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政办〔2017〕33号《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宁政办〔2017〕3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张晓容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业经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政府工作报告》连同计划、财政报告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3月9日
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2月15日在西宁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张晓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在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伟大征途上阔步前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圆满完成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八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盘点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
——科学研判、把握大局,找准了发展新方位。市委以中国梦为根本逻辑起点,不断深化市情认识,承继“两城”建设丰富内涵,创造性提出建设幸福西宁的总目标,作出了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重大部署,明确了西宁在新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地”“工具箱”和“路线图”,彰显西宁各族人民图发展、求突破、谋幸福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斗志,开创了发展新境界。
——主动作为、行稳致远,实现了经济新增长。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构建经济增长新格局。打好稳增长“主动仗”,经济增速逐季上扬,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为全省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优化布局、拓展空间,推动了城市新发展。确立“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生态山水城市发展新战略,明晰了多巴、南川、北川等重要组团和县域发展新定位,城管体制改革先行破题,“美丽夏都·清洁西宁”提升市容颜值,城市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加力改革、后发赶超,培育了发展新动能。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顶层设计“1+N”政策体系,“去降补”任务取得突破,在全国率先组建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疗集团。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西宁特色“一目录四清单”监管体系,释放了供给体系新活力。
——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增进了群众新福祉。紧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补齐农村“走教点”、基层卫生“三家服务”等公共服务短板,实施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和大学生全程资助,同步精准帮扶城镇困难群体,统筹实施“1+8+12”精准扶贫政策体系,80个村、2.6万人脱贫摘帽,扶贫攻坚首战告捷,人民生活实现了新改善。
过去一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宏观环境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我们着力抓了以下七项工作:
一是发展为要、多措并举,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稳定经济增长的16条措施及7个方面的配套措施,促进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地区生产总值1248.2亿元,增长9.8%,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2亿元,同口径增长9.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增长9.3%。坚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铁合金、粗钢产量分别下降23.7%和4.7%,商品住房去化周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减免小微企业各类税费2.5亿元;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固定资产投资1399.3亿元,增长10%,争取专项资金214.6亿元,增长13.6%。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引进阿里巴巴·西宁产业带等电商运营平台,新华联、万达等知名品牌引领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3.1亿元,增长11.1%,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
二是创新突破、优化结构,产业支撑夯实壮大。我们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科技创新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增科技型企业28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1%,电子级多晶硅、光纤预制棒、锂电正极材料等技术达到国内或世界领先水平。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支撑持续强化,增加值增长9.3%,开发区发挥主力军作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和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增长41.3%、51.9%和24.2%,夯实了光伏制造和千亿锂电基地发展基础。服务业助推经济发展,增加值增长9.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6.1%,金融业增加值、旅游业总收入、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增长13%、25.2%和20%。农业保持稳定,增加值增长5.2%,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加快培育,农村电商、乡村生态游、观光农业等成为拉动农村经济新业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47.7:49.1,三产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
三是科学规划、集约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我们始终坚持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着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建设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民心工程,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编制《城市建筑风貌导则》《海绵城市设计导则》《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挖掘和提炼城市特色风貌,彰显高原山水意境。畅通西宁取得突破,开工建设凤凰山快速路、西城大街等68项关键工程,成为西宁道路建设史上投资最大、开工项目最多的一年,昆仑桥拓宽改造、沈家寨及火车站互通立交等17个关键枢纽工程建成投用,外环内网交通大格局初具雏形,同步推进智慧交通、公共停车场改造、公交优先、文明出行等综合措施,交通衔接更加通畅,出行更加便捷,拥堵指数下降17.3%。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成学院路等14条道路27.7公里综合管廊。建成绿道150公里。全面启动智慧西宁建设,“i西宁”APP系统上线运行。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建立城市综合管理统一指挥和街道综合联动执法机制,强化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城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四是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县域城区协调并进。我们始终坚持统筹谋划县域和城区发展,构建横向差别定位、纵向分工协作的新格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湟中加快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和多巴新城建设,县域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大通积极融入“西宁—大通沿北川河”千亿元综合产业经济带,北川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明确了主导产业方向,专业化招商破题;湟源着力建设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聚集园,形成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城区经济稳步提升,城东区火车站商业核心圈加速集聚,城西区金融“洼地”效应逐渐显现,城中区南川综合片区全面启动,城北区“双创”聚集区建设成效凸显,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生态优先、建管并重,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我们始终坚持“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深刻把握“生态似水,发展如舟”道理,着力构建“一芯两屏三廊道”城市生态屏障。强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完成造林4060亩,园博园项目前期和环城国家生态公园(试点)建设全面启动。“三北”“天保”、南北山三期绿化等工程造林36.1万亩。湟水河城区段建成14级清水水面。开展美化家园行动,完成307个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185亩。重拳治理环境污染,全面落实施工工地“五个100%”,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煤改气”整治任务,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0.4%,提高2.8个百分点,在西北省会城市位列第一。开展湟水河沿岸养殖场搬迁,完成湟水河流域54个生活污水直排口截污纳管,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实施工业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82项,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分别下降10%和32.8%。
六是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我们始终坚持履职为民的坚定立场和价值取向,以小财政办大民生,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1%。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施10类286个教育建设项目,完成103个农村“走教点”改造和20个乡镇幼儿园建设,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正式启动,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投用。以综合医改统领医疗卫生工作,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11所乡镇卫生院获全国“年度群众满意”殊荣。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分别提高360元和625元,达到4836元/年和2970元/年,民生兜底保障作用效果明显。建成农村“老年之家”150个。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6万人次。建成平价蔬菜经营网点227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涨幅2.1%,处于十年来最低水平。建设保障性住房4.9万套。完成1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7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狠抓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重大以上事故。深入推进平安西宁、法治西宁建设,依法妥善化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新闻广电出版、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地震、供销合作、工青妇、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在市十五届人大八次会议上,我们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大民生实事已全部兑现,40项民生项目已全部完成!
