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办发〔2012〕132号《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9-08-03 04:36:28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市政办发〔2012〕132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17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7月13日



西安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西安市关于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市政发〔2009〕28号)精神,充分发挥我市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推动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引领和支撑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平台,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合理优化高技术产业战略布局,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为工作重点,以整合科技资源,培育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全市高技术产业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西安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36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6%;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62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1%,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1.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达17.7亿美元;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税45亿元。“十一五”以来,我市高技术产业布局由点到线,产业门类由少到多,产业集聚由散到合,产业链建设由短到长,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我市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和创新环境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全市现有各类科研机构365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测试中心等创新平台200多家。市级财政逐年加大了对企业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2010年市级各类科研经费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专项资金合计4.46亿元,是2005年经费的8.3倍。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2005年的5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有效地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西安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9485件,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6位,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2.6%,占陕西省专利申请总量的85%,创历史新高。2011年,我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771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达到11689件,占全省的89.7%,在副省级城市中跃居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幅度排第一位。我市在航空、航天、通信、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光电子、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的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均有大幅提升,部分领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3.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西安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继2004年获批国家第一个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来,2006年西安高新区成为国家建设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之一,2007年西安获批国家第二个民用航天产业基地,2008年获批6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2009年获批西安--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一五”末成为西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和新起点。西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三年来获得了国家和陕西省的大力支持,航空、航天、生物、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共获得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资金支持合计5.5亿元。我市以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整合资源,促进产业聚集,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了以“两区两基地”为核心的民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集群。
4.产业结构日趋均衡。随着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快速成长,我市高技术产业结构日趋均衡,为下一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新的产业突破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西安主要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含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技术服务业产值分别达到297亿元、448亿元、174亿元、160亿元、112亿元和174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达到32%,航空航天产业列第二位占比22%,生物、新材料和高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都超过了10%,新能源产业也占到了一定份额(如下图所示)。
图一  2010年西安高技术产业结构
5.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中心和咨询业发展中心等中介机构,以及软件、生物医药、航空和民用航天四大产业支撑服务平台。同时,我市针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资金制约因素,抓住国家增加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的历史机遇,为我市众多企业和单位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政策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市共获得国家和陕西省高技术产业专项资金支持7.5亿元,政府引导资金带动社会投资超过200亿元,为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6.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以来,全市信息化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经过不断投入和升级改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网络规模、技术水平和服务手段等迈上了新台阶,“数字西安”建设格局全面形成。全市已基本建成以铜缆、光纤、无线等多种通信传输手段的现代化、立体化信息网络,并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宽带化方向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全面实施了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村网络服务系统基本形成。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实现了全市街办、社区信息网络全覆盖。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支撑体系,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逐渐改善,电子商务应用开始广泛渗透到全市各个领域,区域性优势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形成。
在总结我市高技术产业“十一五”期间建设成就同时,也应看到我市高技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体制机制的束缚,科教资源不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高技术企业规模偏小,缺少大型行业骨干企业,制约了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产业布局缺少差异化定位,不能形成科学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四是产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不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发展。五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统筹科技资源工作进展缓慢。
