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政办发〔2020〕9号《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延安市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1-02-02 03:28:19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延安市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延政办发〔2020〕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延安市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8月18日




延安市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

(2020-2022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通知》(工信部运行〔2017〕153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6〕91号)和《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延政办发〔2019〕14号)等文件精神,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应急产业,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依托延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立足区域应急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能源化工、应急食品、应急服务和应急文化等重点领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应急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引领区域应急装备研发、应急技术创新、应急服务和应急文化集聚发展,打造“两带四基地”,即建设能源化工安全应急装备研发制造及服务产业带、应急食品研发及服务产业带、国家能源化工安全培训基地、国家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培训基地、国家能源化工应急物资储备与物流基地和国际应急安全体验基地,努力建设立足延安、面向陕西、服务西北、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应急产业基地,实现应急产品聚集、企业聚集、产业聚集和平台聚集,引领应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经过3-5年左右的孵化和培育,培育2个以上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应急产业骨干企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应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的中小微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一批“延安创造”的装备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西部区域特色的应急产业体系。到2022年末,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培育扶持2-3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建成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应急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到2025年末,持续完善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主体功能,建成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应急和安全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应急装备供给水平

1.推进应急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配套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精度监测预警产品、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重大消防救援产品、专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设备等领域的应急装备。

2.促进应急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围绕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与预警、隐患排查与治理、应急安全标识、救援服务等领域,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的引导作用,强化社会保险等工具运用,发展专业化的应急救援力量,提升应急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拓展应急服务新类型,探索特许经营等应急服务新模式,加快应急服务向多领域发展。

3.补齐应急产业保障供给短板。通过“应急+资本”的形式,完善相关支持政策,设立应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发展专用应急产品租赁市场,扩大应用范围,增加使用频率。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应急管理局)

(二)增强应急产业创新能力

4.支持应急产业科技发展。培育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骨干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针对能源化工应急救援、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新型应急指挥、应急通信与信息感知等领域的新需求,开展应急产业重大科技问题研究。通过设立科技计划,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应急科技研发投入,打造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创新链。

5.健全应急产业创新平台。通过“应急+技术”服务,加强相关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6.加强应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围绕社区家庭防灾备灾用品、区域能源化工应急救援上下游全产业链,开展品牌创建、人才引进和产业培育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或技术研发中心,培育功能完善的应急产业孵化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高应急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三)促进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

7.健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机制。制定政府购买应急服务具体措施,引导应急服务发展,支持本地区应急产品应用。根据公共安全形势科学合理提高设备设施配置水平,带动应急产品提档升级,确保先进适用应急产品和服务关键时刻“用得上”“用得好”。

8.加快推进应急产品与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协调服务的企业应急服务联盟,充分运用“应急+服务”的手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多种形式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多家联合,建立实体公司的形式,出台综合解决方案,解决应急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碎片化、孤岛化问题。

(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四)推动应急产业融合集聚发展

9.推动应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应急产业与机械装备、医药卫生、信息通信、交通物流、节能环保、保险租赁等协同发展,以应急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用相关行业成果推动应急产业发展,以发展应急产业为契机,实现产业联通,资源汇聚,形成应急产业与其它产业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研发生产高技术应急产品和装备,促进军民融合、应急应战协同发展。

10.加快应急产业集聚发展。提高要素配置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应急培训、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应急救援上下游区域产业链,实现集群式产业集聚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商务局)

(五)培育应急产业骨干力量

11.培育应急产业骨干力量。探索整合企业应急产品和服务模式,通过应急企业服务联盟进而形成国家级应急产业核心力量。同时,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设立“应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以重点企业作为先行先试对象,提供政策、法规、标准、指南等公共服务产品。通过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小微企业配套协同创新,促进中小微企业加速发展,形成大中小微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产业格局。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六)完善应急产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等基础平台体系

12.健全和完善应急产业标准体系。支持企业通过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参与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13.推进应急产业计量和认证体系建设。

14.推进应急产业品牌建设。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建立应急产业品牌管理体系。

15.构建应急产业复合型和国际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急产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领军人物。依托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及培训企业,开展应急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利用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完善相关配套服务,鼓励海外专业人才来延安创业发展。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

(七)加强应急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16.以全球化视野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努力开拓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逐步形成产品、资本、技术、组织网络资源的国际化发展格局。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应急先进技术和先进服务理念,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推介和产品展示,将企业的应急产品、应急装备、应急服务等保障体系对外发布,吸引国内外应急专家和优秀企业来延安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扩大应急产业基地的国际影响力。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科技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招商局)

