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政办发〔2016〕79号《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0-03-16 09:14:04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湖政办发〔2016〕79号
《湖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30日
湖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和《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1.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和“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制创新的专项改革试验市”等科技名片,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三县两区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十二五”期间,全市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累计23.02亿元,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累计56.26亿元。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5%,比2011年提高0.73个百分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50项,其中二等奖以上项目10项。“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省级以上实到科技项目资金7.5亿元。创新深化市校合作机制、厅市会商机制以及院地共建机制。大力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至“十二五”末累计入选领军人才和团队项目430个,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9人(位居全省第三位),入选省“千人计划”74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5人,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团队5个(位居全省第三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1年的0.81万人年增长到2015年的1.7万人年,万人拥有R&D活动人员从2011年的28.03人年增长到2015年的57.77人年。
2.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市现有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湖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24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8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1年的775.6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774.3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1年的24.2%提高到2015年的4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3%。“十二五”期间,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2家升级为国家级(累计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国家级5家)。新培育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90家(累计45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815家(累计1176家)、省级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21家(累计4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36家(累计22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0家(累计33家),其中重点企业研究院11家。2015年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17.14%。
3.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十二五”期间连续举办了五届浙江省(湖州)—中科院政产学研合作大会和一届科技外交官湖州行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推介大会,全市累计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54家,其中市政府与中科院系统、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共建创新载体17家。“十二五”期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39项,年均新增产值324.34亿元。大力推进市本级和各县区科技大市场建设,“十二五”期间,共发布技术需求1862项,网上合同登记项目749项,合同金额6.7亿元。新培育省级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1家。
4.知识产权工作突飞猛进。2013年,湖州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市现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10家、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达80495和57469件,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3.46倍和3.31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达19704件和3745件。我市于2013年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大关。2015年,我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6653件,其中发明专利1647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2.94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列全省第1位。专利运用和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5.科技民生工作稳步开展。2013年,湖州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浙江省第三个国家农高园区。浙江大学(长兴)农高园区和南太湖农高园区2个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全面完成“十二五”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创新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新培育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21家(累计219家)、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66家(累计109家)累计组织实施省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63项,省级重大农业科技项目24项,承担了省级茶产业和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项目和科技富民项目;渔业、蚕桑、畜禽、瓜果蔬菜、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和育种示范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湖羊、太湖鹅、甜瓜等育种技术得到突破,一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惠民工作不断推进。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污水管网信息化平台建设、淡水养殖废水处理三大省级科技惠民项目,大力实施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土壤、固废处置科技攻关项目和示范工程建设。2011年以来共选派3批184名科技特派员、4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6.科技金融工作全面展开。全面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组建科技银行,累计发放科技信贷超7亿元;与国开行浙江分行等单位合作设立的5亿额度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率先开展科技保险工作,全市累计发放保险金额112.6亿元以上;组建汇科高盛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立2000万科技金融风险池和我市第一个规模3000万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德清、长兴、吴兴、南浔先后成立了累计额为5.86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资金,其中政府财政引导资金累计1.5亿元。
(二)发展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生重大调整和重大变革的时期。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型、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换已成趋势,我市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
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科技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化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或地区之间竞争发展的共识,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投入,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尤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全面谋划布局制造业复兴计划,如德国“工业4.0战略”等,其本质就是产业结构高端化。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要成功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挑战,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加快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2.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科技工作明确了新任务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是新常态的基本趋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重任。