七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我们始终坚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持续打造全省改革高地。简政放权创出特色,简化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一窗受理、一站服务”,建设“网上审批大厅”和“掌上审批系统”,市本级事项网上审批率达78%。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中央和省上改革试点,投融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及医药卫生、司法、城管体制改革等稳步推进,营改增、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试点有力有序,警力配置和社会治安评价机制改革成效初显,不动产统一登记稳步推进,市本级和四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全年共引进项目306个,签约金额1144亿元,到位资金276.8亿元,比亚迪等15家全国500强企业入驻西宁。出台《西宁市“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开通国际航线2条和中欧班列,新增友好城市和地区7个,与南京市建立对口扶贫协作。成功举办首届绿色发展论坛和第十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向世界展示了自信开放的西宁新形象。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始终把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主动接受监督,共办结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270件。我们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改进作风,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政府执行力、落实力和公信力有效提升。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一些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全国第三家实行集中审批,首次明晰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分级,率先出台政府管理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清单,成为省会城市中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医改工作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表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位列百家城市评估第四名。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七连冠”,法治政府建设位居西北第一,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二轮复审,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第二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
各位代表!成绩来自勠力同心,发展源于合力攻坚。西宁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得益于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和各级各部门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宁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驻宁企业,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宁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冷静审视新阶段西宁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力;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城市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居民增收难度增加,经济实力支撑保障幸福西宁的能力与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政府效能还需提高,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7年工作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八届历次中央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3.10”、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部署,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推进“四个转变”,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12315”总目标,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深化创新驱动,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幸福西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75%以上,单位GDP能耗、CPI、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上下达的控制指标。上述预期目标,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力促经济“行稳致远”,又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精神,为“十三五”后几年的发展蓄势减压,突出稳与进的辩证统一,彰显了省会城市责任担当。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美丽西宁,服务全省人民”和“发挥西宁引领全省发展‘火车头’作用”要求,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主线,突出稳增长、优生态、惠民生三大领域,把握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两个着力点,全力以赴打好五大攻坚战。
——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紧盯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动摇,走在前、赶在先,确保年内100个村、2.5万人口脱贫摘帽,为2018年全面脱贫打好基础。
——全力以赴打好结构调整攻坚战。紧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不放松,调结构、促转型,强化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
——全力以赴打好畅通西宁攻坚战。紧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不减力,强基础、补短板,加快实施“畅通西宁”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惠民便民工程,构建“外环内网”交通大格局。
——全力以赴打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紧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不停步,找差距、攻难点,坚持一城抓总、多城联创,塑造城市新形象,铸造全国文明城市“金名片”。
——全力以赴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紧盯“生态优先”与“发展率先”两个关键不懈怠,强督查、促整改,将生态建设、环保监管作为示范工程和关键环节,把绿色发展的根扎深扎牢。
围绕五大攻坚战,力争在八个方面再上新台阶:
(一)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夯实筑牢发展底盘,力争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继续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主支撑,积极争取、精准对接一批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发挥工业投资的支撑作用,围绕光伏制造和千亿锂电两个基地、铝镁合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谋划引进项目,加快项目落地,全力稳定工业投资。突出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器”作用,把投资重点放在重大片区规划落地、畅通西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保持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加快南川、北川重点片区土地开发利用,引进一批品牌企业,促进房地产业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不断扩大民生领域投资,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强化重大项目协调督导。项目督导不松懈,紧盯今年180项重点项目,严格执行周检查、旬协调、月督办的项目调度制度,强力推进项目落地见效,力争续建项目3月份复工率达到90%以上、新建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达到70%以上。项目储备不懈怠,围绕“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的重点投向,谋划一批拉动力强、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与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申报争取联动互补,建立连续不断、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库。项目融资不松劲,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加大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等争取力度,用活用好中央和省市各类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动态调整PPP滚动项目库,加强与中国PPP基金的衔接,加快项目对接,吸引更多社会投资。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扩大民间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继续坚持市级领导带队招商、全员招商,用好青洽会、城洽会、南京对口帮扶等平台机制,通过产业链招商、猎头式招商、商会集团式招商、研发机构推荐招商等新模式,对准九大重点产业链,做好铝合金、光伏光热、锂电、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与房地产等方面的全面推介招商,着力抓好王府井集团、正威、修正药业等知名企业招商对接,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80亿元。全面落实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我市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实施方案,从项目准入、融资平台、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和保障力度,规范中介服务,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同时,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服务力度,全力抓好要素保障。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力争“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围绕市场需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目标,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激活市场、要素、主体,优化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打好脱贫攻坚战。重点实施好4万贫困人口产业帮扶、1200户易地搬迁、大通县扶贫产业园等项目。把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扶贫特色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带。抓紧抓实与南京的对口帮扶工作,在产业融合协作、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积极对接、争取支持,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提升。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完成耕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统筹推进湟源县“国字号”三项试点任务,为各项农村改革打牢底盘。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成湟中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任务。深化涉农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农村金融配套改革方案,依托市级信保集团,健全县乡综合信用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下沉金融网点和服务,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专项资金以股权方式投入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品牌农业。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巩固提升大通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湟源、湟中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建设一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大力发展中藏药材、饲草等特色农业产业,整合加工资源,构建种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发展有机栽培、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种植技术,继续实施养殖业出川上山,建设万亩生态牧场6家,严格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落实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品牌。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培育劳务输出品牌,组织好园区和建筑业用工对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以上,稳定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合作联合、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农机出租等服务业,提高经营性收入。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流转农村土地44万亩,通过土地股份合作、托管代耕等多种经营形式,增加财产性收入。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低保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政策性收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通过“金穗服务惠万家”“双基联动”等信贷支持,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贴息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三)发挥工业对稳增长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力争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坚持绿色循环低碳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举,扩总量、提质量、优结构,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以严格的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倒逼企业兼并重组。继续推动煤炭、水泥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关闭退出大通煤矿120万吨落后产能,化解100万吨低标号水泥等过剩产能。加快本地企业产销对接,提高地产工业品采购比例,推进铝水直供,提高电解铝就地转化率。落实好国家金融政策,引导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等,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强金融机构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对接合作,建立“过桥”资金池,为重点领域企业提供信贷周转、融资贴息、担保补贴等,帮助企业降低信贷成本。
打好结构调整攻坚战。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推动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形成若干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打造特色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抓好电解铝生产线改造、电池组件扩建改造等116项技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稳定电解铝生产,抓紧高端铝材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建设,加快铝镁合金高新材料加工产业聚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藏毯绒纺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示范省建设为牵引,落实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光伏制造业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和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迅速扩大新兴产业规模。推动上游生产制造与下游电站建设联动,构建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制造中心。加快构建完整锂电产业链,大力发展锂电配套产业,推进比亚迪动力锂电池、华泰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基地、北捷锂电池隔膜等关键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加快普兰特中药颗粒、九康中药饮片等项目建设步伐,提升超临界萃取沙棘油能力,力争申报地黄提取梓醇产品为全省首个国家一类新药,打造高原特色地方资源精深加工和中藏药产业基地。
全力以赴稳定工业增长。密切监控生产经营趋势动态,加强运行分析和监测预警,切实提高地区工业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和水平。做好百和再生铝、开源金属等企业启动负荷工作。扩大现有企业产能,重点抓好国电投太阳能电池组件、黄河水电新能源多晶硅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形成新的增长点。发挥好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支持力度。
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施“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工程”,培育入规工业企业15户以上,新增销售5亿元以上企业5户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2户以上。狠抓千家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成长型、创新型小微企业,新增中小微企业6000户以上。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质量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
