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政办发〔2016〕40号《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宝鸡市“十三五”工业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1-02-01 01:21:35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宝鸡市“十三五”工业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宝政办发〔2016〕4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宝鸡市“十三五”工业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7月16日

宝鸡市“十三五”工业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



为加快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建设工业强市,依据《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特制定《宝鸡市“十三五”工业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时期,面对经济发展形势的剧烈变化,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系列工业产业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得到稳步优化。

1.工业总量平稳增长

“十二五”期间,在工业产业发展领域,我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截止2015年,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910.17亿元,占GDP比重50.91%,比2010年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65.55亿元,比2010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8.73亿元,比2010年增长90%。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图1 2011-2015年宝鸡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加快发展的机遇,通过持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建设、集群化发展和园区化承载“三大战略”,加快了工业产业发展步伐,使我市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石油装备、机床工具、轨道交通及电子电器等产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巩固,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以石油装备、数控机床、高速铁路、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占比显著提高,以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3.主导产业优势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实施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使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壮大。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化工、通信设备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等产业的支撑地位和发展优势基本确立。2015年,在我市工业产业中,产值总量排名前四的支柱产业为:有色冶金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和能源化工业,全年完成总产值2229.23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为86.9%。



表1     2014-2015年宝鸡市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速

经济指标



主导产业

2014年

2015年

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

同比增长(%)

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

同比增长(%)

冶金工业

661.2

2.2

807.72

22.0

装备制造业

604.52

6.7

637.49

2.9

食品制造业

360.1

7.6

419.35

15.3

能源化工业

331.43

12.8

364.67

9.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45.81

11.9

174.08

18.4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4.92

-19.8

24.66

-1.1

纺织服装业

49.85

22.2

64.00

23.7

医药制造业

21.15

19.7

24.73

16.3

合 计

2198.98

6.6

2516.70

13.3

4.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效益大幅提高。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已具备大企业的经营实力,东岭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7名、“中国企业500强”第179名。2015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16.97亿元,同比增长22.2%,占GDP比重为50.1%。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市经济总量中已占据“半壁江山”,为我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5.工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工业领域以“保增长、抓投资、促转型”为工作重点,深入实施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两大两化”发展战略。建设了吉利汽车产业基地、青岛啤酒宝鸡工业园、宝氮集团10万吨/年甲醇制芳烃、海螺新型节能型材等一批重大工业产业项目,增强了我市工业发展实力,扩大了我市工业规模,为我市“十三五”工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2015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图2 2011-2015年宝鸡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增速

6.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强了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重视企业与科技资源的对接。建成了石油天然气管材、石油钻采装备、轨道交通测量技术、真空技术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共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企业技术中心76个。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探索建立了创新与技术协作关系,实践了产学研联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积极推荐我市工业产品申报中国名牌和省级名牌,对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进行奖励,使我市名牌产品稳定增长。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层次相对较低

我市工业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工业产业规模优势有待加强。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市工业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工业产业内企业间关联度较低,市内配套率仅为约1/3,并且配套企业规模偏小、数量较少,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了工业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市工业产业领域中,原材料加工产品和初级产品的比重偏大,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产业链延伸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从总体来看,我市大部分工业产业龙头企业产值均在100亿元以下,整体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另外,我市龙头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特定领域,受行业限制,其本身辐射范围偏窄,带动作用有限。加之受宏观经济的影响,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放缓,其带动能力也受到了一定制约。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和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数量有了较大增长,但是企业重生产、轻创新的意识仍普遍存在,自主研发能力较为薄弱,产品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受到了限制。另外,受自然区位条件限制和企业实力及经营状况制约,我市工业企业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也相对不足,致使创新型人才缺乏,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4.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

我市工业及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其发展主要依赖于过去发展累积的产品市场优势,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我市大部分工业企业受人才和技术储备限制,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发展对高精尖技术和创新知识储备的要求;我市工业产品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制约了我市工业企业进军高端制造业的步伐。