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其中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的要求,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使科技计划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资源,更加强化科技与经济、生态的紧密结合,更加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赶超发展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湖州赶超发展”的总基调和基本要求,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市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指明了方向。环顾周边地区,技术、人才方面的竞争越来越进入白热化阶段,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杭州正全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正在全力规划建设并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我市要实现赶超发展,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接沪融杭为新机遇,以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为抓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缓解要素瓶颈制约,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4.科技创新短板的制约为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逐步凸显,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创新依然存在突出“短板”,如创新资源要素不多,高端人才特别是紧缺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集聚度不够高。创新平台层次不高,目前仍缺乏像杭州未来科技城、临安青山湖科技城等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财政投入增幅为11.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较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创新主体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2015年,我市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约为1.27%,低于全省1.34%的平均水平;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只有17%。创新体制机制不活,科研管理“九龙治水”现象突出,造成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和浪费。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氛围还不够浓,创新风险成本较高,创新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这些问题和短板是我们“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重点,需要我们切实加以解决和突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突破短板制约,深化制度改革,强化科技供给,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个总目标,大力实施“1369”行动计划,努力将湖州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区、高素质人才创新引领区、创业创新发展环境示范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实现赶超发展。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补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短板,使科技创新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进而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赶超发展良好态势。
2.坚持改革引领,增强创新活力。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健全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绩效,改革创新成果处置机制,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和改革红利。
3.坚持市场主体,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府政策性引导,使企业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4.坚持合作共赢,加快成果转化。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接轨上海行动。健全完善政产学研金用相结合的科技合作机制,延伸发展市校合作、院地共建等机制,大力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让创新成果惠及大众,增进人民福祉。
5.坚持协调协同,推进创业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的协调发展,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其利益收入的协同对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三)主要目标
1.研发投入强度更加提高
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85%,研发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升,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6%,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及方式进一步拓展。
2.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加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全市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1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以上。
3.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到2020年,万人拥有R&D活动人员达到90人年。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力争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和人才累计达到1000个左右。
4.企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大力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到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企业达到2500家左右。新培育一批研发机构,力争规上企业县级以上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25%以上。
5.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科技管理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有效落实,全社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越位”和“缺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发挥好市场配置技术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6.科技绩效产出成效更加明显
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高。全市专利结构与质量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660件/年,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0件,努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
专栏:“十三五”湖州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规划指标 |
2015年 |
2016年 |
2020年 |
年均增长 |
1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 占GDP的比重(%) |
2.55 |
2.6 |
2.85 |
0.07个百分点 |
2 |
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27 |
1.35 |
1.6 |
0.07个百分点 |
3 |
全市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亿元) |
6.68 |
7.3 |
10 |
12% |
4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41.7 |
42.6 |
45 |
0.6个百分点 |
5 |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年) |
57.77 |
64.2 |
90 |
6.4人年 |
6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450 |
530 |
900 |
14.8% |
7 |
省级科技型企业数量(家) |
1176 |
1440 |
2500 |
16.3% |
8 |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
1647 |
1900 |
2660 |
10% |
9 |
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
12.94 |
13.8 |
20 |
1.4件 |
1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亿元) |
1480.6 |
1776 |
3682 |
20% |
11 |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亿元) |
156.7 |
180.2 |
315.1 |
15% |
12 |
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13.5 |
15 |
23 |
11% |
三、发展重点
(一)重大项目
紧紧围绕全市“4+3+N”的产业体系,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实施一批科研有较好基础、近期有望获得突破、发展前景良好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形成先发优势,占领产业制高点,引领湖州实现赶超发展,再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专栏:“十三五”时期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序号 |
专项名称 |
重点任务 |
1 |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开发 |
推进整车集成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汽车智能化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加强石墨烯的开发应用,开发高容量且电化学稳定的正极材料和高容量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更加安全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新型电解液技术,开发高熔点并涂覆陶瓷的隔膜,改进电池组结构及电池组热管理,标准化设计电池组模块,开发高能量密度和高性能快速充电的多元复合锂离子电池系统,提升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实现电池快速充电和长时间续航等方面的突破。 |