(四)坚持城区县域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力争城乡一体再上新台阶。围绕建设西宁周边1小时经济生活圈,促进城乡对接,强化优势互补,着力加强市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双轮驱动”,推进城乡协调联动、双向发展。
发挥城区核心引领作用,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巩固国家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成果,发挥城区服务业集聚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县域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巩固旅游业快速发展势头,充分发挥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聚集作用,继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西部旅游集散功能,游客接待人数增长13%,旅游总收入增长20%。积极规划建设海洋馆、冰球馆,推进新华联国际旅游城、可可西里文化旅游产业园、乡村休闲游等带动性强、辐射广、影响远的项目。启动通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促进通用航空与旅游、体育以及互联网、创意经济融合发展,引领新兴大众消费。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九大类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商贸服务业高端化,重点引进红星美凯龙、奥特莱斯等新型业态及品牌商业,依托万达广场、水井巷商务区等商贸设施,打造特色商业集聚区。建设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推动品牌连锁超市入驻,畅通农村商贸流通网络。申报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开展肉类及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配送试点,加快朝阳物流园信息化改造升级,把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建成向西开放的大型物流基地。统筹引导市区物流、建材、屠宰、批发和汽配等市场向三县适合区域转移。加快城西现代金融聚集区建设,组建市金融控股集团,推动“稳当宝”等互联网金融平台规范运营。支持养老、养生、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态繁荣发展。支持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完善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环境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成100个示范性新型农村电商淘宝店,建设湟中、大通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培育西宁知名电商品牌。
补齐补强县域经济发展短板。着力挖掘县域经济发展新空间、新动力、新优势,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激发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促进人口和产业聚集。依托园区发展县域主导产业,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主平台,更好更快地促进项目落地和产业聚集。大通县依托北川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打造铝镁合金等高新材料产业集群,延伸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湟中县以多巴新城建设为重点,加快与主城一体步伐,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发挥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甘河工业园带动优势,加快由经济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湟源县发挥背靠大牧区、面向大市场的地缘优势,依托全省农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高原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聚集园。将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市场化方式建设县域产业园和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着力孵化和培育市场主体,培育县域民营中小企业360家,让民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以特色小镇为抓手促进县域经济创特色,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以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培育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特色制造、民俗文化等特色小镇。大通县依托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打造东峡镇休闲旅游特色镇,借鉴南京江宁模式打造朔北窎沟片区乡村旅游产业园;湟中县加快建设陈家滩特色文化产业园,打造鲁沙尔旅游风情小镇,围绕云谷川和西纳川打造卡阳乡趣生态旅游区;湟源县以丹噶尔古城保护开发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高原旅游名镇。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提高城区与县域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力。强化交通功能引领,开展市域国省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县乡公路交通衔接布局研究与规划,优化“三环七射”高速公路网布局,协调推进227国道南北段、昆仑大道西延段、G6高速北移、大湟平公路等建设,按领先全省的标准升级改造县乡道路、联村道路,构建城区与三县更加便捷的路网体系,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实施园博园及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水利灌溉项目,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水土保持及小流域治理年度建设任务。提升城市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改造升级35个中心村电网。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及物联网建设,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效整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善农村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就近向城镇集中,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五)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重点片区建设,力争城市面貌再上新台阶。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步伐,主动对接国家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落实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部署,推动城市发展向组团化疏解、内涵式提升转变。
精心规划城市。启动市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构建全域统一衔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空间规划体系。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申报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启动编制各园区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和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加快西宁卫城传统特色街区建设,努力打造具有现代人文气息,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原山水生态城市。严格执行城市建筑风貌导则,提高规划建设理念标准,塑造一批河湟精品建筑,彰显独特地域风貌。建设海绵试点城市,将低影响开发理念贯穿于各层次规划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确保今年完成70%的建设任务。申报省级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分级分层推进总体、分区、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实现城市轴线、天际线、文脉、风格和色彩的协调统一。全面梳理城市管线,有序推进城市地下管线升级改造,启动城市架空线整治入地工程。
精准落实重点片区规划。围绕多个经济增长点、三个经济增长极和三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的培育,加快推动“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片区建设,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多巴新城突出生态山水城市风貌特色和城市副中心定位,完成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和地上骨干交通体系,启动实施周边沟道生态治理和“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打造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示范区。南川片区加快完成南川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区城市设计+风貌导则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市民中心、南川高级中学、青大附属医院等项目,抓好文化旅游会展综合体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前期,以文化商贸旅游会展业带动城市均衡发展。北川片区落实好铝镁合金高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加快组建铝镁合金高新材料研发中心,加大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以铝镁合金高新材料集群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西堡生态森林公园编制完成道路、水利、电力等专项规划,启动绿化道路建设,抓好灌溉系统配套设施建设,完成2.8万亩绿化造林任务。
精致建设城市。打好畅通西宁攻坚战,新开昆仑路地下通道、长江路拓宽改造等22个项目,年内实现90%以上外环内网项目开工,峡口连接线、湟水路高架桥等18项工程竣工。新增(优化)18条公交线路,建成公交9路线公交专用道;开工城南等地区大型地下停车场,继续改扩建一批公共临时停车场,进一步规范停车收费;在行人过街需求集中部分路段建设人行天桥;基本完成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提高信号控制、路况监控等智能化水平,提升道路交通秩序精细化治理能力;新建绿道100公里,构建连接中心城区和三县的生态绿道网络。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启动城市南部水源工程前期,加快西纳川水库、“引大济湟”西干渠建设,缓解园区工业和周边城镇用水、灌溉及生态缺水问题。开展综合管廊二期建设。加快城市轨道1号线前期工作步伐。积极配合省上实施好西宁机场三期、西成铁路、城市电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指挥中心,完成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大数据基础平台、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智慧旅游、智慧卫生等项目建设,推动“互联网+服务”。打造完善“i西宁”城市门户民生服务客户端等“七个一”民生工程,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
精细治理城市。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深化城管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街道城管综合执法中心,做实街道城市综合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考核评比,严格监管督导,建立统一的市政公用设施抢修维护体系,提升管养水平。持续打造“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开展小街小巷机械化作业试点,落实“门前三包”和“严管重罚”措施。开展“无人机”巡查,对重点区域实行实时动态监控。解决现有垃圾填埋场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厂遗留问题,规范垃圾填埋场管理运营,加快推进垃圾焚烧和生活垃圾分拣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开展乡镇村垃圾收集处理和建制镇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和乡镇村垃圾全收集、全处理。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围绕县城周边、国省道公路沿线和旅游景区,建设一批村容整洁、生态美好、乡风文明的示范村和连片示范区。打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利用微信、媒体、政务热线等平台监督曝光不文明行为,建立不文明行为有奖举报和处罚制度,严管重罚乱吐乱扔、乱停乱放,营造城市环境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开展城乡接合部和城市出入口专项整治,对乱倒垃圾、乱堆物资、占道修洗车等进行集中整治。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规范出租车运营,强化文明劝导员、志愿者作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树立城市文明形象,全力冲刺,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力争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坚定不移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推进生产循环化、生活低碳化、治理现代化,将幸福西宁书写在青山绿水之间,让生态秀美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坚守好生态涵养绿色本底,着力开展河岸线和山体生态修复,打造南北山绿化示范工程,完成重点工程造林33.2万亩,全面启动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园博园、德促贷款绿化和生态保护项目,推进环城国家生态公园(试点)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33%。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持续开展美化家园绿化行动,完成人民公园、长青园等景观改造提升,新建苦水沟、湟岸巷等10处街头绿地,提升93公里绿道绿化景观,持续推进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达标行动,全年新增园林绿地600亩。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扎实做好水生态廊道连通综合功能提升、南川河、黑泉水库水生态文明建设等项目。全面落实河长制,大力推进西川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三河六岸”绿色景观生态廊道。
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以中央和全省环保督察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摸排隐患,全面整改问题,强化问责,提升实效。铁腕治理大气污染,加密空气质量监测点,构建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控体系。继续推行“五个100%”的扬尘管控措施,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完成150蒸吨“煤改气”、4300辆黄标车淘汰任务,确保空气质量只升不降。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新建东川工业园工业废水处理厂,做好多巴生活污水处理厂前期,加快六污新建、四污扩能改造、五污中水回用和甘河西区工业污水处理项目。加快湟水流域企业排水和生活污水截污纳管,确保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启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工程。坚决消除固废污染,强化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经营单位监管,实行医废应收尽收无害化焚烧处置,实施铬渣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项目。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全面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深化环保执法与司法联动,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做好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各项工作,构建具有西宁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开展东川、甘河、南川工业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低碳示范试点,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强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管理,提高园区排放标准,关闭一批高排放企业,推行钢铁、电解铝、光伏等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效能提升、绿色照明、余热暖民等节能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金融手段激励企业主动减排。落实好《西宁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加快充电桩等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构建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全面体现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七)聚焦聚力热点难点,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力争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继续秉承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繁荣社会事业。进一步优化调整教育布局,启动消除城镇大班额专项计划,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逐步扩大15年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继续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在校期间学费和生活费实施全程资助。全面实施《健康西宁2016—2020行动计划》,推动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推进医养结合示范市建设。开展精准扶贫县乡村卫生机构设备提升工程,为县级医院配发医疗设备,为51所乡镇卫生院、503所行政村、扶贫村卫生室更新医疗设备。设立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金。抓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10家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示范流通企业,加快建立食品安全“快检速查”网络监管体系,健全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监管链条,严守从农田到餐桌每一道防线。加快文旅融合,大力发展原生态文化产业,在产业基金引导、文旅集团运营、精品剧目打造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快推进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部分县区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和博物馆。办好环湖赛西宁赛段、国际徒步节、市运会等活动,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促进社会和谐。扎实推进平安西宁、法治西宁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六张网”,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推动社会治安治理方式从末端处理向前端治理转移,全力打造良好社会治安生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事前问责”要求,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双拥共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化法治县(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关心支持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红十字会、妇女、老龄、儿童、残疾人工作,积极推进仲裁、防震减灾、人防等事业发展。
