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办函〔2019〕57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浏览量:          时间:2020-03-03 21:48:07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成办函〔2019〕57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成委发〔2018〕22号)精神和《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要求,按照“创新引领、龙头带动、成链集群、协同融合”的基本思路,构建以“芯—屏—端—软—智—网”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级,现就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力争培育2家千亿级企业、2家500亿级企业、10家百亿级企业,掌握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2000件,公共技术平台累计达70个,R&D经费支出占比达3%,建设10个以上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功能区,构建国际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到2022年,将成都打造成为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

二、发展重点

以创新引领为核心,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六大领域,攻坚18项重点任务,打造“芯—屏—端—软—智—网”为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一)集成电路:打造中国“芯”高地。重点提升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积极打造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芯片生产基地,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配套齐全、产业实力突出的中国“芯”高地。

1.跻身国内集成电路设计第一方阵。打造1个集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科技人文协调的高端集成电路综合设计园,2个特色鲜明的协同发展设计园,高标准建设成都国家“芯火”双创基地,重点突破5G射频微波、通用CPU、北斗导航、人工智能、显示驱动、功率半导体、信息安全、IP核、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高端芯片设计能力。

2.打造国内领先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构建基于射频微波、功率等特色领域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优化GaAs/GaN生产工艺制程,培育一批骨干设计企业,积极引进配套封测企业和设计企业,研发量产5G中高频芯片、器件,超前布局太赫兹芯片。加快第二、三代半导体材料生产项目建设。

3.建设全国重要的芯片生产基地。大力发展3D NAND等先进存储芯片及先进晶圆代工产线,积极招引聚集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巩固提升现有技术及规模优势,积极引入封装测试顶尖企业,支持开展CSP、WLP、SIP、TSV、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二)新型显示:打造全产业链的“屏”基地。重点发展显示面板、无屏显示和掩膜版,促进偏光片、液晶/有机发光材料等企业到蓉发展,打造全球知名、国内一流、特色显著的新型显示基地。

4.建设国内领先的面板显示制造基地。围绕TFT—LCD生产线和AMOLED生产线的建设,促进现有面板生产线的良率提升和产能爬坡,加快高世代AMOLED生产线的开工建设,新增超高世代面板生产企业,形成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制造基地。

5.建成行业领先的无屏显示总部基地。围绕“总部+基地”的产业创新模式,建设全国第一条无屏显示生产线,推进产业向激光部件、光学镜头等上游核心领域延伸布局,重点开展运动补偿、动态对比度和清晰度提升技术的研发,强化光学、画质、噪声、可靠性、无线等性能提升技术的攻关,持续推动无屏显示产业领跑发展。

6.构建全国一流的掩膜版制造基地。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高世代、高精度的TFT—LCD掩膜和新型掩膜,实现国内高世代掩膜版30%的供货量,形成全球代数最高和全国产能最大、产线最多的掩膜版制造基地。

(三)智能终端:打造智能终端产业聚集区。拓展新型计算终端产能,加强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与制造,发展行业应用电子终端产品,建设国际一流的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7.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型计算终端生产基地。增强微型计算机、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的规模优势,吸引配套企业形成产业聚集,建立涵盖“芯片—器件—整机—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提升轻薄便携超高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大屏幕触控型一体化台式机、工业控制计算机、4K以上分辨率及8K+5G终端等中高端产品占比。

8.打造特色智能可穿戴设备创新研发高地。重点发展智慧医疗、智慧运动、智能手表/手环、智慧健康、智慧交互、智慧监管等消费类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品牌推广。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鼓励国内知名企业设立内销部分的结算、营销和分拨中心,鼓励代工生产品牌企业扩建新建智能可穿戴设备产线。

9.打造行业应用电子产业集群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智能汽车相关的车载雷达、传感器、通信设备、LAN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围绕航空航天应用,发展大气数据系统及传感器、空管系统、机载空地通信、北斗导航、以及机舱娱乐等航空航天电子产品,推进航电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天地一体网络技术研发。积极发展轨道交通检测装置、控制系统、运行辅助管理系统等轨道交通电子产品。大力发展内置RFID的智能仪器仪表、生物特征识别系统、消费级无人机及机器人等产品。推广医疗电子设备以及便携式家用医疗电子产品的应用。