5.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受传统观念和发展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发展相对缓慢。2015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16.97亿元,占GDP比重为50.1%,与发达工业城市相比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这也与我市工业强市的发展定位不相称。我市中小微企业中工业企业数量偏少,非公有制经济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这将为我市工业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市也将面临在新形势下实现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我市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工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重要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大布局,是陕西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战略机遇,也是宝鸡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历史机遇。我市具有较为完整的工业门类,在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机床工具、石油装备、轨道交通、航空安全装备等产业领域集群优势明显,我市的工业优势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主动将宝鸡工业产业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中,将加快宝鸡工业开放发展步伐,运用全球资源,发展宝鸡工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这将为我市工业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在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我市地处我国地理位置中部,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同时,我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工业行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相对较强,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价格相对低廉,具备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因此,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产业转移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在破除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方面为我市工业发展带来“红利”和机遇。我市工业历经多年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体制机制不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将促进这些问题解决和矛盾缓解,必将极大地激发国有工业企业发展活力,推动我市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我市工业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和充沛活力。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全球正处于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重新调整期,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而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利用其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产业。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在生产要素成本方面我们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已不具备优势。我们的工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这对我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都将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复杂严峻,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增长期转变。从我市工业产业实际来看,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偏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过低,大企业大集团增速放缓,重点行业增加值下滑明显。在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陕西省要实现追赶超越的目标,宝鸡要处在全省发展的前列,宝鸡工业经济就需要保持持续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对我市来说是新常态带来的工业发展压力和挑战。

三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挑战。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市工业企业“十三五”发展的主旋律。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我市工业重点企业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体制机制不活、企业负担较重的问题,而我市民营企业则存在整体实力不强、人才素质不高的问题。正是这些现实问题导致我市工业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偏低,企业家创新动力不足和吸纳创新人才的条件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要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将面临如何突破创新发展制约瓶颈的严峻挑战。

四是资源和环境约束带来的挑战。我市工业发展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土地资源有限和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在我市工业产业中,高能耗重工业占比较高。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4%。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十三五”的发展方向,更高的环境要求,更严苛的条件约束,将对我市工业持续较快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关天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坚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建设、集群化发展和园区化承载“三大战略”,大力实施“1553”行动计划。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主线,聚焦新技术、发展新产业、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以“互联网+”为契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建设“四个基地”,积极实施“五大工程”,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工业产业园区。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先行示范区、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西部生态最美工业重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按照市场需求,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针对我市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新管理模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我市工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尊重企业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引导与调控作用,

坚持发挥企业主体和企业家核心作用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择优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担当的大型企业,重视小微企业发展热情,释放企业发展潜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高度重视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听取企业家建议,呼应企业家诉求,保护企业家热情,支持企业家开拓创新,引领企业快速发展。

坚持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原则。按照工业产业“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动”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一批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辐射带动能力强,并能够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强劲增长的行业龙头企业。引导大企业大项目入园发展,支持中小企业集聚发展、错位发展,同时,加快园区发展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形成企业在园区集聚,产业在园区集群发展的模式。

坚持鼓励创新发展的原则。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工业产业创新联盟,搭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围绕“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工程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创建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坚持优化存量做大增量的原则。深化国企改革,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壮大主导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新兴产业和“互联网+”新业态,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积极引导发展绿色制造,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市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以2015年为基期,2020年末实现以下目标:

1.总体目标

2020年末,我市工业产业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经济带动能力强的工业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创立一批市场信誉好的产品品牌。着力建设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好猫烟和西凤酒为主的西北食品加工基地,以麟北煤田开发和煤化工为主的煤及煤化工产业基地。

2020年末,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62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以上;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57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5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表2 宝鸡市工业及产业集群发展主要目标

年份

指标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1070

1180

1310

1460

1620

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11

11

11

11

1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2870

3220

3600

4040

452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率(%)

12

12

12

12

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940

1040

1160

1300

145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11.5

11.5

11.5

11.5

11.5

2.分项目标

工业产业优化目标。到2020年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3%。主板上市公司达到8户(新增3户),新三版挂牌10-15户。

创新能力增强目标。到2020年末,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5%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户,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新增国家级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3个,省级研发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3个,陕西名牌产品50个。