夯实民生保障。完善市、区(县)孵化基地及产业园区间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孵化服务联动机制,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做好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五保户供养、优抚安置和残疾人工作。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打造“1+7+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省、市养老示范基地和儿童福利院。继续实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在每个县区建设一个养老示范基地,在农村建设50个农村老年之家,在城市规范运营10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和运营管理,建设保障性住房18690套,完成65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高度关注全年物价走势,发挥国有农产品控股流通公司引导作用,新建平价菜店60个,增强政府物价调控能力。
各位代表!民生连着民心,我们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倾情关注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千方百计把群众日常生活的琐事、小事、烦心事办好做实。今年市委市政府将集中力量继续实施一批解民忧、疏民困的民生实事项目,在新的一年里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努力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八)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竞相激发活力动力,力争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毫不放松抓好改革开放,以改革添活力、以开放增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补齐发展短板、激发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
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弱鸟先飞”意识,切实把创新驱动作为优先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发挥创新聚集作用,继续推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扎实推进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及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培育科技型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完善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汇聚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拔尖人才,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中的引擎作用。与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浦东·西宁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科技创新飞地”作用。加快建设西宁科技大市场和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以更大决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建成“一网多端”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大厅,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努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市属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开展经营业绩考核,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国企管理水平。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各项工作。落实好税收制度改革政策,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拓展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形成以付费总额控制为主的复合型支付模式。积极推动社保体系改革,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关政策。
以更宽视野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西宁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面向中亚开放前沿的枢纽地位,突出西宁的门户地位、集散功能,以西部自驾游联盟为龙头,推动旅游业由低端观光向高端体验升级,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特色旅游名城、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青藏高原国际旅游服务基地。推动内外贸投资融合发展,加快建立“扩出口”与“促消费”相结合、外贸企业扩内需等政策机制。推行“保税仓储+保税展销”模式,继续建设进口商品馆和保税购物中心,启动西宁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建设中国(西宁)国际绿色产业园,发挥好土库曼斯坦采购及商贸中心等平台作用。着力建设南川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北川特色口岸综合服务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支撑平台。
各位代表,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把西宁建设得更美好,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我们要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始终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始终把建设幸福西宁的使命扛在肩上,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各项措施,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问题,持续开展懒政怠政为官不为专项治理,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严肃惩治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切实提高政府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蓝图,激励我们筑梦前行;人民的信任重托,鞭策我们勇往直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西宁篇章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西宁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
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7年2月15日在西宁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西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圆满完成市十五届人大八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控,速度质量同步提升。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出台新举措,强化政策协同,注重精准发力,有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平稳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8.2亿元,增长9.8%,增速高于计划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全市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8.5%,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到39.2、595.6、613.4亿元,分别增长5.2%、10.6%、9.3%。“营改增”改革有序推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5.2亿元,同口径增长9.7%,高于计划2.7个百分点。就业大局持续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40.6万人(次)。物价水平保持低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2.1%,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6元,增长9.3%,较上年提高1854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进一步改善,居民人均居住、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支出增速分别提高1.6、2.4、0.6和0.7个百分点,食品消费支出增速和比重继续下降。
(二)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始终坚持以改革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构建“1+N”政策体系;全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5万吨,铁合金、粗钢产量分别下降23.7%和4.7%;全市商品房库存面积减少106.2万平方米,商品房去化周期13个月,较2015年下降2个月;积极防控金融风险,实施政府债务全口径预算管理;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共为企业减负5千余万元,减免小微企业各类税费2.5亿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建设“网上审批大厅”和“掌上审批系统”,明确审批事项分级,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96项,市本级事项网上审批率达78%,办理时限整体提速45%。实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及“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万户。扎实推进中央和省上改革试点工作,生态文明制度、医改、司法及全市重点领域改革进展顺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动产统一登记稳步推进,营改增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试点有序推进,市区两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交流,新增友好城区7个,在哈萨克斯坦等3国设立西宁商务代表处,建立境外营销中心12个,建成综合性进口商品展销平台9个,开通国际航线2条,中欧班列顺利开行。全年引进项目306个,到位资金276.8亿元,比亚迪等15家全国500强企业入驻西宁。成功举办首届绿色发展论坛。
(三)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促进结构趋向合理。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为3.2:47.7:49.1,三产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初步实现经济增长向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向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工业增长新动能逐步显现。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锂电、光伏等千亿元产业加快发展,园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占全市比重75.2%。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增长18.1%,增速高于重工业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装备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1%、33%,分别高于整体工业6.8和23.7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及多晶硅、单晶硅、锂离子电池等新产业、新产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加速发展,成功入选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长20%。消费品市场运行态势良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3.1亿元,增长11.1%。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85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5.8亿元,分别增长15.3%和25.2%。房地产市场回暖趋稳,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3.1%。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比重稳定在75%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持续向好。设施农业稳步发展,建设节地型温室1117栋,改造提升旧温室950栋,建设各类规模养殖基地59个。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培育扶持各级农牧专业合作社686家、家庭生态牧场229家。率先在全省开展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保险面积1.2万余亩。
(四)更加注重项目管理,财金支撑作用突出。以精准补齐短板为抓手,扎实推进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强化财金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严格执行重点项目周检查、旬协调、月督办管理制度,按月分解、细化、量化投资任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9.3亿元,增长10%,占全省投资总量的39.6%,其中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2.9%、29.7%。全市177项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到100%。不断加大项目前期投入,下达2016-2018年重点项目前期经费1.2亿元。大力提振民间投资,重点抓好民间投资“三张清单”项目落实,着力构建“1+3+5”政策体系,民间投资降幅逐月收窄。财金支撑不断强化。全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214.6亿元,增长13.6%。通过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池带动企业融资9565万元,全市26家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达252.3亿元。全市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72家,其中主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新增2家,累计达12家。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P2P平台“贝通网”和“稳当宝”累计融资2.85亿元。强化银政企对接,召开工业企业专场融资对接会9场,融资金额达200亿元。民生银行西宁分行正式开业,金融控股集团和信保集团组建工作稳步推进,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3家。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围绕建设“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新型生态格局,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城乡绿化水平不断提高。《西宁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审查通过,环城国家生态公园(试点)成功获批。“三北”“天保”、南北山三期绿化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绿化36.1万亩;建设城市绿道150公里;实施13条主要大街及中心广场、新宁广场等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城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185亩。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面落实施工工地“五个100%”,淘汰黄标车5097辆,“煤改气”293.3蒸吨,各项污染物浓度水平较去年同期持续下降,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0.4%。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打造“三河六岸”绿色景观生态廊道,全面实施宝库河(黑泉水库)水生态文明建设、湟水河城区段水利功能提升改造等项目。落实排污许可和总量控制“双线”管理制度,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83.3%。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9平方公里。全力抓好节能减排。成功申报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分别下降10%和32.8%。实施“美丽夏都·清洁西宁”系列行动,市容环境显著改善。