(二)机遇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调结构、促增长的关键5年,我市提出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撑,引领现代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发展主题,这为我市高技术产业带来崭新的机遇。一是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确定的重点行业大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有望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为我市高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二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为我市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带来政策机遇。三是建设以西安为核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激活西安蕴藏的科技资源雄厚实力,为我市科教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遇。四是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逐步加大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一批创新重大工程,将进一步改善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创业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面临的挑战。一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为抢占新一轮世界产业主导权和战略制高点,加剧了对创新资源的争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将对我市高技术产业在市场需求、企业融资、项目引进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二是从国内的形势看,在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形势下,各地均把高技术产业摆在战略位置优先发展,在资金、人才、资源、市场等方面均对我市构成严峻的竞争压力。三是从产业规模来看,我市和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众多产业领域还处于成长和积累阶段,需要更多资源要素的聚集,发展模式创新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按照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重点跨越”的方针,促进高技术产业科学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技术产业内生型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高技术产业聚集化发展;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加快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扩大开放合作,促进高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为西安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原则。立足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机制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2.科学规划原则。按照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进行产业规划布局,科学定位,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辐射带动效应。
3.资源统筹原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促进产学研、中省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军品与民品的有机融合,以产业联盟促进自主创新,以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成果转化,以军民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激活全地区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
4.集群发展原则。发挥产业集群的资源聚集、区域分工与协作效应,加快“两区两基地”和各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的产业发展环境,培育技术特色明晰、分工协作有序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5.项目带动原则。大力培育、扶持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实施一批高技术重大项目、示范工程,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6.对外开放原则。扩大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大力争取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向西安,引进国际一流的高技术研发生产企业落户西安,不断提高西安在国际高技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技术产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园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通用航空、民用航天、生物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九大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把西安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城市和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1.高技术产业规模迈上新的台阶。到2015年,力争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年均增速达到25%,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产值达到800亿元,生物及医药制造业产值达到600亿元,电子及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达到600亿元,软件业(含系统集成)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5%,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45%。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达到200亿元,占制造业出口额比重达到60%以上。
2.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5.5%,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5%以上,我市高技术产业R&D研发投入达到300亿元,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产业研发强度显著提高。基本建成100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西安市工程实验室和80个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国家和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0家以上。每万人口年度专利授权数量达到25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比例达到40%以上。
3.产业基地(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西安高新区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不断迈进,成为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安经开区建成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策源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建成“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航空产业聚集区和研发中心。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形成航天主导产业及航天应用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产业新城。西安国际港务区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先导,提升西安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打造高技术服务业新城。西安渭北工业区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沣东新城和西安高新区联合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西安--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为主导产业,形成完整的生物产业链,成为国内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高技术产业聚集区。
4.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支持建设5-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到2015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融合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以信息服务、网络产业和数字内容等关键领域为重点的高技术服务业成为我市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信息化水平达到新高度。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3600GB,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12.2万皮长公里,全市WLAN无线接入点达到3.1万个,全市宽带用户达到500万户,城镇电脑普及率达到80台/百户,农村电脑普及率为40台/百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信息化水平指数达到0.88以上,基本建成西部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一批市级信息化资源服务平台,市级机关办公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各区县电子政务平台全部建成,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应用、在线办事和便民服务深入乡镇街办。80%以上社会事务实现网上受理,80%以上的政府信息可在线查询。全市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50%以上,重点装备制造业产品电子信息化率达到20-30%。
(四)发展路径
“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技术产业将以大力培育创业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为基本路径,以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在我市投资创办科技型企业为重要抓手,以开展专业化招商引资,引进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行业龙头企业为关键补充,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根本动力,全面增强我市产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发挥高技术产业对促进我市经济率先发展的支撑作用。
1.大力培育创业型中小企业。整合资源,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加大对我市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内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多种方式扶持企业创新发展,营造具有区域特色、更适合创业型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
2.鼓励高校院所和军工单位在我市投资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以先进技术和优势资本投资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军民融合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开展重点产业专业化招商引资。围绕我市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以完善产业链建设、培育产业集群为需求,以弥补产业发展短板为重点,开展专业化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行业龙头企业,引领我市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