3.五大支柱产业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做强做大五大支柱产业,到2020年末,我市五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达到4700亿元,本地产业配套率达到40%以上。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和特种车辆)产业。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为引领,带动本地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形成集整车、发动机、汽车零部件及汽车后市场业务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以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为基础,建设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汽车后市场业务,不断延伸汽车产业链。到2020年末,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和特种车辆)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钛及钛合金(含其它稀有金属及3D打印新材料)产业。以产品精细化、高档化为方向,引导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积极向产业高端延伸。支持宝钛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实施增长战略,引导支持民营钛企业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我市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打造“宝鸡·中国钛谷”。到2020年末,钛及钛合金(含其它稀有金属及3D打印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烟酒食品产业。依托丰富的农林牧副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工艺、装备改造,运用互联网+,加大品牌影响力,形成“食材基地-食品加工-电商贸易”的新型发展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进入产业中高端,促进总量不断做大。以集群化方式打造以好猫烟和西凤酒为主的西北食品加工基地。到2020年末,烟酒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能源化工产业。以煤转电、煤化工为重点,以现代煤化工、燃料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麟游、凤翔、陇县的煤炭资源,继续发展煤制甲醇及煤的深加工产业链,打造以麟北煤田开发和煤化工为主的煤及煤化工产业基地。到2020年末,能源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优势装备制造(石油装备、轨道交通、电力设备)产业。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实施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产融结合、生产服务融合,以低成本、差异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国内市场,以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促进我市石油装备、轨道交通和电力设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巩固提高产业优势地位和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末,我市优势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

4.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2020年末,我市五大战略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航空航天产业。立足军工,面向航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市军工优势,统筹军民资源,提升技术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合力打造航空航天设备产业链,巩固提高我市航空航天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末,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以绿色、低碳、智能为发展方向,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合理开发水电,有序发展风电,充分利用我市装备制造和技术优势,加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抢占行业发展高地。到2020年末,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电子信息及光通信产业。以军工电子骨干企业为依托,不断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军工及民用新产品,加快我市电子信息和光通信产业发展步伐,提高发展水平。到2020年末,电子信息及光通信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生物医药与健康设备产业。以中药现代化、生物制药为发展方向,以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和生物医药园区建设,积极研发健康医疗设备,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设备产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末,生物医药与健康设备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高档数控机床和智能制造产业。以“高速、精密、复合、智能、绿色”为方向,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不断开发系统集成、智能化控制的高档数控机床;研发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末,高档数控机床和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5.三大特色产业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改造提升三大特色产业,2020年末,我市三大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建材产业。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实现我市建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末,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以提高生产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为发展方向,着力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促进现有优势企业的技术改造,做优做大功能服装产业。到2020年末,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有色冶金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不断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业规模。到2020年末,有色冶金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引导我市支柱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拓展,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我市支柱产业做强做大。

1.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和特种车辆)产业

加快打造集汽车研发、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汽车后产业链为一体的西部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中国西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25万辆吉利汽车及72万台发动机项目,加快引进飞雳士安全轮胎建设项目,形成我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新的产业龙头。同时,以新能源汽车、节能专用车、中微型环保客车、消防测井等专用车辆、军用警用特种车辆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为方向,突出智能化和轻量化,重点开发100万台中轻卡及新能源传动系统、适用于高速公路的大马力重型汽车、工程运输车及大功率牵引车和适用于高等级公路运输的半挂牵引车,大力发展消防车、防爆车、矿山特种钻机车、石油钻井探伤车。

重点发展车载导航仪(GPS)、交通信息接收仪(PND)、车载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网络及信息系统、车载显示、车载信息服务等产品,把汽车电子智能化产品打造成宝鸡汽车零部件产业新的增长点。全面实施胶轮防爆无轨矿用车生产线、客车整车生产线、智能化工厂建设、生产环节“两化”融合推广和新型大容量密封铅蓄电池产业化等项目。