(六)科学规划城乡建设,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以规划为引领,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大力推动城市优化空间布局落地。出台《城市建筑风貌导则》《海绵城市设计导则》。着力打造多巴城市副中心,编制完成《多巴新城发展战略规划》《多巴新城建设总体方案》,多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自驾车营地、新华联国际旅游城项目开工建设。城市道路“外环内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主城70公里高速公路环线全线贯通,沈家寨、火车站等互通立交建成通车。开工建设“畅通西宁”路桥建设项目68项,报社桥、昆仑桥拓宽改造等17个项目建成投用,湟水路高架、西城大街、凤凰山快速路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拥堵指数下降17.3%。抓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成学院路等14条道路27.7公里综合管廊。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完成5个海绵型住宅小区、1个海绵化改造广场、8条海绵性道路示范性项目。加快公交都市建设,新开调整优化公交线路26条,改造公共临时停车场321处、泊位1.2万个。推进智慧西宁建设,“i西宁”APP系统上线运行。启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15个街道办事处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指挥中心。
(七)坚持民生改善优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持续加大民生改善政策落实力度,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1%,全面完成10大类40项民生实事项目。脱贫攻坚扎实推进。统筹实施“1+8+12”精准扶贫配套政策,为2万贫困人口实施“一户一策”产业发展项目。落实专项扶贫资金6.5亿元,实施47个村、3344户易地搬迁项目,全面完成80个贫困村退出、2.6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落实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部署要求,南京对口帮扶西宁开创扶贫协作新局面。就业创业稳步推进。全年实现各类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及“4045”人员实现就业2656人;已建成投入使用创业孵化基地25家、59.7万平方米,累计入驻创业实体2328家,创业带动就业1.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稳中有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提高27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和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分别提高到145元、610元。建成农村“老年之家”150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30个。落实棚改贷款12.1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9418套(户),基本建成31647套(户)。全面完成1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3个“美丽城镇”和7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实施10类、286个教育建设项目,完成103个农村“走教点”改造和20所乡镇幼儿园建设,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教育数字图书馆和虚拟仿真实验室投用。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正式启动。全面实施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及大学生全程资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国率先组建紧密型一体化医疗集团。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环湖赛、国际民间艺术节等一批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保供稳价成效明显。继续实行蔬菜批零差率控制和重大节假日政府直补限价,建成平价蔬菜经营网点227家。安全生产工作保持总体稳定。
总体来看,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发展,也为“十三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当前发展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工业回升动力不足,新经济新动能尚在培育,投资持续增长乏力,居民持续增收和稳定财政收支困难加大。我们要坚定信心,通过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根据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部署,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上来,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推进“四个转变”,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委“12315”总目标,落实好“西宁市要加快从首位度高向影响大、辐射远、带动强转变”的新要求,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推动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幸福西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其中:一产增长5%,二产增长10%(规上工业增长9%),三产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节能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坚持提质增效、“行稳致远”,既要以目标为导向,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又要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因势利导、把握机遇,强化责任、主动作为,以改革激发蕴藏的动力与活力,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及措施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必须统筹兼顾,抓住关键点。在工作中,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主线,突出稳增长、优生态、惠民生三大领域,把握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两个着力点,打好脱贫攻坚、结构调整、畅通西宁、创建文明城市、环境保护五大攻坚战,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挖掘投资消费潜力,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一是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紧盯180项、年度计划投资500亿元重点项目不放松,抓实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新建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达70%以上。以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为重点,力促新兴产业培育、技术改造和招商已签约工业投资项目落地,实现工业投资450亿元。加快推进南川、北川等重点片区土地开发利用,积极引进品牌企业,促进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实现房地产投资360亿元。立足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力提升,加快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实现基础设施投资362亿元。有效对接国家20个领域精准投资补短板实施方案,多渠道向上汇报衔接,全力争取国家投资和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重大项目等领域贷款审评审批。二是全面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我市“十三五”重点打造的光伏光热、新材料、锂电产业和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落实支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推广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大幅放宽交通、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列入示范项目的多巴新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瑞景河畔家园全民健身中心PPP项目建设,加强自驾车营地、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等项目与中国PPP基金的衔接,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全面实行“一站式”网上并联审批。三是着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研究,着重解决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渠道不畅、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支持民营企业依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扩大中小企业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及集合债、私募债发行。支持并规范小额贷款等创新性、专业性、社区性金融业态发展。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投资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为“双创”项目提供股权、债权,以及信用贷款等融资综合服务。四是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抓好十大扩消费行动,推动服务模式创新、跨界融合、多维拓展,对接服务多元化供给与多元化需求。重点提升旅游、网络消费等领域服务业质量。力推住宿、餐饮等传统消费行业创新转型,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培育一批能够展示本土优质形象的消费品品牌与企业。着力增加中等群体收入,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牵引经济提质增效。一是积极稳妥去产能。严格执行“僵尸企业”退市制度,加快市场出清步伐。关闭退出大通煤矿120万吨落后产能,化解100万吨低标号水泥等过剩产能。动态管理非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做好去产能与保增长的平衡,抓好百和再生铝、开源金属等企业启动负荷工作,推进国电投太阳能电池组件、黄河水电新能源多晶硅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形成新的增长点。二是强化对接去库存。加大地产工业品采购力度,围绕钢铁、铁合金、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建立相应工作方案和协调机制,确保“去库存”工作落到实处。用好用足公积金融资功能,支持职工购房需求。支持农牧民进城购房。三是提高效益去杠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控制债务规模,建立债务预警和激励金融发展相关机制。推进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池、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改革,创新财政资金扶持企业发展方式,支持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加速发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坚持“有保有控”信贷政策,综合运用收回再贷、续贷展期、资产转换等方式帮助企业转贷应急。引导企业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5%以内。四是政策帮扶降成本。着力解决不合理收费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降低企业贷款成本。深入推进“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扩大财政贴息政策范围。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积极争取青藏铁路公司支持,全面实行物流服务市场化“一口价”“批量运价”等运价优惠政策。五是多措并举补短板。瞄准产业链断点和产业发展“短板”,以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和百项创新攻坚工程为抓手,加快锂电、光伏、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建设,扩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补齐民生短板,缩小城乡、地区、群体之间差距。积极服务发展大局,补齐补强县域经济、生态建设、城市建设等短板。
(三)加快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培育经济新动能。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快扶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行业协会,实施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培育科技型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加快实施西宁创新创业园项目,切实发挥创新创业中心引领作用。开展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申报工作。注重人才支撑,探索引才引智新模式,弘扬“工匠精神”。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大力支持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及西宁分支机构建设。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着力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子信息材料、中藏药材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产学研创新基地。与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好用好浦东新区等在西宁的“科技创新飞地”,与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加强科技合作,加快建设西宁科技大市场和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载体建设,力争全年建成各类创业载体2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各类创业孵化载体130万平方米。三是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转变财政直投方式,加大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池、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投入力度,放大财政资金的倍数效应。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的信贷扶持力度。加快金融控股集团、信保集团组建及运营工作。实施“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工程”和千家中小微企业培育工作,培育入规工业企业15户以上,新增销售5亿元以上企业5户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2户以上,新增中小微企业6000户以上。
(四)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比亚迪动力锂电池、华泰汽车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基地、北捷锂电池隔膜等关键项目建设,加快构建锂电全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光伏光热产业制造基地,推动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制造中心。加快普兰特中药颗粒、九康中药饮片等项目建设步伐,扩大中藏药和保健品产业规模,加快高原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抓好电解铝生产线改造、尾酸综合利用等116项技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二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文化体育创新融合发展,积极规划建设海洋馆、冰球馆,重点推动新华联国际旅游城、可可西里文化旅游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举办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年会系列活动,深化“百姓大舞台广场演出季”等活动品牌,办好环湖赛西宁赛段、国际徒步节、市运会等活动。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年内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增长13%,旅游总收入增长20%。发展壮大金融产业,繁荣发展多种金融业态,加快城西现代金融聚集区建设,做好光大、华夏银行入驻服务,推动互联网金融P2P平台“稳当宝”和“贝通网”规范运营。拓展物流支撑功能,推进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朝阳物流园信息化改造。推动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海湖新区、建国路、水井巷等高端特色商贸圈,完善社区便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依托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建成100个示范性新型农村淘宝店。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传统的开发、销售向购租并举模式转变。三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提升。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完成全市227万亩耕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成湟中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新建和提升改造设施温棚1000栋,蔬菜标准化生产1万亩以上。推动农业园区进档升级,提升大通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湟源县、湟中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建设2-3千亩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打造西宁区域性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建设万亩生态牧场6家,年内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以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农村电商、乡村生态游、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家庭农牧场100家。