(八)加快形成应急产业服务体系

17.加快建设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服务体系,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应急服务融合,不断创新智慧应急服务业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保障能力和处置能力。重点发展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应急物流、工程抢险、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人员衣食住行保障等服务产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支持创立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形式的应急服务机构,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

(九)积极探索应急文化体系,培育应急需求市场

18.全面实施“应急+”战略,与其它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开发与应急跨界融合的新兴市场(应急+检测、应急+平台、应急+资本、应急+文化、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体验等)。充分利用延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开展基层干部应急响应处置、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演练培训,推动应急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提升自救互救能力;推进国际应急安全体验项目,掌握灾害应对和应急响应技能,提高公众防范突发事件意识,引导家庭购置应急产品和服务,为安全应急新型消费营造良好环境。

(责任单位: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市文旅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商务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

(十)加强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建设

19.选择一批产品知名度高、创新能力强、具备快速生产和稳定供给能力的企业,建立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企业库,积极开展应急物资企业式储备和管理试点;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快速反应体系,形成应急物资快速生产、快速保障、快速支援、快速服务的应急保障机制,增强应急产品高效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国家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基地。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

四、产业布局

(一)产业发展集群

1.能源化工安全应急装备研发制造及服务产业带

(1)能源化工安全应急装备及服务集群。重点包括:能源开采、能源加工转换和新能源等领域;化工安全与危化品应急等领域。以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和陕西延长石油延安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加快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延安守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志丹县意生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油气装备及服务公司改造升级。引入能源开采利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产业,满足西北地区的应急救援装备需求。引进清华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建立能源安全应急产业园。依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下属辰安科技)和延安高新区(附属平台公司)共同成立的合资运营平台--延安应急安全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和延安能源应急安全研究院,建设能源安全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大数据平台、博士后流动站,突破能源化工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推进能源安全监测示范工程、能源安全服务示范项目、能源安全应急管理项目,推动能源电力应急产业集聚,打造大西北能源化工“金三角”应急安全保障基地,合力构建能源化工安全应急装备及服务集群。

(2)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集群。以中庆能源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延川中电杆塔有限责任公司、延安电线电缆股份合作公司为代表企业,构建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集群。

(3)智慧应急业务集群。依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9研究所、北方激光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和智力资源,与延安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延安延翔智能高科有限公司和中庆能源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高精度监测预警产品。建设“北斗+”应急监测系统,重点在高风险危险化学品企业与敏感保护目标之间布设应急监测装置,实时感知石油化工企业的大规模泄漏、位移沉陷、地震烈度、实时雨量、风速风向等,智能研判企业、区域风险态势,确保在企业安全控制系统失效或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实行“兜底”监测预警。建设能源电力特殊作业监控预警系统,实行全过程自动化管控,对高风险作业、异常作业、异常物料等进行风险研判和分级预警,实现应急救援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2.应急食品研发生产及服务产业带

(4)应急食品集群。以延安“四核百园”农业产业格局的4个生产核心区和2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基础,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大众化应急食品和少数民族地区应急食品的研发生产。成立应急食品技术研究院和安全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积极推进果蔬安全食品深加工,以安全果蔬产品生产加工为方向,建设特色产品加工区、产品研发区和检验检测区,重点生产果蔬类安全食品。依托延安南泥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央联万贸城冷链食品集散批发公司、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公司、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延川县锦春枣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研发培育应急安全食品集群。

(5)公共卫生与紧急医学救援产品集群。依托延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延安市塑群康医疗用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三立矿业集团(健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黄陵和福康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发展疫情防控物资和紧急医用药品生产企业,打造专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集群。

3.其它特色产业

(6)新材料产品集群。依托延安城投光学材料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社会公用事业、公共设施、能源化工、个人家庭应急标识等反光材料和反光产品;依托宝塔区新型材料产业园和富县工业园区绿色环保型新材料项目,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稳步提升新材料产业应急能力。

