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政办〔2018〕86号《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西宁市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西宁市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政办〔2018〕8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市发改委研究起草的《西宁市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5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西宁市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
实施方案
2018年5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空间开发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进百姓民生福祉
(五)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六)坚持开放引领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夯实城乡发展基础
(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特色优势聚集区
(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综合试点城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狠抓责任落实
(三)强化项目支撑
(四)加大资金投入
(五)保障政策落实
(六)严格监督检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青海省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结合西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三个一以贯之”和“五个过硬”,扎实推进“两个绝对”具体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西宁的具体表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认真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及市委十四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着力推动“四个转变”,深入推进“五四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率先、精神领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聚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力推进改革开放、依法治市,聚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新起点上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幸福西宁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发展。深刻把握“生态似水、发展如舟”理念,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优势,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坚持协调协同,促进有序开发。优化空间格局,培育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建设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民生为本,实现成果共享。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始终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加速培育新动能。将创新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动力,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领域创新,加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大力促进创新、创业,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拓展新空间,增强西宁发展新动能。
坚持开放引领,扩大对外合作。积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缔结友好城市,充分发挥多元民族人文优势,广泛开展多领域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推进西宁经济实现由传统内陆型向现代开放型的重大转型。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幸福西宁新局面的总体目标,2020年努力实现以下各项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地区的发展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持续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地区生产总值5年年均增速9.5%,达到2010年的三倍左右,人均生产总值提前超过一万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幸福西宁内涵品质显著提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农牧区贫困人口5年累计脱贫6.6万人,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全民健康水平、养老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生态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人。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体系更加协同高效,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7%,初步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设“设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全省水利示范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市,创建新型智慧城市、全国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预计约14平方米,城市集中供水普及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绿色低碳循环的道路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符合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
三、主要任务
西宁地处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上人类活动强度最大的地区,生态环境的约束尤为突出。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地区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西宁市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升级为着力点,抓住“生态优先”“发展率先”“精神领先”三个关键,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强化绿色发展的产业支撑,全面构建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绿色发展的制度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地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努力探索出一条在生态脆弱、欠发达地区整体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幸福西宁新局面。
(一)优化空间开发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共建兰西城市群。在国家统筹下,加快构建兰西城市群,联通大通道、构建大枢纽、共建大生态、聚集大产业、促进大开放,做强西宁实力,发挥西宁在兰西城市群的带动作用,辐射和服务全省,更好发挥在兰西城市群中的功能作用。对西宁的发展定位、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和服务功能进行补充完善,进一步提高西宁在全省的辐射带动力。以交通、信息、市政公用设施等为网络,以要素和功能各具特色、有机联系、优势互补为纽带,以城镇融合、共兴共赢为目标,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镇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规建局、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两极、三大功能区、八个重点特色镇”的城镇空间新格局和“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坚持内优外拓并重,做优西宁主城区,在大力推进“双增双减”的同时,加快建设多巴城市副中心和西川新城,打造核心增长极,实现老城与新城协调联动发展。拓展支撑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新空间,加快培育城市发展新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大力推进人口、产业和服务向城区南部、西部和北部聚集,加快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六大功能板块,塑造西宁经济发展新版图。推进产城融合,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规建局、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和青海“西融两廊、东联一带”开发新格局,形成东西并进、内外统筹、陆海联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内贸外贸投资融合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加快建立“扩出口”与“促消费”相结合、外贸企业扩内需等政策机制;拓宽对外连接通道,建设陆上和空中丝绸之路;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出口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对外型产业基地;积极推行“保税仓储+保税展销”模式,加快建设西宁综合保税区;建设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打造中国(西宁)国际绿色产业园区;扩大对外人文交流,发挥世界凉爽城市的品牌效应,建立国际生态文化交流基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外侨办,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建设科技创新集聚区。