(五)加快城市品质功能提升,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全力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积极对接兰西城市群规划,着力推动东部城市群建设,建成至周边1小时产业圈、物流圈、旅游圈、生态圈、交通圈,构建大发展格局。启动市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加快西宁卫城传统特色街区建设。继续将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城市设计等新的城市规划要求提前纳入土地出让规划设计条件中。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贯彻措施,在农民工融入城镇、城市(镇)绿色智能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等领域先行先试,实现突破。推进湟中县撤县建区步伐。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优化“三环七射”高速公路网布局,协调推进227国道南北段、昆仑大道西延段、G6高速北移、大湟平公路等建设,升级改造县乡道路、联村道路。改造升级35个中心村电网。实施行政村光纤网络新建和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实现“全光网城市”。实施2个美丽城镇、7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三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建设县域产业园和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培育县域民营中小企业360家。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启动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围绕大通县东峡镇、湟中县鲁沙尔镇、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培育打造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特色制造、民俗文化等特色小镇。利用南京结对帮扶西宁为契机,建立帮扶长效机制,支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补强县域经济发展短板。四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抓好“畅通西宁”道路建设,年内实现90%以上外环内网项目开工,峡口连接线、湟水路高架桥等18项工程竣工。抓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轨道交通、通用机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抓好“公交都市”建设,实施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客运枢纽、公交换乘中心和公交专用道建设项目。抓好综合管廊建设,全面完成一期综合管廊建设,落实二期8条道路、24公里综合管廊PPP项目。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认真开展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改造、水系治理、内涝治理等114项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积极配合省上实施好西宁机场三期、西成铁路、城市电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智慧西宁建设,建成统一政务云平台、大数据基础平台、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互联网+服务”。五是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街道综合执法指挥中心建设,加快市级城市综合管理监督指挥平台建设,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入持久打造“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开展市政设施整修、园林绿化整治、生活垃圾分类等7项治理行动。加强市容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0%和95%以上。
(六)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是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扬尘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网络化监管等综合治理措施,继续推行“五个100%”的扬尘管控措施,完成县区及城乡结合部150蒸吨“煤改气”、4300辆黄标车淘汰任务。二是加强水环境治理。继续实施湟水河水污染综合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管理制度,推进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消除湟水流域(西宁段)劣五类水质,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基本完成北川河综合治理,并逐步探索生态城区管理工作,全面实施西川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周边环境整治,有效控制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隐患。加快实施城市排污口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再生水回用工程及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水体系。全面完成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做好终期评估准备工作。三是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打造南北山绿化示范工程,完成重点工程造林33.2万亩,全面启动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园博园、德促贷款绿化和生态保护项目,推进环城国家生态公园(试点)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33%。全面开展城区绿化景观和市级公园景观提升改造工作,全年新增园林绿地600亩,城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在12平方米。完善市区绿道联络线,新建绿道100公里,构建连接中心城区和三县的绿道生态网络。四是促进农村环境改善。组织实施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试点项目,继续开展国省道、高铁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实施绿色兴农重大工程,严格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无害化处理,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做好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各项工作,构建具有西宁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开展东川、甘河、南川工业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低碳示范试点,加快建设环保科技产业园、再生资源回收、生态工程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项目,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严格实行节能降耗“倒逼机制”,抓好电解铝、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节能工作。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在钢铁、电解铝、化工、建材、光伏等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启动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实施县城和重点镇天然气清洁能源全覆盖。加快充电桩等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
(七)加快重点领域改革,着力释放更多发展活力。一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网上审批大厅”审批率达到85%,建成“掌上审批”系统并实现24小时自助终端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全覆盖。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强信用监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继续推进市属出资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各项工作。落实好税收制度改革政策,加快地方税体系建设。推进公车改革。完成三县公车改革,启动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围绕全市“十三五”重大规划,对准九大重点产业链,对关键项目开展产业链式招商,主动对接行业商会开展集群式招商,联合行业权威研发设计机构开展推介式招商,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猎头式招商。推进会展业转型升级,做强会展品牌,认真做好青洽会、城洽会各项工作。找准产业和城市转型切入点,开展城市间与行业间经济合作,重点推动与上海浦东、青岛、广州等友城的产业对接,继续开拓与江苏宿迁等4个友城合作新空间。建立完善国际友城合作机制,新缔结国际友城或友好关系2对。抓好王府井集团、正威、修正药业等重大招商项目对接、落地工作,年内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80亿元。三是优化培育对外贸易。积极融入青海“西融两廊、东联一带”战略。组织省市及周边货物集结,做好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工作,做好回程货物组织,将西宁打造为欧洲商品辐射青藏地区的集结地。实施“出口自主品牌培育计划”。推行“保税仓储+保税展销”模式,继续建设进口商品馆和保税购物中心,启动西宁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建设中国(西宁)国际绿色产业园,着力建设南川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北川特色口岸综合服务等对外开放支撑平台。
(八)加快民生事业发展,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一是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1+8+12”精准扶贫政策,实现100个贫困村退出,2.5万贫困人口脱贫。实施1200户易地搬迁、三县4个村旅游扶贫项目、大通县扶贫产业园项目。切实强化产业扶贫,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融合发展,探索农村资产收益新的实现形式,确保贫困人口有持续而稳定的收入渠道。建立和完善市县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以数据化方式对精准扶贫进行全程管理。二是积极促进就业稳定。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力争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7%以上。做好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等困难家庭就业工作,实行就业援助托底帮扶,使5400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创业就业。重点促进农民增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以上,流转农村土地44万亩。搭建点线面结合的多元化创业平台,在城西区先行构建“区+街道+社区+区域”立体式创业生态圈。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三是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均衡达标、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城西区域与湟源县集团化办学向纵深发展,启动城中区域与湟中县、城东和城北区域与大通县集团化办学对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学前教育、全面改薄、中等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项目,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四是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继续拓展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健全巩固分级诊疗制度,以创新基层医疗卫生“三家服务”促“3+1”健康服务模式新发展。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健康养老产业,建成7个医养结合示范点。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创建“全国社区养老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打造“1+7+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突出抓好50个农村老年之家建设和10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加快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全面实施社会救助城乡统筹一体化,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儿童福利服务标准化体系。完善社保体系建设,全面做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工作、创建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先行城市”试点工作和“五证合一”后参保企业凭“一照一码”办理社会保险参保登记工作。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工作,落实稳岗补贴政策,及时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和运营管理,建设保障性住房18690套,完成65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年内分配公共租赁住房2000套。六是全力以赴稳控物价。积极组织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加强同省内外蔬菜、肉禽蛋生产基地的产销对接,落实好我市冬春淡季省外蔬菜调运储备工作。组织重点超市继续开展平价蔬菜供应,新建平价菜店60个。审慎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积极落实国家和省上各项价格和收费政策。及时受理群众的价格投诉举报,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经营者的价格权益。七是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深入推进法治西宁、平安西宁建设,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建立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有效防范、化解和掌控各类社会风险。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各位代表,2017年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下,以改革精神、法治理念和创新举措,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务实苦干,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西宁市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
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7年2月15日在西宁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西宁市财政局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6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指引,按照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体会议总体部署,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全市财政运行平稳,预算执行良好,全面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八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52,163万元,为预算的98.7%,同口径增长9.7%。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878,708万元,为预算的99%,增长2.8%,增支78,456万元。主要支出功能分类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3,061万元,增长3.2%;公共安全支出107,512万元,下降5.3%(剔除法院、检察院上划因素,同比增长28.7%);教育支出441,135万元,增长10.5%;科学技术支出14,999万元,下降24.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1,895万元,增长8.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2,949万元,增长2.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47,684万元,增长10.2%;节能环保支出142,798万元,下降10.4%;城乡社区支出468,383万元,下降5.1%;农林水支出350,866万元,增长6.8%;交通运输支出30,652万元,下降11.9%;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50,724万元,下降5.4%;住房保障支出248,038万元,增长25.4%;债务付息支出44,803万元,增长46.5%。全市部分支出增幅下降,主要是由于上级专项补助结构性调整、新增一般债券减少,以及2016年法院、检察院上划省级管理等所致。若剔除不可比因素,同口径比较,则科学技术、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交通运输、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分别增长2.7%、9.7%、12%、27.2%、17.1%。2016年全省科学技术、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交通运输、资源勘探信息等部分支出也都出现了下降。
一般公共预算执行结果,全市总财力3,377,207万元,增长3.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2,16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824,159万元,上年结转32,825万元,调入资金271,333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6,767万元,债务转贷收入439,960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78,708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7,541万元,债务还本支出421,162万元,调减预算周转金10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9,896万元,当年实现收支平衡。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3,036万元,为预算的107%,同口径增长7.4%。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966,360万元,为预算的99.4%,下降0.1%。主要支出功能分类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9,258万元,增长30.9%;公共安全支出72,104万元,增长10.3%;教育支出114,941万元,增长3.8%;科学技术支出3,956万元,下降22.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192万元,下降6.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1,326万元,下降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22,742万元,增长11.7%;节能环保支出85,407万元,增长40%;城乡社区支出225,045万元,下降23.7%;农林水支出33,565万元,下降20.7%;交通运输支出20,869万元,下降26%;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33,092万元,增长14.3%;住房保障支出68,771万元,增长22.2%;债务付息支出36,516万元,增长62.6%。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部分支出增幅下降的原因,除上级部分专项调整、新增一般债券减少外,为发挥县(区)贴近基层优势,市本级将涉农资金切块下达,将文化体育传媒等部分项目资金直接下达给县(区)实施所致。同口径比较,则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分别增长4.7%、8.7%、1.2%、2.4%、9.8%、19.4%。