(四)高端软件:打造世界软件名城。提升软件服务的供给能力、拓展软件服务的渗透领域、培育软件服务的骨干企业,打造全球知名软件研发中心和世界软件名城。

10.打造特色鲜明的行业应用软件基地。推动“成都造”软件向行业应用广泛渗透,重点围绕地理信息、工业电商、智能服务等行业应用软件及服务领域,培育招引领军企业,打造区域级产业名片。重点推广数字化营销、互联网金融、个性化定制等平台化解决方案。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开发运营一体化服务业态,支持建设高水平云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发展面向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装备、行业应用集成平台等领域的平台化软件产品。

11.打造国内首个工业控制软件基地。重点突破工业控制、智能传感、工业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等关键技术。聚焦发展工业控制软件以及高端装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支撑软件、嵌入式应用软件。大力发展基于数字化工厂的管控型工业APP、基于价值链闭环和商业模式重构的价值型工业APP、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制造业生态的网络化工业APP以及基于前沿技术的未来型工业APP四大领域。积极构建完善工业软件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工业软件创新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支持建设成都工业大数据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招引工业软件龙头企业。

12.打造国内第一方阵网络视听基地。重点突破交互感知、内容设计、先进影视、安全保护等关键技术,积极支持数字内容工具、测试、模拟仿真等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网络视频、数字音乐、游戏动漫、数字广告、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博物馆、互联网演播、电子竞技等消费场景。大力引进数字内容渠道和分发商,推动数字内容研发、发行、渠道和运营协同发展,着力完善外包、测试、美术等配套体系。重点打造网络视听内容基地、服务基地、人才基地、示范应用基地。积极开展网络视听展会、展览等品牌提升行动,大力招引培育网络视听领军企业。

(五)人工智能:打造国际人工智能新地标。围绕数据整合、算力提升和行业融合,推进数据资源集聚与开发,加速超算人才聚集与产业创新,培育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打造国际人工智能新地标。

13.打造国际知名的数据资源集散地。统筹布局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支持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自主可控数据安全、海量数据隐私保护等技术的研发创新。积极推广绿色节能、EB级存储、多源异构存储等技术的应用。加快研发面向大数据的云存储、智能传感和信息网络领域专用芯片,推进融合架构、关键模块和先进设备的开发,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

14.打造高性能计算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加快成都超算中心建设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建设包含科学计算、工程计算、人工智能计算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大规模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等高性能计算研发能力,支持边缘计算、安全多方计算等新型计算应用场景,布局量子信息技术、类脑计算、生物计算等前沿领域,鼓励面向海量数据的新型计算芯片及融合架构、关键模块和设备的开发,推动高性能计算人才集聚与产业创新。

15.打造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创新高地。支持建设一批行业训练数据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在类脑计算、医学影像、机器视觉、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打造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实施“AI+产业沙箱”培育计划,将“AI+场景应用”纳入城市机会清单,在健康医疗、智能制造、交通物流等领域着力推进“AI+场景应用”具象化工程示范。

(六)信息网络:打造安全高效新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抢占通信网络创新高地,加快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打造软硬融合、体系完整、特色突出的通信产业集群和中国网络信息安全之城。

16.打造全国一流的5G产业创新名城。发挥成都在超高清视频、智慧医疗、智能驾驶、无人机、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推动5G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搭建5G测试、认证专业实验室,发挥5G产业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的纽带作用,支持5G射频前端产品、小微基站、智能终端和软件研发,构建融合创新的5G产业生态。

17.打造国际知名的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高地。聚焦密码产品、电磁防护、态势感知、工控安全、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等重点领域,积极布局5G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前沿领域,构筑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服务应用三大优势。促进国家重大项目和重要机构落地,争创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汇聚一批国内领先的安全服务运营中心,围绕安全测评、审查认证、检验检测等环节,进一步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基础服务体系。

18.打造特色鲜明的通信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做大做强光纤光缆、光器件、光模块、微基站、网络通信设备、卫星通信等特色优势领域,充分发挥雷达、太赫兹、空管系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深化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在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就地转化效率和产业化力度。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统筹协调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系统研究制定重点领域的支持政策和改革攻坚行动计划,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市领导联系产业机制,加强产业布局、载体建设、要素保障、产业配套、应用试点、市场拓展、公共平台建设等工作统筹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投促局、市统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及管委会(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优化规划布局。统筹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各功能区发展定位,总体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协同、软硬并重”的空间发展格局。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网络信息安全、智能终端和高端软件,形成规模聚集优势;以成都航空经济功能区、成都军民融合产业功能区、成都智能应用产业功能区、成都科学城、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为增长极,重点发展应用电子、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促进产业成链集群发展;以青羊总部经济功能区、现代都市工业功能区、锦江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功能区、武侯电商产业功能区、成都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为协同,重点发展工业软件、数字内容、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加强软硬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相关区(市)县政府及管委会]

