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政办发〔2019〕52号《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定西市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0-03-20 14:14:01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定西市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定政办发〔2019〕5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及省属驻定有关单位:

《定西市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方案》已经2019年3月25日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3月27日






 

定西市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意见》,切实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非遗文创产品在惠民生、促消费、减贫困、强产业、壮大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记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培育良好文化业态,重点对具有生产特性的传统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性挖掘、生产性保护、融入性传承、合理性利用,推动非遗创新化设计、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活态化传承、品牌化开发,丰富文创产品,打造文创品牌。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市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发有灵魂、有品质、有品位的文创产品,传播定西文化、讲好定西故事、提高文化实力,将优秀的非遗项目转化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使非遗文创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民族性、生活性、情景性、经典性和多样性。

(二)坚持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统一。政府在顶层设计、人才培训、资金投入、立体式宣传等方面和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社会文化机构、非遗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基础设施兴建和开展非遗文创活动,形成政府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三)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统一。以最具特色和富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为首选,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重点,以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项目为切入点,以点串线、以线成面,最大限度的辐射和带动非遗文创产品的整体性开发。

(四)坚持人才培养与产品研销相统一。重视产品设计、产业经营、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率先培训非遗项目传承人和非遗专家,注重引进文博专业毕业生,形成老中青梯次结构。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完成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市区建成非遗项目展览中心、非遗产品孵化中心、非遗文创交易中心、非遗文创产业园区;每个县创建一批非遗文创发展公司、非遗文创示范基地、非遗人才培育基地、非遗产品研发基地、非遗生产加工基地,打造产品营销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平台、产业融资平台。全市形成“三个三、四个十”的文创产业体系(聚焦30个左右的非遗项目、建成30个左右的手工作坊或工作站、开发300种左右市场认可的文创产品,培育10个以上文创品牌,产值达10亿元以上,带动约10万人相对稳定从业、10万农户受益),构建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竞争力强的非遗文创发展格局,把定西建设成为全省非遗文创示范基地。推动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目录10项以上、省级名录60项以上、市级名录350项以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10人以上、省级达到65人以上、市级达到300人以上。发展规上非遗文创企业6家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非遗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坚持“四不漏”原则(即不漏一条线索、不漏一个村组、不漏一个种类、不漏一个艺人),对全市非遗项目资源和环境开展详细详实地调查、整理、记录、认定、建档、研究等工作,利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方式和媒体,开展全面普查。重点对列入四级名录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手工劳动制作工艺等进行精准分类和科学整理,建立资源数据库。市上组织专家对各县区上报项目评估认定,提出产品研发的可行性论证目录。2019年3月至6月,市、县区成立非遗资源普查领导小组,普查完善非遗名录,形成较为详实的普查报告。2019年7月底前,组织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相关专家、文化艺术人才和各类能工巧匠,对具有开发前景、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资源进行可行性论证、市场价值评估、初步设计等,形成非遗开发项目,建立可从事文创的非遗资源项目库。以现有308项市级非遗名录为基础,对具有一定传承发展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技艺类工艺项目,公布为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推荐定西剪纸等3-5个项目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推荐洮砚制作技艺等5-10个项目入选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9年8月,编制完成第一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0年底前,遴选公布第二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非遗中心)

(二)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摸清现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结构、存续状态、传习活动和创业发展情况,对其进行规范性认定、命名和申报代表性传承人。力争每个非遗项目至少有2、3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扩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2019年,在对现有35个市级传习所再规范提升的基础上,建立15个左右的传习所;2020年,再建立15个左右的传习所,总数达到65个左右。依托非遗传习所、传统工艺工作站、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意企业、非遗创新创客孵化中心等,建立非遗传承、保护、文创人才培训基地。健全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收徒授艺活动的长效机制,以传艺实训为主开展培训。每个传习所每季开展1次培训活动,打造“定西工匠”。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文创企业合作,建立院校培育传统工艺制作和文创人才基地,开展高端创意研发、经营管理、营销推广等方面人才培训。优先招录文博、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非遗文创企业就业,增强非遗传统工艺制作和文创发展后劲。到2020年,创建陶器制作等3-5个传统工艺体验馆;支持15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入中小学传授传统工艺技艺;市县区至少组织编印1种进课堂的传统工艺中小学读本。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非遗中心)

(三)加快非遗工坊发展步伐。选取剪纸、刺绣、彩陶复制、点心、腊肉等带动就业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传统工艺项目,综合利用当地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所、闲置场所或企业厂房等,设立非遗工坊,组织开展当地群众传统工艺培训,带动他们以工坊为纽带进行文创产品加工。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再设计和改造提升,通过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扩大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综合利用旅游景区景点、特色小镇、传统村落、古街老巷等载体,建设集传习、研发、生产、展示、交流、体验、销售为一体的活态体验馆和“传承人+公司+合作社+基地+传习所”的产业化生产基地,依托传统技艺进行生产工艺改良,制定改良工艺标准和生产流程,严格界定传统与改良工艺产品品种,推动作坊向专业化、工厂化方向转变。2019年,建立15个非遗工坊,发展2家规上非遗文创生产企业;2020年,建立15个非遗工坊,发展4家规上非遗文创生产企业,全市非遗工坊总数达到30个。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扶贫办、市非遗中心)

