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办发〔2019〕10号《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科技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科技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通知》
市政办发〔2019〕1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科技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1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2月4日
西安市科技金融产业发展规划
(2019—2021年)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上指出的“科技金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支撑”的总体定位,紧紧围绕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硬科技之都”,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以及省市金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西安市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2009年,西安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与金融合作共同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通过近十年的工作实践,西安初步形成科技金融产业功能布局,构建了“政府政策引导、利益机制主导、多元创新创业”的西安科技金融产业发展模式,搭建了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机构体系、产品体系与科技金融工作服务平台。截止2018年底,科技金融合作银行达28家,科技支行7家,融资担保公司25家,保险公司8家;西安科技创业种子投资基金子基金12支,总规模40亿元;西安创业投资联盟理事机构182家,管理资金超过700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科技企业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6家。
1.科技金融产业功能布局初步形成。
高新区依托科技产业优势和金融要素集聚优势,推进科技金融示范区建设,科技金融融合、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环境营造水平不断提升,金融与信用两大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航天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创新能力强、销售增长快的科技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国家级科技金融试点园区、科技金融“西安模式”的典型示范区。
经开区以打造“万亿产业、千亿集群、百亿企业”为目标,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通用航空、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产业,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区,促进军民融合与金融产业集聚,积极引进百度、恒大、京东等新金融项目,引领万亿级工业走廊建设。
曲江新区以发展文化金融产业为重点,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优势与定位,构建文化金融创新体系,打造金融服务平台,优化文化金融载体,创建文化金融示范区。
西咸新区聚焦能源金融和贸易金融,通过建设“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中心”,发展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能源产业整合升级和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
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定位于重点建设新金融产业示范区,依托西安金融商务区的环境、区位、政策优势,着力发展绿色金融、基金产业、离岸金融、金融要素市场等特色金融产业。
各区县依据各自资源特点,依托民间金融街、商贸业态、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社区金融、消费金融、担保、典当、财富管理、金融中介、信息咨询等业态,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与其他金融功能片区错位互补、金融与商贸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不断创新。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众多,轻资产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立了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核心的科技企业信贷模式。截止2018年底,通过政府增信,银行、融资担保和保险机构等风险分担补偿、科技贷款补贴等形式,累计有2307家科技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贷款,贷款金额139.52亿元,陕西省专利权质押居全国前列。通过组织政企银对接,合作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为科技企业融资450亿元,直接服务企业3000多家,市级财政累计为科技企业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公司补助9480万元,实施风险补偿925万元,财政资金放大比例为1∶118。
3.科技金融助力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取得成效。
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西安交大立足各自优势,不断探索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形成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硬科技”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科技+金融”是其主导力量,主要特点是“基金引导、择机退出、股权激励、多元支持”,特别是早期种子基金的介入,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解决了社会资本对早期创业团队投入的顾虑。如光机所“西科天使”、“西科天使一期、二期”等基金,通过投资拥有核心技术、高成长潜力的种子期、初创期的孵化项目或初创企业,有效破解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道难关—科技类企业初创期启动资金难题。
4.西安科技创业种子基金作用显现。
2014年,市政府批准设立规模1亿元的西安科技创业种子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西安地区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校院所团队创业和科研成果转化。截止2018年5月,种子基金规模增至4亿元,直投项目及带动其他股权基金投资企业125家,带动股权投资额6.4亿元,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包括科技金融贷款3.2亿元,基金放大效应为13.3倍。
5.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针对西安科技企业融资特点以及金融机构业务规范,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先后出台科技信贷、集合贷款、集合信托、科技保险、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政策,各区县、各开发区也针对各自实际,推出了系列相关政策,形成市、区(县)两级风险分担配套政策,通过政府增信和风险补偿,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6.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基本形成。
西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高新区信用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西安资本服务平台等综合性、专业性服务平台运营不断完善,这些平台利用企业数据库、信用数据库、企业专利信息库为科技企业开展政策宣传、融资服务、咨询服务,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服务提供了有效支撑。