2 |
智慧城市及物联网 |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支持经济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下,“互联网+”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物联网技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节能管理系统,运用能源管理智能终端,实现对用能设备精确控制,构建节能、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三维打印关键材料制备及工艺与过程控制技术。推进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基础平台研发、大数据驱动的行业知识图谱及个性化推荐技术研究与应用、基于大数据的公用事业管理平台与应用示范。 |
3 |
半导体碳化硅晶体材料的开发应用 |
重点开展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Sic)晶体材料产业化技术研究,掌握直径150mm(6英寸)Sic晶体生长多型控制技术、微管缺陷抑制技术、电阻率调控技术等;6英寸晶体多线切割技术、晶片研磨抛光技术、具有原子级表面的开盒即用加工技术;开展直径200mm(8英寸)Sic晶体研究,突破Sic晶体生长和加工关键技术。 |
4 |
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 |
重点发展以现代医药生物技术,新型制剂、现代中药、天然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农(兽)药、化学原料药和新型药用辅料为主的现代生物技术。重点支持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蛋白质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药物作用靶点检测等生物试剂;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 |
5 |
智能制造装备及控制部件 |
突破智能制造装备和关键智能测控部件的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的研发以及在智能制造装备中的集成,提高智能制造领域的自主研发、设计、先进制造、标准制定、功能服务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推进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重点研发工业机器人核心功能部件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整机集成关键技术;支持光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电梯及配套件、特种电机、仓储物流设备和环保设备等领域技术研发;支持装卸设备、仓储设备等物流系统集成设计研发及智能立体仓库等高端智能物流装备技术研发。 |
6 |
新材料应用及高性能产品 |
重点支持金属材料与不锈钢、新型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材料、新型特种纺织材料等领域,突破特种纤维、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和膜材料等高分子新材料的核心技术;加快发展结构、功能型材料与敏感陶瓷、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和特高压输变电绝缘材料等新材料技术。支持石墨烯应用方面的研究。 |
7 |
资源与生态环境 |
重点支持高浓度发酵废水、高浓度盐高COD水、医药和印染废水、河道污水、水产养殖废水和畜禽废弃物综合治理及循环利用等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及装备研发、锅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垃圾焚烧飞灰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理技术、涉重行业重金属烟和粉尘净化技术、VOC治理技术和装备研发等;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快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与安全利用、污泥深度资源化处置、病死(害)动物热解炭化处理等技术。加强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 |
8 |
农业新品种选育与精深加工、智能农业装备 |
加强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种业开发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包括优质高产多抗果蔬新品种(系)选育、粮油新品种繁育、淡水鱼类苗种繁育、畜禽良种繁育、林特(茶叶)良种繁育等方面;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藏、提取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和附加值。智能农业装备重点支持粮油作物种植与收获机械、茶叶和果品收获与加工机械、畜牧和水产养殖机械与智能化装备、竹木收获与初加工机械及通用型农业机械与智能化装备;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物流技术研究。 |
(二)重大平台
坚持产研互动、产城融合,着力优化创新资源布局,谋划并着力建设一批能够真正支撑我市自主研发、创新创业、转化应用和高新产业迅速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专栏:“十三五”时期重点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序号 |
平台名称 |
发展载体(现有基础) |
发展目标 |
1 |
湖州科技城 |
位于开发区西南片区和西北片区,该区域内陆续规划建设了南太湖科创中心、南太湖金融产业园、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特色小镇)、创意产业带、生物医药园、智慧湾等产业发展平台,科技、人才、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
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金融业四大重点产业,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心、两园、三片”的空间发展格局。 |
2 |
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5年2月,更名为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5年10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0.75亿元。目前园区集聚了生物与医药产业、地理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
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创业、高端服务、示范带动”四大功能。加快发展地理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通航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20年,开发区实现总收入2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 |
3 |
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位于吴兴区高新区南片核心区块,面积14.12平方公里,于2013年3月获批建设省级高新园区,是省重点支持的专业高新园区。2015年高新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为60.45亿元,同比增长6.7%。 |
建设湖州现代物流设备研发创业中心,努力打造“中国物流谷”,把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成为长三角重要高端制造基地。 |
4 |
长兴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规划总面积11.39平方公里,涵盖新能源汽车、新型电池等能源装备,太阳能、核能等新型能源相关产业。2015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08.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8.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规上产值156.1亿元,增加值21.3亿元。 |
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5 |
南浔信息机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规划面积30.47平方公里,其中一期10.63平方公里。园区现有企业130余家,2015年工业总产值133.90亿元,上缴税收2.55亿元。 |
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6 |
湖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
园区核心区面积26150亩,包括浙江南太湖农业科技园等3个核心园,形成“一区三园八基地”的空间布局,园区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5%以上。 |
全面推进三个核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淡水水产等八大主导产业。到2020年,园区实现总收入180亿元,科技贡献率达到75%以上。 |
7 |
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 |
规划用地约33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10万平方米。科技园已初步形成“1+2+N”的发展格局,即1个总部,2个分部,N个大学创新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 |
建设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打造全县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一站式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构建完整的科技项目申报、管理、服务、金融支撑等服务体系。 |
8 |
湖州市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 |
规划用地225亩,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米,目前通过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学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了24个产业化创新平台和58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引进中科院创新中心10个,推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先进节能环保等高技术成果产业化。 |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促进中科院等各中心资源的整合。加强湖州科技大市场建设,大力开展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到2020年,中心实现单位年产值10亿元以上。 |
9 |
德清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 |
目前成果转化实验区公共服务平台面积3750平方米,有人才服务、项目申报、科技金融等十大窗口的科技服务大厅,已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6项。 |