推动实施产业园区创新提升计划,充分发挥园区在科技创新中“特区作用”。聚焦西宁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川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和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形成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创新资源集聚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是生态脆弱、欠发达地区整体实现绿色发展的新思路。大力推进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积极开展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六大建设行动”,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护重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构建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推进生态山水城市建设,开展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增强城市生态承载能力。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的示范基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规建局、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大力推进治理能力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探索高原河谷城市治理“城市病”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措施,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推进秋冬季人工增雨(雪)工作。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城乡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率。实施土壤和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水污染治理试点。开展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市农牧局、市经信委、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实施“高原绿”建设行动。打造展示高原生态、突出西宁特色、展现西宁魅力的园艺精品、建筑精品和以休闲胜地为目的的首个西北地区国际园林博览园。加快实施南北山三期高标准造林工程,推动南北山生态绿色屏障功能提升、大幅增绿。加快小有山片区林业生态示范、林业科技展示、森林旅游休闲、山地运动体验等项目建设,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西堡生态森林公园,通过对山、水、林、田、路系统的生态修复,打造集森林旅游、观光体验、乡村风情、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绿芯森林公园,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山地公园。建成总长600公里的城市、城郊、市域三级绿道系统,促进绿道网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开展铬渣污染场地等风险管控和修复,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水平。(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经信委、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实施“西宁蓝”建设行动。铁腕治理大气污染,打好蓝天保卫战。建设大气环境“地空一体化”颗粒物监测系统,全天候自动监测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对扬尘、机动车尾气、煤烟尘等主要污染物进行深度治理。防治机动车污染,全面完成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保持西宁在全国省会城市汽车尾气治理中的领先地位。完成建成区和三县县城燃煤锅炉改造,大幅降低煤烟尘污染,在全国率先完成冬季供暖清洁能源改造。继续严格执行“五个
100%”扬尘防控措施、裸露地治理标准,精准定位、深度治理工业企业废气、面源污染。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PM2.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经信委、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实施“河湖清”建设行动。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新思路,加快构建“水资源、水供给、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的水安全治理体系。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湿地建设,扩大湿地景观,对城区泉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实行流域统一管理,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加快三河六岸景观建设,实施湟水河城区段水利功能和景观提升工程,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治理目标。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三川一水综合治理,改善湟水流域国控断面水质。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标扩能等工程,综合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稳定达标。(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经信委、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开展绿色人文建设行动。组织举办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论坛,创新论坛合作模式,邀请国内外绿色发展领域的先进地区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建设绿色生活体验馆、文化创意孵化基地等文化设施,创办“绿色发展讲堂”,鼓励创作反映绿色发展理念的歌舞、戏剧、美术等文艺作品,推动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强化绿色发展价值观。(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文广局、市规建局、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完善绿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绿色发展考核体系。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推进环保市场发展,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持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绿色发展符合性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试点,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把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政绩考核。推进环保、节能、低碳、节水、可再生循环等绿色产品认证,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活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规建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综合防范能力。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与服务、风险管理、工程防御、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区域联防联治等能力建设,加强部门间应急联动。实施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全市信息终端全网及时发布。开展灾害易发区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对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和综合治理。对威胁县城、集镇和人口密集区等重大山洪地质灾害实施治理,对威胁农村居民的小型山洪地质灾害实行除危排险和搬迁避让。统筹实施农房抗震改造。加大基层救灾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支持力度,加强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知识普及力度。(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地震局、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民政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健全脱贫攻坚“六大体系”。一是健全精准脱贫工作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基础性工作,完善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由户到村到乡到县的脱贫成效评价体系,脱贫逐户销号,脱贫到人。二是健全财政扶贫投入保障体系。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县级资金整合机制,以重点扶持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优先保障贫困村、贫困户需求,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三是健全金融扶贫投入体系。