2.钛及钛合金(含其它稀有金属及3D打印新材料)产业

紧紧围绕建设“宝鸡·中国钛谷”,打造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以军工、航空、生物医用、汽车、建筑、体育等领域为重点,建设拥有海绵钛、钛及钛合金加工材、锆材、精密铸造、装备设计制造及金属3D打印材料等深加工十大生产系统。积极开发新产品,促进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主要发展钛及钛合金材料和稀有金属材料,做强做大钛镍加工材料、钛合金板材、钛棒丝材料、钨钼金属材料、金属复合材料、锆材、金属纤维和制品及难熔金属材料板带材等产品,确保在熔炼和型材加工方面的技术领先和产业发展优势,在国际上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引进建设航空航天高性能钛及钛合金型材部件、3D打印用钛、钛合金球形粉末、钛锆合金精密铸件、钛及钛合金带材、宇航级钛合金棒材及锻件等项目,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3.烟酒食品产业

依托我市烟酒食品产业的雄厚基础,全力建设以好猫烟和西凤酒为主的西北食品加工基地。

重点围绕西凤酒原产地域保护,整合白酒生产资源,扩大原酒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西凤酒文化旅游、现代生态农业、现代物流业、印刷包装、玻璃制品等关联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的中国名酒文化城;继续提高卷烟质量、增加优质名牌品种,重点发展低焦油混合型卷烟,加快卷烟制丝生产线的提质改造,建成西北地区的优势卷烟加工企业;以面粉加工、乳制品加工、肉类加工、果蔬加工和方便食品及其它特色食品制造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产业。

4.能源化工产业

加快麟北煤田和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度,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发展煤电产业;全力促进长青煤制甲醇项目尽早建成投产,尽早发挥效益,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积极推进甲醇、甲醇制烯烃、聚乙烯、聚丙烯、氨、甲醛生产装置及其他辅助设施等项目建设,实现煤化工生产装置环保化、大型化,优化工艺技术,提高转化效率和节能减排。以凤翔长青工业园区、麟游天堂循环经济科技工业园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配套企业为支撑,建立健全“煤-甲醇-烯烃、芳烃”循环工业体系,推进煤向电、油、化工产品和载能工业的转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煤炭工业及煤化工产业体系,把我市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煤及煤化工产业基地。

5.优势装备制造(石油装备、轨道交通、电力设备)产业

支持宝石机械、宝石钢管等企业在中西亚、中东等地建设生产基地、设立销售机构,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围绕输送管、专用管、连续油管三大业务,推动石油管道技术向能源化工装置、给排水等相关领域扩散,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围绕打造铁路设备、地铁、城轨交通网件及设备、铁路车辆等产品,加快建设中铁宝桥重载、高速及出口辙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城轨交通产业园升级建设项目和中铁电气化宝鸡器材公司城轨交通科技产业园项目,扩大轨道交通道岔、轨道交通、钢结构轨道梁、高精度轨件的生产规模,提高锻造产品、机械加工、智能化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能力。

依托施耐德(陕西)宝光电器有限公司技术力量优势,带领关联企业,持续改进真空断路器现有产品技术、提高工艺水平、零配件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兼具高海拔和超低温的高压真空断路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发挥中国能建集团宝鸡铁塔制造公司的行业领军作用,引进先进设备和智能机器人,提高工艺水平,提升制造能力,保持“特高压”铁塔制造世界一流水平;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型复合材料,解决铁塔制造的关键技术,重点开发智能升降平台、固体环网柜、复合芯铝绞线等产品,打造西北地区最大最强的铁塔制造产业基地。

(二)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基础和潜在优势,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及光通信、生物医药与健康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坚持市场主导、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园区承载,积极引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强化科技创新,重点建设和完善产业链,使之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引擎,打造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航空航天产业

充分利用我市军工电子骨干企业布局集中、专业技术各具优势且关联度紧密的特点,攻克CNI通信、导航和识别导航总和系统、微惯性器件研发解决温度漂移、微电容检测电路研制、微结构芯片成品合格率等关键技术,研制开发飞行环境监视系统、组合导航系统、光纤陀螺等结构和功能综合化的全新航空安全产品。重点建设航天导航设备公司的航天高端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烽火集团的高科三期工程战网、直升机配套项目、凌云公司的通用航空综合航电及北斗二代导航项目以及专用汽车公司的旋翼机生产和培训基地项目等。统筹军民资源,形成我市航天系统集成及关键设备制造、旋翼机及无人机制造和相关增值服务三大发展领域,打造中国西部航空安全装备产业中心。