进一步探索县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实现途径,为全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累经验。 |
10 |
众创空间 |
吴兴众创空间、吴兴东部新城大学科技创业园(众创空间)、南浔科技创业园二期(三电众创空间)、微总部创新基地、德清地信梦工场、长兴慧谷科技园、安吉科技创业园(含二期)等。 |
围绕各县区主导产业链,争取到2020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超过20家,新增创新创业企业超过1000家。 |
11 |
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
全市拥有3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其中有久立特材、德马物流、三一装备、天能电池、超威电源、微宏动力等1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
力争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3家,争取5家以上省级研发平台提升为国家级研发平台。 |
12 |
区域性科技服务平台 |
浙江省德清木质装饰材料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长兴电池检测中心、织里童装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南浔木地板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国家电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南浔基地等重点行业服务平台。 |
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 |
(三)重大政策
加强制度供给,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和资源积聚,以制度供给、政策推进实现动力转换,不断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赶超发展。
专栏:“十三五”时期重点谋划科技创新重大政策
序号 |
政策名称 |
主要依据 |
重点内容 |
预期目标 |
1 |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 |
深入实施“1369”行动计划,在科技投入、产业培育、平台建设、人才集聚、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
努力形成具有湖州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模式,为国内同类型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示范。 |
2 |
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 |
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 |
构建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质量;拓展知识产权运用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 |
基本形成调解、执法、司法相互补充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稳步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向高端拓展,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适应需要,创建知识产权强市基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
3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强化创新政策与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等。 |
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和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取得新进展,科技在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更加明显。 |
4 |
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 |
国务院办公厅、浙江省办公厅先后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创业创新先行区”是我市发展定位之一。 |
围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方式,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新创业。 |
到2020年拥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0家以上;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5万人以上;新增创新创业企业500家以上;培养一批创业导师。 |
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发展重点的指引下,湖州市“十三五”的科技创新工作将主要围绕九大重点工程展开。
(一)大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工程,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1.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围绕解决资金分散问题,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科技资源重点投向技术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领域,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转向有效供给和创新需求。进一步整合科技专项、优化资金配置、加强宏观管理,不断凸显科技创新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改变科技经费直接补助的模式,以产业基金撬动板块,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政府着眼于宏观统筹和产业引导,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监督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和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
2.深化管理制度改革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结合国家、省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新要求,把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作为科技管理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出台实施《湖州市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抓好《湖州市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等管理细则的修订出台。调整科技计划体系,进一步优化全市科技资源配置,设立重点研发、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引导、创新基地和人才四大类市级科技计划专项,建立以需求导向、绩效导向为目标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和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导的科技计划支撑体系,推进我市科技计划更加聚焦我市战略目标,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资源,更加强化科技与经济、生态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大科技项目和经费阳光监管力度,促进科技资金高效、规范使用。
3.推进科技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省部属科研院所、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的资源共享作用,积极开放共享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加快创新券的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我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市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总数达10家以上。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利用首台套订购、用户补贴、普惠性财税和保险等政策手段,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扩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
(二)大力实施高新产业提升工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进一步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先进装备、新材料、资源与环境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各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与升级,围绕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积极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兴产业,集聚与提升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承接区域产业技术转移,加强内引外援,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引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的转化应用,切实增强产业的全局带动性和共性支撑作用,形成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到20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2.进一步加快创新主体培育
以争创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攻方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与认定。以培育“高技术、高成长”“双高”企业为主抓手,按照分类辅导、梯度培育的原则,通过开展科技型企业技术、管理、营销提升系列培训、创业训练营、创业大赛等形式,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推进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90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2500家左右。新培育一批研发机构,力争规上企业县级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25%以上。
3.着力实施省市重大科技项目