4.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用新技术改造提升我市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发挥传统产业比较优势,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形成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西安高技术产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调结构、促增长,以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核心,以西安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为引领,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专项为抓手,全面提升西安高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实力,实现西安高技术产业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
(一)大力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1.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西安高新区按照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发展目标,坚持“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理念,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打造在通信、移动互联网、光伏、生物医药及软件与服务外包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中国内陆自主创新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一流的研发基地和新兴业态的引领区。建设中西部最大的总部基地、科技创新中心、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引领区和高技术产业化基地,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区。
2.加快西安经开区创建千亿元先进制造基地。加快推动“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开发区建设,全力建设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商用汽车整车总装和发动机、车桥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和新能源汽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新材料产业园为载体,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新材料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以建设全省风电设备产业园为契机,促进风电产业聚集发展,打造西部最大风电设备产业基地。引导光伏产业资源要素加速向区内聚集,打造全省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产业基地。大力引进科技研发、设计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向生产性服务环节拓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3.推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中国航空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中心和国际航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依托西安现有航空工业基础,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一基地多园区”为载体,按照“市场主导、国际合作、体制创新、军民互动”的思路,以航空科技资源统筹为手段,以通用航空产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基地的基础设施优势和产业聚集作用,大力提高航空产业集群规模和航空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重点发展以大型运输机和支线民用客机整机制造业为主的主干产业,以航空大部件、航空新材料、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等为主的分支产业和以航空零部件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航运营、航空教育培训、航空维修和航空旅游博览为主的配套产业,形成体系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集群。
4.将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打造成世界一流航天科技产业新城。坚持航天技术产业化、民用化、集群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发挥航天科技资源优势,优化航天产业资源配置,强化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一批民用航天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以航天运载动力、空间有效载荷和航天微电子为主的航天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以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为主的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带动以航天信息技术、新型航天材料和航天特种技术为主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形成航天主导产业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全面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由政府引导,重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联动,面向市场、多元投入、合作共享、互利共赢的统筹模式,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等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支持科研机构转制改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市属同行业(领域)的科研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创建专业技术研究院,促进科研机构向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2.统筹国防科技资源,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共建机制。依托重点国防军工企业,在航空、航天和兵器等相对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国防军工高端技术向民用产业延伸拓展,构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选择具有军民两用技术的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共同研发,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整合国防企业、科研院所优势资源,构建我市国防资源交易市场。支持地方企业参与国防产品的研发、生产活动,为国防军工企业进行配套服务,培育一批“民技军用”项目。到2015年,转化50项重大军工技术,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3.统筹科技基础资源,建立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西安科技资源大市场,搭建大型设备、信息、技术交流、成果交易平台,完善网络支撑体系,形成企业需求对接机制,促进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国有与民营、国内与国际科技资源流通共享,面向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区域科技资源服务枢纽。到2015年,区域内共享大型仪器设备4000台套,技术市场交易额突破300亿元。
4.统筹技术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引导和支持区域内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本、技术、团队的整合,运用联营、参股等新模式、新机制,有效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促进行业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合作。到2015年,组建30家产业技术联盟,加盟企业1000家,实施50项统筹科技资源重点示范项目和100项产学研用合作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5.统筹科技人才资源,增强自主创新有效力量。统筹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科技人才,构建联合研发组织,形成研发转化机制、科技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和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机制,有效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投资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依托高等院校、开发区人才培养平台,重点培养一批高端管理人才和产业创新人才,实施海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为建设创新型西安奠定人才基础。
6.统筹科技金融资源,促进科技与资本的高效对接。大力推进创业投资体系建设,改善创业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向我市聚集。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集合信托、知识产权质押、产业链融资等业务。深化科技保险工作,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转移。到2015年,实现新增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聚集50家知名投资机构,在我市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规模达到200亿元,实现金融机构对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度贷款总额超过500亿元。
7.发挥开发区(产业基地)统筹科技资源示范作用。高新区重点在科技金融创新、产学研合作、企业股权激励等方面开展试点。经开区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联盟构建等方面开展试点。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在军转民、民进军机制体制创新和专业化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试点。国际港务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应用方面开展合作试点。
(三)有效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1.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逐步构建覆盖全市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体系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有力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专栏1: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1)工程研究中心 依托重点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一批在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具备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升级条件的工程研究中心。将具有技术领先性及长远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完整的工程化和集成化研究开发,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套成熟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 (2)工程实验室 依托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重点在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建一批西安市工程实验室,围绕产业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开展重大工程及技术装备的设计和试验验证、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新产品开发、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3)企业技术中心 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建立和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开展以产品为龙头带动相关技术、工艺、装备和材料的研究开发,负责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提高企业多渠道运用技术资源的能力。