2.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我市自然资源和较强的装备制造能力,优先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硅片切割、光伏发电逆变器控制器、光伏储能蓄电池、多线切割机等产品,积极扶持千阳、陇县、凤县、眉县等县的光伏发电项目;重点研发精密数控风电专用机床、风电齿轮箱、风电专用铸件、成套机组、凸型叶片模具等关键部件和风电设备整机,有序推进凤县、陇县、太白县等县的风电规模化发展;重点开发推广太阳灶、节电中央空调、节能微排放锅炉、新型沼气发生器等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推动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同时以企业和园区为载体,实现产业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

3.电子信息及光通信产业

重点发展航空通信设备、电子器件及电子专用设备、智能航空电子系统等,推进我市航电企业、航电产品和服务等进入“大运”、“大客”采购目录;加快军工电子技术向集群通讯、导航、工业控制与机器人等领域转化应用,发展军民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引进微机械加工技术,深入开发医疗植入、半导体硅片、电声及新型纺织机械领域的电子产品,加快开发国防工业新型电子装备和国防重点工程配套产品,满足国防现代化日益增长的需要。重点建设西部“光谷”光通信产业园,基本形成光通信系统工程产品配套能力及工程陶瓷精密结构件系列产品配套能力,壮大我市电子信息及光通信产业规模。

4.生物医药与健康设备产业

加大对天然植物药材的开发利用,重点发展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制备中成药系列产品,形成规模生产优势。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种植、研发、加工生产体系,积极扶持生物提取及多功能生产线建设,加快紫光医药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依托秦岭生物医药资源、积极引进国际大公司、研发中心和专业人才,重点研发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新型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水平,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突出种植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生物医药园区建设三个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依托我市制造业优势,鼓励研发医疗健康设备,开拓发展健康设备产业。

5.智能制造产业

加快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推进机床整机制造精益化、产品智能化,不断提高我市高中端机床的行业占比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装备在重点领域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和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机床“母机”技术向“三航两机”、汽车、装备制造等装备品、“3C”、医疗器械等消费品领域扩散渗透。重点建设9万套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技术改造项目、1000台数控机床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中高档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工业机器人精密谐波减速器产业化项目等,推动机床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由为用户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成套产品、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的系统集成转变,提升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和工程承包能力;发展机床再制造工程、刀具配送、融资租赁等,实现由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三)改造提升特色产业

坚持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两化融合为抓手,改造提升特色产业。支持企业开展创新能力建设,进行重大设备更新改造和重大技术创新,大力推广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合同能源管理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引导企业不断加强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提高我市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建材产业

水泥及水泥制品业重点是延伸产业链,拓展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应用领域,鼓励大型水泥企业发展商品混凝土、砼外加剂、干混砂浆、建筑骨料等;建筑陶瓷产业重点是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引进建设高档建筑陶瓷产品生产线,提高产业层次;墙材行业重点是加快发展集安全、环保、节能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墙材。同时,积极发展高性能防水材料、新型塑料管材管件等建筑防水材料和化学建材,利用资源,发展石英石、石灰石等产业。重点建设眉县社会水泥公司新型材料项目和陕西纵达新型材料公司新型墙材生产线项目、扶风陶瓷薄板整线生产线项目和新型节能板生产线建设项目、高新区宝鸡通鼎管业公司万吨塑料管材生产线项目及岐山科尔钙业轻质碳酸钙项目等,实现我市建材产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纺织服装产业

加快行业整合步伐,整合重组昌荣纺织、大荣纺织、九州纺织3户企业,组建陕西宝棉纺织集团公司,依托新公司重点建设新的纺纱、纺织生产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发展水平。依托眉县常兴纺织工业园、扶风绛帐纺织工业园,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加强技术改造,重点实施纺织印染生产线、六万锭纺纱生产线建设、新型智能化转杯纺纱工程等项目,提高中高端产品比重,产品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同时,引导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积极“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壮大我市纺织产业规模。