围绕全市“4+3+N”的产业体系,进一步突出需求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联合攻关,大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开发,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研发项目。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制约我市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的瓶颈,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及装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全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实施“221科技计划”工程,即攻克200项关键技术难题,推进200项科技成果转化,创造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产业化,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层次提升。
(三)大力实施创新平台引领工程,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1.加快建设湖州科技城
加强规划引领、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区域内规划建设南太湖科创中心、南太湖金融产业园、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特色小镇)、创意产业带、生物医药园、智慧湾等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金融业四大重点产业,努力把湖州科技城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产城融合、功能清晰、产业集聚、机制健全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之城。到2020年,湖州科技城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8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0%;发明专利授权200件/年;培育“双高”企业100家,引进大院名校创建研发机构20家以上,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00个,科技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2.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
围绕我市产业结构与特色分布,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主动融入并力争成为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大走廊建设的重要一翼。加快湖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个省级高新园区的发展,着力将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成“中国物流谷”。促进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省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及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推进长兴新能源高端装备和南浔信息机电高新园区建设,积极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特色产业基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到2020年,累计建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3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10家。
3.大力发展“众创空间”
加速汇聚科技创新的优质资源,加快发展一批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新型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孵化模式,探索众创、众帮、众扶、众筹新机制,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区等现有条件,探索建立一批以市场化方法运作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农业星创天地。大力推进湖州科创园“微总部”、德清地理信息“梦工场”、吴兴科创园“众创空间”等建设与培育。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坚持“政府创新、民营助推、人才支撑、资本加速”的孵化器建设模式,构筑覆盖全市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科技孵化体系,鼓励发展“专业技术平台+早期投资”模式的新型孵化器,突出对民营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强创业导师团队建设,引导创业投资专家、行业专家等担任火炬创业导师,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到2020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超过20家。
(四)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提升产业发展动力
1.大力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科技创新的高度和宽度。深入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加快国家、省“千人计划”专家、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培养,扎实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人才、领军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加快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团队,扶持一批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发展前景的项目落户发展。积极发挥“9360” 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战略合作联盟作用,围绕全市“4+3+N”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行业和企业紧缺急需人才。到2020年,力争“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和人才达到1000个左右,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10000人次,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5000人以上,累计建成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5家。
2.统筹推进研发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湖师院、湖职院、技工学院、农民学院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以上。着力推进企业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本地院校结合湖州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加强本地企业与院校定向合作培养,加快培养一批面向本土的复合型、应用型企业研发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既懂科学又懂市场的科技企业家。
3.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面向科技人才的投融资政策和创业孵化机制,加大科技创业种子资金的扶持力度。总结推广贡献奖励年金和人才股权激励等做法,鼓励企业以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方式对科技人员给予股权激励,使企业科技收益与研发人员个人收益有机结合。引导高校院所、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征得所在单位同意,可在职创业并按规定获得报酬。
(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强化创新激励保障
1.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以量质并重、结构优化为目标,优化专利申请资助政策,合理减轻中小微企业专利申请和维持的费用负担,提高企业申请专利的质量。到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660件/年,年均增幅不低于10%,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实施试点示范企业培育、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规范、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清零”等工程,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健全与教育、科研有机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工作激励机制。实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建计划,支持地理信息、电梯、物流装备、电池、转椅等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积极探索重大科技经济项目知识产权评议,强化知识产权信息分析预警。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深度融合,深化专利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工作。力争到2020年,专利权质押融资年平均增幅不低于10%,总额达到6亿/年。
2.推进知识产权维权与保护
扎实推进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加强行政、司法的衔接与合作,建立重大案件会商、通报制度,畅通案件移送、信息通报和业务咨询渠道。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诉讼与调解对接工作,培育一批社会调解组织,培养一批专业调解员。加强执法协作、侵权判定咨询与纠纷快速调解工作,积极推动知识产权纠纷仲裁工作。大力开展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查办跨区域、大规模和社会反响强烈的侵权案件,加大对民生、重大项目和优势产业等领域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热线电话的服务作用。
3.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
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各级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强县工程和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区建设工作,发挥知识产权工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加强知识产权资产管理,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力争在2020年前,在我市全部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其中通过贯标认证的企业累计达到70家。指导高校院所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建设,将知识产权融合到科研活动和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拓展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业评优机制,探索开展优秀专利代理人评比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健全知识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六)大力实施政产学研协同工程,加速成果转化运用