(二)主要问题。
1.科技金融政策统筹与组织体系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科技金融政策整体层面统筹协调不够,组织协调机制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市区两个层级没有形成强大合力。
2.科技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待扩大。
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贷公司等融资服务参与不活跃,尚未充分调动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科技金融服务覆盖程度低,与其他城市相比,多渠道支撑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合力不足。
3.投资于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基金数量偏少。
政府引导基金往往集中于相近行业或同一发展阶段的企业。从投资阶段看,投资机构大都投资于成长期的企业,难以满足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需求,政府资金在这个阶段直接投资支持不够。
4.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滞缓。
目前,西安地方资本市场与科技企业发展不匹配,从业人员不多、中介机构较少、区域性股权市场不活跃,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技企业的上市培育。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省市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以建设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努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发展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部门联动、金企配合、社会参与的金融生态长效机制,建立“政银保担投”多种合作方式,推动构建更具市场化、多样化、现代化、国际化特色的科技金融体系。
2.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各开发区的区域特色优势,创新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围绕优势产业部署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重点支持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硬科技产业发展。
3.发展实体经济、提升产业能级。聚焦实体经济和硬科技产业能级提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体系。
4.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线,积极吸取先进地区经验,加强与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投机构等合作,通过政策创新、体制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管理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三)发展目标。
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基本思路,打造“一个中心”、建好“两个平台”、完善“三个体系”,实现“三个1000”目标(即“1233”体系)。
一个中心,即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以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立金融机构聚集、金融产品丰富、金融市场活跃、金融人才聚集、金融服务完备、金融生态良好、辐射功能突出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引领全市科技金融工作。
两个平台,即建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区域资本市场融资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引导其开发针对性创新产品,解决企业不同期限、不同规模的融资需求。区域资本市场融资平台主要功能是开展股权融资服务,包括企业信息披露规则,参与市场的投资公司业务准则,与国内其他区域股权市场合作及推广工作等。
三个体系,即完善政策体系、机构体系和产品体系。建立和完善涵盖不同负债融资渠道和不同期限的负债融资体系,以及种子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不同阶段股权投资的政策体系;完善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积极参与的机构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科技金融特点,开发针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产品体系。
三个1000,到2021年,聚集各类投资机构1000家,聚集各类金融要素和服务平台1000家,实现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1000亿元。科技金融融合不断深化,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竞争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科技金融投融资机制,形成创新发展合力。
主动对接国家、省科技金融部门,形成省市区科技金融联动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两大要素协同发展。创新“政银保担投”多种合作形式,积极推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新模式,提升银行、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服务科技企业创新的能力。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共赢机制,建立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种子、天使、创投、产业引导和并购基金,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
(二)依托板块产业优势,强化科技金融区域功能。
依托西安光电芯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硬科技产业优势,着力推进西安高新区科技金融示范区引领,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科技金融特色产业能级提升,西咸新区、国际港务区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各区县科技金融联动的科技金融产业布局。
西安高新区作为中西部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科技金融示范区,肩负着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重任,要在聚集各类金融要素,引导设立天使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吸引和聚集金融科技企业,实施“龙门跃升百千工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先行先试”,着力提升科技金融的辐射能力,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环境和人才环境,引领支撑中西部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经开区以军民融合示范区为主线,创新产融结合新模式。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各类科技产业引导基金,实现“万亿产业、千亿集群、百亿企业”目标。拓宽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新金融项目,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产业,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引领万亿级工业走廊建设。