2.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新材料和物联网应用六大高技术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集中优势资源,为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产业创新资源共享、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
专栏2: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1)航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西飞集团、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等研究院所和企业,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功能健全和国内一流的航空产业基础管理服务体系和专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航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航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航空产业发展动态研究平台、航空企业孵化器、航空产业信息咨询平台、航空企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2)航天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六院、航天恒星、中国卫星等研究院所和企业,以军民结合、资源共享为宗旨,建立和完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合作服务平台和航天技术教育培训平台,加快建设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材料及新型半导体器件技术研究中心,针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军民企业联合开展攻关,加快航天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扩展,推动民营企业参与航天技术的研制开发,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3)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西安联创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完善产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公共技术服务系统、中试生产开发系统、技术成果转移服务系统、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系统、创新创业孵化系统、专业投融资服务系统、商业物流分销系统九大子系统的功能和支撑作用。 (4)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西安软件园,围绕主流技术与行业特色,搭建满足企业应用、技术升级、业务创新的共享资源环境,面向企业开展IT技能培训,提供开发设计与研究、产品检验验证、测试分析等技术服务,整合、集成和优化各类技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交流与业务合作,推动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 (5)新材料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搭建新材料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新材料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新材料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新材料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新材料产业培训示范基地,为相关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多方位、专业化服务。 (6)物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产业优势,大力推广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海关、检验检疫、港口、铁路、公路、工商、税务等相关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整合和共享,打造综合型、服务型、一体化的物联网应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公铁海信息联动。
(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以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目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重点培育若干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产业集团,形成一大批富有活力的民营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到2015年,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
2.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基础,以产业链为凝聚,在我市各开发区、产业基地和有条件的区县,在航空、航天、通信、移动互联网、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超前布局多个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以新机制吸引新投资,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专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施23个具有技术竞争优势、行业战略地位、市场前景广阔和带动作用强劲的重大工程专项,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行业标准,辐射带动产业链条,实现突破发展。
专栏3: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实施大中型飞机 研制、航空配套产业、通用航空专项和航空服务业四大工程专项 (1)大中型飞机研制工程专项 加快大型运输机研制,在设计制造、机载系统、航空材料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新舟600型飞机的产业化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新舟700型飞机的研制,实现研发定型;提升航空大部件制造能力,为大型客机做好产品配套。提升ARJ21等支线飞机的机身、机翼、垂尾等大部件的生产能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发动机成套技术研制水平,实现航空发动机系列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2)航空配套产业工程专项 提升机载设备研制水平,加快飞行控制、惯性导航、机载计算机、通信导航、操纵控制、飞行数据记录系统等关键产品的换代升级。提升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材料和新型高性能超轻合金材料等新型航空材料制品的制备工艺和技术水平,推进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加大机场专用设备、地面保障设备和飞行训练设备等的开发力度,形成系列化产品。 (3)通用航空工程专项 以通用飞机制造为主导,以航空培训、航空旅游、通航服务、通航作业等为助推的产业发展体系。优先发展2-4座固定翼飞机和8-12座单发螺旋桨多用途公务机,推动喷气公务机的研发生产,打造中国直升机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通用飞机中小型发动机、通航新材料、通航零部件生产装备和通航仪表等配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航空服务业工程专项 充分利用现有航空企业民航维修许可证资源,在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地面设备等领域,做强航空维修业务。建设飞行员培训学院、空地勤人员培训中心、技工实习实训基地等教育培训平台,大力发展航空职业教育,完善航空人才培训体系。加快通航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通航服务业。
专栏4:依托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实施卫星应用和航天技术应用两大工程专项 (5)卫星应用工程专项 在卫星通信领域依托中国卫通集团卫星通讯运营中心,重点发展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电视直播和移动数字广播技术应用。在卫星导航领域依托总参导航基地建设,拓展北斗二代系统及天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应用,重点发展高性能卫星导航芯片、导航软件模块、多系统组合导航、时空基准导航终端等综合系统。在卫星遥感领域依托西部3S遥感遥测中心和总参测绘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航天对地遥感观测系统应用,建立城市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6)航天技术应用工程专项 大力开发双金属复合管、碳/碳复合材料、高性能铜箔及覆铜板、超高纯硅微粉、树脂基复合材料;推进特种阀、特种泵、密封制品、化工生物工程设备等项目产业化进程;重点实施大中型轴流通风机、大型结晶设备、传感器及系统集成、柔板印刷机、民用火箭、定向钻井测斜仪、表面保护膜生产线等航天技术应用项目。