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加大金融扶贫投入力度。鼓励涉农融资担保机构向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提供信用担保融资,实施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四是健全部门合力攻坚体系。各部门全面落实在脱贫攻坚中承担的目标、任务和责任,按照责任、权利、资金、任务“四到县”工作制度,强化县区级政府对扶贫资源的精准配置,统筹整合能力和资金监管职能,实现合力攻坚。五是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组织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深入推进定点扶贫、援助扶贫、村企共建、驻村工作队、联点帮扶责任人等组合式社会帮扶。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六是健全考核激励体系。将脱贫攻坚作为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目标,建立行业扶贫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脱贫攻坚巡查和督查制度,强化考核结果应用。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加大对扶贫驻村工作队的跟踪管理。(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林业局、市规建局、市人社局、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持续构建精准脱贫格局。从西宁市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实施“1+8+12”精准脱贫政策体系,根据“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针对不同贫困类型分类施策,制定强有力的精准脱贫保障机制。立足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构建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三位一体”扶贫产业格局。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把精准扶贫和贫困地区开发结合起来,立足当地优势资源,精准选择特色产业、对接项目,实现就地脱贫。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引领示范作用。建立贫困户的精准对接机制,建立和完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贫困地区科技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农牧业生产科技示范户,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各级脱贫攻坚责任,确保脱贫工作领导到位、力量到位。(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民政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卫计委、市规建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交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强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按照“三年扶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继续集中力量开展脱贫攻坚,解决脱贫攻坚突出问题和贫困地区发展瓶颈问题,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策略,拓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渠道。扎实做好特色产业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扶贫、资产收益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低保兜底脱贫等多方面措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实施人口较少民族整村整族脱贫,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各族人民福祉,切实做到全市脱真贫、真脱贫。2018年,实现全市6.6万贫困人口全面稳定脱贫、33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三县全部摘帽,2019-2020年巩固提高,全部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民政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委、市规建局、市人社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进百姓民生福祉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实施丰富优质的教育服务,打造全省基础教育高地,服务和引领全省教育发展,服务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全省教育创新中心、教育改革实验基地,教育公共服务能力进入西部先进行列。优化教育布局调整,构建普及、优质、均衡、多元、可选择性的教育供给侧结构,满足进城落户农民工子女和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基本消除大班额。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继续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项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和改进教师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省会城市吸纳、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到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健全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9.5%以上,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65万人。使西宁市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全省领先、位居西部前列。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建立、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完善劳动案件办理协查制度,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市级联动处理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农牧局、市发改委、市残联,各县区人民政府)
扎实推进健康西宁建设。按照《“健康西宁2030”发展规划》和《“健康西宁2016-2020”行动计划》总体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1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西部省会城市前列。深入普及健康生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推进健康饮食文化,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减少疾病传播和毒品危害。加大健身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健康服务,实施重大疾病防治战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夯实健康服务均等化基础,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培育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优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健康保障,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完善药物政策。努力建设健康环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问题治理,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评估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拓展体育健身休闲运动产业,提升高原生物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健康旅游业发展活力。全面深化综合医改,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医护人员积极性,着力推进四级医疗集团建设。(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旅游局、市食药监局、市环保局、市人社局、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兴盛。全面推广公益文化,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建设西部文化强市为目标,培育“四个文化基地”“实施六项文化工程”,到2020年,公共文化设施齐备达标,文化服务功能健全,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地域特色文化鲜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文化产业提质升级。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与城乡人民群众小康生活水平相匹配,与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形成融西宁传统优秀文化、民族地域特色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整合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元素,创新文化形象,打造地区特色品牌,积极开展演出活动,创作推出一批文艺作品。