(三)引育龙头企业。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精准引进契合我市发展战略的重大牵引性项目,集中能源、金融、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要素,坚决兑现承诺,保障重大项目招引落地。促进现有龙头企业提质增效,鼓励在蓉龙头企业调结构、扩产能,申报技术专利,研制新产品,支持企业积极向全球总部争取新项目、新订单、新布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投促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及管委会]

(四)助推企业成长。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梯级孵化体系,建立成长型企业和“隐形冠军”培育库,针对优质成长型企业阶段性特点,从早期资金获取、投资风险补偿、项目投资补助、企业运营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为企业在转型升级、并购整合、上市融资、要素匹配、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支持本土骨干企业走出去,参加境外知名展会、投资推介会等活动,开拓外部市场;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公共设施、重大项目建设中,为本土骨干企业提供应用场景。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发布各类产业政策,各功能区实时更新政策信息,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投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相关区(市)县政府及管委会]

(五)构建科创体系。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及国家级科研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深化与国际顶级研究机构的交流互动,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省(部)重大科技计划(专项)项目,参与或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出台专项支持政策,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大中型科研设备仪器、测试平台和研发平台,为产业链各类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前瞻规划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省、市创新载体,深化科学城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布局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测试、中试和应用功能型平台,增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供给,构建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共享强耦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应用创新平台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及管委会]

(六)加快人才聚集。围绕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领域,构建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激励和服务体系,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新政十二条”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引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建设世界一流的电子信息学科,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在蓉设立分校、设立专业学院、联合办学、定向培养、成立联合实验室、重大项目合作落地等多种形式,培养行业骨干人才。支持在蓉“双一流”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共建国际校区。大力实施“成都工匠”培育计划,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建立覆盖各层级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制度,设立成都电子信息“十大技匠”“十佳软件领军人才”等年度奖项,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国际化人才评议机制,为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提供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等安居保障,为符合条件的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综合服务,给予紧缺人才地方贡献奖励,对中高端领军骨干人才可加大奖励力度。[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人才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委、相关区(市)县政府及管委会]

(七)强化资金扶持。采用直接融资给机会、间接融资给补贴,财政资金给引导等多元化扶持方式,加快建立市场化、精准化金融支撑体系。积极入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等国家战略基金,设立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基金,用好用活“科创贷”等政策性融资产品,鼓励银行开展并购贷款、银保联动、投贷联动、银团贷款、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融资服务创新,加快聚集天使和风险投资机构,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扩大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和民营企业应急周转金规模,放宽资金使用条件和范围。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加快研究出台细分领域的导向性政策,指导相关区(市)县主动对接市级政策,针对重点任务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金融监管局、成都产业集团、相关区(市)县政府及管委会]

(八)打造产业生态。贯彻落实国家、省惠企减负和所得税优惠系列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支持企业主动维权;加强“放管服”改革,提供公平参与的市场竞争环境,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新增一批标准化车间和洁净厂房,新建一批重大实验平台等功能性平台,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合理布局一批人才公寓和商务楼宇,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配套。聚焦各功能区产业特色,协同构建原辅材料、电子元器件、整机终端、软件、下游应用及运营服务等产业链配套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龙头企业需求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供应链配套企业培育招引。加强配套服务,搭建便捷高效的企业供求信息对接系统,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之间供需沟通常态化、便利化;鼓励龙头企业将信用引入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授信服务,形成集群优势。降低企业物流仓储成本,在成都口岸布局电子化学品、有机溶剂、气体等特殊行业存储流转设施,支持双流机场完善货站设施,引入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第三方服务降低本地企业运输和通关成本、提升通关效率。[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人才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口岸物流办、市公园城市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国资委、市金融监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及管委会]



附件:1.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功能区空间布局表

2.名词解释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5月8日



附件2



名词解释



1.GaAs/GaN:砷化镓/氮化镓

2.3D NAND:三维闪存

3.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4.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5.LAN系统:局域网系统

6.RFID:射频识别

7.EB:艾字节

8.CSP:芯片级封装

9.WLP:圆片级封装

10.SIP:系统级封装

11.TSV:硅通孔封装











附件: 1 · 19CBH57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79154.html

本文关键词: 成都市, 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