专栏5:依托西安-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施新型疫苗和 生物检测试剂、创新型药物、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四大工程专项 (7)新型疫苗和生物检测试剂工程专项 全力研发预防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加快肝炎、结核病、肺炎、出血热和天花等重大传染病疫苗的升级换代,推进生物芯片技术在传染病检测、疑难病临床检测、药物筛选、食品检测、环保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加强重大疑难病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8)创新型药物工程专项 重点在治疗性抗体、多肽合成药物、不产生抗药性的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急救药物等我市优势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我市药物制剂整体水平。积极推进高附加值的中药创新药物的开发,使生物资源优势尽快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9)现代中药工程专项  依托国家级中药种植示范基地,加强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使其尽快取得国家GAP认证;积极推进中药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生产和中药饮片规范技术体系和质量标准。利用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超微粉碎、大孔树脂吸附、生物色谱等现代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重点推进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原料药等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开展中药剂型的改造和二次创新,加快治疗心血管、肿瘤、肝炎、肾病等疾病的中成药开发,集中打造几个著名品牌和一批知名骨干企业。 (10)生物医学工程工程专项 重点开发生物医学材料、人造皮肤、人工骨、心脏起搏器等器件及制备技术。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操作的社区和家用医疗器械。加大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扩大我市医疗器械行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专栏6:依托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西安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实施软件与服务外包、集成电路及通信设备、 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物联网技术应用五大工程专项 (11)软件与服务外包工程专项 重点开发石油勘探、水情测报、企业管理等行业应用软件,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围绕通信设备、手机终端、导航终端、医疗电子产品等,重点发展行业嵌入式应用软件。面向日本、欧美和国内金融、保险、石油等行业市场,重点发展离岸服务外包(BPO)和本地服务外包。 (12)集成电路及通信设备工程专项 依托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集成电路设备等,健全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与系统应用体系。依托西安高新区通信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卫星导航技术为基础,以专用芯片、通信设备与通信部件为支撑的通信设备制造产业。 (13)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激光工程专项 依托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西安电连接器产业基地等,重点发展新型射频电连接器、系列表面贴装元件、新型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电力电子器件,跟踪研发新一代显示器件,依托西安光机所、西北大学等,重点实施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设计和开发、半导体激光器、全固态激光器的研发和生产,加快推进激光技术在医疗、制造和军工等领域的应用。 (14)半导体照明工程专项 重点突破LED领域芯片、电源、散热等一批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施芯片开发、大功率高亮度半导体封装、照明灯具产品设计生产等三大工程,提高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和实力。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外延片、管芯及MOCVD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15)物联网技术应用工程专项 以无线射频识别和传感器的研发应用为切入点,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生产、交通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现代服务业智能化水平,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园区。
专栏7:依托西安经开区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实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和太阳能光伏两大工程专项 (16)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工程专项 重点突破1.5兆瓦风电机组集成制造技术,开发2兆瓦以上永磁直驱风电机组,提高我市风电整机装备国产化制造水平,增强风电市场竞争能力。围绕风电装备整机带动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打造西安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17)太阳能光伏工程专项 重点发展硅材料加工、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专用设备等三大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大型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太阳能发电设备国产化水平,使多晶硅、电池片、电池组件等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完善光伏技术研发、光伏产能建设、光伏发电及应用等产业链,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产业。
专栏8:依托经开区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和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实施钛及钛合金、 碳纤维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三大工程专项 (18)钛及钛合金材料工程专项 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重点在钛材、钛合金及钛复合材、航空航天用钛材料、民用钛材料、医疗器械用钛材料、钛制装备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化项目,形成新型高性能钛板带材、棒材、管材、线材、精铸件、型材以及人体植入钛材料、大型反应釜、食品医药化工设备等一批高端产品,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19)碳纤维材料工程专项 依托碳纤维领域的骨干企业,组织实施碳纤维材料和碳纤维制品等两大产业工程,在碳纤维材料T300的基础上,加快T400及以上级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构筑多元化、规模化的碳纤维材料产业链。 (20)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专项 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在陶瓷基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重点突破连续SiC 纤维的制备技术, 满足长寿命SiC/ SiC 复合材料发展的需求,开发纤维预制体的计算机虚拟设计与编织的计算机控制技术,重点发展CMC 材料与结构一体化设备研制和产业化。
专栏9:依托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园区, 重点实施信息服务、研发创新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三大工程专项 (21)信息服务工程专项 培育发展先进计算服务、数据挖掘与管理服务,重点发展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等云计算服务,促进高性能计算机技术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围绕社区数字化平台与信息增值服务,探索无线城市公共信息服务新模式,推动无线宽带业务的普及,在软件服务化、数字内容服务等方面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明显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22)研发创新服务工程专项 支持一批高水平设计服务企业,加强产业基地研发设计公共平台建设,开展面向科研开发的试验、测试、分析、评估等专业化服务,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系统化集成高端研发设计服务。大力扶持企业化运作的高水平专业服务机构,推动体制机制转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化,建立市场化的高效服务体系。 (23)电子商务服务工程专项 重点发展面向行业、区域、企业及消费者的网络交易服务、在线支付服务和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网络信用信息及评估服务、网络信息管理与检测服务、网络交易安全保障服务和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支持服务。
4.提升一批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促进高技术企业创新的金融、财税等政策,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采取综合措施,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到2015年,力争实现百家企业进入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行列。
5.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为突破,以培育重点产业链为依托,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支撑,“点、线、面”结合,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整合现有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我市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生物、新能源汽车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和通信产业,加快壮大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技术服务产业。
(五)继续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1.持续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两化融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根据业务需求建立供应链管理、协同研发设计制造系统和跨地域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和应用跨部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决策支持系统,加快车间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衔接配套。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建立企业信息门户、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2.构建两化融合服务体系,优化融合环境。支持各工业园区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信息资源和技术共享的服务体系和标准,打造数字化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和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产业动态联盟。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两化融合技术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一支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适应两化融合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营造全市良好的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3.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实现融合突破。实施生产制造数字化工程和产品智能化、精细化提升工程,优化产品设计、生产流程。推广计算机辅助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建立以产品数据管理(PDM)为核心的产品协同设计制造体系,提高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广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生产装备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柔性化。