1.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领导、协调、支持、引导、规范、管理、服务等职能,围绕我市重点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推动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市场化为基础、利益共享为基点、知识产权和资本投入等为纽带,建立一批细分行业产业技术联盟,推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促进形成协同创新的技术链和产业链。认真贯彻执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改革科技成果处置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探索知识产权股权、分红等激励模式,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在成果转化的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服务端、环境端同步发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十三五”期间,努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0项。
2.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运作机制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来湖共建中试产业化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创新推动升级”的要求,努力提升已建区域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增强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支持中科院湖州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以股份制合作形式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十三五”期间,努力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00家。
3.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探索建立科技项目第三方评估、监理制度,鼓励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购买社会科技服务,理顺政府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关系,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科技行政部门的实质分离,形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立运行机制。以县(区)为重点,培育60家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化能力强、品牌信誉好的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从业人员各方面技能的培训,建立中介机构联运机制,提高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期间,培育技术经纪人、科技咨询师、评估师、信息分析师300名以上,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探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打破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4.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大力推进科技合作接沪融杭,努力把湖州建成上海科技创新孵化试验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湖州国际科技合作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湖州承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孵化器和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招商力度,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或并购技术研发中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设湖州技术转移中心,吸引跨国公司来湖设立研发中心。发挥“南太湖精英计划”等人才政策优势,努力建立完备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库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库,加强与海外专家和优秀团队的合作,有针对性地邀请海外高层次人才带项目、资金到湖州投资和创业。“十三五”期间,努力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0项。
(七)大力实施科技富业惠民工程,推进民生科技发展
1.加快农业科技主体培育
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聚焦育种和精深加工产业,以“强育种和强加工” 双强培育计划为抓手,大力支持种业科技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争取每年培育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种业企业和500万元以上精深加工企业各10家。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农业种业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产业集群,新培育规上种业企业10家以上、农业精深加工企业20家以上,其中培育区域性、专业性骨干龙头种业企业5家左右。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0家,其中种业示范基地25家左右,新培育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50家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全力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三核驱动、示范引领”的总要求和“一区三园八基地”的总体布局,加快园区整体建设、企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整合集聚和要素保障,大力提升园区的科技研发功能、生产示范功能、孵化培育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到“十三五”末,园区农业总产值实现18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5%以上,园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5%以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持续推进科技惠民
突出环境保护、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定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惠民项目实施,提高科技工作服务民生发展的有效性和影响力。积极推进生物与医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慢性高发疾病的监测、干预和饮用水安全等综合防治及关键技术的攻关,积极扶持骨科(脊柱外科)、肾病学、精神卫生、产前诊断等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创建5家临床医学市级重点实验室,推动农业、气象、水利、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着力在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地理信息应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五大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转化推广一批农村信息化先进成熟技术和成果。大力发展生态科技。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科技治水、科技治霾、科技治土为重点,主动设计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系列科技专项,面向急需解决和重点突破的问题,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加快推进生态领域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大力实施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三大转化应用工程”,系统形成科技治水、科技治霾、科技治土技术标准和成果应用体系。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3.全面推进农业科研与推广体制机制创新
全省农业科研与推广体制创新在“十二五”探索和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总结试点的成效与不足、经验与模式,“十三五”期间将在全市和全省进行推广,全面推广和实施“一个核心模式、三大创新平台、六大机制突破”,即“1+1+N”的农业科技转化核心模式,农技研推一体化平台、农技社会化服务平台、新型农推人才培育平台三大创新平台,建立“农技资源资本化激励机制、生产导向性农技推广机制、跨产业链的纵横联结机制、市场化农技推广服务机制、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反馈机制、人才培育同步发展机制”六大机制,构建公益性与市场性相融合的农技研发与推广新格局,实现新型农技研发与推广体系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技人员技术入股,全产业链的科技研发体系和农技服务体系基本确立。
4.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加快培育科技服务市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新兴专业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着力建设以科技服务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一批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新兴服务业态和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打造科技服务业生态系统。重点建设五大科技服务业示范区,以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结合省级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区创建,打造德清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区;以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核心,深化省科技大市场试点建设,打造长兴科技大市场服务示范区;以安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打造安吉知识产权服务示范区;以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吴兴区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打造吴兴“众创空间”服务示范区,构建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高端制造产业园、东部新城总部自由港”为核心的“众创空间”服务集聚地;以省级木地板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智能电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心,打造南浔支柱产业科技检测服务示范区。