做好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加快创建5A级博物馆群,建设小型民间博物馆,推进沈那遗址、文庙,明长城香水段及湟中段、湟源段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对外交流,合力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间文化合作发展模式,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体育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完善乡镇(街道)党委领导、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和“三社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城市社区建设提档升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展开,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拓展应用。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跨城乡、多人群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志愿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民宗委、市公安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机制蓬勃发展,打造多个增长点、三个增长极,拓展三条增长带,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拉动作用,提升项目工作水平,强化重点项目带动,在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撬动作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广PPP等新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积极培育消费金融、网络购物、绿色出行、社会养老、医疗保健、居家服务等新兴消费热点,深入挖掘旅游、文化、信息、体育等产业消费,增加中高端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优化城乡消费环境,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经信委、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旅游局、市文广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壮大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形成政府支持,企业主体、科研单位积极参与,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科技专项、引导基金管理,增加研发投入。引导组织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实施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计划,强化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孵化、集聚、扩散和示范功能,加快建设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实施好重点产业科技支撑工程,形成多点支撑的创新集群。建立一批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和科技研发中试、科技资源共享、技术市场交易、科技金融服务、创业创新孵化等创新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强化政府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环境营造、公共服务、监督评估和重大任务实施等职能,推动政府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改革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幅不低于20%。改革财政科技计划投入方向和方式,打通产学研用的“节点”,促进科技创新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完善创新导向评价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创新政府采购机制,加强和支持科技产品供给。(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编办、市行政审批局、市统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六)坚持开放引领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西宁多元民族文化优势,以人文交流为纽带,着力推动内贸外贸投资融合发展,拓宽对外连接通道,构建开放合作平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对外人文交流,扩大向西开放、对外开放,着力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地区间的贸易畅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促进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积极与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在民族文化上有相通性、经贸交流上有互补性的印度、土库曼斯坦、伊朗、法国、美国等国的城市及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城市缔结友好城市或友好关系。加大与南京、青岛、上海浦东新区、广州、西安、乌鲁木齐、崇左、宿迁、伊犁等友好城市及对口帮扶城市的经贸合作和友好往来。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多领域合作,把西宁打造成为开放型现代化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外侨办、市文广局、市旅游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培育多层次开放合作机制。持续强化对外开放,加强对外贸易,加快建设开放合作平台,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推动园区创新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进行“二次创业”,形成新的聚集效应和增长动力。办好“城洽会”,与上海浦东新区共同举办绿色发展论坛,积极参加“青洽会”“藏毯展”等各类展会。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群,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带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外侨办、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夯实城乡发展基础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航空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西宁机场三期工程建设,构建辐射高原、通达全国、连接国际的航线,力争青藏高原国际陆港在西宁建设;加快推进西—成铁路建设,形成青海通向川渝、云贵等西南地区的便捷通道,全面融入国家“一路一带”发展主轴,将西宁建设成为区域性铁路综合枢纽;进一步强化入川新通道和入疆桥头堡地位,突出中转、集散中心功能,提升西宁作为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能力;按照市域“三环七射”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在建成100公里内环高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市域高速中环、西宁大外环等辐射周边区域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构建“一环、四横、五纵”的国省道干线网络。推进城市路网体系建设,全面建成“外环内网”,优化区域交通路网结构,完善城市快速路网,构建“四横十五纵一环”主干路网体系。全力实施三年攻坚计划六大专项行动,全面完成“畅通西宁”工程,强化主城与三县的交通联系,打通快捷联系通道,完善主城区与三县的主干次支路网体系,“十三五”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力争达14平方米;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继续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强化城乡路网连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交通保障。(责任单位:市规建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健全供排水系统。完成主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重点解决城市南部南川工业园区、甘河工业园区供水问题,扩大供水管网覆盖面,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和可靠性,逐步关闭地下水源,建设西纳川、城南水厂;加快建设“雨污分流”城市排水体系,加快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并向市郊延伸,新建第六污水处理厂、多巴新城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实施第四、第五、第六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工程,大力发展再生水回用,实施污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责任单位:市规建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发改委,市供水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加快综合管廊建设。以城市道路下部空间综合利用为核心,对西宁市综合管廊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构筑覆盖整个主城区的层次化、骨架化、网络化的综合管廊系统,新城区综合管廊成网、主城区加快形成骨架,逐步建成具有超前性、综合性、合理性、实用性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智慧的综合管廊系统。(责任单位:市规建局、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建设海绵城市先行区。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雨水自然蓄积、渗透、净化的海绵城市先行区,重点实施海湖新区、多巴新城、南川片区、北川片区等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水、绿相依的空间格局,增强西宁市的防洪排涝能力、涵养水资源和改善城市水生态,加强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绿色城市建设、实现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责任单位:市规建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湟投公司,各县区人民政府)