一般公共预算执行结果,市本级总财力1,285,756万元,下降2.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03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91,985万元(全市上级补助收入1,824,159万元,扣除对县区补助1,232,174万元),上年结余6,581万元,调入资金108,542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6,700万元,债务转贷收入308,912万元(全市439,960万元,转贷县区131,048万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66,360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3,936万元,债务还本支出289,769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5,691万元,当年实现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总收入936,610万元,其中:当年完成收入300,09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0,905万元,上年结转46,910万元,调入资金2,542万元,债务转贷收入566,16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354,815万元,上解支出2,362万元,债务还本支出486,160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75,064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8,209万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总收入770,491万元,其中:当年完成收入208,53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025万元(全市20,905万元,扣除对县区补助16,880万元),上年结转36,533万元,调入资金1,404万元,债务转贷收入519,995万元(全市566,160万元,转贷县区46,165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64,611万元,上解支出1,404万元,债务还本支出439,995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3,974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0,507万元。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98,121万元,其中当年收入277,936万元,上年结余220,185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55,276万元,执行结果,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年末滚存结余242,845万元。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71,962万元,其中当年收入235,779万元,上年结余136,183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29,241万元,执行结果,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年末滚存结余142,721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3,046万元,其中:当年完成收入1,19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582万元,上年结转27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1,321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048万元,结转下年支出677万元。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1,083万元,全部为当年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410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06万元,结转下年支出467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一是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关情况。在编制2016年预算时,“营改增”全面推开时间及财政体制调整有关政策尚不明确,年初测算收入同口径基数与实际数据产生误差,目前报告数为各项政策明确后最终核定数。二是关于超收收入。预算执行中2016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超收15,936万元,按照预算法规定,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三是关于政府债务预算管理情况。2016年省财政转贷我市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00.6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0亿元,置换债券90.6亿元,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分别在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中作了反映。省级核定2016年我市政府债务限额270.7亿元,截至2015年底我市政府债务余额238.4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44.7亿元,专项债务93.7亿元。2016年新增政府债务102.3亿元,其中:省财政转贷地方政府债券100.6亿元,转贷外债贷款1.7亿元;减少政府债务96.5亿元,其中:置换债券偿还90.6亿元,自有资金偿还5.9亿元。2016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244.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42.6亿元,专项债务101.6亿元。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狠抓收支管理,强化风险防控,夯实工作基础,全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收入组织与专项争取双向发力,着力做大财力总量。面对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把抓收入、增总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注重向内挖潜、又积极向外借力,全市财力实现稳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分别同口径增长9.7%和2.8%,总量分别达到全省收支总量的31.9%和18.5%,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5和2.3个百分点。加强自有收入组织。积极研判收入形势,按季分解目标任务,扎实开展专项检查,持续加大欠税清缴,地方收入稳定增长,形成了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竞相拉动、主体税种与小税种协同并进、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狠抓上级专项支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奖惩措施,实行月排名通报制度,积极跟进上级专项竞争性分配改革,全年共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214.6亿元,增长13.6%,海绵城市试点争取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坚持优化供给与扩大投资合力攻坚,着力支持经济发展。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供给推动发展。出台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9条措施,预算统筹、专项争取、存量盘活、政府债券等措施联合发力,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银企合作,落实资金2亿元支持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财政资金供给的总量和质量有效提升。扩大投资拉动发展。落实东部城市群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基本建设类资金52.4亿元,推动地下综合管廊、昆仑桥拓宽改造、凤凰山快速路等重大项目实施,为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创新方式带动发展。全年通过三次产业投融资平台累计实现股权债权投资2亿元,通过“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发放惠农贷款3.1亿元,通过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池发放贷款9,565万元,以后补助形式支持企业科技研发1,675万元。降低成本促进发展。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严格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年内减免各类税收44.6亿元,取消、停征、缓征、免征及降低收费标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13项。
三是坚持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统筹兼顾,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幸福西宁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支出23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1%。强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落实资金14.3亿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南北山三期绿化、天然林保护、南绕城高速沿线绿化等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黄标车”淘汰等项目快速推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落实各类扶贫资金6.5亿元,整合省、市、县级涉农资金27.8亿元,完成80个村脱贫攻坚目标,250个贫困村加快整体脱贫步伐,支持47个村1.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支出44.1亿元,落实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推进教育三期布局结构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化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支持103个农村学前“走教点”提升改造,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均衡、优质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精准帮扶城镇困难群体,增加低收入家庭取暖补贴等4项民生补助项目,支持城乡养老保险、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等13项社保政策提标扩面,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公立医院补偿政策,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支持组建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实施医疗扶贫项目,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改善生活条件。投入18.6亿元支持建设4.9万套保障性住房,落实2.5亿元完成1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投入1.5亿元完成7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更多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加快文体旅游发展。继续支持博物馆、图书馆免费开放,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支持组建市文旅集团,融合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支持保供稳价措施落实。安排资金3,256万元,支持蔬菜调运储备、节日精细菜限价直补、直销车补助、阳光物价网建设等各项措施落实,确保物价稳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14.8%,减少1,038万元,财政支出导向更加明确。
四是坚持干在实处与走在前列常抓不懈,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在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统筹聚力,聚焦发力,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西宁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优化财政滚动项目库,实行中期滚动规划管理。强化预算信息公开,市、县(区)两级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网络公开实现常态化。严格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盘活2015年底财政存量资金79.9亿元,收缴部门存量资金14.4亿元。完善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市对下增值税收入划分比例,将原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市与区按6:4分成调整为市与区按4:6分成,收入增量进一步向县(区)倾斜。积极推广PPP模式,多巴新城热电联产和西宁市瑞景河畔家园全民健身中心项目成功列入全国第三批和全省第一批PPP示范项目,16个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选取24项补贴纳入平台实现“一卡通”发放,全年通过平台成功发放补贴资金5.5亿元、111.5万人次。
五是坚持法治建设与绩效管理多管齐下,着力提升理财能力。严格落实预算法,全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严格推进依法行政。公开权责清单,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健全风险防控管理办法,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实现“全覆盖”。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健全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加快存量债务置换,进一步厘清存量债务,坚决防控隐性债务,政府债务管理工作基本理顺、风险总体可控。纵深推进绩效管理。将绩效评价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编制流程,强化绩效目标前置作用;积极引入专家评审和第三方评审机制,初步建立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的机制。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采购需求源头管理,强化履约验收督查,建立常态检查工作机制,规范代理机构和定点供应商执业行为,着力构建有利于结果导向的政府采购管理机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进一步完善基础信息库,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产合理配置。构建立体监督格局。认真办理人大决议和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强化审计问题整改,加大预算执行、会计监督、预决算公开和重点专项资金检查力度,推动形成人大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立体覆盖的监督检查格局。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发展改革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形势愈发严峻,税制转换、体制调整和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显现,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财政支出结构僵化固化问题依然突出,刚性支出有增无减,财政平衡压力越来越大;一些项目开工缓慢,部门沉淀资金规模依然较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财政干部思想观念和理财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要求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7年,全市经济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反映在财政收支上,一方面,新兴产业逐步成长但尚未形成规模,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阵痛增收乏力,今年国家还将在减税降费上加大力度,全年地方收入增长乏力;受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影响上级转移支付增长有限,以及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实行项目资金竞争性分配等,进一步加大了专项资金争取难度。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刚性较强,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支出需求较大。总体看,财政收支形势更加严峻。
根据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体会议对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7年全市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八届历次中央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3·10”、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部署,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推进“四个转变”,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12315”总目标,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绿色发展,深化创新驱动,补齐发展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进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强化政府债务管理,为推动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幸福西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坚强财力保障。
(一)2017年主要支出政策