4.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融合互动。大力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支持鼓励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金融电子网络建设,打造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尽快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加快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发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一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四、保障措施
围绕“十二五”时期西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完善高技术产业的引导政策,健全高技术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多元化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创新人才机制,保障高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政策保障
1.制定出台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配套政策。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陕西省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意见》、《陕西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西安市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规定》和《西安市关于加快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规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优化高技术产业布局,合理高效的配置资源,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完善自主创新法规政策。加快制定促进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等领域的法规和规章,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把支持自主创新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逐步制定专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重点完善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措施,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收抵扣激励,加快企业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速度,探索和建立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3.改善创业创新环境。发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树立以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和竞争观念为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在城市景观和网络等领域,融汇展现城市创新文化,宣传、鼓励和保护创业创新,弘扬创新精神,扩大西安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创新形象,增加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人才保障
1.制定高端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在引进人才落户、住房、社会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以及待遇上给予切实优待,吸引国际、国内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在西安创业、就业。优化人文与安居环境,实施创新人才安居工程,解决我市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端人才的安居问题。
2.优化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完善用人机制,开展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企业股权激励试点,促进高技术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承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人才需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完善竞争机制,营造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3.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培训。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积极倡导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创新人才资源交流市场建设,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三)资金保障
1.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加大政府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市级、“两区两基地”和有条件的区县,要设立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对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化示范项目、工程实验室等的企业和机构,给于优先扶持和配套。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建立多层次创新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实现从单一环节的资助向创新链全过程的覆盖,发挥政策的配套协同效应。
2.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加强对高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积极探索利用新型金融工具,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产业基金和资产证券化发展。继续实施对担保机构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补贴政策,建立和完善我市融资担保体系,充分调动现有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积极性,为我市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融资服务。
3.加快西安资本市场建设。抢抓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机遇期,鼓励和支持本地高技术企业积极运用主板和创业板证券市场上市,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支持一批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高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为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业。做大做强西安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主导作用,与落户西安的创业投资机构建立创新合作机制,促进战略投资者投资我市高技术产业领域。加强对创业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有限合伙制的创业投资基金的建立。整合现有创业投资机构,吸纳民间资本,培育和组建3-5个资本规模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创业投资基金。培育发展天使资本市场,规范市场环境,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增加对初创期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投资。
(四)空间承载
1.确保土地空间供应。新兴产业用地优先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在每年新增产业用地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实施土地出让弹性年限,缩短土地流通周期,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流转机制。出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土地优惠政策,确保新兴产业的土地空间供应。
2.支持虚拟空间开拓。制定虚拟空间拓展计划及相关配套政策,规范虚拟空间管理,培育虚拟空间市场。加快互联网基础工程建设,推动“数字化城市”建设,推进无线网络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无线宽带城域网,积极推动三网融合。提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构筑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超高速、高带宽、广覆盖的城市无线网络信息基础设施。
(五)组织保障
1.完善西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组织体系。成立基地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各开发区(产业基地)管委会和有关区县的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研究解决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基地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实施方案、各项政策措施的起草制定,基地建设的综合协调管理服务,基地产业项目的统筹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征集、策划、申报国家专项资金,提出基地需要研究解决的有关重大事项等。
2.加强高技术产业的管理和协调。建立全市跨部门、跨地区和跨行业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突出综合协调和调控能力,形成政策和投入合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科学指导我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共同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开展常规性、跟踪性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发挥政府在产业导向、信息交流、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认定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推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均衡发展。
3.发展功能多样的高技术产业中介服务体系。引进和自主建设相结合发展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和完善科技孵化体系,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促进中小企业与上下游的骨干企业、高校院所保持信息沟通,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发展趋势。利用技术、人才和产权交易等市场,促进国内外科技要素和产业资源向我市流动。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67065.html

本文关键词: 西安市, 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