改造提升水利基础设施。建立多元化水资源利用模式,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蓄、引、提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及抗旱水源等工程建设,努力将西宁市建设成为全省水利示范区。加快建设“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着力启动“引黄济湟”项目,加快中小型水库建设,强化水资源工程联合调度,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推进西宁市湟水干流的引提水工程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以加强现有小型灌区续建配套、末级渠系整合连通及农村涝池整治;加强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至“十三五”末,各重点防洪保护区的立体防护体系基本建成,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等重要江河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县级防洪抗旱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成,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坚持多元化发展、多能互补的方针,推广低碳技术,积极谋划一批光伏电源建设项目,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使用比重。不断优化完善网架结构,加快提升农网装备标准化和电网智能化,提升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有序发展城镇管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施市县、区城和重点镇天然气清洁能源全覆盖项目,逐步实现“数字供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建局、市环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供电公司、中石油青海分公司、中石化青海分公司、西宁中油燃气公司)
拓展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信息传输基础设施,进一步推进技术演进升级,大力实施“提速降费”,加快光网智能化改造,推动4G网络在城市全域覆盖,加快推进“宽带村通普及示范工程”,打造“宽带西宁·光网城市”。围绕“智慧民生、幸福西宁”主题,总体采用“3+X”架构(三统一,X云应用),改造政务网络架构,打造统一网络,基于西宁市政府云计算中心,建立统一平台,整合公共基础数据资源,打造统一数据库;逐步拓展政务云、生态云、交通云、旅游云等智慧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制度,落实IP地址属地化,加强政府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筹建办、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布局。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趋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速率变革,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经济增长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多巴城市副中心等经济增长极,拓展形成宁大(西宁—大通)北川高新技术产业、多沙(多巴—沙塘川)沿湟现代服务业、鲁多—西塔(甘河—鲁沙尔—南川)沿线特色优势产业三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着力促进构成要件的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符合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农牧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围绕建设“两个千亿元”“三个五百亿元”重大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一带一路”产业合作能力。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做强做精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特色化工、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藏毯绒纺、高原生物健康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和节能环保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3231”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做强做精优势支柱产业。立足西宁优势资源及支柱产业基础,落实“百项改造提升工程”,集中力量做精做强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做大做强特色化工和装备制造产业,推进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建设,实现支柱产业的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增强支柱产业支撑力。做精做强铝、铜、铅、锌、镁等有色金属冶炼和延伸加工产业,提升发展硅、铬等黑色金属产业。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益为中心,坚持走基地化、园区化发展道路,围绕产业规模化、高新化、精细化,实现盐化工、天然气化工、新型煤化工一体化发展,提高氟及硫酸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升高端化工产品规模和水平,打造绿色盐化工产业基地。以整合提升现有装备制造企业为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着力提升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专用汽车等产品方向,实现重大技术装备集成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努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高、新、轻、优产业方向,改造提升优质藏毯绒纺、高原生物健康两大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强化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再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依托我省及周边省份的绒毛资源,围绕“藏毯之都”目标,积极推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品牌宣传营销力度,打造高原藏毯绒纺出口创汇基地。藏毯加工业主要发展地毯纱、机织藏毯、簇绒地毯、手工工艺地毯挂毯,加强无纺布、PP(聚丙烯)材料、油脂再利用、辅料等配套能力,积极进入地毯清洗等后服务市场,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加快发展生物制品、中藏药、保健品和高原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以枸杞、沙棘、虫草菌丝体、菊芋、亚麻籽等青海特色植物为原料的提取发酵和精深加工制品,发展以传统中藏药、新型中藏药制剂、活性物质纯化萃取物和冬虫夏草系列保健品,加快新药研发,扩大中藏药和保健品产业规模,发展以马铃薯、牛羊肉、蜂产品、蚕豆、青稞、乳制品等为原料的高原绿色生态有机食品,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打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农牧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落实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要求,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和节能环保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国家高压电网建设,充分发挥西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LED照明产业,推进国家硅材料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的融合,以新型轻合金材料、新型电子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材料、特色化工合成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强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材料优势产品,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规模化发展。聚焦促进产业链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以有色金属、特色化工为重点领域,培育发展新型建材、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等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环保服务,推进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节能环保设备,努力实现新型建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低碳循环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两化”融合为突破口,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信息应用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挖掘新的工业增长点。(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引导现代农业有序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推进绿色安全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绿色供给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构建“一线四川”设施农业、“一带三区”特色生态畜牧业布局。继续培育农村电商、农牧产品定制等新业态,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循环型农业产业,整合加工资源,构建种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改善农牧业技术推广条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特色优势聚集区