支持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落实《关于进一步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若干措施》《西宁市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精神,综合运用预算安排、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西宁市信用担保集团、金融控股集团组建,着力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支持生态治理和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南北山绿化、北山危岩体绿化管护、小流域生态治理等工作。做好人工增雨雪及森林防火工作,巩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支持开展以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为主的“蓝天工程”,重点支持燃煤锅炉“煤改气”治理、挥发性有机气体(VOC)污染治理、扬尘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煤烟尘污染治理、油气综合回收治理等项目实施。
脱贫攻坚方面。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并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支持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等多种措施推进脱贫攻坚。支持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加大对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城镇低收入家庭等重点对象的扶持力度。
农牧业发展方面。以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补短板、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为重点,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田水利、智能温室、生态牧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设施农业建设及草畜平衡联动发展工作。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农村综合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教育方面。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支持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全面改薄、职业教育建设,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均衡、优质发展。
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立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孵化服务联动机制,构筑专业孵化服务体系,提升孵化基地运营水平,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各项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加强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
科技创新方面。支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增加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引进、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保护、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合作交流等。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好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广运用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推动化解房地产库存。按照市域“三环七射”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推进凤凰山快速路、昆仑大道西延段、湟水路高架桥等建设,巩固提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及地下管网改造工程,积极构建连接中心城区与三县的绿道生态网格。
医疗卫生方面。支持《健康西宁2016-2020行动计划》实施,全面深化综合医改,落实经费补偿政策,支持推进医联体及医疗集团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能和服务效率。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探索开展医疗集团打包预付方式改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村医报酬补助标准,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住院陪护保险政策。落实“一免十减十覆盖”工作措施,建立贫困患者医疗救助制度。支持农牧区妇女“两癌”筛查工作。
文体旅游方面。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绿色健康发展的文化市场,保障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免费开放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广播影视事业管理,积极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及西部自驾车旅游。支持文旅集团发展壮大,推动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二)2017年收入和支出安排
根据预算编制总体要求和支出政策,2017年全市及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如下:
1.一般公共预算。全市年初总财力安排1,705,338万元,比上年初增长0.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600万元,同口径增长8%;上级补助收入838,943万元(其中:固定补助670,666万元;提前预告专项168,277万元,比上年下降31.7%),调入资金65,358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7,541万元,上年结转29,896万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705,338万元,比上年初增长0.2%。主要支出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5,000万元,增长14.4%;公共安全支出109,000万元,增长15.3%;教育支出314,000万元,增长1.3%;科学技术支出9,600万元,增长33.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100万元,增长3.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4,000万元,增长2.1%;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71,000万元,增长4.9%;节能环保支出53,500万元,增长45.4%;城乡社区支出81,000万元,下降46.0%(主要是2016年初市本级安排新增一般债券8亿元,2017年无此项安排;剔除新增债券因素,实际增长15.7%);农林水支出169,200万元,增长1.3%;交通运输支出31,000万元,增长64.9%;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20,500万元,增长0.5%;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5,000万元,增长16.3%;住房保障支出121,000万元,增长27.2%;债务付息支出55,000万元,增长37.5%。
市本级年初总财力587,736万元,比上年初增加13,027万元,增长2.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650万元,同口径增长8%;上级补助收入263,10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838,943万元,市对县区补助575,842万元),调入资金60,358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3,936万元,上年结转5,691万元。剔除上级提前预告专项,市本级年初自有财力比上年初下降2.1%。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587,736万元,增长2.3%。具体安排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251万元,增长19.2%;公共安全支出51,738万元,增长16.3%;教育支出81,411万元,下降5.2%;科学技术支出3,805万元,增长34.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822万元,下降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1,030万元,增长0.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3,407万元,增长6%;节能环保支出37,371万元,增长483.4%;城乡社区支出46,195万元,下降66.6%;农林水支出38,976万元,下降8.1%;交通运输支出22,343万元,增长564.6%;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9,471万元,下降19.8%;商业服务业等支出10,199万元,增长150.4%;住房保障支出31,106万元,增长84%;债务付息支出44,500万元,增长80.9%。
需要说明的是,一是营改增试点从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中央、省、市、县(区)财政体制也同步进行了调整。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经分析测算,2017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723,60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减少28,563万元,下降3.8%,但同口径增长8%;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234,65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减少8,386万元,下降3.5%,但同口径增长8%。二是市本级教育支出、农林水支出年初预算安排增幅下降,主要是上级提前预告专项较上年下降原因所致;剔除上级提前预告专项,市本级自有财力年初预算安排分别增长了4%、8.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下降,主要是市本级安排的演艺扶持专项政策到期、可移动文物普查项目结束、体育中心运营补助按政策减少等原因所致;剔除上述因素,实际安排增长1.3%。城乡社区支出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2016年初预算通过新增债券资金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1亿元,2017年预算考虑新增债券规模和使用方向的不确定性取消安排;同时2017年初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较2016年初减少1.2亿元;两项合计年初预算减少安排9.3亿元;剔除上述因素,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实际增长1.5%。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下降,主要是取消兑现优惠政策专项,以及无线电检测楼项目等一次性项目减少等原因所致;剔除上述专项取消因素,实际安排与上年持平。
2.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529,057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76.3%。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81,908万元,比上年初安排数下降29.5%;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安排65,358万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47,691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114.7%。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397,840万元,比上年初安排数下降31.7%;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安排60,358万元。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65,590万元,支出安排149,089万元。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23,721万元,支出安排120,549万元。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1,100万元,支出安排1,777万元。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1,000万元,支出安排1,467万元。
三、坚持稳中求进,全力做好2017年财政各项工作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力支持经济发展。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放水养鱼”意识,扩大财税政策减负效应,促进市场主体发展“降本增效”。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科技支出预算安排力度,完善科技项目后补助机制,积极跟进“双创”示范城市争取,持续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全力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支农资金投入方式,扎实开展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扩大“金穗服务惠万家”改革成果。适度扩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做好资金统筹保障,支持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园区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完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规范投融资平台、产业基金设立,加强日常运营管理,切实提升财政资金放大效应。全面推广PPP模式,规范项目实施流程,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PPP基金支持,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二)进一步做大地方财力规模,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狠抓收入组织。深入推进国、地税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积极构建税收共治格局,创新纳税服务机制,提高征管效率。加大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组织,全力组织好自有收入。积极争取支持。敏锐把握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政策机遇,跟进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方式,严格兑现考核奖惩措施,深入围绕绿色发展、地下综合管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大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争取力度。统筹形成合力。重点围绕政府预算体系、跨年度预算、非税收入、项目资金、存量资金等方面建立有力有效的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机制,增强预算统筹调控能力,集中财力保障好社会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推动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支持实施十大类40项民生工程,加大生态环保、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畅通工程、智慧西宁、公共文化、保供稳价等资金投入,落实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措施,努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短板,切实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坚持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继续压缩会议费等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下放扶贫资金管理权限,切实提高扶贫开发资金投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建立健全专项资金评估退出机制。加大存量资金清理力度,完善财政存量资金盘活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制度,加快项目支出进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四)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税制度。严格实行零基预算,取消部门预算基数,细化预算编制项目,注重资金使用绩效,加快建立“能进能出”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全面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调整优化财政项目库,扩大项目储备,增强项目库和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能力。持续规范预决算信息公开,设立统一的预决算信息公开平台(专栏),实现集中公开,方便公众查询。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完善改革制度体系,逐步扩大购买范围,扎实提升服务质量。积极配合做好地方税体系建设,全力推动各项税收制度改革措施落实。跟进中央和省级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与县(区)、园区财政体制,推进权责对等、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制度建设。
(五)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能力,严格规范财经行为。着力加强法治财政建设,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依法科学编制预算,依法严格执行预算,依法全面公开预算。着力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全面完成存量债务置换工作,严格债务限额管理,切实加大风险预警和考核问责力度。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加大对变相举债、违规举债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处,切实防范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着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执行跟踪监控,加大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应用力度,建立绩效评价同预算编制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增强财政资金使用主体的责任意识。着力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综合运用预算信息公开、财政检查、审计监督等手段,推进预算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业务水平,切实发挥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2017年全市财政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本次会议做出的决议,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推进“四个转变”,紧紧围绕市委“12315”总目标,更加努力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