化、主食加工工业化、营销供应社会化及市场消费升级,按照“安全、优质、营养、多样、方便”的原则,加快发展绿色、环保健康的保鲜速冻食品生产体系。积极开展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推出一批放心粮油、主食厨房示范单位,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主食体验店”等新模式,保护并挖掘传统主食产品,增加花色品种。大力推进西宁市主食产业化二期建设,增加主食产业化市场占有率,发挥好主食产业化在我市食品安全、食品供应保障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主食工业化生产提高供应能力,确保全市主食价格稳定,为区域部队学校供给、全市应急保障提供有效支撑,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牧局、市商务局、市食药监局)


(八)加快粮油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抓好省外粮源引入,做好本市粮油供应保障。以粮食储备企业为核心,以全市12家应急加工企业为抓手,以全市主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为枢纽,以全市75家应急供应网点为终端,以网络化监测监管为手段,建立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粮食应急调控供应网络体系,实现粮食应急网络全覆盖。依托西宁的省会区位优势,发展壮大主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利用现有铁路专用线和粮油物流节点资源,建设形成集粮食批发、集散、仓储、加工、应急配送、电子交易等功能齐全的现代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体系。鼓励粮油企业借助现有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网上粮店”,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


(九)加快推动粮食科技创新突破。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粮油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鼓励粮油企业引进科研机构、高校开展科研创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积极申请省级研发基金,参与龙头企业构建区域型和专业型粮食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加强市场调研,紧跟消费趋势、紧贴市场需求,加大新产品研发支持力度,打通“实验室-车间-市场”的成果转化渠道。加大对营养健康、质量安全、节粮减损、加工转化、现代物流、“智慧粮食”等领域相关基础研究和急需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大粮食高效节能技术、成套粮油加工装备、粮油质量安全检测设备的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品质及质量安全快检能力。(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粮食局)


(十)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制定我市“好粮油”产品质量标准、入围条件和认定程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生产绿色优质粮油产品、倡导绿色优质粮油消费、扩大绿色优质粮油供给,让人民群众由“吃的饱”向“吃的好”转变。按照“把我省好粮油立起来、送出去,把省外好粮油引进来、传下去”的思路,走绿色、有机、高原生态等特色优质粮油产品开发的新路子,发辉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坚持拒绝“转基因”“假冒伪劣”粮油产品的销售。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结合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带动优质绿色粮油产品走出去。完善粮油仓储设施和加工能力,保障成品粮油品质。推进放心粮油店建设,支持粮食企业从批发延伸到零售,推动放心粮油、主食产品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进超市,构建覆盖城乡的放心粮油服务网络和满足城市需求的主食经营网点。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粮食”新型粮食零售业态,拓宽粮食营销渠道,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推介“好粮油”产品。(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


(十一)发展绿色粮油循环经济。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支持粮食加工企业以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工厂为重点,通过良种繁育、种植、专项服务、订单收购、代储加工、精深加工,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鼓励粮食企业对粮食及其资源进行高效循环利用,注重上下游产品配套衔接,促进粮食产业大循环、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支持重点粮食加工企业申报国家绿色体系建设,创建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创建绿色园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特色粮源基地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以油菜籽、蚕豆、马铃薯为主体,加快绿色、低碳、环保的粮油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的优质粮油供应链。(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牧局、市经信委,各县区政府)


(十二)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加强粮食品牌创建顶层设计,发挥“丁香”“弘大”等品牌产业发展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鲜明、信誉良好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大力宣传名优和知名自主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提升中高端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粮食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商标注册、质量管控、科技创新等手段打造高原特色品牌,做优做强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现代粮食产业。支持粮食企业在一二线城市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展示展销活动以及建设营销网络,充分利用“青洽会”“城洽会”平台,提升本地粮油品牌影响力。加大粮食产品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加强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规范市场秩序。(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牧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药监局)