5.稳步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以“平时服务,灾(战)时应急”为要求,以灾前预防和防灾避灾科普工作为重点,做好“地震、科动”工作。“十三五”期间,认真做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各阶段工作;创建高质量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5个以上,打造有影响力的地震避难场所5个,争创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5个,构建较完善的防震减灾宣教体系1个。大力创建高质量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建设;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运用,抓好经常性地震应急演练,健全人员和工作保障机制,组建防震减灾应急保障大队暨国防动员科技支前保障大队及志愿者队伍,提升全社会地震应急避险和防震救灾能力。认真做好建设项目抗震设防工作,稳步提升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抗御地震破坏的能力。
(八)大力实施科技金融结合工程,深化科技金融服务
1.探索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加快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深入贯彻实施《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湖州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引导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支持科技金融创新的政策。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加快建立产业引导投资基金,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积极鼓励和引导省内外资金、创投资本在我市注册成立总部型创业投资企业。
2.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发挥科技综合服务优势,整合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资源,集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集成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发展科技银行。引导建立专门从事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的专业科技支行,支持其逐步建立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特征和需求的业务营销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快发展科技担保。引导担保机构积极探索和开展适合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担保模式。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的有效对接,切实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3.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模式
建立健全科技企业融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通过贷款贴息、担保、保险、风险补偿等手段,鼓励银行积极发放科技贷款。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保证保险,通过政府资金引导,运用市场化操作模式,由保险公司、银行和政府共同分担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支持依托高新园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开展科技型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推动“双高”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股改、挂牌上市步伐,力争到2020年,新增“双高”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30家以上。
(九)大力实施科技+互联网工程,构筑创新驱动条件
1.推动科技服务与“互联网+”的结合
建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科技企业孵化与服务平台,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高新技术成果网络服务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平台,为市内企业提供在线技术转移集成服务,同时实现与国内其他地市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网络化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O2O等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运营模式,实现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通,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在线支持。
2.推动技术创新与“互联网+”的结合
大力提升湖州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科技创新模式。大力开展信息技术研发,重点加强软件开发、互联互通先进技术的开发、网络安全和网络监管先进技术的开发等,不断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建立“互联网+”协同创新网络支撑服务平台,扩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支持开展生产过程控制、制造供应链跟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远程诊断管理、产品安全实时在线服务、环境质量监测分析与评估预警等,着力打造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3.推动成果交易与“互联网+”的结合
加快建设湖州科技大市场,搭建和完善网上技术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引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产业化创新中心、知识产权代理和维权、风险投资基金、无形资产评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科技大市场全方位功能。延伸拓展科技大市场在技术需求和技术成果展示、网络与现场竞拍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创业和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实现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人才市场联动。重点将湖州科技大市场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中科院地方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十三五”期间,促成科技成果交易700项,技术交易额10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强化创新发展共识,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落实政策措施,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建立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同机制,强化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分线负责”的科技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点科技项目、“6+X”部门协调等制度。抓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探索建立湖州市科技创新指数,加强对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创新绩效的考核评价和考核结果的奖惩力度,落实对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工作的绩效考核。
(二)完善政策体系
加强科技调查与政策研究,逐步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按照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要求,加强科技法律法规和科技政策宣传普及,积极落实国家和地方已有的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和企业研发费用抵扣等政策优惠。完善有关鼓励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深入贯彻《湖州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十二条政策》,制定出台补齐科技短板的实施意见。强化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等的衔接配套。加强自主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测评估。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套,扩大政策惠及面,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
(三)加大创新投入
坚持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地方财政科技经费的稳定增长机制,有效带动和促进地方财政加大科技投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并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围绕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建立多渠道科技融资体系,引导和促进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强化绩效考评制度,切实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的投入,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营造创新氛围
大力弘扬“开放、务实、创新、和谐”的当代湖州精神,积极营造敢冒风险、敢为人先、尊重创造、公平竞争的创新氛围,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创新教育,推进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创新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科技政策、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和表彰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市上下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湖州军分区,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各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0月11日印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