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小微企业表示未享受到税收优惠 减少税费最迫切
《中国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14》摘要
“小微金融”自2008年正式提出以来,至今已经走过六年的发展历程,小微金融服务也从最初的模式探索阶段转入优化提升阶段。2013年以来,在小微企业面临着经济放缓、经营压力较大、风险提升的形势下,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出发点,不断探索可持续、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企业经营
2013年,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略有改善,但企业净利润表现比较平淡。63.7%的受访企业表示支出增加。小微企业净利润持平或下滑比例由上一年的57.7%上升到62.5%。
自2013年8月1日起,国家推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但56.9%的参访企业表示未享受到。在2013年小微企业最希望政府推行的举措中,减少税费是最迫切的政策需求。29.6%的受访企业表示出现过无法按期偿还借款的情况。在这部分企业中,51.1%选择协商延期偿还,36.1%通过后期筹资偿还。经营1-3年、资产总额50-100万元的企业出现贷款逾期的比例相对较高。
融资状况
2013年企业长期融资需求有所增加。在有借款的企业中,56.78%的企业存在中长期资金需求,这一比例较上一年上升近一倍。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契合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一些小微企业对此有明确感受,仍有19.4%的企业存在资金需求但未获满足。
在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满意度的评分中,贷款利率和所获额度两项的分数最低。近半数企业表示感受到融资成本上升。认为借款综合成本有所上升的企业占比达48.89%。近半数小微企业的借款成本在10%以上。中小银行金融服务在寻求外部融资时,74%的小微企业首选向银行贷款。选择中小银行作为首选融资渠道的企业占比(32.89%)远高于大型银行(12.44%),显示中小银行是当前小微金融服务市场当仁不让的主力。中小银行在“额度”、“抵押形式灵活度”、“贷款资质考核标准”、“贷款流程信息透明度及服务水平”、“还款方式灵活度”等方面有较高满意度,一些非银行类融资服务机构在速度、额度等方面具有优势。
发展历程
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历三个演变和进化阶段:
2008-2010年以前,模式形成阶段,小微金融概念正式被提出。2008年下半年,中国民生银行[4.76% 资金 研报]在华东10家分行试点小微企业贷款;2009年2月份,“商贷通”品牌和小微贷款正式推开。
2011-2012年,服务深化阶段,小微金融服务由融资为主转向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为导向。对模式形成阶段进行了理论总结,提出了“大数法则、价格覆盖风险、专业化、专门化、批量化、综合服务”等理论基础。
2013年至今,转型提升阶段,民生银行提出“聚焦小微、打通两翼”的转型目标,以“模块化、标准化、规模化”为原则,实现“做强分行,做大支行”,打破传统银行“两级管理、一级经营”体制上的革命性创新,为小微金融向2.0模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好转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起到一定缓解作用。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因地制宜出台相关对策改善小微金融服务,形成了“政府出政策,银行推对策”的良性循环。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企业与金融机构建议根据国家对企业最新的划型标准,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按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进行相关政策的细分,便于在税收、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小微企业划型标准和统计制度存在一定问题。大多数银行都依据有关部门2011年发布的划型标准认定小微企业,在录入贷款客户信息时,系统会对小微企业客户进行自动分类,一些贷款额度很大的客户因人数较少而被划分为小微企业类,导致小微企业贷款数据虚高。金融机构服务小微客户的运营成本提升压力较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纳税未考虑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的较高软硬件成本和风险计量、不良核销等因素,应税负担进一步加重,建议加大小微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力度。小微贷款投放的存贷比约束也是商业银行反映强烈的问题。“轻资产、频交易”的小微企业往往结算资金沉淀较少,总体贷款需求量大但单户“短、小、频、急”,但中小股份制银行往往受制于资本金和存贷比约束,在贷款额度上不能持续稳定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客户开发
基于小微企业的产业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金融机构围绕“批量化、模块化、规模化”的核心理念,通过“一圈一链”、“专业支行”、“小微城市合作社”等业务模式进行小微客户批量开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之路。
民生银行的“一圈一链”模式是指,商圈开发模式基于小微企业区域产业集聚的特点,可实现小微客户批量开发和规模效益;产业链开发模式通过介入小微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聚焦小微、打通两翼”的规模开发和综合开发效果。“小微城市合作社”模式,是集融资、融商等服务的综合平台,通过成立互助基金,使小微客户享受到多层次的融资服务。通过“专业支行”模式,聚焦特色行业和商圈,实现对客户的综合金融开发和特色产品服务。
综合金融服务调查显示,约51%的小微企业希望获得个人及公司资产管理、理财服务,47%的小微企业希望获得信息交流服务,43%的小微企业希望获得支付结算服务。在支付结算中,用现金支付的企业占比达到78.7%,支票(50.9%)和银行卡转账(43.8%)的占比也较高。针对小微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国内主要商业银行进行了有效探索。以民生银行“乐收银”为代表的小微客户支付结算工具,有效帮助小微企业加快资金周转效率。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模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网店等限制,使客户通过网站、手机等远程渠道快速获取银行产品与服务。
运营模式小微金融业务的运营管理是商业模式能否可持续的关键。商业银行通过改造和优化“管理流程、监督流程、支持保障流程和业务流程”,实现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换。2007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业务流程化改造,逐步探索与实践“信贷工厂”模式。民生银行的“信贷工厂”模式通过集中数据信息、集成产品标准、集中专业团队的“三集中”方式,实现贷款调查标准化、贷款审查流程化、贷款审批专业化和作业管理集约化。2013年,民生银行全面推行分行零售转型,加强分行的规划制导能力,实现小微金融业务的模块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模化开发,持续改进与优化小微业务的运营模式。
风险管理小微金融风险成因具有特殊性,传统风险管理方法对于小额信贷风险管理难以奏效。作为小微金融的领军银行,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风险管理探索之路走过了要求强抵押担保物,到引入担保公司增信,再到引入弱担保模式,直到“破除抵押物崇拜”、推出信用类产品的历程,代表了国内银行业的探索之路。民生银行通过合作社基金的转型升级对传统“联保、互保”模式进行优化,降低风险与成本;通过分行转型与流程优化,改进小微的授信体系,将风险前移。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决策引擎”,建立了从客户信息整合、客户评价和定价模型、评审及业务运用的流程体系,大大提高了信贷决策管理的效率、收益、精度与可靠性。
小贷公司法律及监管的严格限制,小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一直面临资金不足的难题。2013年,监管机构、地方政府、小贷公司对此做出诸多尝试与努力,形成了一些可以推广的模式。探索融资模式创新、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成为小贷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选择。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加剧银行业竞争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与变革:移动作业化和线上供应链金融促进传统业务线上化升级;网络贷款和信贷工厂则使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商业银行尝试通过自行搭建或合作搭建电商平台、设立P2P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实现后台资金业务和前端交易的结合,提升平台和渠道的控制能力。 国际经验
富国银行作为美国最大的小微企业贷款发放者,在小微客户研究、业务流程创新、交叉销售机制、电子渠道整合、信用评分模型等方面的做法具有借鉴作用。开泰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占泰国30%的市场份额,在细分客户群体、产品服务创新、差异化销售模式、集中运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硅谷银行致力于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