(7)应急综合服务集群。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应急物资储备与物流基地,西北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综合平台。面向陕甘宁青晋蒙区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产品和服务需要,按照平时服务市场、急时保障供给的原则,建设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具备政策发布、供需对接、成果推介、交易服务、案例共享、应急协调等功能,发布政府、企业、产品等信息,形成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软件等推广渠道,为各省市、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中心)、重点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推动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应急产品和服务线上交易中心,有效推动政府购买应急服务。引进或开发集成计算机软件、数据库、GIS、多媒体等技术的应急演练指挥系统、行业应急演练指挥系统及政府综合应急演练指挥系统,提高应急演练的决策指挥能力。积极开发和引进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等各类应急演练系统,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各界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应急演练服务。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示范区、聚集区,健全应急产品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专用产品能充足到位。建立大数据应急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国家区域性(能源化工)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提高应急产品物流效率,形成防范和处置区域性应急突发事件的减灾储备和应急服务体系。

(8)应急文化业务集群。国家能源化工安全培训。整合与能源化工及安全应急相关的培训需求,建立应急培训基地,重点开展能源化工领域风险识别、风险管控、应急演练、监测预警、预防防护、救援抢险、应急保障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打造国家能源化工安全培训基地。

国家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培训。依托延安红德文化培训(应急)有限公司、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和梁家河精神教育培训项目,建设国家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培训中心,包括应急管理培训(风险识别与分析、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基于情景构建的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的策划、实施与评估、社区应急响应队管理者培训、应急指挥与协调培训、监测预警培训、灾情获取与研判、应急保障体系、应急安全宣教培训、灾后恢复培训、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培训、各灾种应对技术培训、大型企业业务连续性管理(BCM)培训、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基层社区应急响应培训(第一响应人培训、基层党组织应急响应培训、城镇备灾与应急响应、乡村备灾与应急响应、校园备灾与应急响应、企业备灾与灾后恢复、产业园区备灾与防灾培训、校园应急响应培训);现场医疗技能培训;应急保障技能培训(通信服务、物资物流、装备维修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建筑物消防员、灭火救援员、注册消防工程师、紧急救助员);针对应急安全基础知识,面向社会大众、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科普知识教育培训,提高社会各界的应急安全意识水平;针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灾害多发地区的居民,开展应急逃生培训、训练和公益宣传,提高社会各界防灾、灾避能力;针对特殊岗位和工种人员,以地震、旱灾、洪涝、冰冻、滑坡、泥石流、火灾、矿山地质等灾害为重点,实施救援技能考核培训。

国际应急文化体验。以“一核四片”文化旅游产业格局为基础,依托延安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和延安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国际应急管理学会等智力机构为技术支撑单位,建设国际应急文化体验基地,打造应急文化体验业务集群(应急+旅游)。应急安全体验业务以应急体验为主题,以文化旅游为杠杆,以日益增长的安全预期为支点,借助产业特色小镇和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倾心打造集安全体验、教育培训、演示演练和应急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应急减灾综合体。主要包括:地震灾害体验区、地质灾害体验区、气象灾害体验区、洪涝灾害体验区、火灾主题体验区、交通安全体验区、综合减灾科技区、教育培训共享区和商业服务配套区等,努力将延安国际应急文化体验基地建设成为西北地区应急安全体验与全域旅游和国家应急文化的标志性项目。

(二)空间布局

以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以延北、延南绿色能源化工园区、延安新区、南泥湾开发区和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四核百园”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带动安全应急食品的研发生产为突破,以延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依托,全面布局发展应急产业。

五、重点工程

(一)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工程

1.实施应急产业创新重大工程。设立应急产业创新重大工程基金和管理委员会,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应急产业创新专项,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探索新模式,打造先进制造能力。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坚持应急救援需求引导和国际领先的创新原则,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应急产业共性需求和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急产业行业性整体解决方案,对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形成产能。

2.强化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完善应急产业企业研发机构的扶持政策,实施大中小微型应急产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企业组建应急产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实现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创新成果的持续增长。推行平台化、模块化、系列化的应急产品设计理念,通过国际应急产业技术创新交流、重特大灾害应急救援产品应用重大需求市场调研,提出依据需求的技术和装备创新项目,普及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和实用化的先进设计技术与工具,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效率和水平,提升企业的应急产品创新能力。

3.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建立一批从事应急技术集成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试验应用平台和灾害现场实验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形成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率。

4.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面向应急产业需求的科研服务能力,建设应急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资源向应急产业的企业开放,降低应急产业创新门槛和成本。组建应急技术创新联盟,及时把握重特大灾害应急救援重大需求,推动行业内创新交流和推广。