发展壮大绿色金融业。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强化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督促商业银行落实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坚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支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建立企业融资“绿色通道”,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组织指导企业与金融机构直接对接,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企业发展。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培育新型融资组织机构,依法规范民间融资。大力培育和发展小微金融机构和组织。(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抓好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物流园建设,努力打造连接其他地区商贸物流的重要节点。紧密围绕工业、商贸流通业、农业,发展工业园区、大型工业企业和大型市场等物流服务。运用现代科技和知识经济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多式联运、公共仓储、公共配送、冷链物流等物流服务模式。引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建设智能仓储体系,强化内部管理,深化内部改革,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以高层次、新业态和新服务,向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服务,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中心,并将商贸物流的触角伸向更多地区,把城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业构筑成高增长、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培育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巩固提升市场发展优势,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商贸流通的效率和加快商贸服务业现代化发展为主线,以功能调整和业态创新为突破口,合理布局市场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商业功能,服务国际商贸发展,满足人群消费需求,努力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理、业态设施先进、服务体系完善、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型商贸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强化“中国夏都”旅游品牌宣传营销,打造青藏高原自驾大环线、唐蕃古道线、丝绸之路线等精品线路产品,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开发精品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构建生态休闲旅游体系。依托交通枢纽建设,优化旅游交通体系。推进智慧旅游、集散中心、信息中心、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集散服务功能。实施旅游行业优质服务提升行动,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逐步对接国际优质旅游服务体系。实施大项目带动、精细化管理、品牌化运营,加快推进新华联国际旅游城、丝路自驾车营地、青海之窗文旅城等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项目,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名城、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青藏高原特色服务基地。加强西宁市气候旅游资源宣传。(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气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推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形成若干个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在产业重点领域支持产业配套全程化,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模型加工、知识产权、专利标准、中试生产、产品推广等研发制造服务,实现产业链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加快建立“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四位一体功能的科技大市场,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汇集技术、成果、资金等科技资源供需信息,依托政策引导和市场交易,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人社局,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区域性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备份中心、呼叫中心和大数据服务示范工程建设。着力建设“智慧西宁”,推进“一个整合,两个实现,三个提升”重点任务,形成“六个一”的民生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培育发展信息消费等新兴服务业态,推动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安全体系、社会征信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推进电子政务系统与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社会治安等公共信息管理系统互联,构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加快推进文化传媒市场发展,推动艺术创作生产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新消费扩容升级。(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筹建办、市经信委、市文广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鼓励发展制造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线支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等第三方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培育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围绕满足老年人多样式、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在强化基本养老保障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中高端新型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与年龄层次、健康状况、收入水平等衔接匹配的立体式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原则,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幅度等相适应的保障体系。积极采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方式,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加快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培育发展专业化社会组织和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专业化服务。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创新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供规范化、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符合标准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社区。探索建设嵌入式、多功能、小型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构建“机构—日托—居家”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网络,推进机构服务家庭化、家庭照护专业化,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服务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创业创新、现代物流、科技孵化、工业设计等战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提高行业整体配套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筹建办、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综合试点城市