(十三)建设粮食产业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加大设施维修改造,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全力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在大通、湟中县建设必要的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能力充分、协作配合的产后服务体系。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选择上,以整合盘活现有存储设施,多渠道扩大融资途径,为项目配备产后干燥清理设备,可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粮、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同时,向农民宣传国家粮食收储和优质优价等政策,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质量和品质,全面提升粮食存储、烘干、加工、流通等各项环节现代化水平。(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十四)加强粮油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完善和提升粮油检测能力建设,构建“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全覆盖”的粮食质量安全质检体系,西宁市依托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专业优势,继续加强合作,签订《粮油委托质量检验协议书》,进一步落实粮食质量监测、沟通协调机制,有效开展质量监管工作。开展全市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风险监测,加强进口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进口粮食疫情监测和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全面实施第三方食品安全分线检测和监督检验。建立覆盖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监管衔接协作机制,加强粮食种植、收购、储存、销售及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市粮食局、市食药监局、市农牧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


(十五)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适应我市粮源多元化的需求特点,依托西宁安全保障区域作用。推进粮食物流标准化建设。不断增强粮食物流能力,切实落实流通责任,加强粮食存储物流设施建设,组织实施粮食收储供应保障工作,将粮食存储物流设施作为重要农业基础设施抓紧建设。依据西宁市及湟中、湟源、大通三县粮食生产、储存、加工、流通与消费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预测,结合已形成的粮食存储和物流体系,推进粮食物流标准化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原粮物流“四散化”(散粮、散运、散装、散卸)集装化、标准化带动全市县级粮食物流设施及包装标准化水平提升。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等主体作用,构建稳定的投资长效机制,尽快建成与本地区粮食收储和保障供应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粮食物流体系。(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交通局)


(十六)加强行业监管服务。强化库存粮食质量检查,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落实属地监管主体责任,实行监管制度常态化。强化库存监管,以库存检查为切入点,开展对储粮安全、安全生产、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的全面检查。继续完善和创新库存检查方式,落实跨地区交叉执法检查,采用“四不两直”和暗查暗访等形式,按“双随机一公开”要求组织开展各类随机抽查、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加强政策性粮食出库监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粮食销售出库政策,坚决打击违规转手倒卖、定向销售粮食、擅自改变用途、人为设置障碍阻挠出库和挂牌标的质量与实际情况不符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粮食市场销售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药监局、各县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十七)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扩大融资渠道,积极协调和争取粮食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湟中及大通县要统筹利用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投入。争取国家及省级层面对我市粮食安全调控载体和应急保障体系、粮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工程等建设项目给予支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和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工作顺利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仓储、烘干设备,可按规定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粮食免征增值税,粮食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国家简并增值税税率等有关政策。(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税务局、市粮食局)


(十八)完善健全金融保险支持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在符合农业发展银行准入标准的前提下,根据粮油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为粮油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积极拓宽粮油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粮食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粮食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并通过发行债券等增加直接融资规模。引导粮食企业合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企业厂房抵押和存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信贷+保险”、产业链金融等多种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为粮食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险服务。(农发行青海省分行营业部、市金融办、市财政局)


(十九)创新地方储备粮管理机制。整合储备资源,实行“统一储存规范、统一轮换销售、统一质量标准”的运行机制,科学储粮、绿色储粮。在储备规模总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以战略储备为主体,适当调整部分储备结构和布局,建立调节性库存储备和周转储备,解决粮食市场供需矛盾。逐步推进网上公开交易,鼓励储备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开展经营,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储备吞吐轮换、提升企业效益,实现精准调控市场与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双赢目标。(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农发行青海省分行营业部)


(二十)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实施“人才兴粮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按市场机制引进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等。依托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遴选和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粮食产业领域优秀人才,凝聚一批粮食产业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粮食产业服务。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粮食行业短缺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弘扬劳模及工匠精神,培育“粮工巧匠”,提升粮食行业职工技能水平。(市粮食局、市人社局)


(二十一)落实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我市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用地予以统筹安排和重点支持。支持和加快现有国有粮食企业依法依规将划拨用地转变为出让用地,增强企业融资功能。改制重组后的粮食企业,可依法处置土地资产,用于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粮食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各县区政府)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要深刻认识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推进本地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有效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业绩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的内容。要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大力开展粮食产业扶贫。西宁及三县粮食部门负责协调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有关工作,加强粮食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粮食产业。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以第一顺位为牵头部门,其他部门做好配合工作,抓紧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门协作机制,并发挥好粮食等相关行业协会在标准、信息、人才、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合力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各县区政府)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9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58329.html

本文关键词: 西宁市, 宁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