5.培育应急产业众创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创业孵化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创业基地、企业和创投机构发展众创空间,开展“开放技术平台+产业资源”的“大企”带“小企”孵化、“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的全产业链孵化、“交流社区+开放性办公”等孵化模式创新。鼓励众创空间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搭建制造业创新平台,开展协同孵化,为小微制造企业提供高端装备使用、原型设计开发、生产工艺咨询、产业链配套等服务,拓展以创建应急产业带和园区为主体的众创发展空间。

6.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实施专利运用行动计划,完善社会化专利服务体系,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利转化率。完善专利申请、扶持和保护政策,引导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施专利导航,做好专利布局和运用。发挥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开展专利经纪业务,通过专利评估、收购、转让交易,促进专利技术的转移转化。加强专利与金融合作,推动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常态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专利运用。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鼓励应急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延伸优势产业链工程

7.支持应急行业通过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裂变、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式,实施一批带动力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提升建设项目,即监测预警装备制造产业链提升工程、应急服务产业链提升工程、应急文化产业链提升工程,实现常规产业与应急产业融合互补、共赢发展。

(三)促进应急产业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工程

8.以“三区九园”、“四核百园”、“一核四片”等为主平台,依托应急产业基地,重点围绕应急装备研发、应急技术创新、应急管理支撑、应急服务构建和应急文化传播等领域,加快相关行业在应急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鼓励本地企业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产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快技术加工转化,促进企业向应急产业拓展,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国内外知名院所、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应急培训和技术引进,建设国际一流的应急教育培训机构和应急产业科研机构,提升应急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

(四)创建应急文化传播示范工程

9.依托应急文化传播园区,面向基层、社区和家庭开展应急+科普体验、应急+教育、应急+培训、应急+演练等应急服务,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应急文化体系,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备灾能力,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和损失。

(五)完善应急物流服务工程

10.建设应急产品和生产能力储备综合信息平台(包括通信平台、电子商务技术平台、信息平台、物流技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支持核心物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仓储配送体系。依托我市或我省相关行业优势企业和重点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产品知名度高、创新能力强、具备动员生产能力和稳定供给保障能力、服务体系完备的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重点企业和应急物资能力储备基地,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快速反应体系。

(六)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确保迅速形成前方作战有力、后方支援有序、综合协调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行动机制。

11.针对应急保障快速反应特点,强化应急机制建设。完善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机制,形成应急物资快速生产、快速保障、快速支援、快速服务的应急保障机制。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制度,建立完善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快速配送体系。指定相关企业和单位储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和生产能力,形成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

12.针对应急保障人装协同特点,构建多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依托延安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建立科学的物资储备机制,合理设计储备布局,灵活运用储备方式,使物资储备适应突发任务需要。要依据可能担负的应急保障任务,从物资、装备、器材、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准备,并充分考虑受领任务后实施快速转换和快装快运的需要。

六、实施步骤

(一)谋划布局阶段(2020年1月-12月)。把延安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作为调整延安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应急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规划,加快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应急产业落地基本条件,努力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依托延安市现代物流基地,初步建立企业生产能力储备、产品储备、国家法定储备相结合的应急储备体系,促进应急产品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建设应急产品和生产能力储备综合信息平台。能源化工应急装备研发制造及服务产业带基本布局完成,招商应急产业项目20个以上,推动应急企业聚集。高新区建成应急服务综合区,建设高新区应急产业园、国家应急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平台,开展国家能源化工安全培训和国家基层应急响应教育培训;南泥湾开发区启动应急食品研发生产及服务产业带的建设工作,开展国家基层应急响应教育培训,建成国际应急文化体验基地的主题体验馆。延安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及服务机构达50家,实现应急安全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

1.制定出台我市《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和《应急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21-2025年)》。各县(市、区)、园区制定落实三年培育计划工作方案。举办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挂牌和应急产业推进会。

2.落实主体责任,高新区管委会制定《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快建设应急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宣传延安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思路、目标、产业培育方向,推动产业招商不断取得新进展。

3.举办2次全市应急产业专题讲座,各县(市、区)至少召开2次应急产业座谈会,组织1次外出考察学习。

4.开展应急产业培训,培训500人次以上。

5.各县(市、区)主动策划包装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适时组织开展外出招商活动,加大龙头企业招商对接,力争落地1个以上产业项目。