曲江新区重点围绕“文化金融示范区”建设,统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与科技金融信贷政策,发挥曲江担保等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针对文化企业特点,拓宽文化企业的版权、著作权、影视制作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探索科技保险改革创新。围绕文化资源集聚和产业链形成,构建文化科技业态融合的基金群,为曲江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西咸新区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沣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中俄丝路创新园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科技创新谷。
国际港务区利用自身优势,依托陆港金融小镇、中欧班列(长安号)、新筑物流基地等贸易、物流企业,编制国际港务区物流金融规划,支持物流金融业稳步发展,完善全市物流金融板块建设。
浐灞生态区遵循“一核、两带、三片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建立监管机构、金融总部、要素市场、金融服务、后台服务与商务配套六大金融功能板块,力争打造一个拥有较强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能力的重要金融商务功能区。
(三)吸引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助力科技创新创业。
通过政策吸引、创新资源供给和高效服务保障,争取更多创投机构、天使基金落户西安,鼓励合格投资者发起设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并购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光电芯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西安硬科技产业发展。争取三年内聚集创投机构1000家,参与合作设立的天使投资子基金总规模达到100亿元。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众创空间等与创投机构、天使投资等社会资本合作,助推高校院所资源、各类创新平台、双创中心、孵化器等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把天使投资、创投机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围绕发展“五大经济”,留住一批创业人才和团队,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和发展壮大科技产业。遴选和吸引一批优秀普通合伙人管理团队,以投资能力和募资能力为导向,带动西安科技金融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对积极引进外部投资项目落地西安的天使投资、创投机构实行加倍奖励政策。
支持证券公司、投资机构发起设立新三板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产业集聚。
(四)聚集金融服务机构,完善科技金融要素市场。
鼓励西安银行、长安银行、秦农银行、西部证券、开源证券、中邮证券、长安信托等本土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积极开发符合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信贷产品、保险产品,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满足具有“轻资产”特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融资需求,促进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
吸引国际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种类型的外资金融机构,在西安组建法人金融机构。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向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创新经营模式,推动小额贷款公司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推动一批业务经营状况良好,风险控制水平较高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兼并重组、增资扩股,形成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竞争优势突出、业务模式领先的大型融资担保机构。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引导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发起设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支持发展融资租赁,促进融资租赁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
积极引导资产评估公司尤其是知识产权评估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开展科技金融融合业务服务,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现代化、国际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五)持续创新科技信贷,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省市共建西安小微科技企业孵化器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坏账补偿力度。对在孵企业出现的坏账项目,孵化器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按照坏账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银行风险补偿。实行信贷激励考核机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产业链融资、投贷联动、股权质押融资、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产品。
引导银行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科技信贷事业部、科技金融中心。支持银行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组成投贷联动战略联盟,在投贷联动试点范围内开展投贷联动业务。
推动与保险机构合作开展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担保及再担保业务。开展与保险机构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债权、基金、资产形式的合作,探索与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夹层基金、不动产基金等私募基金,为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发展普惠金融,加大小微企业、大学生创业就业等金融支持。支持绿色金融,对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项目提供绿色信贷。
(六)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优化融资结构。
完善技术与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开展知识产权创新评估,理顺知识产权资本化和产业化流程,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率。
加快场外交易(OTC)市场发展,推动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到2021年实现挂牌的科技企业200家。支持中早期科创企业在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板挂牌,争取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板全国运营主体落地。加强与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力争设立陕西股权交易中心西安科技板。
推动科技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助推龙门计划。实行科技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建立科技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到2021年新增主板、中小板、科创板、创业板等境内外上市的科技企业35家。对科技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分阶段给予费用补贴或奖励。鼓励已上市的科技企业通过增发股份、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