3.有色冶金产业

加大有色金属产业资源整合和科技创新力度,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有色金属产业,延伸产业链。重点支持凤县及其毗邻地区铅锌矿产资源的重组、整合,组建采、选、冶、加一条龙的大型矿业集团,使其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十万吨电解铅技术改造、铜及铜合金应用、四方金矿改造扩容等项目,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生产体系。加大铅锌、黄金等矿产资源的探矿增储力度,为我市有色金属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同时,积极实施质量品牌战略,不断提高我市有色金属行业地位。

(四)加快建设工业产业园区

按照园区化承载的工业产业发展思路,坚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重点打造4区9县特色工业园区。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优势,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通过优化园区服务功能,打造产业特色明显的重点产业园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科学合理确定承接重点,着力引进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龙头或重点企业,鼓励工业园区与东部地区开展共建园区活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我市促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导向作用,支持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蟠龙新区及县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和重点项目建设。

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重点打造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现代石油钻采传输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速铁路装备、电子信息装备、中低压输变电、机床工具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集群。规划建设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型机电及软件等多个产业园区,不断提高园区的知识层次和创新资源富集程度。引进建设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打造一个产业园、多个园中园,一个大产业、多条产业链,一个大集群、多个小集群的发展格局。

在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造纸及纸制品、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六大产业。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生物制品、机电模具、电子信息、医疗设备等多个产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全力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产业链条,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

在蟠龙新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食品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光谷”中心、光通信产业园、光讯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园公共服务中心等项目,力争把“光谷”光通信产业园建成我国西部地区光纤通信产业的高科技工业园区。

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以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为重点,鼓励小微企业和小项目入园发展,加速产业聚集,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区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优势资源要素,延伸产业链条,通过突出特色、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实现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突出的工业产业园区。


五、重点工程

(一)产业集群壮大工程

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战略,按照“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引进有实力的行业重点企业来我市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围绕龙头企业抓招商引资,围绕产业链延伸抓配套发展,不断拓宽延伸产业链条;通过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中小企业上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壮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

专栏1 产业集群壮大工程目标

充分发挥我市促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产业在园区集聚,打造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到2020年末,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集群配套率: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达到40%;

增强产业集群实力:完善产业集群产业链,引进2-3户行业重点企业;

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产业集群项目100个;

产业集群区域品牌:重点打造“宝鸡?中国钛谷”、中国西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基地;

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增强企业间协作配套;鼓励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指导服务;建立专业的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实现资源共享。

(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提升工业产业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大力提升企业装备工艺水平;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积极创建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专栏2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目标

围绕我市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共性需求,建设一批工业创新中心、创新工程和重点项目,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到2020年末,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创新投入: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5%以上;

科技进步贡献率:工业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企业研发机构:建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个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

产学研体系:与国内高校、独立研究机构合办的科技活动机构数量达到50家;

专利申请年增长率: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

新产品开发:开发重点新产品500个,其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100个,达到国内先进400个。

(三)两化深度融合工程

围绕国家“互联网+”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我市制造业相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依托我市制造业基础,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深化信息技术在汽车配件、专用设备等产品中的渗透融合,大力应用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深入实施两化融合专项行动,全面启动百户企业两化融合示范推广工作,加快建设两化融合重点项目,指导骨干企业完成“贯标”试点。推进覆盖全市各县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构建制造业网络化新生态。

专栏3 两化深度融合工程目标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我市两化融合整体水平。到2020年末,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环境:互联网国际、省际出口带宽增长5倍;无线宽带接入覆盖率大于95%;

创新应用:大型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覆盖率100%;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普及率65%以上;企业贯标数量40户;智能设备占企业主要生产设备比重超过70%;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年交易额300亿元以上;

达标指数:开展两化融合企业试点示范活动,80%的大企业达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80%的中小企业由单项覆盖向综合集成发展,80%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综合集成应用,80%的工业园区向智慧园区发展;