(四)打造非遗文创演艺产品。立足非遗资源分布现状,依托旅游、扶贫、特色小镇等载体,动员协会、公司、合作社、传习所、传承人、农户等主体,按照“一县区一特色”的原则,建设“非遗+”产品研发基地。挖掘非遗项目内涵,研发富有现代生活气息、适销对路的文创演艺产品。与敦煌文旅集团等知名文创企业对接,探索建设域外文创研发基地。市、县区每年组织开展1次文创设计大赛,积极主动融入敦煌“文创设计周”活动。鼓励传承人带头创建非遗文创研发机构,组建定西市非遗文创产品研发联盟。支持县区建立非遗文创人才库,按分类按项目组建文创小组开展文创研发活动。对具备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的临洮洮砚制作技艺、岷县铜铝铸造技艺等26个非遗传统工艺类项目,建立传习所或合作社,确保有1至2名研发设计人员。以挖掘文化内涵和价值、强化文化元素和手工技艺、注册和保护商标等为途径,打造特色文创品牌。2020年底,规模化生产的文创产品总数达到300种以上,注册文创商标10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非遗中心)

(五)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传承。推动非遗的原生态、现时性、完整性保护,重点建设“三带”保护区。洮河文化生态区保护带(岷县、渭源、临洮三县18个乡镇)重点建成20个传统戏剧、舞蹈展演区,10个民俗文化保护区,10个传统美术展示区,2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区;渭河文化生态区保护带(渭源、陇西两县3个乡镇)重点建成10个民俗活动传习所、20个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区;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带(临洮、渭源、陇西、通渭四县14个乡镇)重点建成30个历史文化恢复区。力争建成岷县二郎山花儿和通渭小曲等2个国家级非遗研究基地、洮砚和陶器及剪纸等3个国家级传统工艺集地、岷县当归生产加工和陇西腊肉等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岷县铜铝铸造和通渭草编等2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等,推动整体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围绕二郎山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十八路湫神祭典、拉扎节、水陆画脊兽制作技艺、青苗会、九宫八卦灯会等已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非遗项目,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传承保护基地。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非遗中心)

(六)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市内旅游景区、历史名镇、传统村落、风俗民情、自然风光、郊野田园综合体等精品旅游线路节点上,建设非遗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园,推动“游非遗园、观非遗剧、尝非遗宴、品非遗酒、听非遗故事、带非遗产品”的非遗文化旅游。精心策划非遗文创产品的宣传、展示、销售,让非遗成为讲述定西故事、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带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塑造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建立形象店、零售店、专卖店、代售点等与电商相结合的方式,搭建非遗产品和衍生品营销网络,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拓宽营销路径。在市内旅游景区景点、交通枢纽、宾馆、商业广场等开设形象店、零售店;在文化集市、超市等地设立专卖店或代售点。2019年和2020年,各县区建设2至3个展销点,在兰州、敦煌、西安、北京等地创造条件建设若干展示和销售平台。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非遗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定西市非遗传统工艺振兴和文创产品开发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责出发,做好政策研究制定和宣传解读、产业发展统计监测、分析研判等工作,结合各自实际,加大支持力度。各县区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行动方案,推进非遗传统工艺振兴和文创产业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市、县区财政每年设立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建立文创奖励机制,市、县区每年对生产性保护业绩突出的传承人、企业、协会等给予1-3万元的奖励。对能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的生产工坊和龙头企业,每年给予奖励扶持。积极申报国家和省上有关项目资金,利用基金、保险、贷款、众筹等多种融资手段,推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从事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销售的企业和作坊,可享受市上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五小”作坊发展的政策。加大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非遗传承人申请专利及产权保护。从事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企业和文化文物单位设立的独立从事非遗资源开发利用的机构,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三)加强宣传推介。依托博物馆,常年开展阵地式宣传推介;依托非遗传习所、活态体验馆等开展体验式宣传和推介;依托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中心等,通过开展非遗“六进”(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开展文创推介全覆盖式宣传。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民俗节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平台,利用开展节庆活动平台,开展文创宣传推介。通过制作定西非遗文创产品形象宣传片,宣传海报、宣传册等,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舞台剧、课外读物等载体全方位、立体式进行宣传推介,拓宽传播渠道,提高知晓率。

(四)创新体制机制。文体文物单位利用文化资源、办公用房、人才优势和支持政策,率先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建立文创孵化、展示、交易中心等。市上确定的临洮县博物馆、渭源县文化馆、漳县美术馆和市非遗中心等探索文化文物单位推进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要总结经验,推广做法,典型示范。其它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中心等单位也要探索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收入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允许文化文物单位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取得的事业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加强公益文化服务、藏品征集、投入文创产品研发、对符合规定的人员给予绩效奖励。

(五)鼓励社会参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创意开发。鼓励个人、集体、民间组织乃至外省外地、海内外人士和社团参与非遗保护。建立非遗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为非遗传统工艺和改良工艺发展提供业务指导和信息服务。鼓励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兴办非遗文创企业,建设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场所和公共服务平台,举办相关的宣传、培训、研讨和交流合作,为实现传统工艺振兴和非遗文创发展提供支撑。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一批非遗精品博物(展示)馆,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等工作。




附件:

1.定西市第一批文创系列产品研发生产目录

2.
定西市第一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3.
定西市非遗传统工艺振兴和文创产品开发协调推进领导小组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82207.html

本文关键词: 定西市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