支持科技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鼓励科技型上市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加大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力度。
四、创新发展路径
(一)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构建“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开展科技融资、投资服务,解决企业融资、政策资源利用、公共服务对接等信息不对称难题。建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为企业提供免费辅导、培育和融资服务。分类建立及完善上市上柜挂牌企业储备库和上市上柜挂牌企业培育库。支持各区县、开发区配套建立分支机构,建立覆盖全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对各类机构开办的“众创空间”“瞪羚咖啡”“创客空间”等开放式创业服务平台给予补助。
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新模式,对参加硬科技大赛、创业大赛、创业英雄汇等团队和人员提供导师咨询和投融资对接。筛选优秀项目与企业,吸引入驻众创空间、孵化基地,挖掘项目与产业链之间互动关系,有效回归服务科技产业本质,聚集“硬科技”创新创业要素,加速创业项目孵化成长。
完善科技金融工作系统,丰富科技企业数据库,通过宣传推介、融资服务等方式,提高入库企业融资活跃度。打通与合作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联接,及时发布融资产品,提高金融机构与入库科技企业对接效率。与外地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入库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网上路演工作,扩大信息传播面。
持续推动科技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各部门间的企业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开展科技企业信用评级,依托人民银行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和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加强对科技企业及企业高管的信用管理工作,创新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和运用方式,提高科技企业融资效率。
(二)借力高校院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
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体制试点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金融扶持力度,综合采取创业投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高校院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
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光机所、中兴通讯等高校院所、知名企业设立投资公司或吸引社会资本合作,创新“一校、一所、一企”模式,促进我市各类创新平台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吸引和支持知名创投公司在西安设立基金,围绕种子基金+创业投资联盟理事机构“1+N”模式,吸引投资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联合社会资本、高校院所等设立西安技术转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加大早期项目投资,完善天使投资机制。
(三)支持硬科技小镇建设,创新孵化模式。
积极推进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军民融合创新谷、西咸新区“硬科技”小镇产业发展,支持科技小镇设立智库投资、天使投资、成果转化、创业投资、产业培育等各类组合基金,以参股等方式组建、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等。对两年运营初步实现盈利的科技企业,加大科技金融贷款支持,完善科技企业资本结构,增添发展后劲。通过3年持续支持,将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校产学研平台聚集区,实现产、学、研、商的良好衔接。通过3至5年的发展,将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打造成我国首个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集产学研投为一体的资源聚集及成果输出高地。
(四)实施人才战略,助力科技金融产业发展。
实施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工程。将科技金融人才纳入重点人才目录,制定科技金融人才引进计划,着力解决西安科技金融人才需求瓶颈问题。会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梳理各层次科技金融人才的短缺情况,面向海内外招引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各类熟悉金融市场、金融业管理、金融创新技术、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落实和完善科技金融人才待遇政策,为人才提供必要条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实施科技金融人才培训工程。建立高校院所、培训机构、金融行业协会和政府共建共享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有计划地开展科技金融人才培训。成立科技金融研究院、科技金融智库,加强科技金融研究和人才培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科技金融协调工作机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开发区参加,全面统筹、协调科技金融工作。完善科技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定期化的沟通机制。市科技局负责牵头制定科技金融政策,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成立由金融专家、投融资专家、证券保险专家和科技企业家组成的科技金融工作专家委员会,对重大科技金融政策进行咨询和论证。
(二)创新财政投入机制。
发挥市级相关产业资金作用,加大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融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力度,建立“政银保担投”合作机制,加大“投贷联动、拨贷联动、投补联动、贷贴联动、贷奖联动”支持力度。设计技术优先的导向机制,优化科技专项资金与社会资本联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的投入方式。
(三)加大政策宣传。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渠道,扩大科技金融政策的影响力。市级主管部门、各区县、开发区广泛开展风险投资、信贷奖补、项目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奖励等政策宣讲培训。西安资本大市场、西安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加大与银行、担保、券商、创投等机构的业务服务对接,积极推进科技金融政策的落实,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四)健全评估机制。
建立科技金融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全市科技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状况、科技金融实施效果、科技金融环境等进行评估,及时发布评估结果。与权威机构合作,以科技金融发展的环境、人才、科技创新、金融资本等四大要素为核心,编制“西安科技金融产业发展指数”,并定期发布。
(五)防控金融风险。
与公安、工商、金融等部门建立联动执法和监管协作机制,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积极运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加强金融监管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效率。搭建科技金融信息平台,构建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建立防控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公文相关附件: 市政办发[2019]10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