达标企业:实现两化融合评估企业500户,贯标企业40户,10户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达到创新突破阶段,250户以上企业利用工业云平台开展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

(四)军民融合工程

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市军工企业优势,丰富军民融合的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推动军民科技资源互动共享。围绕航空、航天、兵器、电子、信息安全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开发,推动先进技术在民品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同时加大军工企业重大仪器设备对民口单位开放程度,加速推进重点领域“军转民”的步伐。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民参军”企业,组织有资质的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招标活动,支持民营企业自主研发军品及其配套产品,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服务。通过政策引导,使我市军民融合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专栏4 军民融合工程目标

落实中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相关政策,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协调促进机制,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强市。到2020年末,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总产值300亿元;

军民融合示范企业:开展军民融合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力争培育军民融合示范企业10个;

支持“双向融合”:鼓励军工技术向民品制造领域推广应用,对民营企业获取有关军工资质给予奖励支持,发展“民参军”企业10户,建设重点“军进民”、“民参军”项目50个;

军民融合平台:建立军民融合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园区):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园区)1个。

(五)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完善企业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大力宣传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发展理念,营造抓质量求效益的发展环境,以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形象。以机床工具、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石油装备和轨道交通等行业为重点,以质量优先、创新发展的长远发展观念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优势品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提升产品档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推动名牌产品由省内、国内走向世界,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宝鸡工业品牌。

专栏5 质量品牌建设工程目标

完善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开展企业全员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工作,完善动态质量监管和认证认可管理模式,推进工业品牌建设。到2020年末,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工业产品质量品牌管理体系;

名牌创建: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3个,陕西名牌产品50个;

质量标杆企业:开展质量标杆活动,争创省级质量标杆企业20户;

质量品牌平台:创建省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5个;

先进质量活动:每年组织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小组(QC)活动;

品牌培育:积极打造工业地理标志产品1个,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

质量品牌培训:每年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业务培训。

六、保障措施

(一)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引导工业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是保障我市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坚持实施“奖励龙头带动,鼓励配套发展”的双向支持政策,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创新产业集群协作配套机制,组织召开产业集群配套对接活动,发布产业集群配套指南,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高我市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协作水平和配套能力。同时支持工业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吸引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在园区集群。创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群迅速壮大。

(二)提高园区建设水平

加快园区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强化不同园区的产业特色功能,构建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试验检测、成果中试、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品展示、市场信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体系。科学配置土地等要素资源,吸引重大项目入园。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厂房建设作为园区建设重点,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的水、电、气、暖、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园区体制改革,完善园区组织机构,转变园区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能力。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步伐,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产品整合及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资产处置及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债务处置、职工分流安置等方式进行国企改革。着力推进资源整合,以强带弱,通过盘活存量和引进增量,推动市属国有企业转型脱困和优化升级,释放发展潜力。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同中央企业、省属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资本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研发能力、延长优势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强强联合加速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烟酒食品、煤及煤化工等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出台有针对性的招商政策,创新招商模式,强化产业链招商,吸引具有发展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入驻宝鸡,不断完善产业链,提高我市工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参加各种行业会议,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信息,及时组织召开项目洽谈会、对接会、推介会等各类专题招商活动,为县区、园区搭建招商平台,促进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步伐,建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园区。

(五)推进产融结合升级

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支持优势制造企业成立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类服务企业,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开展产业链融资,完善综合化金融服务。积极发展股权质押贷款、知识技术产权抵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兴融资方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有效扩大直接融资。加快企业上市融资进程,对成功上市和新三版挂牌的企业给予奖励。

(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鼓励工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境资本运作,进行直接投资新设或并购境外企业、境外直接上市、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境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先进制造业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紧跟国家、我省在境外工业园区建设步伐,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相关优质项目投资和园区建设。同时,以产业特色、环境优越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发展,提高我市的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及时制定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分行业制定专项计划,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我市工业及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新型媒体传播手段,提高为全市工业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宝鸡工业企业微信公共服务平台,并通过政府部门网站、微信、短信等方式,及时公开支持政策、工业信息、项目申报等服务内容,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99500.html

本文关键词: 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