促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贯彻落实《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建立健全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的机制,落实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积极吸引各类人才落户西宁,保持西宁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落户条件最低,彰显西宁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房产局、市农牧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公积金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扩大金融开放融合,繁荣发展金融市场业态,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认真贯彻落实西宁市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逐步构建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用足用活国家已经出台的多项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新型城镇化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加强投融资监管,实施差别化分层次监管。(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发改委、市规建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房产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旅游局、市文广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县区人民政府)
协调产城融合开发建设。紧紧围绕提升产业与城镇持续性健康发展水平,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结合园区、城县、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协作协同,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尽快出台《西宁市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方案》,推进开发区园区、片区开发管委会与城县、区域融合发展,努力闯出一条功能互补、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精明增长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创新运营模式,促进城镇产业发展,改善宜居和创业环境,提高居民收入。(责任单位:市规建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房产局、市国土局、市农牧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旅游局、市卫计委、市商务局、市人社局、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加快建设绿色智慧人文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构建“一芯两屏三廊道”的城市生态屏障格局。全力推进(西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建设、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建设。实施城市园林景观提升改造,打造西山野生动植物观赏区、南山旅游风景区、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景区(小有山)、北山美丽园景区建设,构建“一园多景区”的环城国家生态公园生态体系,建设三河六岸景观廊道。积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抢抓国家大数据战略,把西宁建成信息基础设施先进、民生服务便捷、城市管理高效、智慧应用普及的新型智慧城市。加快智慧卫生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标准的医院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建立全市远程医学信息中心,实现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全面推进全市“厕所革命”为契机,远近结合、建管并重,加快建设市容环卫基础设施、公共停车场、城市绿道、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园林街景、指示标牌等设施,全面精细实施城区环卫保洁、城市公厕标准化治理、市容街景整治,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留住西宁特有的地域特色、风情特质、文物古迹等历史人文记忆,打造一批具有时代风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标性建筑。(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规建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经信委、市大数据筹建办、市金融办、市卫计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有序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保障集体成员权利,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和收益权、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权和继承权”三项试点任务,形成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产权纳入交易范围,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积极稳妥实施湟中县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依法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指导推进湟源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严格禁止一户多宅。积极引导村民利用荒坡地、村内空闲地或旧宅基地统一规划住宅小区,有条件的城镇可统一建设农民公寓,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争取国家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建设一批全省高原特色美丽乡村示范点,把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发改委、市规建局、市国土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交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完善工作机制,根据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把涉及本地区、本部门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进行梳理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西宁市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指导、服务。建立西宁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的重大问题、完善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和各项措施切实发挥效力。
(二)狠抓责任落实
按照本《实施方案》总体思路,突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做好本《实施方案》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衔接协调,做好纳入国家规划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争取各类项目纳入有关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本《实施方案》主要任务的分解细化,明确责任要求,加强各部门之间重大问题衔接协调,相互支撑,推动工作落实。
(三)强化项目支撑
要以支撑发展的重大项目为重要抓手,强化项目工作“双联动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密切协作,进一步做好向国家、省有关部委的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政策支持。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精心组织开展项目实施,形成重大项目对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重要支撑。
(四)加大资金投入
围绕本《实施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要求,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和统筹安排市级财政资金预算,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和多种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积极参与西宁市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投资。
(五)保障政策落实
加强沟通协调,整合要素资源,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帮扶政策等,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协同作用。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落实相关贷款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支持政策。创新要素配置导向机制,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
(六)严格监督检查
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落实,切实有效开展本《实施方案》相关工作。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加强对落实情况的总结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的督促检查。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和执行情况的分析总结。经常性的开展西宁市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督查工作,加强指导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掌握工作进展,积极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工作局面。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