6.培育发展应急产品生产及应急服务企业,高新区15家左右,南泥湾10家左右,各县(市、区)至少2家企业。

7.组建应急产业顾问团队,开展区域应急企业、应急产品、应急服务机构调查统计。

(二)扶持培育阶段(2021年1月-12月)。完成创新平台搭建,组建安全应急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推进安全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制定支持应急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招商应急产业项目30个以上。高新区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应急安全大数据工程中心和国家能源化工应急产业信息交流中心,国家能源化工安全培训和国家基层应急响应教育培训基本辐射省内各区市,西北应急物资储备与物流基地基本具备储运功能。南泥湾开发区基本建成国际应急文化体验基地,延安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及服务机构达80家。

1.推动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应急产业教学专业,成立应急产业研究院和实训学院,开展国内长期授课,推动基层应急能力提升。

2.高新区、新区会同宝塔区共同建设1个区域性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和调度中心,各县(市、区)以宝塔区为中心合理布局本县区物资储备库,形成协调配合物资储备调运体系。

3.高新区、南泥湾开发区分别建设1个延安应急产业培训基地,南泥湾开发区应急文化综合体验基地正式运营。基层应急响应能力培训达800人次。

4.高新区申报省级安全产业示范园区,2-3年培育发展成为国家级安全产业示范园区。

5. 组织1次省市共建示范基地对接会,赴中省争取政策、资金、基金项目支持。

6.培育发展应急企业,高新区30家左右,南泥湾20家左右,各县(市、区)至少2家企业。

7.编制并发布区域应急产品及服务目录。

(三)加快发展阶段(2022年1月-12月)。应急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技术、工艺、装备水平不断增强,打造一批质量水平高、市场影响力强的应急技术装备和产品,应急产业链基本形成。推进能源化工领域的应急产品制造和应急服务的产业与平台聚集,应急食品生产及服务产业带,部分应急食品达到批量生产,国家能源化工安全培训基地和国家基层应急响应教育培训基地、国际应急文化体验基地实现常态化运营,启动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应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应急物资储备与物流基地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招商落地项目30个,延安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及服务机构达100家以上,集群发展效益明显,实现应急安全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

1.高新区、南泥湾开发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急产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各县(市、区)至少培育1家本区域龙头骨干企业。

2.各县(市、区)围绕应急产业链,至少策划5个项目,加大招商对接,力争落地3个以上应急产业项目。

3.培育发展一批应急产品生产企业,高新区40家左右,南泥湾30家左右,各县区至少3家企业。

4.举办2次应急产品及装备展销会。

5.延安应急产业培训能力基本辐射西北区域,参加培训人数达1000人次。

6.建成安全应急产业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达到80%。

7.经过三年培育期的发展,延安高新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顺利通过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三部委的评估,保持示范基地命名。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市政府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工业、延安新区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推进建设延安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级应急产业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和有效衔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编制应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各县区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推进项目落地,加强对应急产业发展的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支持重点应急企业发起并组建应急产业协会或产业联盟,扩大与国内外同行业的交流合作。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联系点机制,动态掌握应急产业发展情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二)推进品牌和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应急企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和帮助企业制定品牌创建计划;支持应急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加强应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应急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强对重点产品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行业先进标准,推动应急产业升级改造,建立重点项目采标与技术改造协同推进机制;鼓励重点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牵头或参与产品与技术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提升企业在应急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注重人才培育,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急产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科研团队。依托有关培训机构、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应急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围绕应急产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为产学研对接提供高效服务。充分利用我市各类引才引智政策,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来延安,围绕应急行业开展创业服务,推动我市应急产业发展。

(四)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优化应急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各项保障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在市场准入、财政补贴、投融资等优惠政策,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以及对应急产业的技术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在有关投资、科研等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应急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多种社会资本进入应急产业领域,加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应急产业的信贷投放。

(五)强化应急系统建设,完善应急产业发展体系。合理运用政府采购的引导性和示范性作用,选取救援装备、应急食品、高精度监测与感知预警等重点领域,创建应急产业政府储备机制,促进社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应急产业领域,推动应急产业扩大再生产。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应急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培育发展高科技创新型产业。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健全应急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大力支持应急产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应急产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六)创新服务平台,引导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构建企业间应急产业服务的公共平台,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引进、创业辅导、技术培训、市场开拓、投融资等服务。同时,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应急产业相融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行业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附件:1.延安市应急产业发展路径图.doc

2.延安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应急产品及服务目录.doc

3.延安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应急产品集群.doc

4.延安市开发区、区、县(市)应急产业产品集群布局.doc

5.延安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重点项目表.doc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99976.html

本文关键词: 延安市

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